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登凤凰金陵台-李白.ppt_第1页
行路难(其一)登凤凰金陵台-李白.ppt_第2页
行路难(其一)登凤凰金陵台-李白.ppt_第3页
行路难(其一)登凤凰金陵台-李白.ppt_第4页
行路难(其一)登凤凰金陵台-李白.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路难 其一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羞 通 馐 菜肴 直 同 值 会 一定 考核目标1 李白其人 2 了解诗人的思想矛盾和写作线索 3 了解本诗的层次及划分依据 4 掌握本诗象征 用典的抒情方法 5 背诵 考核内容提示一 作家作品知识李白 701 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人称为 诗仙 他的诗歌 尤其是乐府歌行 感情奔放豪迈 想象奇特丰富 词采瑰伟绚丽 风格飘逸自然 有 李太白集 行路难 共三首 属乐府旧题 本诗是第一首 作于李白供翰林但被人排挤 被迫离开长安之时 二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 三 语言知识通假字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通 馐 菜肴 直 通 值 价值 四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1 结构分析本诗共分五层 分层依据是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 开头四句为第一层 写诗人心中的抑郁和悲愤 五六两句为第二层 以象征手法写人生路途的艰难险阻 七八两句为第三层 借吕尚 伊尹的典故表示对前途的希望 九至十二句为第四层 从理想回到现实 反复感叹世路艰难 最后两句为第五层 借宗悫之语形容自己志向的远大 并再次重申对前途的信心 2 主题思想此诗反映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 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 满怀悲愤 却又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 积极用世的愿望 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 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 3 写作特点 1 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情怀 用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的行为举止抒写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用 冰塞川 雪满山 的自然景象象征仕途艰难 用 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 乘风破浪 三则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念 2 全诗以作者的情感起伏为线索 由悲愤到理想的自信 再到现实的艰难 最后重申对前途的信心 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 同时使诗作开合跌宕 同步练习一 填空题1 长风破浪会有时 2 欲渡黄河冰塞川 3 李白 号居士 被人称为 4 行路难 的体裁是一首诗歌 二 词语解释1 玉盘珍羞直万钱 2 长风破浪会有时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 选择题1李白 行路难 是一首 A 律诗B 绝句C 楚辞体诗D 乐府体诗2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是 A 沉郁顿挫B 清新淡雅C 悲壮苍凉D 飘逸奔放3 行路难 中 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A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B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C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D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4李白 行路难 中情感流程的特点是 A 逐层递进B 逐层减退C 起伏跌宕D 平缓舒展5下列李白 行路难 其一 诗句中借举止抒情的是 A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B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C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D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6 行路难 中表明作者对前途仍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A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B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C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D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7 行路难 是一首 A叙事诗B 抒情诗c咏物诗D 怀古诗8 李白 行路难 中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几句的抒情方法是 A 直接抒情B寓筒打悬c寓情于事D 寓情于理 9李白 行路难 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有 A 金樽清酒斗十千B 拔剑四顾心茫然C 闲来垂钓碧溪上D 忽复乘舟梦日边E 长风破浪会有时10下列以 居士 为别号的人物 属于唐代的有 A 青莲居士B 六一居士C 香山居士D 东坡居士E 易安居士11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 A 对偶B 比兴C象征D 夸张E 对比 四 简答题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矛盾 2 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3 本诗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4 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是哪一句 5 诗中哪几句话用了象征手法 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五 阅读理解阅读 行路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 却用 四个动词 形象地表现了自己 的心情 2 诗人在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两句中 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3 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 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4 最后两句诗 诗人的感情陡起 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考核目标1 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 背诵 考核内容提示一 作家作品知识本诗作于诗人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 漫游各地 天宝六年 747年 到达金陵 登上凤凰台之时 二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三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1 结构分析诗作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 以 凤去台空 突出一个 变 字 三四句借历史事件抒情 进一步说明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 帝王得意一时 但终究是历史的过客 五六句借景抒情 感叹自然景色的亘古长存 与三四句形成对比 最后两句回归作者的生存现实 借象征手法抒情 表现作者的忧国伤时 浮去蔽日 象征皇帝被奸邪包围 贤者报国无门 不见长安 象征远离京城 不得进见 2 主题思想本诗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 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 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 引出对浮云蔽日 国事日非的忧虑 3 写作特点 1 象征及其它多种抒情方法的运用 具体参见结构分析 2 对比手法 诗中充满自然与人事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同步练习一 填空题1 吴宫花草埋幽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二 字词解释1 晋代衣冠成古丘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三 选择题1 登金陵凤凰台 中紧接 一水中分白鹭洲 之后的诗句是 A 三山半落青天外B 总为浮云能蔽日C 长安不见使人愁D 晋代衣冠成古丘2下列诗句中 慨叹报国无门的是 A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B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C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D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四 阅读理解 一 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 回答下列问题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 总为浮云能蔽日 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