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段考试卷.doc_第1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段考试卷.doc_第2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段考试卷.doc_第3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段考试卷.doc_第4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段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段考试卷一、 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做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爱因斯坦创立了“日心说”B . 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C . 伽利略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D . 牛顿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2. (2分)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在光导纤维中 ( ) A . 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传播B . 经光纤壁不断反射而向前传播C . 以声音的速度传播D . 不断折射而向前传播3. (2分)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A . 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B . 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C . 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D . 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4. (2分)(2011朝阳)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 . 中漫反射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 . 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 . 渔民只有瞄准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D . 太阳经过三棱镜再透过红玻璃,在白屏上只能看到红光5. (2分)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 )A . 变大B . 变小C . 先变小后变大D . 先变大后变小6. (2分)某家庭电路中安装有“220V 10A”的空气开关(未画出),如图所示是电路中的四种情况,开关全部闭合后,不会引起空气开关“跳闸”的是( )A . B . C . D . 7. (2分)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3 V,电阻R的阻值为5 ,滑动变阻器标有“20 2 A”字样,当滑片由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 ( )A . 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断变大B . 电阻R的功率不断变小C .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不断变小D . 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不断变大8. (2分)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突然将力F撤去,则物体:( )A . 立即停止B . 继续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 . 先向右运动,然后向左运动D . 继续向右运动,但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停止9. (2分)用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提起400N的重物,若每个滑轮重50N,不计绳子和滑轮的摩擦,则绳子自由端的拉力至少为( )A . 150NB . 165NC . 110ND . 220N10. (2分)底面积为S1和S2的两柱形容器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水酒精),现在将质量相等的甲、乙实心小球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液体不溢出)。已知两小球密度分别为甲和乙,以下条件中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压强相等的是( ) A . S1S2 甲=乙B . S1=S2 甲S2 甲乙二、 填空题 (共1题;共3分)11. (3分)大量事实表明,_的电压才是对人体安全电压当因出汗或其他因素导致双手潮湿时,人若接触较高的电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此时人的电阻明显_(选填“变大”或“变小”) 三、 作图题 (共3题;共15分)12. (5分)在图中,物体沿粗糙斜面下滑,画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示意图 13. (5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作出物体 14. (5分)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后,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和通电螺线管的共同作用下,在图中位置处于静止状态,请你根据条形磁铁的极性标出小磁针的N、S极,并用“+”、“”标出电源的正负极四、 实验题 (共4题;共25分)15. (3分)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将装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并搅拌,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海波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海波在第6分钟时处于_状态。16. (5分)(2012百色)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小欣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具座、光屏和蜡烛等器材进行试验实验时,让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标尺上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清晰像,此时物距是_cm,这个像是_像(选填“实”或“虚”);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标尺上5cm处,要想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应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此次得到的清晰像是倒立、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 17. (8分)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_;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乙、丙、丁所示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_. (3)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交流:比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通过科学推理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综合分析图乙、丙、丁实验,还可以得出的物理结论是:_; (5)如果利用上述图丁装置继续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需要在水平面上_;实验的方案:让小车从斜面_滑下,记下小车将平面上木块撞出的距离(位置);将木块放在原来的位置,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以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比较小车把平面上木块撞出的距离,可得出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此实验中控制不变的量是_,得出的物理结论是:_。18. (9分)某兴趣小组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1)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_端(选填“A”或“B”); (3)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根据这些现象,判断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小灯泡_(选填“短路”或“断路”); (4)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如图丙所示电流表示数为_A,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是_W。 五、 计算题 (共2题;共25分)19. (15分)电饭锅是家中常用的用电器,下表是小字家中一台电饭锅的铭牌,其内部结构简化如图所示,其中R1和R2都是电热丝(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1)电饭锅正常工作时,在加热状态下的总电流是多少? (2)电阻R2的阻值是多少? (3)一天,小宇断开家中其它用电器,只接通电饭锅且处于加热状态,发现家中标有“220V 10(20A);3000r/kWh”的电能表5min内转了200圈,求电饭锅此时的实际加热功率是多少? 20. (10分)如图,图a为测量体重的电子秤原理图,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和压力杠杆ABO,压力传感器,电流表A(量程为00.1A转换刻度后可以显示体童大小)。其中AO:BO=5:1,已知压力传感器的电阻R与所受压力F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设踏板和杠杆组件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电源电压恒为3V,取g=10N/kg。计算(1)如果某人站在该秤踏板上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mA,这个人的体重是多少kg? (2)该秤能显示的最大体重值是多少kg? 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1、答案:略2-1、3-1、4-1、5-1、6-1、7-1、8-1、9-1、10-1、二、 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