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1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2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3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4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 . 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2. (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C . 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 . 利用“B超”进行体检,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 (2分)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 “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C . 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D . 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4. (2分)下列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 . 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啡B . 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C . 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D . 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5. (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 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C . 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D . 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也相同6. (2分)噪声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 . 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 . 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C . 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 . 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7. (2分)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 1998年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 .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 .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 .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D .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8. (2分)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 声音是一种波B . 声波具有能量C . 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D . 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9. (2分)炖食物时,煮熟后用大火继续加热与小火缓慢加热比较,下列说法正确( ) A . 大火加热使水沸腾温度比小火加热时温度高B . 大火比小火加热使水沸腾的温度低C . 大火加热比小火加热使水沸腾节约燃料D . 大火加热比小火加热使水沸腾浪费燃料10. (2分)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A . a、cB . a、d、fC . b、cD . e11. (2分)下列数据是小明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值的估计,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 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5 mmB . 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C .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D . 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水温约为6512. (2分)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 . 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汽B . 水蒸气与到玻璃变成小水珠C . 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D . 碘加热形成碘蒸气二、 填空题 (共9题;共24分)13. (2分)图中,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_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这个实验表明了,声音是依靠_来传递的.14. (2分)人们挑选瓷器时,总要敲击几下,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人们利用声呐探知海的深度;中医通过“闻”来诊病;外科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以上事例中,能表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的是_,能表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_。 15. (2分)如图是生活中常用的体温计,它是利用液体_的性质工作的,图中是某同学测量体温的结果,示数是_16. (4分)下图是课本中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它们分别研究什么问题?请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以下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介质”、“能量”或“信息”)(1)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 (2)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得越快,产生的声音_越高; (3)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_越大; (4)丁实验中,将一个矿泉水去底后,扎上橡皮膜,然后对火焰用力敲橡皮膜,发现火焰会摇动,这说明声波能传递_. 17. (2分)如图所示是医生检查患者牙齿的情景其中涉及到两方面的物理知识:一是利用金属小平面镜_,能观察到牙齿背面的情况;二是在金属小平面镜放入口腔前,先要将它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以免水蒸气在镜面上_形成水雾18. (1分)2017年5月12日是全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普及科学避险知识,提升学生减灾能力全国各地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据了解,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能产生具有很大能量的_(选填“超声”或“次声”),能使建筑物垮塌,造成人员伤亡 19. (5分)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为0_,人耳不能听到频率超过20000_的声音 . (以上两空填单位) . 在“校园歌手”的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琴声是通过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 观众在听音乐时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减弱噪声 .20. (2分)人们通常用_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 21. (4分) (1)如图,将一小块干冰放置在勺子里,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勺子上出现了一层白霜。这些霜是_经过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2)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色雾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相比较_(选填“a”或“b”)处雾气较浓。在白雾较浓的地方点燃一盏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上方的“雾气”马上消失了,请解释原因:_。三、 综合探究 (共4题;共13分)22. (3分)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 (1)悠扬的笛声是_(填“笛膜”、“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刚能引起人听觉的噪声强弱等级为0_(填物理单位符号)。 23. (4分)小泉在学习研究液体蒸发的特点时,老师让同学们用滴管从一烧杯中吸取酒精,在手背上滴一滴,体验一下感觉,结果手臂上感觉凉凉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如下【猜想】猜想1:酒精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猜想2:酒精的温度较低针对上述两种猜想,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小泉仔细思考之后,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1)【实验步骤】取三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甲、乙、丙,用甲温度计测出周围环境的温度记为t甲:用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装有质量和_相等的同种酒精,其中一个玻璃瓶是敞口的,另一个玻璃瓶口用塞子密闭,均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经过较长时间后,同时用乙温度计测量敞口玻璃瓶中酒精的温度记为t乙:用丙温度计测量密闭玻璃瓶中酒精的温度记为t丙 (2)【分析】比较_两支温度计示数,可以验证猜想l:比较_两支温度计示数,可以验证猜想2: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出现_的关系,就能说明手背上滴酒精,感觉凉凉的是由于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而不是酒精的温度较低24. (3分)小邦和小册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完成“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并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 (1)水沸腾时,准确测量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水的沸点为_ .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同学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 . (3)小邦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_.25. (3分)初二(6)班某同学在调查教室内的噪声情况时记录如下:时间:2013年10月10日12:00,地点:初二(6)教室小红等几位同学在收看江苏文艺频道播放的音乐欣赏小黄在看课外书籍小马在讲台前拍球还有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声争论着问题(1)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对于小黄而言,噪声有_.(填序号)对于小红而言噪声有_.(填序号) (2)以该同学的记录为背景,请你对控制教室内噪声提出建议或方案_(不少于二条) 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1、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