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1页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2页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3页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4页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9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26.庄子二则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 “ 上之上者 ” ,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浑沌( hndn)凿( zo)渻( shng)倏 (sh)恃( sh) 2形近字 沌( dn)浑沌 恃( sh)有恃无恐 炖( dn)炖 熟 峙( zh)对峙 3多音字 ( yng)答应 ( shng)旺盛 应 盛 ( yng)应该 ( chng)盛饭 4词语解释 【浑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之为浑沌。 2 / 59 【时】常常,时常。 【谋】谋划,商量。 【德】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以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 【斗鸡】使公鸡相斗的一种游戏。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虚骄而 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应向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影,影子,指的鸡走近来。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 【德】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5文学常识填空 ( 1)浑沌之死选自,古人把状态也称作 “ 浑沌 ” ,文中用和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3 / 59 (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 3)人皆有七窍,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4)望之,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参考答案】 ( 1)庄子 应帝王天地未开辟前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 ( 2)庄子 达生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 3)以视、听、食、息 ( 4)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二、课文复习 1作者回顾 【明确】庄子与庄子 庄子 (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4 / 59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 “ 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汉文学史纲 )。郭 沫若也评价说: “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 庄子与鲁迅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 “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 。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 “ 庄狂屈狷 ” ,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 “ 参之庄老以肆其端 ” ,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2题目解说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 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 “ 奇书 ” 。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耀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这类书是作者的智慧与性灵的凝结,也是作者的谐趣与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展现。这类 “ 奇书 ” 之中,有一部5 / 59 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灵性的作品,它就是庄子。 作为一个灵心慧性的智者,庄子的思想对人世极富有启发意义。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受破坏而死亡。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 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3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 “ 倏 ” 和 “ 忽 ” 给 “ 浑沌 ” 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4呆若木鸡 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 “ 恬淡无为 ” 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6 / 59 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5结构分析 【明确】 (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 1 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 第 2 3 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 4 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句):故事的开端 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 2-5 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 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 6 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 2)结构图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好心办坏事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开端 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呆若木鸡 发展 疾视而盛 气 精神内敛 7 / 59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6翻译 浑沌之死 【明确】南海的大帝名叫 “ 倏 ” ,北海的大帝名叫 “ 忽 ” ,中央的大帝名叫 “ 浑沌 ”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 “ 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明确】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 “ 驯好了吗? ” 纪渻子回答说: “ 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 又过了 10 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 “ 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 又过了 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 “ 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 “ 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 三、深入探究 .“ 倏 ” 和 “ 忽 ” 为报 “ 浑沌之德 ” 而给他凿七窍,结果8 / 59 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 “ 异鸡无敢应者 ” ,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 ,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9 / 59 (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内阅读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倏()浑沌()()凿() 2.解释下列词语。 时相与:窍:以: 3.翻译下列句子。 10 / 59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译: 4.倏与忽欲以什么方式报答 “ 浑沌之德 ” ? 5.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倏 (sh)浑沌( hn)( dn)凿( zo) 2.经常一起洞用来 3.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 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4.为浑沌凿七窍 5.人聪明尽开,反而使天性尽散,人应该保持本性。 27.周公诫子 选文中以 “ 吐哺握发 ” 形容君王为国家礼贤下士,殷求人才的精神,并以六种 “ 谦德 ” 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守以畏者( wi)睿智( ru)桀( ji)纣( zhu)欤( y) 2形近字 禄( l)俸禄 裕( y)富裕 沐( m)沐浴 碌( l)忙碌 俗( s)通俗 淋( ln)淋湿 3多音字 11 / 59 ( xing)相信 ( wi)畏惧 相 畏 ( xing)宰相 ( wi)守以畏者 4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往】去,到 去。 【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 【相】辅佐。 【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 】地位显要。 【畏】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 12 / 59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5文学常识填空 ( 1)周公诫子选自,作者,(朝)古今诗学的开创者。 ( 2)周公,是周初的家,姓名,曾帮助灭商。 ( 3) “ 一沐三握发,犹恐 ” 就是的典故。 【参考答案】 ( 1)韩诗外传韩婴西汉韩诗学 ( 2)政治姬旦武王 ( 3)一饭三吐哺失天下之士吐哺握发 二、课文复习 1作者回顾 【明确】韩婴 ,又被尊称为 “ 韩生 ”, 燕 (郡治在今北京市 )人 ,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西汉今文诗学 “ 韩诗学 ” 的开创13 / 59 者。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2关于周公 【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 (今陕西岐山北 ),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 (今河南洛阳 )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 “ 明德慎罚 ” 。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3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 容。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 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 “ 六德 ” 又是什么? 【明确】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14 / 59 人才。 “ 六德 ” 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 “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 5结构分析 【明确】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虽只 1 段,但按照 “ 起、承、转、合 ” 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 1 句):摆出观点: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 第二层(第 2-5 句):正面阐说论点。 第三层(第 6 句):反面阐说观点。 第四层(第 7 句):总结问题,突出中心。 6翻译: 【明确】周成王将鲁地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 “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一辈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轻贱了,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 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15 / 59 备之心来保佑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行。不谦虚谨慎而失掉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 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 三、深入探究 .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 “ 谦德 ” 有何显示意义? 【明确】这六 种 “ 谦德 ” ,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复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能根据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2你是如何看待 “ 礼贤下士 ” 的重要性的? 【明确】首先要了解 “ 礼贤下士 ” 的意思 。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书 .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 “ 子勿以鲁国骄士 ” ,也就是16 / 59 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 “ 握发吐哺 ” ,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明确】 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4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 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 “ 起、承、转、合 ” 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 起、承、转、合 ” 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 “ 起 ” 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 “ 诫子 ” 第一句; “ 承 ” 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 “ 握发吐哺 ” ,六种 “ 谦德 ” ; “ 转 ” 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 “ 合 ” 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17 / 59 (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 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 ( 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 四、课内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 “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周公提出的六种 “ 俭德 ” 。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 、。 18 / 59 4.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恭俭卑畏愚浅 4.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 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大智若愚。 28.出师表 一、写作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 扶不起来的阿斗 ” ,比喻极没出息; “ 把别人当成阿斗 ” ,比喻极其糊涂。 公元 223 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 “ 事之如父 ” 。诸葛亮为19 / 59 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 227 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 ,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 “ 晓之以理 ” ,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 动之以情 ” ,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 “ 表 ” 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 上书言事 ” ,相当于今天的 “ 打报告 ” 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 出师表 ” 意思是 “ 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 。 二、难句例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 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2引喻失义。 “ 引喻 ” 是两个词,同义并列。 “ 引 ” 的本义是 “ 开弓 ” ,引申为 “ 疏证 ” ,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 喻 ” 是开导,熟语有 “ 家喻户晓 ” 。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20 / 59 3性行淑均。 “ 性 ” 是性情, “ 行 ” 是 “ 行为 ” 。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 “ 以 ” ,以为,认为。 “ 卑鄙 ” ,同义的 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 “ 低微鄙俗 ” 的意思。现代汉语里 “ 卑鄙 ” 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6察纳雅言。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7庶竭驽钝。 译文:让我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三、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 “ 以 ” ,是介词还是连词,填入括号内。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1 / 59 5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四、内容,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5 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 1 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 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 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 2 段) 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 (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 ). “ 宫中 ” ,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 “ 府中 ” 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 223 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22 / 59 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 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 ,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 第三层(第 3-5 段) 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 ,他都一一列举 ;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 “ 亲贤远佞 ” 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 “ 讨贼兴复 ” 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层(第 6 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 此段中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23 / 59 达于诸侯。 ” 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接下来,在 “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与先帝以驱驰。 ” 中,再写自己对先帝 “ 三顾茅庐 ” 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后 “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这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 第二层( 7 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层( 8 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 第四层( 9 段):诉依依之离情。 五、内容分析: 1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 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 “ 兴复汉室 ” 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 “ 北定中原 ” 的决心。 2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当时是 “ 危急存亡之秋 ” ?为什么又说 “ 益州疲弊 ” ? 当时是 “ 危急存亡之秋 ” ,原因是:( 1)先帝中道崩殂;( 2)天下三分;( 3)益州疲弊 24 / 59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 “ 益 州疲弊 ” 。 3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并且反复陈说的又是哪一条? 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共三条: ( 1)广开言路(即 “ 开张圣听 ” ) ( 2)严明赏罚(即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 ( 3)亲贤远佞(即 “ 亲贤臣,远小人 ” ) 反复陈说的是第三条。 4诸葛亮在这篇表中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 5 “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 , “ 论此事 ” 的 “ 此事 ”指什么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 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本文用 “ 先汉兴隆 ” 和 “ 后汉倾颓 ” 对比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7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5 / 59 8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 “ 职分 ” 指什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 “ 兴复汉室 ” 的大业。 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以 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聒( gu)恕( sh)壬( rn)恤( x)胥( x)晤( w)庚( gng) 2形近字 悔( hu)后悔 婿( x)女婿 悟( w)醒悟 诲( hu)教诲 胥( x)胥吏 晤( w)会晤 3多音字 ( xi)改邪归正 ( d)硬度 邪 度 26 / 59 ( y)莫邪 ( du)度德量力 4词语解释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 “ 我 ” 。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来往。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27 / 59 【恤】考虑。 【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主张。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区区】情意诚挚。 5文学常识真空 ( 1)本文作者是 _朝 _(人名),字 _,号 _,封 _,是 “_” 之一;题目中的 “ 司马谏议 ” 指的是 _。 ( 2)本文选自 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 “_ _” 。 ( 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 _,然后 _,分析 _,最后以 _结束。 【参考答案】 (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荆国公唐宋八大家司马光 ( 2)临川先生文集 “ 王安石变法 ” ( 3)写信的缘由驳斥谬论原因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二、课文复习 1作者回顾 28 / 59 【明确】王安石: (1021 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 )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 (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 “ 积贫 积弱 ” 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 ),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 “ 权时之变 ” ,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 “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他主张 “ 绝求正所以经世务 ” ,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 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2题目解说 【明确】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29 / 59 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 ,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 “ 司马谏议 ”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3文章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 【明确】信中主要针对王安石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着五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 自己辨明。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即所要驳的谬论。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 ,为己辨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点的驳斥,均是以 “ 不为侵官 ”“ 不为生事 ”“ 不为征利 ”“ 不为拒谏 ” 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对 “ 致怨 ” 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驳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声。 4一句 “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展现了王30 / 59 安石无所 畏惧的政治家的胆略,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胆略? 【明确】对 “ 致怨 ” 的驳斥,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态度:告之对方,早料到如此,不值得一提,更无须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而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 “ 汹汹然 ” 。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 “ 汹汹然 ” 的 “ 怨诽 ” ,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结构分析 ( 1)划分本文层次, 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 4 个自然段,分为 4 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 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31 / 59 答司马谏议书 二、驳斥谬论 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6翻译: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 “ 名称 ” (概念、理论)与 “ 实际 ” 是否符合上。 “ 名称 ” 与 “ 实际 ” 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 “ 侵官 ” 、 “ 生事 ” 、 “ 征利 ” 、 “ 拒谏 ” ,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 “ 侵官 ”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 “ 生事 ”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 “ 拒谏 ”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 “ 拒谏 ” 。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32 / 59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 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三、深入探究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 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 “ 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 (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 “ 欲33 / 59 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 (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 “ 理财 ” 增强国力,而且以 “ 整军 ” 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 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 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 “ 积贫积弱 ” 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明确】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34 / 59 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 司马迁称为史学界 “ 前后两司马 ” 。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明确】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4.写作特点分析 ( 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 2)例文结构严谨 ,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 复习本文可以让我们领略王安石政论散文的一般特点。他此类文章往往针对时弊,根据深刻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的说服力。 四、课内阅读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35 / 59 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解释下列词语。 【重念】【厚】 【卤莽】【侵官】 2.司马光批评王安石犯了、五条错误。 3.王安石与司马光 “ 议事每不合 ” 的原因是。 4.选文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观点的立论原则是。 5.翻译下列句子。 (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参考答案】 1.【重念】又想到。【厚】优厚。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36 / 59 有官吏的职权。 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政见不同 4.守前所为 5.( 1)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 2)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 “ 侵官 ” 、 “ 生事 ” 、“ 征利 ” 、 “ 拒谏 ” ,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30.诗词五首 .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阴山耶律楚材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 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赏析】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 “ 插天绝壁 ” 、 “ 擎海层峦 ” ,写阴山的雄峻壮阔; “ 喷晴月 ” 、 “ 吸翠霞 ” ,写阴山的奇观异景。 “ 松桧 ”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 “ 横空千里 ” 的特色与气37 / 59 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 的阔大胸怀。 .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樽 (z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 (zh):筷子。 爝 (ju):爝火: 火把、小火。 鼎 (d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 2 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 3 锅。 彝 (y):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 2.书 法度;常规。如:彝准。 3.(y):彝族。 麾 (hu):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2.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 的 (d):真实;实在。如:的确。 弦 (xi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 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 3.发条。 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二、词语识记 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38 / 59 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 “ 馐 ” 。 直:价值,现在写作 “ 值 ” 。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歧路:岔路。 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济:渡。 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