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芒山镇僖山项目建筑设计说明.doc_第1页
04-01芒山镇僖山项目建筑设计说明.doc_第2页
04-01芒山镇僖山项目建筑设计说明.doc_第3页
04-01芒山镇僖山项目建筑设计说明.doc_第4页
04-01芒山镇僖山项目建筑设计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1.1 根据永城市政府及河南省有关要求和标准1.2建设单位所提供的地形图。1.3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要求。1.4国家的相关设计规范民用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68-200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 DB J41/071-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其他相关规范2 工程概况芒山镇位于永城市东北部,镇总面积71平方公里,山地占1/5,辖26个行政村,206个村民组,5.61万人,5.02万亩耕地。东与安徽省萧县接壤,西和夏邑县毗邻,北靠条河镇,南接薛湖镇,现状镇区距永城市32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西距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各100公里。芒山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芒徐、芒商、永砀、芒萧公路在此交汇,其中永砀公路(S201)纵贯镇域南北;连霍高速从镇域南部东西向穿过,并在郑楼村与S201设有互通式立交。芒山镇雨亭社区,位居芒砀群山腹地,辖有13个自然村。辖区内有国家AAAA级景区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同时也是永城市汉文化产业集聚区。碱河南北穿行,形成一条绿化景观带,中部有僖山公园生态公园。本次项目位于芒山镇僖山路以西,凤城路以南,居住区道路以东,规划路以北,总用地面积55126.86,总建筑面积约98126.30。基地周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未来城市居住空间拓展的重要区域。3 规划设计原则3.1整体协同性 从城镇整体规划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强调规划区与城镇空间环境的协调性。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构筑特征鲜明、系统有致的整体空间形态,创造合理的空间和景观框架。为芒山镇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精心设计,建造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的休闲购物环境与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3.2和谐宜居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宗旨,充分利用基本自身生态元素,建设生态健全、景观优美、保健益体、节能高效的居住环境,突出项目的生态价值。3.3复合多元性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有机融合,创造一个复合多元的交流场所,适应不同文化特征人群的需求。3.4经济适用性本方案在塑造高品质居住的同时,合理分配大、小户型,满足不同家庭的实际消费需要。同时做到建筑密度和居住环境和谐共生,兼顾其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住宅发展的要求。3.5文化延续性芒山镇历史悠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历史文化名镇。我们有责任将这里的汉文化传承发展下去。配合旅游发展,融入汉文化元素,强调古朴、雄浑、大气的汉代主体格调,使社区建设自身具有旅游价值。4 设计构思从芒山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设计者在总平面布局中汲取了我国汉唐时期的里坊方格网城市的布局特点,由商业围合成生活组团,对称整齐的布局使小型地块充分利用且具有舒适的空间感受。将交通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秩序系统,以及景观序列,使其有机的结合起来。由围合和轴向的对称设计又进一步实现了生活区的内聚氛围,简介实用,便于管理,有助于构建出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氛围。设计者致力于返璞归真的居住理念,提高居住区的品质,完善商业和住宅的使用功能,达到人、环境、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立一个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使社区建设自身具有旅游价值。秀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与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芒山镇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 “山、水、城”有机融合,“山引入城、城融入景”,山环水穿、城景交融的和谐环境,形成“东城西景”的城市格局,使城区和景区比翼双飞。5 总体布局本地块均为住宅生活区,地块四周由2层的商业网点围合,其上布置有住宅用房。小区内部设计7层及3层的住宅楼。从建筑风格、布局及交通规划均统一设计,组成一个生活社区。在总体布局上除满足建筑,效仿、绿化、环保、卫生安保等要求外,充分考虑基地周边环境,并顺应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总体上充分考虑景观的通透、舒畅,并尽力打造俊秀典雅的景观环境。组团绿化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使建筑融入城市生活中。6 道路系统本项目的交通体系按照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分别是与城市道路相连通的小区道路,和消防通道以及组团内部的人行步道。6.1 道路系统以“人车分行”的原则对整个小区进行交通组织,对小区各出入口按人车分流明确各功能和道路等级,小区以不同方向入口为连接设置了环形车道,小区以一条环形消防车道路和由铺地、游园、广场步行道等组成的线性空间步行系统,与交通、景观、绿化等要素相关联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社区交通系统,不仅满足居民步行的交通功能要求,更是满足居民步行的休闲娱乐功能需求,真正做到了人车分流设计,为小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以实现小区的可持续发展。临街建筑在间隔小于150米范围内设计有4米消防通道;每栋建筑的最长边均有消防车道。消防系统规划与车行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车系统,救护车、搬家车可直接抵达所有单元入口。发生火灾时消防车可顺利靠近建筑物登高面并沿环路撤离现场。建筑入口均设1:12无障碍坡道,满足无障碍的要求。6.2道路纵向设计小区用地场地平整,无明显高低变化。道路竖向设计在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做了一些变化,综合考虑地形、景观做了一些微地形处理。 6.3停车场规划 规划停车系统主要以地面停车为主,结合各地块中心绿地景观、宅间绿化的规划,分别合理布置地面停车位,满足居民对于停车位的需求。7 景观设计整个景观设计以绿色植物为基调,结合微地形、景墙及其它文化小品为辅,穿插搭配,将汉代文化元素融入到各个空间中,形成有序列、有节奏,有场景的景观文化空间。绿化设计以“大生态、大绿量”为原则,采用乔、灌、地搭配种植的形式,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同时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艺术意境,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相结合。主要树种有:基调树种:香椿、国槐、柳、大叶女贞、马褂木、二乔玉兰骨干树种:枇杷、白蜡、国槐、雪松、栾树,合欢景观树种:红叶碧桃、郁李、淡竹、火炬松、榆叶梅、樱花、垂丝海棠、南天竹。地被植物:麦冬、马尼拉草、扶芳藤、红叶草、金叶女贞、红叶石楠。8 建筑设计8.1户型设计居住建筑围绕客厅进行合理布置,功能设置齐全,南北相背分明,动静分区明确,同时卫生间尽量做到干湿分离。户型力求动静分区,全明设计。动静分区,根据功能上的要求,做到住宅起居空间和就寝空间的合理划分,客厅、餐厅、厨房等布置在靠近住宅进口属于半私密的空间,而就寝空间位于户型内侧,形成较私密的区域,二者互不干扰。卫生间等私密空间避免直接对厅开门,实行干湿分离。卫生间位于起居室和卧室之间,二者兼顾,同时注重入口玄关的空间过渡,细化功能空间布置,完善使用要求。全明设计,户型尽量做到明厨明卫,自然通风采光。8.2单体设计: 芒山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为芒山汉梁历史文化群落,是中国历史文化演变的缩影,中原礼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汉代陵寝标志性地区。当地的民居继承汉魏遗风,多以坡屋顶为主。对芒山镇进行实地调研之后,设计者为当地深厚地汉文化底蕴所陶醉。本项目中在尊重当地历史文脉特征的前提下,建筑整体仿汉代的新中式建筑风格。配合旅游发展,整个社区建筑均采用灰色坡屋顶,建筑采用灰白色调,白墙黛瓦,镂花栏杆,融入汉文化元素,强调古朴、雄浑、大气的汉代主体格调,使社区建设自身具有旅游价值。9 节能设计永城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属于寒冷地区,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及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062-2005)及相关地方规定,本工程建筑专业的节能设计涉及以下方面:总平面规划中的朝向、间距、通风和绿化,单体设计中的体形、自然采光。通风围护结构(屋顶外墙、外门窗)的保温隔热及其热工性能指标。经过初步估算,该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35以下,窗墙比在0.30以下,外窗应采用5+9A+5中空单框白色玻璃,外墙采用机械固定单面钢丝网架夹芯聚苯板,防火隔离带采用机械固定单面钢丝网架岩棉板,并注重对热桥部位的保温节能设计,综合各类措施进行节能设计,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物的耗电量指标,达到节能的目的。10 消防设计本项目为多层及低层住宅小区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砖混结构。消防设计主要体现在总平面的消防设计及具体单体的消防设计方面,具体如下:10.1总平面消防设计住宅小区内采用环形车道,兼做消防车道,道宽4米。消防车道内侧距建筑物外墙最小距离为2.0米,均符合消防通道的相关要求;各单体之间防火间距均大于6米,满足相关规范对于单体之间防火间距的要求。本小区沿街商业长度超过150米的均在适当位置布置消防通道供消防车通行。小区内部消防车可通达每一同楼,每栋楼的消防登高面均满足规范要求。10.2单体消防本小区每个建筑单元每层面积均不大于650平方米,每套房户门距安全出口距离不大于15米,每单元设置敞开楼梯间一部,并可直通屋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11 环境保护设计本项目为生活居住小区,无有毒有害气体或废水排出。雨水经明沟排水排放入市政雨水管道。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入市政污水管道。建筑装饰材料及内装修材料均采用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的绿色建材。建筑外墙及门窗材料的隔声要求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结构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2设计主要指标: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设计基准期50年,安全等级二级,丙类建筑。本工程尚无地质报告,场地类别需根据钻探报告待定。3设计使用活载取值:基 本风 压: 0.35 KN/m雪 压: 0.45 KN/m客厅、卧室: 2.0 KN/m 厨 房: 2.0 KN/m卫 生 间: 2.5 KN/m楼 梯: 3.5 KN/m 阳 台: 2.5 KN/m屋 面:2.0 KN/m(上人) 0.5 KN/m(不上人)4. 结构设计方案 本工程主要有多层及低层住宅构成,局部设有二层的楼间商铺,多层住宅采用砖混结构,商业采用框架结构。当房屋单体长度超过45m时,设置温度伸缩缝以减小季节温度效应的影响。5结构材料1) 钢筋梁、柱纵向受力钢筋、板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梁、柱箍筋和砼墙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2)混凝土基础垫层:C15,基础及地面以下的墙、梁、板以及其它二b类构件: C30;其余墙、框架柱、梁、板:C25。3)填充墙采用轻质加气混混凝土砌块。实际材料选取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给水工程设计说明1.规划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也要考虑水资源条件的约束,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节约用水的原则: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搞好节水工程规划,建设节水型城市。规划期内的用水量变化要考虑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一是城区的发展所需要增加的用水量,二是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产生的节约效应。近期内以节水工作为主要侧重点。2.用水量预测2.1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预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芒山镇预测至2030年镇域总人口为11.3万人,城区为10万人,属小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0.60mP3P/(人d),根据芒山镇目前的用水情况及现有城市发展水平,本规划确定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2030年为0.3万mP3P/(万人d)。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城镇人口规模,结合芒山镇具体情况与节水事业的发展进行需水量预测。远期2030年需水量:QP P=0.3011.3=3.39万mP3P/d,综合用水日变化系数取为1.5。注: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其值已包括管网漏失水量。2.2单位用地用水量预测本次规划采用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来进行需水量预测,预测出该地区需水量,以远期2030年为预测年限。用水量按用地性质与用地布局预测水量。通过预测,芒山城区到2030年用水量为6.68万立方米/天。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日变化系数本次规划采用1.5。2.3需水量预测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预测至2030年芒山镇需水量为3.39万mP3P/d,单位用地用水量预测至2030年需水量为6.68万mP3P/d。本次规划取两次预测的平均值为本次最终需水量:即QP P=(3.39+6.68)/2=5.04万mP3P/d本次规划确定至2030年芒山镇总供水规模为5万mP3P/d。5给水管道管材选择及附件管径100毫米的管道采用给水球墨铸铁管,接口采用推入式契形胶圈接口;管径小于等于100毫米管道采用给水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接口采用弹性密封圈接口。穿越河流等障碍物时采用钢管。配水管网附件主要包括阀门、消火栓及泄水阀、排气阀等,阀门采用管网蝶阀,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泄水阀,以便冲洗管道及检修。6给水管道覆土厚度根据管道材质及芒山的气候条件确定给水管道顶覆土:车行道、人行道下不小于1.0米。小区内给水管道顶覆土不小于0.7米。排水工程设计说明1排水现状目前镇区内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居民生活污水大都随意自行排放,致使卫生环境状况较差。但随着镇区的进一步开发,排污量将会逐渐加大,因此必须采取必要地排污措施,为镇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排水体制小区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3污水工程规划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收集后排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污水管道管材选择及附件300毫米DN500毫米的污水管道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DN500毫米的污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按照规范要求,所有管材宜采用柔性接口,以防止污水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污水管道与地基间应设置管道基础,UPVC双壁波纹管采用砂砾垫层基础,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采用砂石基础。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间距要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4雨水工程规划4.1气象资料及暴雨强度公式芒山镇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适中,太阳辐射能量夏多冬少。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年平均气温14.34度,平均积温5289度;月平均气温七月最高,元月最低。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871.3毫米,无霜期209天。湿度:平均绝对湿度13.8毫巴。平均相对湿度71%,最小相对湿度65%。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1756.3毫米,年最大蒸发量288毫米。风向、风力:常年主导风向冬季多偏北风,春秋以东南、东北为多。平均风速3.3米/秒,最大风速4.0米/秒,最小风速2.7米/秒。冰冻:一般冰冻深度在l0厘米,最深32厘米,全年结冻期92天。日照:全年平均日照数2300.1小时,年日照率50%。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商丘市公式:式中:P设计重现期,采用一年;集水时间t15分钟。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Q=qF 式中 Q雨水量(L/s); q暴雨强度(L/(s*ha);径流系数 ; F汇水面积(公顷)。4.2雨水管渠系统规划雨水管道布置充分利用地形、路网和水系,沿道路铺设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附近水体。芒山城区内雨水主要利用碱河进行排放,城区内雨水由碱河东西两侧分别排入。4.3雨水管道管材选择采用承插钢筋混凝土管道,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布置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及雨水连接暗井。4.4本规划管道坡度沿道路坡度敷设可以满足设计流量的要求,不会因为满足水力条件而增加管道埋深。规划雨水管道起端埋深为2.0米,管道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米。部分地段因道路坡度较大,管道铺设时需考虑消能措施,以免流速过快,造成下游管道壅水。消能时可以考虑利用沿途检查井逐级跌水,每检查井跌水高度小于1米,无需设跌水井。电力工程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4-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 (2003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94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 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及标准。 2、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包括供配电规划,10Kv、220380v配电系统及电讯规划。 供电线路:10Kv电源线路配置由供电部门确定。220380V线路采用YJV221Kv型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埋深室外地坪下0.8米以下。 3、供电规划 本小区用地均为三级负荷,采用单电源供电方式。由市政电网引来一路10KV的高压线至小区箱变,由箱变引出一路220/380V低压线路,供小区内用电。 特点: 由箱变引出的低压三相四线线路,均为直埋到每一住宅的单元总计量箱内,根据每一单元住户面积计算出该电缆进户需配几根什么截面的铠装电力电缆,采用直埋式的敷设方式:施工周期短方便简单,同时也节省造价。 小区内10Kv线路由业主向当地的供电部门提出申请,批复后方可施实。 用电指标: 建筑类别 用电指标(W/m2) 建筑类别 用电指标(Kw/户) 商业 4080 住宅 68 4、220V/380V配电系统 本工程低层、多层户内用电及公共照明、电梯电源均为二级负荷。按各建筑的功能要求分别从箱式变电站引一路或二路电源至各建筑物,分别供给各楼的动力负荷及照明负荷用电。商业用电由箱变单独引出,并应于住宅用电分开计量。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动力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用电采用树干式供电。照明、插座均由不同的支路供电;除壁挂式空调插座外,所有插座回路均设漏电断路器保护。 5、电讯规划 在小区内设一电讯电视弱电中心机房,由中心机房再引致各分站(电讯电视机房),每套住宅电话按1或2对设计,市政电话电缆先由室外引入至首层总接线箱,再由总接线箱引至各层分线箱。各层分线箱配线给终端的每个电话插座,有特殊要求按实际情况确定。电话电缆及电话线分别选用HYA和RVS型,穿金属管敷设。电话干线电缆在地面内暗敷,电话支线沿墙及楼板暗敷。有线电视系统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电视信号由室外有线电视网的市政接口引来,进楼处预埋两根SC50钢管。系统采用50MHz邻频传输,要求用户电平满足644dB:图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