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星原理 卫星特点 同步卫星 探究问题一 1 如图所示 a b c三轨道中可以作为卫星轨道的是哪一条 提示 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必须指向地心 一 一般人造卫星的知识 1 轨道平面与地轴间的夹角可以是任意的 但该平面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卫星的轨道 赤道轨道极地轨道其他轨道 2 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线速度 角速度 周期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思考 对于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1 离地面越高 向心力越 2 离地面越高 线速度越 3 离地面越高 周期越 4 离地面越高 角速度越 5 离地面越高 向心加速度越 小 大 小 小 小 探究问题二 1 如图所示 a b c三轨道中可以作为卫星轨道的是哪一条 2 这三条轨道中哪一条轨道中的卫星可能和地球自转同步 二 同步卫星 1 定义 相对地面静止的 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 二 同步卫星 2 同步卫星的轨道分析 同步卫星要定点在赤道上方 分析 若同步卫星位于赤道平面外的某一点 则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F可分为一个绕地球地轴旋转的向心力F1 和一个使卫星向赤道平面运动的力F2 使卫星向赤道平面运动 二 同步卫星 3 计算同步卫星高度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同步通讯卫星轨道半径 h R 4 2 二 同步卫星 4 同步卫星的线速度 解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故 由此解出v 将地球质量M及轨道半径r带入 5 几个问题 1 人造卫星为何向东发射 2 至少几颗卫星才能覆盖整个赤道 为了卫星之间不互相干扰 大约30左右才能放置1颗 这样地球的同步卫星只能有120颗 可见 空间位置也是一种资源 三颗同步卫星反射信号可以覆盖整个赤道 三 人造地球卫星中的超重和失重 1 发射过程2 回收过程3 进入正常圆轨道 三 人造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1 发射和回收阶段 发射 加速上升 超重 回收 减速下降 超重 2 沿圆轨道正常运行 只受重力 a g 完全失重 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天平 弹簧秤测重力 液体压强计 注意 无论哪种状态都是视重的变化 其重力不变 四 卫星变轨 卫星的变轨问题由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大小比较判断得出 F mv2 r 卫星做近心运动 F mv2 r 卫星做离心运动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卫星的发射往往要分几个阶段 经过多次变轨后才能定点于预定的位置 视频 例如图所示 某次发射同步卫星时 先进入一个近地的圆轨道 然后在P点点火加速 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 该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近地圆轨道上的P 远地点为同步轨道上的Q 到达远地点时再次自动点火加速 进入同步轨道 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v1 在P点短时间加速后的速率为v2 沿转移轨道刚到达远地点Q时的速率为v3 在Q点短时间加速后进入同步轨道后的速率为v4 试比较v1 v2 v3 v4的大小 并用小于号将它们排列起来 P Q 解答 根据题意有v2 v1 v4 v3 而v1 v4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线速度 由下式 知v1 v4 故结论为v2 v1 v4 v3 卫星沿椭圆轨道由P Q运行时 由机械能守恒可知 其重力势能逐渐增大 动能逐渐减小 因此有v2 v3 卫星的回收实际上是卫星发射过程的逆过程 1 圆轨道 低 圆轨道 高 1 低轨道到高轨道 增大速度变轨 2 高轨道到低轨道 减小速度变轨 2 椭圆轨道圆轨道 1 远地点处变轨 速度增大进入高轨道 2 近地点处变轨 速度减小进入低轨道 飞船变轨 例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 先将卫星发射到近地圆轨道1 然后点火 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 最后再次点火 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 轨道1 2相切于Q点 轨道2 3相切于P点 如图所示 则当卫星分别在1 2 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 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BD 解 不正确 应为 得 请根据已知条件再提出两种估算地球质量的方法并解得结果 解 由 得或由 得 启示 注意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例 2004年广东卷 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 地球半径R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h 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T1 地球的自转周期T2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某同学根据以上条件 提出一种估算地球质量M的方法 同步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由 得 请判断上面的结果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如不正确 请给出正确的解法和结果 再见 宇宙航行 思考下列问题1 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 什么叫做人造地球卫星 3 子弹从枪膛射出 其轨迹如何 4 物体做平抛运动时 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 5 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 物体将会怎样 牛顿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和你们的想法一样 曾依据平抛现象猜想了卫星的发射原理 但他没有看到他的猜想得以实现 牛顿的设想过程 法一 万有引力提供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探究问题一 以多大的速度抛出这个物体 它才会绕地球表面运动 不会落下来 已知 6 67 10 11Nm2 kg2 地球质量M 5 89 1024kg 地球半径R 6400km 若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9 8m s2 R 6400km 一宇宙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 环绕速度 v1 7 9km s 它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备的速度 说明 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 等于这个速度 卫星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 牛顿的设想过程 3 如果大于7 9km s 而小于11 2km s 卫星将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 地心就成为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第二宇宙速度 脱离速度 这是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 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 2km s而小于16 7km s 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 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v2 11 2km s 3 第三宇宙速度 逃逸速度 这是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 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飞到太阳系外了 而成为人造恒星 v3 16 7km s 一 宇宙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 环绕速度 V1 7 9km s 地球 11 2km s v 7 9km s 2 第二宇宙速度 脱离速度 V2 11 2km s V3 16 7km s 3 第三宇宙速度 逃逸速度 人造行星 人造恒星 人造卫星 近地卫星 二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 发射速度 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 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 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 进入运动轨道 2 环绕速度 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当卫星 贴着 地面运行时 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3 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 发射速度大说明什么 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 1 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 为什么 2 所需要的发射速度 哪一个更大 为什么 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 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 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 所以比较困难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环绕速度还是最小的环绕速度 探究问题三 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探究问题四 近地卫星的周期最小 我们不能发射一颗周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厂入职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测量学仪器考试题及答案
- 高水平安全保障新质生产力
- 西北省份发展新质生产力
- 郑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探析
- 工程力学 课件 柔索约束
- 2025年疼痛管理与镇痛药物应用评估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小学安全培训设施课件
- 2025年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心理评估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老年医学老年痴呆症评估与干预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感恩教师节幼儿园教师节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
- 病人出入院的护理课件
- 电缆安全小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标准)员工住房安全协议书
- 青海省尖扎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苏教版2025-2026秋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
- 2025浙江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面向高校招聘31人(第一批)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色彩的三属性05课件
- 【里斯】年轻一代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 -新物种 新理念 新趋势(2024-2025)
- 中铁施工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