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 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2 / 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 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3 / 11 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 ?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 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新课讲授 一、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 4 / 11 向学生展示西汉前期形式地图 学生: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日强 ,中央集权削弱。 老师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 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 向学生展示汉景帝图片及七国之乱地图 学生: 2、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后汉景帝平了叛乱 师: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 “ 清君侧 ” ,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 “ 七国之乱 ” 。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向学生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5 / 11 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师: “ 七国之乱 ” 是西汉中央与封国激烈矛盾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央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中期: 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乱地图 : 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学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导致中央的权力削弱。 老师: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 长达八年的 “ 安史之乱 ” 。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6 / 11 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 “ 五代 ” 。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 “ 十国 ” 。 (三)北宋: 材料 1 太祖问: “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 赵普回答: “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材料 2: “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语类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得出: 措施:军事上:集兵权于 ,抽精兵充实禁军 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设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掌控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 虚外,重文轻武 影响:改变了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的祸根 老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7 / 11 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 “ 分化事权 ”“ 强干弱枝 ”“ 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 。主要表现在军事上 “ 三衙 ” 的互不统属和 “ 三衙 ” 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央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一方面,达到了 “ 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 、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 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 “ 冗官 ”“ 冗兵 ”“ 冗费 ”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四)元朝: 向学生展示元朝地图及材料 材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 “ 腹里 ”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 行省 ”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 “ 行中书省 ” 。元史 地理志中载: “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学生看后归纳得 出: 元朝的行政区划: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省、路、府、州、县 8 / 11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老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让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幻灯片提供 相关的示意图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 1)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 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 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 4)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9 / 11 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让学生看课本填表格 朝代制度标准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 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六、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10 / 11 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 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七、课堂练习: 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 “ 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 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 “ 推恩令 ”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 “ 附益之法 ”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