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_4_第1页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_4_第2页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_4_第3页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_4_第4页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_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莲山课件 k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科举制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影响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维护国家统2 / 7一、有利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学要点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2.北宋的建立3.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本节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二、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建议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 “为顺应统一的趋势,周世宗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五代后期,从人民愿望、经济发展及统治者3 / 7自身等三方面看,统一的因素都已具备。周世宗又顺应历史潮流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后周实力,并采取统一行动,在短短几年间,攻占了后蜀、南唐和契丹的许多州县。正当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之时,不幸病逝。由此导入新课。 三、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目,需讲清两个问题。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教材简要介绍了兵变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兵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几方面自己归纳,同时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赵匡胤为何能够轻易取得天下?北宋建国与五代政权的频繁更迭有相似之处,但北宋没有重蹈五代之覆辙,而且后来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建议:教师先分析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的原因。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利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教学挂图,指图讲述北宋先后灭掉各割据政权、4 / 7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过程。强调说明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教材只是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本目一段小字,叙述了北宋南北统一中的大事,可让学生课后参阅,不要求掌握。 四、 “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是本节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建议教师以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归纳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权的集中。教师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由皇帝直5 / 7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 “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这是本节的难点问题。教师应前后联系、史论结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讲授时应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宋一代,6 / 7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 、晋代“八王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政府拥有百余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这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讲授北宋过分集权的后果时,应结合教材所引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印象。 五、 “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科举制度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北宋科举制比唐朝发展的两方面: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如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等;不断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2.科举制度发展的作用。建议教师对上述内容讲解7 / 7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科举考试经过宋代的改革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