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2年 4月 第 4 0卷 第7期 机床与液压 MACHI NE T0OL HYDRAUL I C S Ap r 2 01 2 Vo 1 4 0 No 7 DO I 1 0 3 9 6 9 j is s n 1 0 0 1 3 8 8 1 2 0 1 2 0 7 0 5 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周廷明 刘志辉 李梦奇 陈志刚 唐宁 1 株洲易力达机 电有限公司 E P S研究院 湖 南株洲 4 1 2 0 0 2 2 邵 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 系 湖南邵阳 4 2 2 0 0 0 摘要 电动助力转向 E P S 系统具有结构简单 节能环保等独特优势得以迅速发展 介绍了 E P S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分析了E P S系统的助力电机 减速机构 传感器 E C U等关键部件及助力特性 控制理论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电动助力转向 关键部件 助力特性 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 U 4 6 3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3 8 8 1 2 0 1 2 7 1 7 6 4 Ele ct r o nic Po we r S t e e r ing Sy s t e m a nd I t s Ke y Te ch no lo g ie s Z HOU Ti ng mi ng LI U Zh ih ui LI Me n g q i CHEN Zhi g a ng TANG Nin g 1 E P S Re s e a r ch I n s t i t u t e Z h u z h o u El it e El e ct r o Me ch a n ica l C o L t d Z h u z h o u Hu n a n 41 2 0 0 2 C h in a 2 D e p a r t me n t o f Me ch a n ica l a n d E n e r g y E n g i n e e r in g S h a o y a n g U n i v e r s it y S h a o y a n g H u n a n 4 2 2 0 0 0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Wi t h t h e u n i q u e a d v a n t a g e s s u ch a s s im p le s t r u ct u r e e n e r g y s a v in g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p r o t e ct i o n t h e E P S E le c t r o n i c P o w e r S t e e r i n g S y s t e m h a s 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f a s t F i r s t ly t h e wo r k in g p ri n ci p l e a n d s o r t in g o f EP S w e r e t o ld An d t h e n t h e k e y co mp o n e n t s in clu d in g t h e a s s is t e d mo t o r s p e e d r e d u cin g me ch a n is m s e n s o r s a n d E C U we r e a n a ly z e d a s w e ll a s t o t h e k e y t e ch no lo g ie s as t he a s s is t ch a r a ct e ri s t ic a n d t h e co nt r o l t he o r y Ke ywo r ds EPS Ke y co mpo ne n t s As s is t ch a r a ct e r is t ic Co n t r o l t e chn o lo g y 汽车转 向是通过驾驶者转 动转 向盘 经 过转 向系 统 提供 的操纵力 以改变车轮角度来 实现 助力转向是 一 种为 了减轻驾驶员 的操纵力而设有助力机构 的转 向 装置 为方便驾驶员易 于操纵转 向系 动力转 向已经 作 为汽 车的标准装备 助力 转 向最 初 为 机 械 式 然 后 发 展 为 液 压 式 H P S 随着现代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动 式 动力转 向系统 E P S 作为一种新 的助 力转 向系统 迅 速发展 相对 于 H P S E P S有很 多优势 1 在 各种行驶工况下提供最佳的助力 2 只在转向时 才提供助 力 不像 H P S不转 向 时液压 系统 的油 泵也 运转 节省燃油 损耗 3 结 构 紧凑 便 于安 装 和 装配 4 取消了液压回路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5 具有 自我诊 断功能 便于维修和保养 另外 E P S系统性 能能够在不改变系统结构的情况下 可 以 通过改变系统的控制策略 编程来实现 满足不同车 型和不同驾驶感觉的需要 近些年 国内外汽车企业 和高校对 E P S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成 果 1 E P S工作原理及分类 1 1 E P S工作原理 E P S 结构框图如图 1 所示 其工作原理是 扭矩 传感器与转向轴 小齿轮轴 连接一起 其不断检测 作用于转向柱扭杆上的扭矩 当转向轴转动时 传感 器把输入轴和输出轴在扭杆作用下产生的相对转动位 移变成电信号传给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按照已设定的 控制程序和控制策略对扭矩传感器以及车速传感器产 生的信号进行运算处理 以此确定电机的旋转方向和 助力 电流 的大小 电机经减速机构将助力转矩传递 给 转向系统 从而完成实时控制助力转向 l一 方 向盘 2 一 转 向柱 3 一 转 向 角传 感器 4 一万 向节传 动轴 5 一转 向力矩 传感 器 6 一转 向助力 控 制单 元 7 助 力 电机 8 一转 向齿轮 图 1 电动助力转 向系统 1 2 E P S类型 依据电动机布置位置不同 E P S系统主要可分为 转向柱式助力 C E P S 小齿轮式助力 P E P S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3 0 9 作者简介 周廷明 1 9 6 9 一 男 工学学士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 向为汽车转向和汽车电子技术 E m a i l t in g m in g z h o u 1 6 3 co n 第 7期 周廷明 等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 7 7 齿轮齿条式助力 R E P S 等三大基本类型 如图 2 转角传感器 转矩传感器 车速传感器和电控单元 所示 E C U 等 a C EPS b P EPS c R EP S 图2 不同助力转向系统结构图 C E P S的助力单元 控制器和传感器都集 中于转 向柱处 系统比较紧凑 易于在车辆上的安装 更容 易替代原有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一般系统布置在驾 驶室内 其工作环境很好 电气元件一般不需要防水 和隔热措施 但有限的空间可能会影响碰撞能量的吸 收 要求有满足碰撞法规要求的结构 P E P S的助力单元 固定 在转 向齿 轮的小齿轮 轴上 端 其电动机和减速机构相连 直接驱动小齿轮进行 助力 P E P S 安装在发动机仓底部 靠近排气管 其 材料和结构必须耐热和防水 此系统的 E C U可以分 别安装在车厢和发动机仓内 目前多数安装在车厢 内 但会消耗较长的线束同时会影响收音机效果 如 果安装在发动机仓内 要求有辅助的隔热装置 R E P S的减速机构连同电机 传感器一起安装在 转向器与转向小齿轮位置相对布置的另一侧 另有一 套小齿轮 直接驱动齿条进行助力 根据电机与转向 齿条的位置关系可 以分为平行布置式 交叉布置式 同轴布置式 当电动机与转向齿条平行布置时 电机 通过皮带减速器和滚珠丝杆两级减速来驱动齿条进行 助力 当电动机与转向齿条交叉布置时 电机通过锥 齿轮和滚珠丝杆两级减速来驱动齿条进行助力 当电 动机与转向齿条同轴时 电机通过滚珠丝杆与齿条相 连 直接驱动齿条进行助力 3种 不 同电动动力 转 向系统 的比较 如表 1所 示 表 1 3种不同电动动力转向系统比较 2 E P S系统关键部件 E P S系统关键部件主要有助力 电机 减速机构 2 1减速机 构 E P S系统减速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增大电机的助力 转矩 江苏大学何仁等人 指出 在开发 E P S系统 时 要合理设计减速机构 必须保证其与助力电机匹 配 否则无法满足转向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刘照等 对转向柱式助力系统减速机构进行了专门研究 指出 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开发的转向柱式助力系统的减速机 构基本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和差动轮系助位移传动机 构 常见的减速机构如图3 所示 黟辱 霉 s a 蜗轮 蜗杆 b 圆柱 齿轮差 动 c 圆锥齿轮 差动 l一方向盘2 一转角传感器3 一蜗轮蜗杆机构4 一离合器 5 一 齿轮齿 条机 构6 一差动 行星 轮机 构7 一 锥 齿轮差 动轮 系机构 图 3 E P S 减速机构 文献 6 从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两方面分 别对两传动机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 蜗轮蜗 杆机构下的 E P S系统的转 向灵敏性不可调 而差动 轮系下的转向灵敏性可调 蜗轮蜗杆机构方案的转向 手感不平滑 而差动轮系方案是运动的合成 转向手 力十分平稳 且能实现对手转向运动的精确跟踪 但 差 动轮系效率略低 2 2助 力 电机 华南理工大学范心明等 专门研究了 E P S系统 助力电机 提出电机必须保证工作 电压低 额定功 率和额定电流足够大 调 速范围广 控制特性好 低速运 行 平 稳 力 矩 波 动 小 转 速 不 能 太 大 约 1 0 0 0 r m in 体积应尽可能小 在堵转时也应能够 提供助力作用 目前常采用 的助力 电机有直流 电机 无刷直流伺 服电动机 力矩电动机 开关磁阻 S R 电动机等 直流 电机是 当前 E P S系 统常 用 的助力 电机 类 型 之一 主要有两方 面原 因 一是起动性能和调速性能 很好 另一方面汽车电源 蓄电池 发电机 为直 流供电 能直接驱动直流电机 无刷直流伺服电动机 其能将电压信号转变为转 轴的角速度和角位移输出 伺服电机和驱动电机相结合 的一种 叫力矩 电动 机 它可以不经减速机构直接驱动负载 其具有较高 的速度和位置控制精度 运行可靠 维护简便 振动 小 结构紧凑 1 7 8 机床与液压 第 4 O卷 另外 开关磁 阻 S R 电动机 也 常被选 为 助力 电机 一个完整 的 S R电机 驱动 系统应 由电源 驱动 电路 控制器 和 S R电机组成 2 3转角 转矩传感器 转 角传感 器用于实时检测转 向盘的转动方 向以及 转向盘的位置 转矩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转向盘转矩 的大小 并将信号输送到 E P S系统的电控单元 国内外常见的扭矩 传感器 有 1 上海新 跃公 司生产的 N S K扭矩传感器 是电位计式传感器 主 要用于 昌河北斗星 E P S系统 2 美 国 B I 公 司针 对 D e lp h i的 E P S系统开发的扭矩 位置复合传感器 此 传感器也是一个电位计式传感器 可以同时提供扭矩 信号和方向盘的位置信号 3 株洲时代公司开发 的将磁电式扭矩传感器和 A MR角度传感器简单集成 传感 器 能同时产生扭矩和角度信号 4 英 国 L U C A S 公 司和清华大学研究小组各 自研制 的光 电式扭矩 传感器 5 B O S C H与 B O U R N S 公司联合开发的磁 阻式扭矩传感器 2 4车速传感器 车速传感器是用来测量汽车的行驶速度 在汽车 上应用最多的是磁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以及霍 尔式传感器 为消除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及射频干 扰 防止造成驾驶性能 变差 通 常安装在驱 动桥壳 或 变 速器壳 内屏蔽的外套 内 2 5 ECU E C U在工作时 微 处理 器 C P U按 照 已设 定 的控 制程序和控制策略根据转矩和车速等信号计算出最优 化的助力转矩 然后将其输入到电流控制电路 电流 控制电路把这些信号同电动机的实际电流值进行比 较 产生的差值信号被送到驱动电路 此电路可以驱 动动力装置并向电机提供控制电流 C P U同时还会 给电机驱动 电路一个决定 电机转向的信号 另外 E C U还有安全保护和 自我诊断功能 3 E P S关键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与转向轻便性 路感以及舒适性和 安全性密切相关 该系统 的关键技术包括 以下两个方 面 3 1 助 力特性 助力特性是指助力随汽车运动状况 车速 和转 向盘手力 变 化 而变 化 的规 律 对 液 压 动 力 转 向 助力与液压油压力成正比 故一般用液压油压力与转 向盘力矩 及车速 的变 化关 系曲线 来 表示 助力 特 性 对 电动 助力 转 向 助力 与 直流 电动机 电流成 比 例 故可采用电动机电流与转向盘力矩 车速的变化 关系曲线来表示助力特性 助力特性曲线决定了 E C U按照什么样 的目标去 控制助力 电流 的大小 满足不 同行驶工况下对助力扭 矩 的要求 目前 国内外 已经对 助力特性进行 了诸 多研 究 比较典 型的助力特 性曲线 主要有 直线型 折线型 和曲线型3种类型 如图4所示 但是何种曲线比较 理想还没有 明确 的结论 每种类 型曲线都可分 为 3个 助力 区 分别 为 无助 力 区 助 力 变 化 区 最 大 助力 区 当转向盘输入扭矩在无助力 区时电机不提供助 力 在助力变化区时 电机依据特性曲线提供实时助 力 在最 大助力区时 一定车速下电机助力 电流达到 最大值 并保持不变 J ax 一 0 z 如 N Ill j I 4x 一 IF d O T d l 确 卅 a 直 线 型 b 折 线型 I max 0死 1J c 曲线 型 图4助力特性形式 助力 特性 曲线之所 以设计 成图 4形状 是 因为须 保证 系统 在工作 时满足如下要求 系统在转 向阻力较 小 1 N m 时停止助力 即在无助力区电机的输出 电流应为零 以便节能并防止转向过度灵敏 转向时 作 用在 方 向盘上 的最大操 纵力 不应超 过 5 0 N 即 当 方 向盘输入扭矩 达到规 定的最大操纵力时 电机输 出 助力电流应该达到最大值 且保持不变 随着车速增 大 为保证合适路感 应减少助力 文献 9 指 出直线 型助力效 果最好 但路感 不 理想 曲线型较好兼顾了转向轻便性和路感要求 但 曲线方程不容易确定 折线型由2 3段不同斜率的 直线组成 性能介于曲线和直线型中间 但转折点如 果定位不当 容易引起助力特性突变 文献 1 0 结合 3种常见助力特性 的优点 根 据 E P S在不 同助力 区段 助力转矩 与输入转 矩 的关 系 以管柱式 E P S为例 设计了一种由直线和 曲线构成 的组合式新型助力特性 其 曲线和直线连接处采用 相切 设计以保证连接平滑 避免了助力特性 突 变 曲线段的确定也相对容易 便于实际应用 通 第 7期 周廷明 等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 7 9 过对某微型轿 车管柱 式 E P S的仿 真 分 析 了 这种 组 合型助力特性的基本性能 为提高 E P S助力控制效 果提供 了新 的技术方法 文献 1 1 指出助力特性 曲线 的设计方法 提 出目前常用的机理分析法和基于实验数据的曲线拟合 法 其 中机理分析法是先对方 向盘 输入扭 矩 车辆行 驶速度 前轮气压等与电机助力电流建立一个数学模 型 确定一组输人参数 就可得出助力电流大小 通 过描点可得出图形 该方法要想精确建模很困难 不 是很实用 基于实验数据的曲线拟合法设计曲线时 将 电机 助力电流看成是 以车速 为 自变量 的助力系数 函 数和助力电流随方向盘输入扭矩函数的简单乘积 对 于特定车型的助力特性曲线的建立 先做典型工况试 验 分别得出不同车速下的助力系数数据和零车速下 助力扭矩和方 向盘输入扭 矩数据 然后分 别运用 Ma t la b对这两 组数 据 进 行 拟合 最后 在 M a t la b环境 中做这两条 曲线的乘积就可得到图示 的助力特性 曲 线 3 2 EP S控 制 理论 3 2 1 E P S控制要求 汽车在行驶过 程 中主要有 3种典 型工况 一种是 转向工况 一种是转向结束后 方向盘还没有回到中 间位置的工况 还有一种是直线行驶的工况 汽车在 转向时要求保证操纵稳定性 舒适性以及转 向轻便 性 这样 E P S系统必须满足一些控制要求 1 转向轻便性和良好路感 路感是指汽车的 运动状态 和驾驶员手上的力有一种对应关 系 E P S系 统要求保证良好路感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转向轻便性 2 回正准确性 回正是指方 向盘转 向后能 自 动回到中间位置 而且须防止回正超调 3 良好 跟 随性 能 要求 系 统具 有 良好 的反 应 灵敏度 4 转向力矩平顺性 要求方 向盘反力 比较平 滑 没有力矩 波动和跳跃 现象 5 鲁棒 稳定 性 系统要 求具 有 较强 的抗 干扰 性 保证转向系统的稳定性 6 操纵稳定性 要求保证 系统在转 向或回正 过程 中的操纵稳定 性 3 2 2 E P S 控制 技术 E P S系统控制算法是 系统控 制性 能 的关键 文献 1 3 对控制策略做了专门研究 指出 E P S控制关键 是如何确定 电动 机 目标 电流和 如何 跟 踪 电机 驱动 电 流 并根据 目标电流对其进行实时调整控制 根据控制内容的不 同 控制算法可分为助力控 制 回正控制和阻尼控制 助力控制是协助驾驶员转 向 减轻转向力 回正控制是协助转向盘在转向后自 动回正或在驾驶员操作下轻便的回正 阻尼控制是指 在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适 当增加转向阻力 实现高速 行驶时的稳重手感 通常在低速时以助力和 回正控 制为主 高速行驶时以阻尼控制为主 虽控制方式 不 同 但所有的控制策略都以软件 的形式存在 E C U 的存储器里面 E P S的控制策略包括电机 目标 电流 计算控制 电机实际流过电流反馈控制 回正阻尼 控制等 助力电机的控制研究一直是研究 的热点 1 9 9 0 年 电枢 电压控 制方 法在 本 田 N S K车上 得到 首次应 用 该方法是将各信号经处理后输入到 E C U 通过 查力矩表 和转 速表得 到 助力 电机 参考 电压 1 9 9 1 年本 田公 司的 S h im is u等在 7年研究基 础上 首次提 出 E P S控制系统的助力控制 回正控制 阻尼控制等概 念并成功完成了硬件实现 1 9 9 4年 N a k a y m a 等介绍 D a i h a t s u Mir a S u z u k i A lt o 等微型车所装配的 E P S系 统 指 出在实现基 本 转 向助力 功能 的 基础上 要 进 一 步提高 E P S系统的性能 E P S系统应具有更多的 控制功能 1 9 9 9年 O u y a n g 等将神经网络参考模型 自适应 控 制 方 法 应 用 于 电 动 助 力 转 向控 制 系 统 研 究 设计了包含 P I D控制算法和神经网络动态补偿 的控制 器 2 0 0 0年 K o h n等 应用 控 制 理 论 对 齿 条 助力式 E P S系统进行了研究 以提高 E P S系统的鲁 棒性能 为控制 目标 成 功设 计 了 H 控制 器 2 0 0 5 年 M j e d a 和 J a ck m a n提出 E P S系统的模糊控制方 法 根据制定的模糊控制规则 由车辆 的质量 车 速 侧向加速度 电池电压和胎压信号来动态地产 生时变 助力 4结论 E P S 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有最终取代 H P S的趋 势 E P S系统根据 电机位 置布置 不同 可分为转 向柱 式 小齿轮式和齿轮齿条式三大类型 E P S系统 的关 键部件主要有转角传感器 转矩传感器 车速传感 器 助力电机 减速机构 和电控单元 E C U 等 E P S 关键技术包括助力特性和控制两大方面 参考文献 1 晋兵营 宁广庆 施国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综 述 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 0 1 0 3 7 1 1 5 2 林逸 施国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 势 J 公路交通科技 2 0 0 1 1 8 3 7 9 8 2 3 张英福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中传感器研究 D 重庆 重 庆大学 2 0 1 0 4 杨妙梁 动力转向技术与市场发展 五 电动动力转向 用电机 J 汽车与配件 2 0 0 3 4 7 2 5 2 7 5 何仁 苗立东 罗石 等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机与减 速机构的匹配研究 J 公路交通与科技 2 0 0 5 2 2 3 l 1 1一l 1 4 下转第 2 0 9页 第 7期 刘艺柱 等 电源问题导致单片机死机的原因分析与改进 单片机 复位 时 t 一 改造前 电路 的 V D D M A X 6 6 6 下降幅值与改造后电路的 V D D R 1 1 1 N 相比 虽有下降但是二者差距不大 而改造前电路的 V C C MA X 6 6 6 下降 幅值却远 大于改造后 电路 的 V C C R 1 1 1 N 由此说 明这 两个 电路在 复 位这 个 动 态 环节上是有差异 的 在实验中 用示波器观察电阻 1 Q 上的电 压波形 如图 5 所示 该电压波形反映了电流的变化 情况 单片机复位时电流峰值 约为 1 0 0 m A 而线路 馈电电流只有 1 8 m A 说明储能电容在放 电 所以电 压 V D D下降 对照 V D D和 V C C的波形可以看出 V mV 1 0 0 75 5 0 2 5 1O 0 图 5电阻 R 上的 电压波形 图 1 单 片机复位期间二者变化趋势是一致 的 说明输出 V C C是随着输入 V D D的变化而变化的 符 合低压差线性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2 改造前后输入电压 V D D变化不大 波形 图 基本重合 而改造前后输 出电压 V C C变化明显 波 形图差异较大 究其原因是电源芯片驱动负载能力的 问题 M A X 6 6 6典型电流输出值为 4 0 mA 最大输出电 流为 5 0 m A R 1 1 1 1 N 5 0 1 A典 型 电流输 出为 1 5 0 m A 最大输出电流为 2 0 0 m A 但是单片机复位时 电流峰值却达到 1 0 0 m A 远大于 M A X 6 6 6的最大输 出电流 造成了 V C C MA X 6 6 6 的下降幅值增大 而 V C C的下降直接导致单片机电源电压不稳定 从 波形中可以看出 V C C M A X 6 6 6 的最小值接近 4 0 V 超出了单片机的最低工作电压 这就是话机运行 中死机 的根本 原因 4结论 对于单片机的正常运行 供电电源的设计是十分 重要的 在小功率输入 单片机频繁复位情况下 电 源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电路稳态时能提供稳定的电压和 充足的电流 尤其要考虑单片机在复位时对电源的功 率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单片机的可靠复位和正常 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士斌 余世杰 沈维祥 集成电控制器 M A X 6 6 6的原理 与应用 J 电子技术应用 1 9 9 6 1 2 5 1 5 3 2 R I C O H C o L t d E l e ct r 0 n i cD e v i ce 8 c0 m p a n y p o w e r m a r l a g e m e n t I C S D a t a S h e e t D B O L h t t p w w w r ico h co m L S I p r o d u ct p o we r in d e x h t m1 3 华斯亮 刘岩 王东辉 等 一种用于数字麦克风的低功 耗低电压 L D O J 微电子学 2 0 0 9 3 9 2 2 1 5 2 1 8 4 党华 王志功 王欢 等 L D O线性稳压器结构 的改进 J 中国集成电路 2 0 0 9 1 2 1 2 0 2 2 5 刘慧宁 单片机 电源部件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J 中国 医疗器械杂志 2 0 0 7 3 1 1 6 7 6 8 6 陈星 李静芹 一种可用 电池供 电的单片机电源电路 J 电子制作 2 0 0 4 6 3 2 3 3 7 刘其贵 李建中 郭振东 等 C M O S 单片 L D O线性稳压 器设计 J 电路与系统学报 2 0 0 2 7 4 5 8 8 李朝青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出版社 2 0 0 1 9 胡汉才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 M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2 0 0 1 1 0 叶念渝 何兆湘 一种单片机电源监测和看门狗保护电 路及方法 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 9 9 8 7 2 4 2 6 上接第 1 7 9页 6 刘照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方法研 究用 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 0 0 4 7 范心明 程小华 汽车 E P S 系统用电动机综述 J 防爆 电机 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连淘宝代运营服务合同涵盖店铺优化及数据分析
- 说课课件公众号
- 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培训教案课件
- 2025浙江省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劳动合同
- 红色足迹课件
- 2025现代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 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投入优惠合作协议
- 红楼梦第3回课件
- 红楼梦判词课件
- 红楼梦元春课件
-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
- 养老机构入住护理、风险评估表、计划表、记录、告知书等健康档案护理记录模板
- 汽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课件
- 电梯每日巡视检查表
- 《健康评估技术》课件-7.《发绀》
- 《分析化学总复习》课件
- 《生物试卷分析》课件
- 皮肤科常见疾病瘙痒症护理的课件
- 2023年湖北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总工会协理员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力电子技术(第3版)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招投标结果申诉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