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doc_第1页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doc_第2页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doc_第3页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doc_第4页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入吴寻二陆。(周处)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也 ye说文解字:“也,女阴也。”段注:“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同现代汉语“也”。例: 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曹公,豺虎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余闻之久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是说也,人常疑之。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缚者曷为者也?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苟政猛于虎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也字在发展过程中,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有变化。它的语气,强烈果断,用在句尾,当作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庄子:“然则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晋书魏舒传:“主人妻夜产,俄而闻车马之声,相问曰:男也?女也?”魏书崔浩传:“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书刘芳传:“(王)肃曰:此非刘石经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说,颜氏家训曰:“邪者未定之辞北人即呼为也字。”(唐韵正卷九“也”字条)可见古音邪、也为异字同音通用。这里也、耶(邪)虽同作疑问语气词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义词。“耶”的本义属疑问语气词,而“也”的本义则属肯定语气词。所以,也字不能随便当耶字用,只有在句中岂、焉、安、何等字为之先,它才能当作耶字用,如“何为者耶”,可以作“何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也字具有疑问语气之义,是有条件的,即它须受句中前置词的影响。例如上例中晋书魏舒传“相问曰:男也?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词的影响,才成为疑问语气词,它一般用于选择问句中。我国古书无标点符号,虚词往往具备标句语的性质,并受句文中的影响,表示其词性。所以,也字在这里成为疑问语气词,而在别处,则成为其他词性,其用法灵活广泛。也字读音如上说为羊者切,又读邪音,也读兮音。但上古时为悲音。(清陈仅扪烛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韵正卷二“驰”字)音读如此多,义随音转,它是最突出的虚词,虚词依声注义,也字自然有肯定与疑问正反两用的变化。也字亦有兮、哉之义。诗经挪风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郑风羔裘作:“邦之彦兮!”又诗经+鸠:“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而淮南子诠言引诗经作:“其仪一也,心如结也。”说明也、兮同义通用。论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也。”韩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两个也字,前“也”,孟子公孙丑作“哉”。后“也”,老子作“哉”。可知也字亦有疑问语气词“哉”字义。这是由于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问词搭配,从而形成它的变性。上句中如将“何”字换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为劝之也”,则也字仍作它的本义肯定语气词解,而与疑问词哉字义不同。另外,也字也可用于感叹句中作感叹词。例如史纪叔孙通传:“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也字即作感叹词用。也字到了唐、宋时,使用最为活跃。它的语气,不似以前那样强烈肯定,而变为舒缓平落。清张文炳说:“凡文势平平落下,高不太扬,低杀太煞者,用之(也)。”(虚字注释)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别巧妙,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