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_3_第1页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_3_第2页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_3_第3页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_3_第4页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_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朝的建立,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调整;大明律 ,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设立;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建都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授明朝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解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朝建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君主独揽政治2 / 8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2.大明律是维护和加强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工具。它的制定,是明代强化皇权的另一种表现。 3.加强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4.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5.明北京城布局合理,建筑壮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外建筑史上的杰作。 教学要点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全国统一2.朱元璋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3)军事: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二、 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1.大明律的制定及其特点2.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设立3.廷杖制度 三、八股取士 3 / 8四、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靖难之役”2.营建、迁都北京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本节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二、 “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目,需要讲明三点: 1.明朝的建立。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提供了条件。朱元璋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 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都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讲解时,要求学生掌握明建立的时间、都城以及建立者、年号。对明朝疆域图 ,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读,加以了解,为今后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2.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讲解时教师可先补充明初明太祖扩大君权,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 ,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4 / 8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 。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3)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经过改革,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三、 “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一目,需讲明两点: 1.讲解大明律时,教师可先说明:明太祖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他认为:“纲纪法度,为治之本。 ”他在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 。大明律条理分明,条文简要,并附有案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朱元璋重法思想的史料和教材内容,5 / 8分析大明律的特点:(1)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2)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严令禁止贩“私盐” “私茶” 。对“占田过限” “欺隐田粮”者的惩治是“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 。(3)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 2.设特务机构厂卫。教师可先指出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对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设置及其职能,教师可简要介绍:1382 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 “八股取士”一目: 讲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说明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并形成一些6 / 8新的特点:(1)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3)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故曰“八股取士” 。对八股文的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八股文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 五、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靖难之役” 。教师讲解时,可先介绍“靖难之役”的背景。明太祖在 1369 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 ,后来他把 24 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军事重地,想让他们“夹辅王室” 。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继承帝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 ,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利益,直接导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对其经过和结果,教师可简要叙述:1399 年朱7 / 8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 ,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1402 年,燕军攻进南京。同年,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2.营建、迁都北京。(1)北京城的营建。朱棣即位后第二年,下令改北平为北京,不久便开始营建北京城。1406 年动工,1420 年基本竣工。关于北京城的布局和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和小字,着重指出北京城是我国和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木工蒯祥是其中杰出的代表。(2)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关于迁都北京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可补充说明: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 ,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便于指挥调度军队以对付蒙古。迁都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