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江门九中梁秀娟科学之旅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实验、观察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能仿照伽利略的方法在课外做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物理是有趣的和有用的。二、 重点难点本节主要是通过一些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项,激发学生学好物理和探究的兴趣。从知识角度而言,学生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可以留待以后解决。三、 课时安排:1节四、 教具:凸、凹透镜,凸、凹面镜,浮沉子,磁棒(钓鱼),单摆。五、 教学过程引入:物理是学习什么的?1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式式的物理现象的一门科学。2 有趣有用的物理(举例或做实验) 让学生观察凹、凸面镜,有何不同? 让学生观察凹、凸透镜,又有何不同? 让两学生上讲台“钓鱼”看谁能钓得多? 演示“浮沉子”说明:以上实验,不但有趣,还包含了很多物理原理有用的物理:生活中的电,万有引力(牛顿),雨后彩虹,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都应用了很多物理知识。3 怎样学习物理 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联系实际,联系社会4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观察现象 (演示) 提出问题(疑问)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 总结规律 评估六、 作业: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它摆动有何规律。七、 课后小结:学生非常有兴趣,课堂气氛好。 第一章 声现象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及传播的,锻炼初步的观察能力,了解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养成善于与同学合作的意识。(二)教学难点: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难做)(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 :音叉,透明水缸装有水,声波幻灯片(五)教学过程1 声音的产生:随堂实验: 说话时,用手摸摸喉咙,有何感觉? 用手指拍打台面; 听听流水声,风声; 敲击音叉;分析归纳后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学生实验:让学生把耳紧贴桌面,用手轻刮台面,听声音,说明声音通过固体传播。例:游泳时能听到声音。结论声音传播需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介绍课本图1.1-4的实验)演示:把装有水的透明水缸放在幻灯机上,敲击音叉后放进水面,可见水泛起波纹,再用幻灯片演示: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3 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不同的温度传传播的速度都不同。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六)作业:课本P16(3、4、5)(七)课后小结:较好。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二)教学难点:双耳效应(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音叉(五)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生物课学习过耳朵的结构吗?耳朵的结构有哪些?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用课件演示) 1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声音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演示:用音叉听是声音,再让学生用手捂着耳朵,还能听到声音吗? 若耳朵听不到声音,怎么办?学生实验:把笔尾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和牙齿,分别弄响笔,能否听到声音?问题: 为什么听录音机不像自己的声音2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用课件演示)3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性也不同。根据双耳效应,可判断声源的方向。(六)作业:题优P3 (七)课后小结:较好。三声音的特性(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二)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细线吊着的轻质小球。(五)教学过程:复习: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怎么听到声音?引入:声音有时会有高有低?(观看视频)1音调声音的高低随堂实验:用钢尺或塑料尺做图3-1实验演示:分别敲击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它们的声音是否相同?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声音的高低由频率来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次声 可闻声 超声 200Hz 20Hz 2000Hz 2000Hz以上动物与人的发声和听觉范围都不同。P202响度声音的强弱。演示:P21图1.3-4举例:弹琴是,把弦拉的越开,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3音色声音的品质。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音方式等。P22,图1.3-5(六)作业:题优P5 (七)课后小结:较好。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难点: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角度分清乐音和噪声。(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学过程:复习:声音的哪些特性?引入: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令人烦躁。所以声音分为两类。1 乐音悦耳动听的声音。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噪声令人心烦意乱,影响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噪声是无规则振动是发出的声音2 噪声的来源:汽车声,机器声,图书馆里的说话声,深夜里的电视机声,过大的音响声问题:声音达到多大才算是噪声呢? 3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声音强弱用分贝(dB)做单位。 0dB是人刚听到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让学生看书P26,小资料。 4 噪声的控制。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措施: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入耳 途径:(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方法:消声器,禁鸣喇叭 隔声板,植树造林 带耳罩,耳塞(六)作业:课本P28(1-4) (七)课后小结:较好。 五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象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难点:声的能量。(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学过程:复习:声音有哪些特性? 噪声有哪些危害? 引入:乐音会使人心情愉快,噪声会使人心情烦恼。此外,声音还有什么用途呢?(观看视频)1声与信息声可以传递信息。例:雷声预示可能下大雨。 敲击钢轨,可以发现螺栓是否松动。 听诊可以了解人的心,肺是否正常。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采用回声定位判断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利用回声定位可以制成声纳。声纳可以探测海洋深度,探测鱼群,探测潜艇的深度。利用“B超”可以探查人体内部的疾病,胎儿状况。2声与能量声可以传递能量。例:水面上飘浮着一块树叶,把石头扔进水中,水波能把树叶向外推,说明水把能量传给了树叶。 让学生制作实验:用肥皂泡做一个膜,对着膜大叫,观察肥皂膜有何现象。 说明声有能量例: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用超声波碎石。(六)作业:课本P30(13);阅读科学世界(七)课后小结:较好。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难点:光线,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学过程: 引入:每天,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光,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让学生回答)如:太阳,恒星,蜡烛,电灯,萤火虫。 2光是如何传播的? 例:看电影时,从播映室里发出的光到达银幕,路线是怎样的 在灯光下为什么能看到影子? 为什么会有日食,月食。 分析归纳得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物理学中,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 布置学生回家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3光的传播速度: 例:打雷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记为:c=3108m/s 在空气中也约为3108m/s, 在水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2/3,更慢。 让学生阅读 课本P37的科学世界,了解天文学上用光年来做长度单位。光年-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 (六)作业:题优P15-16。(七)课后小结:较好。 二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在一些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体验和感悟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积极的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初步树立运用科学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二)教学难点:光反射作用,漫反射。(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如课本P40图2.2-3、激光器、小平面镜、凹凸小镜。(五)教学过程: 引入:光射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平时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 1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用激光仪演示 图2.2-5 再画图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再演示:入射光线逐渐靠拢法线,入射光线沿法线入射,观察现象。 分析归纳后得规律:P40光的反射定律。 2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同一个方向。 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发射。 演示: 图 2.2-7 课堂练习:P41-42(六)作业:课本P41(1-4)(七)课后小结:较好。 三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学习有关实验信息的记录,感知虚像的含义和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领路物理想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应用的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难点:虚像的形成,影与像的区别。(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玻璃板,蜡烛,实物投影仪,激光仪,球面镜,平面镜。(五)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平面镜,问镜中像有何特点?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演示:图2.31(用实物投影仪,边演示边讲)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的是成正立的虚像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左右调转。 2虚像的形成:(用作图分析,再得出结论) 是由反射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 3平面镜的应用: 用来成像:如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仪容仪表。 用来改变光路:潜望镜。 用于间接观察。练习:P46 (12)堂练:P46(六)作业:课本P46(3-5)(七)课后小结:较好。 四光的折射(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是的偏折规律和光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路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二)教学难点:入射角,折射角的关系。(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激光演示仪,半圆玻璃,课件。(五)教学过程: 引入:光射向透明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用激光演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观察现象。分析:画图表示3条线,两个角。 空气 - 玻璃 再演示:三条光线,两个角的关系。 再用电脑课件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从水进入空气的折射情况。 分析归纳后得结论。 1光折射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射入空气,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入射角越大,折射角也越大,垂直入射时则光线不偏折。 2应用: 演示:筷子放入水中,有何现象? 用课件演示成虚像原理。 看水中的物体变浅。 海市蜃楼。练习:P49(13)(六)作业:训练P24-25(七)课后小结:较好。 五光的色散(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光源,三棱镜,色片等。(五)教学过程: 引入:天空为什么会有彩虹?演示:让一束灯光射到三棱镜上,有何现象?(观看视频) 1色散白光(太阳光)可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演示:图2.53,三种色光可混合成各色光。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演示:把红,绿,蓝三种透明塑料片放在投影仪上,看颜色。 把投影片(苹果)投影,再把绿色片盖在上面,看颜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堂练:为什么黑色花儿少见? P53(14)(六)作业:题优 P27-28(113)(七)课后小结:较好。 六看不见的光(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资料,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长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思。(二)教学难点:红外线,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对其作用难理解。(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图片。(五)教学过程: 复习:白光可分解为几种光? 引入:把七种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展示图片:说明红光以外的光人看不见,叫红外光;紫光以外的光人也看不见叫紫外光。 1红外线红光以外的光。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越强。 作用:a.热作用强:可用来加热;烘烤;取暖;理疗。 b.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用来红外线遥控;瞄准器。 2紫外线紫光以外的光。 主要来源于太阳。 大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而大气层中有臭氧层,防止辐射。作用:a.化学作用强:易使底片感光;合成维生素。 b. 生理作用强:能杀菌。c.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以防伪。学生阅读光的散射与雾灯(六)作业:题优 P30-31(七)课后小结:较好。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的作用,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二)教学难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作图。(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激光演示器,凸透镜,凹透镜。(五)教学过程: 引入:眼镜为什么能让人看清物体? 透镜光线通过折射透过镜片。(展示实物)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几个名称: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径。 光心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演示:图 3.1-3 再作图。 焦点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 焦距焦点与光心的距离。 3透镜对光的作用:(演示后得结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再作图表示:- - (六) 作业:课本P62(25)(七)课后小结:较好。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二)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五)教学过程: 1复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引入:凸透镜还能成像,成像的规律如何? 2介绍实验装置,名称。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焦距。 说明几个概念:物距,像距。 教师先演示:讲解以上概念,及实验方法。 注意问题:安全。 3学生自己做实验,教师巡视,让学生把数据填入P67的表中。 学生做到最后两步,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再引导学生如何观察。 4小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选其中一二组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规律。课本P67。 (六) 作业:课本P68(13)(七)课后小结:较好。大部分学生不会观察虚像,要做好引导。 三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再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照相机的照相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过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难点:理解上述透镜应用的原理。(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 1复习:用多媒体演示动态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2引入:实际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凸透镜成像(多媒体演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照相机底片上成倒立缩小实像。 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距离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屏幕上成倒立,放大实像。 投影仪:多了一个平面镜,用作改变光路。放大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归纳: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糸像的性质像的位置应用举例正立或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或虚像与物的位置像距u2f倒立缩小实像与物异侧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与物异侧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与物异侧v2f幻灯机uf正立放大虚像与物同侧不能确定放大镜(六) 作业:课本P65(14)(七)课后小结: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效果很好。 四眼睛和眼镜(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眼保健意识和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难点:何为近视,何为远视,如何矫正。(三)课时安排:0 .5节(四)教具:教学图片(五)教学过程: 1眼睛:先介绍眼睛的构造(生物学已学过)(用图片)。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产生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3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面。产生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矫正方法:戴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焦距的倒数乖以100。例:眼镜的焦距是0.5m, 则眼镜的度数是1/0.5m 100=200度。(六)练习:课本P70(1-3)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 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揭示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第一次成像第二次成像FF 目镜物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难点:显微镜的原理。(三)课时安排:0 .5节(四)教具:教学图片(五)教学过程:(用图片介绍) 1显微镜有两组透镜组成。 物镜:成放大倒立实像。 目镜:成放大正力的虚像。 2望远镜有两组透镜组成。FFF2F目镜物镜 物镜:成缩小倒立实像。 目镜:成放大,正立虚像。 (六)作业:P73(1-2)(七)课后小结:较好 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回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二)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五)教学过程:引入:这几天的气温如何?当你从烈日当空的操场上走到大树底下,有何感觉?当你从有冷气的室内走到大树底下,又有何感觉?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实验:学生每人一支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 3摄氏温度。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度。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他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温度计的玻璃泡 读数时5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并弯曲的管。 能离开人体读数。 测量范围:35-42(六)作业:三级训练P51-52(18)。(七)课后小结:较好。 二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及其图象曲线的物理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理解气态,液态和故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自然现象,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二)教学难点:熔化实验的过程。(三)课时安排:2节(四)教具:如课本P82图4.2-1(五)教学过程: 提问:物质有几多种状态?(固,液,气) 引入:物质的各种状态会否变化? 例:冰 水 水蒸汽 铁 铁水 1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冰水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水冰 实验:固体熔化是温度的变化规律。P82 按图4.2-1装置,同时做海波和蜡的熔化。并让学生把数据记录在课本P82表中。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略。教师巡视。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课本P83图4.2-2、图4.2-3中描出曲线图象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晶体有熔点。如冰,金属。 3固体 非晶体没有熔点。如松香,玻璃。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介绍熔化曲线,如何看这些曲线。P83 5规律:晶体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上升,凝固时放热,温度下降。(六)作业:课本 P85(14)。(七)课后小结:实验时间较长,温度难控制。 三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点,汽化,液化,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二)教学难点:沸腾时的温度不变。(三)课时安排:2节(四)教具:课本图4.3-2(五)教学过程: 引入: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 把湿的棉花檫一下黑板,一会儿干了,这是为什么? 1汽化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沸腾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2汽化的方式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学生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按图4.3-2装置,用锥形瓶代替烧杯,让学生做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课本P87表中。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略。教师巡视。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课本P86图4.3-3中描出曲线图象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1)沸腾的规律: 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不同,沸点不同;同种液体,气压不同,沸点也不同。看P87表,可得信息。(2)蒸发的规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表面积,液面气流快慢。蒸发有致冷作用:实验:P89想想做做。归纳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蒸发沸腾区别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发生蒸发时液体温度降低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流速度的快慢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液体表面上气压的大小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3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例:液化石油气。打火机用的液化丁烷。 液化时要放热。 (六)作业:课本 P91(14)。阅读P90电冰箱(七)课后小结:学生做实验时,有的时间较长,有的较快。 四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二)教学难点:霜,雪的形成,冰花,冰冻的衣服变干等。由于本地难见这些现象,学生会难理解。(三)课时安排:1节(四)教具:内装少量碘的密封试管、酒精灯。(五)教学过程: 复习:冰水水蒸汽分别有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引入:冰能否直接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能否直接变成水。 1升华物质从故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故态。 演示:加热内装少量碘粒的密封试管,观察现象。停止加热,再观察现象。 2升华时要吸热,凝华时要放热。 举例:用久了的光管会变黑,为什么? 家庭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会变小。 舞台效果,人工降雨。(干冰升华) 云,雨,雾,露,霜,雪的形成? 云液化和凝华,雨熔化 雾液化 露液化 雪凝华归纳小结: 气态 汽化 液化 升华 吸热 放热 凝华 吸热 液态 放热 熔化 凝固 吸热 放热 固态(六)作业:三级训练P61-62(18)。(七)课后小结:较好。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一、电荷(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其电荷间的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二)教学重点: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三)教学课时:1.5节(四)教具: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验电器器两个、金属棒。(五)教学过程:引入:梳头时,头发会飘起来,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演示实验:把纸屑放在投影仪下,用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靠近纸屑,观察现象.1. 电荷: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演示课本图5.1-2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应用:(演示)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2. 元电荷:(用课件演示)原子核物质结构:物质分子原子电子举例说明原子很小: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 把原子比作足球场,原子核只有足球场中央的一粒沙子大小。元电荷:e=1.610-19C 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工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演示:课本图5.15 说明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六)作业:P64-65(下课时)教具:一个小灯泡组成的电路板、铜线、铁线、铝线、玻璃棒、橡胶棒、铅笔芯、清水、食盐、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演示:用上述器材演示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3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分析原因: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可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内的电荷被束缚住,不能自由移动。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盐水溶液靠离子导电。电子电荷正离子离子负离子(七)课后小结:较好二电流和电路(1.5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知道电源和用电器;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动手动脑找出新的电路连接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电流方向,电路图。(三)教学课时:1.5节(四)教具:一个小灯泡组成的电路板、(五)教学过程: 1电流:(接上节实验,分析电流的形成) 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方向 从电源正极经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如: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低压电源。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如:电灯,电铃,电动机等。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 短路不经用电器直接百电源两极连起来。 3电路图:用符号代表电路的连接情况。P104,图5.2-8示范:把上实验板的电路图画出来。堂练:P104 想想议议。 P105 (1-4)(六)作业:三级训练(七)课后小结:较好 三串联和并联(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说出生活和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点难点: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三)教学课时:1节(四)教具:串、并联电路板各一块(五)教学过程: 1复习:简单电路由什么组成?电流方向? 2引入:两个以上灯泡,应如何连接?有几种连接方法,画出电路图5.3-1 5.3-2 要求学生按图接线,开关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飞行器构造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生药学考研冲刺试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机修钳工技能试题及答案
- 增强现实导板设计-洞察及研究
- 高粱收购合同模板(3篇)
- 高空作业雇佣合同模板(3篇)
- 高空施工承包合同(3篇)
- 安徽导游笔试题及答案
- 安规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院死亡报卡培训课件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京东集团招聘笔试指南与面试技巧
- 起重机械定期检查与维护方案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国际物流运输合同(标准版)
- 动物样品采集培训课件
- (2025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考核试题(+答案)
- 手机桌面市场深度解析
- 人工智能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