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1页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2页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3页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4页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 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2 / 8 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 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 “ 耜耕时代 ”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 “ 五谷 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 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 1】我国农业由 “ 刀耕火种 ” 进入 “ 石器锄耕 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钱、镩 D铁铲、铁犁 【变式题 1】远古时期,神农氏 “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 ,这一传说反映了() 3 / 8 A.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D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 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 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 耧车。 一些耕犁开始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赵过推广大型铁铧犁,这种犁被称为耦犁,到东汉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代还先后出现了 “ 代田法 ” 和 “ 区田法 ” 。 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汉代兴修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4 / 8 于灌溉。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农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豆类和谷物轮作可以增产的经验,又发展了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记载了绿肥种植。中国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也有较大进步,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江南的开发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继 续发展,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唐朝创制了筒车,用于灌溉。 (5)精耕细作的全面成熟期 宋元时期 北方旱地农业出现了由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便于精耕细作。江南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也更为成熟。 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长江流域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古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5 / 8 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边远地区农业的开发。辽、西夏、元时期,我国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的农业也都得到了发展。 (6)明清时期 多熟制: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新的品种培育和高产农 作物的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大量出现。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耕作技术的进步:由施用自然肥、农家肥发展到施用饼肥,并出现了套耕等方法。 生产经验的积累:出现了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例题 2】牛耕的广泛推广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代时期 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6 / 8 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巩固测试 1殷墟甲骨文中有 “( 王 )大令众人日,惴田 ” 的卜辞。“ 协 ” 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 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 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 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BcD 2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 牛耕的广泛推广 犁壁 曲辕犁 翻车 AB cD 3.下列古代农业技术和成就与赵过有关的是 () 耦犁 曲辕犁 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ABcD 4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推广 c 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狭小的经营规模的制约 5.“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 () 7 / 8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发达 6.下列 关于自耕农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B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扶植小农经济 7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丘陵地的灌溉最应使用 () A 积车 B高转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 8殷墟甲骨文中有 “( 王 )大令众人日,馅田 ” 的卜辞。 “ 馅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末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 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 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 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B cD 9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 牛耕的广泛推广 犁壁 曲辕犁 翻车 A B c D 10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8 / 8 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男耕女织 ”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 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