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复习课件.ppt_第1页
期中考试复习课件.ppt_第2页
期中考试复习课件.ppt_第3页
期中考试复习课件.ppt_第4页
期中考试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分封制 宗法制 内容 影响 目的 内容 目的 实质 作用 西周政治制度是对夏商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礼乐制 内容 目的 三者关系 对象 特点 一 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1 王位世袭制 2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 夏商中央到地方官制初步建立 特点 巩固西周统治 土地和人民 爵位 王室 功臣 先代贵族 加强统治 开发了边疆 扩大疆域 使西周朝成为延续百年的强国 服从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 再分封 受周王室保护 记忆 正在受建设 同姓封国多分封于重要地区 多于异姓封国家 并监督 层层分封 形成严密等级 西周后期 王权衰落 分封制遭破坏 二 西周的分封制 2 西周的宗法制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 大宗 小宗 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相对的 家族血缘等级关系 政治隶属关系 3 礼乐制度 定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政治 社会活动制定的规则和仪式作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 礼乐制度的关系 第二课 1 皇帝制度的建立 2 中央官制的建立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一 秦朝的统一 4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 秦朝的统一 背景 统一 王室衰微 诸侯不再听命天子 兼并战争 诸侯改称王 分封制 宗法制遭到破坏 变法或改革 商鞅改革秦国实力大增 渴望统一 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先后灭韩 赵 魏 楚 燕 齐 咸阳 二1 皇帝制度的建立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与终身 皇权独尊 皇权至上 二2 中央官制的建立 丞相 政务 太尉 军事 虚设 御史大夫 监察 九卿 皇权为中心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结束了世卿世禄加强君主专制同时减少决策失误 三公九卿 二3 地方建立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设置郡县 秦国地域广阔 郡 郡守 郡丞 郡尉上呈中央 下督各县 县 县令或县长 县丞 县尉 乡 三老 有秩 瑟夫 游徼 里 里正 亭 亭长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1 产生于封建社会2 中央下属地方机构3 无封地 不世袭4 按地域划分5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制度 巩固统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封位世袭 有封地 中央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不世袭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 无封地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颁布秦律 统一文字 度量衡 货币 车轨 修驰道 开灵渠 筑长城 大规模移民 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三 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第3课小结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两汉 唐 五代十国 宋 元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两汉 隋唐 宋 元三 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汉之前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四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总结一 中国古代中央 地方制度的变化 三公九卿 分封制 国 三公九卿 郡县制 郡 县 内外朝 郡国并行 州 郡 县 国 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 郡 县 国 三省六部 郡县制 州 县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道 州 县 二府三司制 郡县制 路 州 县 一省制 行省制 府 路 州 县 废丞相 裁汰中书省设六部设内阁 三司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省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品行 门第 才学 举荐 考试 评定授官 避免世卿世禄制 不注重提高才能 把考试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人名官员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 世卿世禄 世袭 无 世代公卿 军功 奖励 结束世卿世禄制 军功授爵 总结二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四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加强对官吏的控制 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一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368年 中央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 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地方 废中书省 设立三司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分别掌管地方行政 军政和监察隶属中央 统领中央的宰相权利随之扩大 胡惟庸案 丞相权势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积极 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结束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消极 缺少限制皇权的机构 容易形成独裁 设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内阁 内阁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 批红 明英宗 内阁 明神宗 内阁 票拟制度化 张居正任首辅 大权尽归台阁 依靠皇帝信任设立 由皇帝直接任命 非法定内侍机构 不参与决策 加强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废丞相后 皇帝政务繁多 2 内阁制度的出现 形成和发展 想一想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加强专制 防止独裁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决策机构 非法定 内侍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特点 南书房 军机处 满洲贵族组成凌驾内阁 六部 限制皇权 翰林院学士组成参与机要事务 品级不高 皇帝钦定机构简单 跪受笔录 集权于皇帝 加强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的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 二 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总结一 中国古代中央 地方制度的变化 三公九卿 分封制 国 三公九卿 郡县制 郡 县 内外朝 郡国并行 州 郡 县 国 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 郡 县 国 三省六部 郡县制 州 县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道 州 县 二府三司制 郡县制 路 州 县 一省制 行省制 府 路 州 县 废丞相 裁汰中书省设六部设内阁 三司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省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品行 门第 才学 举荐 考试 评定授官 避免世卿世禄制 不注重提高才能 把考试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人名官员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 世卿世禄 世袭 无 世代公卿 军功 奖励 结束世卿世禄制 军功授爵 总结二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秦朝的君主专制 皇帝 汉武帝君主专制 皇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相权一分为二 隋时期的君主专制 皇帝 唐时期的君主专制 皇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二府 三省六部 宋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中书省 皇帝 元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皇帝 殿阁 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皇帝 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南书房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自然条件 多山多岛环海 经济条件 文化因素 政治前提 商品经济 吸收亚非文明 城邦体制 梭伦改革 内容 作用 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 作用 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 作用 人民主权 公民集体掌权和公民内部平等 轮番而治 直接选举 法律至上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积极 1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 使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消极 1 民主只限于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2 小国寡民的产物 泛滥的直接民主 成为政治腐败 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五课古希腊民主政治 根据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各级公民均可参加 四百人议事会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废除债奴制等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最高行政机关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最高军事机关 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力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黄金时代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过程 公元前8 公元前6世纪 小国寡民 独立自主 奴隶制社会 一个城市和周围若干个村落 古希腊城邦体制 罗马法 形式 适用范围 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万民法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历史概念 罗马法 有没有一部法律叫做罗马法呢 系统化法典化 民法大全 一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习惯法 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 自然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保护自己 损害平民利益 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十二铜表法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产物 包括公法与私法 民法与刑法 同态复仇与罚金 继承与遗嘱等 积极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消极 保留了一些较为野蛮的习惯法 仍是保护贵族的特权 习惯法 成文法 形式变化 公民法 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积极 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 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局限 无法调整罗马境内居民之间的关系 万民法 1 被征服者得不到公民法分的保护2 政治经济活动中的新问题 公民发无法解决3 奴隶制的发展 需要新的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适应了民族 政治 经济方面的新问题 新变化 公民法 万民法 适用范围的变化 民法大全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的组织 历代的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 项目 法律 公元前 世纪末共和国时期 罗马城 罗马公民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 狭隘的民族性 公元前 世纪中期帝国时期 罗马国家全境 境内一切自由民 公民法境内各民族已有的法律成果 完备性 二 罗马法的内容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核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渗透着 自然法 思想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广泛而深远 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 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保护了奴隶制度 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三 罗马法的影响 限制王权 维护贵族 早期封建贵族 后期资产阶级 的利益 13世纪 大宪章 封建性 1265年议会的开端 封建性 14世纪分上 贵族和教会代表 下院 乡绅和市民 封建性 英国议会的形成 1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3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 4 导火线 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 1638 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 1640年革命爆发 1649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邀请玛丽和威廉承袭王位 一 光荣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重要背景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 限制国王权利 保证议会立法权 财政权等权力 A 对君主 封建时代的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 君主权利由法律赋予 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对议会 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利 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议会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 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689年颁布 权利法案 内容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 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 防止专制独裁 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 在议会中得到和平方式实现 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三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代议制的确立和选举权的扩大 三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责任内阁制 国王召集内阁会议共谋国事 下议院的多数党掌握政权 国王统而不治 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成为法定组织 责任内阁形成 沃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成员组成及相互关系 首相 各部大臣 共进退 产生 成为执政党 下院多数党 被国王任命 内阁与国王议会的关系 名义上对国王负责 其实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内阁垮台 或则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重新选择 首相的权力 提名内阁成员 决定国家重要政策 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运行机制 议会 首相 国王 统而不治 掌握国家大权 国家权力中心 内阁成员对首相集体负责 与首相共进退 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首相 内阁 共进退内阁下台 议会 超链接 新议会 问题二 当议会与内阁发生意见分歧时 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1 君主制 民主制 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 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 权力中心在议会 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 君主统而不治 国王临朝不理政 代表国家 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1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有利于促进民主 避免专制独裁 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 2 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之争 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 避免暴力冲突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 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典范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北美13州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初期 美国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名义上的国家 各州权力很大 启蒙思想影响 希望建立共和制国家 一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联邦制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各州拥有一定自治权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权分立原则 分权与制衡 最突出的特点 人民主权原则或共和制原则 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治组织形式 1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 它加强了国家权力 3 它突出 分权与制衡 原则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4 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起到示范作用 1 不承认妇女 印第安人 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力 2 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3 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力 二 1787年宪法 权力机构 议会 首相 国王 国王任命贵族 乡绅和贵族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 世袭 终身 立法 行政 象征 产生方法 任期 主要权力 立法权罢免首相及内阁 1 任命内阁2 解散议会 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终身 权力机构 国会 总统 联邦法院 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每州2名 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 任期6年 每两年改选其中1 3 选民间接选出1789年第一届总统选举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4年华盛顿开启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终身 任期2年 立法 行政 司法 产生方法 任期 主要权力 1 立法权2 征税3 宣战权4 审批权5 弹劾权 1 任命政府高级官员2 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3 与外国缔结条约 经国会批准方可生效4 军事权5 赦免权 1 最高审判权2 最高司法解释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总统 国王 间接选举产生 世袭 任期制4年 终身制 总揽军政大权 统而不治 总统 首相 总统不能解散国会 国会可弹劾总统 首相可解散议会 议会可罢免首相 四年 连任不超过两届 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地位即可连任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 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不仅控制国会 还左右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有利于国家民主制度的实行 19世纪20年代末 30年代初 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对峙最终形成 民主党1828年 共和党1854年 1860年 共和党开始执政 此后 两党轮流执政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根本利益相同 三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作用 本质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 背景 内容 评价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原则总统共和制原则 前提必要性可能性 进步性局限性 两党制度 形成 发展 作用 本质 不仅控制国会 还左右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有利于国家民主制度的实行 19世纪20年代末 30年代初 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 民主党1828年 共和党1954年对峙最终形成 1860年 共和党开始执政 此后 两党轮流执政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一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 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发展 封建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根本 启蒙思想影响 1789年7 14 资产阶级革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复辟 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路易 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792年至1804年 1804年至1815年 1815年至1830年 1830年至1848年 1848年至1852年 1852年至1870年 1870年至1940年 创立共和 曲折反复 确立巩固 2 曲折的共和之路 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反复斗争 共和 帝制 封建君主专制 郡主立宪 共和 帝制 共和 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可连选连任 7年 行政权地位 国家元首 军队最高统帅权利 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 众议院同意 有权任命内阁 参议院同意 有权解散众议院 众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4年 发扬民主 9年 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 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立法权 2 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共和派在国民议会中与保皇派斗争胜利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 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分权制衡 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普鲁士经济 军事实力强大 俾斯麦推行 铁血政策 1865 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 普丹 普奥 普法战争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世袭 元首 军队统帅 掌握最高权力 缔结条约和决定对外政策 统率帝国军队 任免官员 召集和解散议会 皇帝任命 政府首脑 只对皇帝负责 立法机构 联由各邦代表组成 帝由成年男子选举组成 作用很小 带有专制主义 军国主义色彩 不完整的代议制 的联邦制国家 帝国掌握军事 外交 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2 确立了代议制民主 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很快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1 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 保留了君主制度 德意志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 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三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皇帝 行政 立法 宰相 行政 议会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立法 比较才有真知 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 总统共和 半总统半议会共和 国王 首相及内阁 议会 上院 下院 皇帝 宰相及内阁 议会 帝国议会 联邦议会 总统 国会 参议院 众议院 议会 参议院 众议院 总统 最高法院 总统及内阁 总统及内阁 权力机构 议会 首相及内阁 国王 国王任命贵族 乡绅和市民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 世袭 终身 立法 行政 象征 产生方法 任期 主要权力 立法权罢免首相及内阁 1 任命内阁2 解散议会 统而不治 政府首脑 终身 权力机构 国会 总统及内阁 联邦法院 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每州2名 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 任期6年 每两年改选其中1 3 选民间接选出1789年第一届总统选举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4年华盛顿开启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终身 任期2年 立法 行政 司法 产生方法 任期 主要权力 1 立法权2 征税3 宣战权4 审批权5 弹劾权 1 任命政府高级官员2 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3 与外国缔结条约 经国会批准方可生效4 军事权5 赦免权 1 最高审判权2 最高司法解释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权力机构 议会 总统及内阁 众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 7年 参议院 众议院 立法 行政 产生方法 任期 主要权力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间接选举 4年 发扬民主 9年 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 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 众议院同意 有权任命内阁 参议院同意 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 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可连选连任 权力机构 议会 宰相及内阁 皇帝 各邦代表 成年男子直接选举 皇帝任命 世袭 终身 立法 行政 行政并控制立法 产生方法 任期 主要权力 立法权 但帝国议会的各项立法都要通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国家元首 军队总司令 掌管行政权 对皇帝 世袭 元首 军队统帅 掌握最高权力 缔结条约和决定对外政策 统率帝国军队 任免官员 召集和解散议会 比较才有真知 君主立宪制 皇帝 世袭 民主共和制 总统 选举 总统 选举 首相议会产生 首相皇帝任命 总统选民选举 总统议会选举 国王 世袭 首相 内阁 皇帝 首相 总统 内阁 总统 内阁 国民议会 参众两院 国会 参众两院 议会 上下两院 议会 联邦 帝国议会 君主虚位议会至上 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总统制与议会制的混合 1 实行不同程度的代议制2 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3 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政体4 实行政党政治 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总统 国王 间接选举产生 世袭 任期制4年 终身制 总揽军政大权 统而不治 总统 首相 总统不能解散国会 国会可弹劾总统 首相可解散议会 议会可罢免首相 四年 连任不超过两届 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地位即可连任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 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皇帝世袭 凌驾于议会之上 总统由议会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任期七年 可连选连任 对议会负责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皇帝拥有巨大权力 议会无法制约皇帝的行政权 议会有立法权 行政权属于总统 相互制衡 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 2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1 君主都是世袭 终身制 权力中心不同 在议会 在君主 君主权限不同 统而不治 无实权 君主凌驾于议会之上 掌握国家的实权 首相及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 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君主任命 对君主负责 不同点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 英 法 启蒙思想的影响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 君主立宪制 美国 民主共和制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 半总统半议会共和制 德国 君主立宪制 小结 广东海面 厦门 定海 天津白河口 琦善谈判 香港岛 广州 定海 吴淞 南京 1839 6林则徐虎门硝烟 腐朽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 1842 割让香港岛 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赔款2100万元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居住和租地权及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加重人民负担 阶级矛盾尖锐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五口 虎门 1843 望 黄 1844 影响 更多权益 英军进攻广州 法国加入 攻陷广州 进逼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 北京 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清政府拒绝修约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天津条约 1858俄美英法 三外一开一赔 增开天津九龙泣 华工出国做奴隶天津条约仍有效 八百万两入夷地 北京条约 1860俄英法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割香港岛给英国 五口通商 十口通商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 经商 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赔款2100万银元 赔给英国法国巨额赔款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 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与英国协定关税 比较1 质同 继续 为了变中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先寻找借口 后不宣而战 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程 比较2 量变 扩大 英国 英法出兵 美俄参与 两年多 四年之久 长江 沿海地区 内地 统治中心 5个 8个 领土 领海 司法 贸易 关税 更多 本课知识结构 太平天国运动 一 爆发的原因 二 起义的过程 三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及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1864 四 太平天国的时代特点 连年的自然灾害 阶级矛盾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民族矛盾激化 洪秀全拜上帝会 一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金田起义 自称天王 定都天京 1853 正式与清政府对峙 政治意义 天京陷落 1864 太平天国失败 北伐 天京变乱 后期防御战 永安建制 分封诸王 初步建立政权 西征 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1858陈 李破江北大营 三河镇大捷1859年 洪仁玕颁布 资政新篇 1860 1863陈 李破江南大营上海之战安庆失守 二 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孤军深入 失败 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 为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巩固天京 与清分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 每户留足口粮 其余归圣库 建立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以户为单位 不分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绝对平均严重脱离实际 违反了历史规律 降低生产积极性 同时也无法实现没有超出封建主义小农经济范畴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评价 定都天京以后 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 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封建性 分散性 落后性 国中无朝中无人 进攻转为防御 清军重建江南 江北大营 再次围困天京 防御转为进攻 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杨 韦 石 灭 洪 召 经过 太平天国内部领导集团的内讧 天京变乱 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 建设国家的方案 资政新篇 学习西方以法治国 选举官员 发展工商业 奖励技术发明 学习近代教育 开设新式学堂 中外自由通商 平等往来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迫与当时的形势没有实行 资政新篇 否 是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 农民阶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绝对平均 战乱 战乱 不能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要求 顺应 不顺应 二者在反封建方面是一致的 有人认为 资政新篇 在经济纲领上是对 天朝田亩制度 的否定 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问题15 天国前期的纲领 保护私有制 天国后期纲领 消灭私有制 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缺乏彻底革命精神 提不出彻底革命纲领 没有科学指导思想 保守性 分散性 落后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他不能完成时代的使命 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三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外反动势力 四 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