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诵读教案.doc_第1页
上册诵读教案.doc_第2页
上册诵读教案.doc_第3页
上册诵读教案.doc_第4页
上册诵读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秋浦歌【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李白与杜甫写作风格的区别。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学习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设计:一、导入1、我们在校本课程“名人名诗”中学了近二十首李白的诗。李白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出示李白图片,对这朋友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写了一组诗,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利用学生以前的积累,穿越时空,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仿佛就是近在身边的朋友。二、初读,了解诗意1、谁先来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浦歌。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鼻音读准才有味道。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3、课本中有哪几个字的注释?缘,由于,因为。现在我们使用的缘故、缘由都有这个意思。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4、我的白发有三千丈,因为我的愁怨也是这样长。我竟不知道明镜里映出的白发,是从哪里来的?是啊,我们仿佛看见李白对镜自怜、自悲、自叹,最后竟背转身不忍再看了。你看。5、播放动画。立足于学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之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播放此首诗的动画,起到理解与感悟的升华。三、探究,体悟诗情1、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2、朋友之间贵在知心。你们知道李白愁什么,以至白发三千丈吗?以你对李白的了解,静下心想想,假如你就是镜子前的李白,见到自己满头的白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交流、朗读3、师激情:往事的种种都涌上心头,自己空怀远大的抱负,但屡遭挫折。如今,满头白发,日趋衰老。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过去吗?我的理想难道永远不能实现了吗?他不禁高声吟出:齐读。4.学生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初步感受韦应物写作风格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学习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设计:一、导入1、。出示韦应物图片,对这个诗人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著名花间派代表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原文为“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与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二、初读,了解诗意1、谁先来跟韦应物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指名读齐读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3、课本中有哪几个字的注释?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与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即所怀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4、立足于学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之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播放此首诗的动画,起到理解与感悟的升华。三、探究,体悟诗情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2、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3、交流、朗读.齐读。4.学生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3.秋风引【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初步感受刘禹锡写作风格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学习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设计:一、导入1、。出示刘禹锡图片,对这个诗人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秋风引。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利用学生以前的积累,穿越时空。二、初读,了解诗意1、谁先来跟刘禹锡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风引。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鼻音读准才有味道。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3、课本中有哪几个字的注释?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4、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立足于学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之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播放此首诗的动画,起到理解与感悟的升华。三、探究,体悟诗情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2、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交流、朗读3、:齐读。4.学生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4.弟子规(一)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教学过程: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1、 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2、 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3、 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4、 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二、 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1、 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2、 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3、 学生交流、准备。4、展示成果: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帮助学生总结:(1) 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三、 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1、 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4、 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教学反思: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悯农其一教学目标:、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二、初读古诗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检查读。(小组合作)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颗:小而圆的东西。闲:无事可做;空闲。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犹:还。饿:肚子里没有食物。死:没有了生命。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三、品析体会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四、对比感悟、对比读。、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五、小结: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六、课堂检测:、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天()拉()一颗()夫()粒()一棵()、背诵古诗(1)自己练习背诵(2)指名背诵板书设计:忙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悲愤、同情)悯农其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4.积累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教学重点: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教学难点: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今天,陆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陆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2.师出示“辛苦”,教读。3.你们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二、观察图画: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的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三、学习生字:1听范读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2小朋友们也想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好,自由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把它圈起来,想办法解决。3指名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么做的?你可真会学习!掌握了方法,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这首诗里,你们有不认识的字吗?指名问,指名答。原来遇到了不懂的字还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妈妈4老师把古诗里的生字宝宝都请到了幻灯片上,请看(出示幻灯),用上你喜欢的学习方法,先自由读读生字,看谁读得最认真?指名读生字。5小老师们教得真好!请你们同桌之间也互相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齐读。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7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8齐读古诗。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刚才我们一起学了生字,读了古诗,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古诗,从古诗中你知道了什么?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4师范读全诗。听了老师读古诗,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幻灯出示悯农的朗读节奏)5指名读,齐读。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幻灯出示)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4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收集了自己喜欢的古诗,你能背一背吗?指名背古诗。板书设计:悯 农 李绅辛苦爱惜粮食教学反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2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5 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田家聂夷中教学目标:、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 田家是唐代诗人聂夷中所作的一首讽喻诗。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在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此诗为短小精悍之作,抛开正面描写 ,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诗人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二、阅读原文,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1.注释斸(zh):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2.白话译文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3.创作背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其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三、赏析诗文“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四、延伸学习:作者介绍聂夷中晚唐诗人,字坦之,其籍贯有山西运城、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流传最广。弟子规(二)教学目标: 1、复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谨而信”中的四句话,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积累经典的兴趣,简单了解一些经典诵读的法。 3、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些道理,了解一些生活礼仪及行为规范。教学重点: 学习“谨而信”中的四句话,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课前准备:课件、国学抄写本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谈话引入、背诵“总叙”和“入则孝出则悌”二、学习新知。弟子规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的礼仪,今天,我们将学习弟子规中谨的前八句话。(一)初读,读准读通出示:弟子规谨前八句。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指名读。 (5)师生对读。 (6)齐读。 (二)诵读,感知大意 出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1、生读,感知。(读书图)。 2、齐读。 3、师生对读。 4、导背。 出示:“晨必盥 蒹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1、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两句大意。 3、齐读。 出示:“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1、情景中学习了解最后四句。2、连线、了解古语大意 3、导行:学生检查自己的衣着。4、品读。三、总结书写。 1、读书 2、背诵3、选一句抄写。(国学抄写本)四、课后延伸。板书设计:弟子规 谨珍惜时间讲究卫生着装整洁教学反思:“入则孝”中关于孝道的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就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的时候我也是通过反复诵读以及故事说理,以达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以孝敬教育来讲,在今天的社会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忙于赚钱,忽视父母,往往等到父母去世后,才知道忏悔,可是来不及了。对孩子的教育更不消说,只知道一味地呵护,无所不依其求,只知道找他们要成绩,根本不注意孩子的道德根基的培养。最后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明学生平时都能仔细的观察生活并认真思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译文及注释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怜:可怜。傍:靠近、接近。.三、诗歌赏析1.鉴赏一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2.鉴赏二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cn sh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4、 课文拓展,作者介绍 岑参(cn shn) (约715年770年)唐代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穹帐亦累累。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五、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到15题。(7分)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江总 岑 参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14.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15.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4分)教学反思: 岑参随军奔波,辗转南北,有感时局动荡,怀想亲朋好友,遂和泪带血,饱蘸情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有漂泊江湖之时,这便难免乡情汹涌。王维惦记故园窗前一枝梅花是否开放,思绪漂浮,感慨万千;李白感念故乡流水万里相送,形影相随,情意绵绵,这些同学们也有些感触,体会得很好。闻雁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3、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准备 课件、上网查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 孤雁杜甫(唐)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从题材上看,以上属于什么诗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2、分工合作:闻雁分组朗读;要求:必须每个人会讲解内容;加分奖励。 3、按序讲解,教师补充。 4、质疑问难。三、当堂背诵。比赛。四、课堂作业:五、课外巩固背诵教学反思: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登柳州峨山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生平,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诵读诗歌 (2)掌握情景交融诗歌的鉴赏方法 (3)通过“诵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讨论、合作探究,掌握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方法。(4)引导学生在品读诗歌基础上,感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愁情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利用贬谪事件导入(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播放作者生平) 2.诵读课文 3.串译诗歌,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如有缺漏,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三)重点探究1、提问:“愁”是此诗的情感基调,那作者的愁思从何而来?明确:对友人望而不见得关切之情;对自己遭贬谪的哀伤之情。 2、提问:作者的愁又是借什么来表达的?有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是什么?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与景。 诗人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纷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3、教师小结: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愁贯穿始终,融情于景,将“无限之情,以有限之景出之;无形之情,以有形之景状乎”,这份愁情是柳宗元在政治和情感的双重孤独之中发出的不屈的呐喊和痛苦的呻吟,这份愁情将永远凝结于柳州这片边远之地。 (四)、课外拓展 (1)小练笔: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有愁思,结合课堂所学,试着写一小段文字表达你的愁情。 (2)写作指导:写愁的表达技巧:第一: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用具体生动的物象来表现我们抽象的情感。第二:直抒胸臆,将赤裸裸的愁情袒露于读者眼前,以真动人。第三:应用多种修辞,使得语言华美,意味深长。(五)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教学反思通过前期诗歌的学习,他们能对诗歌做简单的鉴赏,只是由于方法不够清晰、完备,所以鉴赏不够准确、到位,特别是针对像本文这样的情景交融的诗歌,他们的鉴赏不够精准、具体,往往只能得一些基础分,所以将掌握情景交融诗歌的鉴赏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堂比较活跃,所以本课的教学将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的讨论探究为主,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弟子规(三)教学目标1、熟读教言,诵读成韵。2、结合故事释文,理解文意,了解“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3、借助情境,紧扣主题,依文观行,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成为一个孝顺、有修养的人。4、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本性本善的德能显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流程(1) 行礼要求:揖身圆,拜恭敬。学文前所有学生列队向至圣先师孔子像三鞠躬。(此举是为了收敛身心,诚意正心,培养尊师向学之心。感念师恩,德泽后人。)(二) 创设情境话题导文1、观看故事后回答问题,提出要求:眼到、口到、心到。庾冰教子东晋大臣庾冰出身于名门,他和哥哥庾亮在当时都很有名望。庾冰曾经做过宰相,总理朝政。庾冰性情谨慎,生活简朴,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又一次,他的儿子庾袭私自向官府借了十匹绢。庾冰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庾冰还自己掏钱买了十匹布,让庾袭送还给官府。由于庾冰的言传身教,他的几个子女长大后都很有出息。故事主人公是谁?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说说你学到了什么?2、相机引导,点题明义根据学生回答交流中,点明事情虽小,也不能任意妄为;物品虽轻,亦不能私自藏为己用。否则,让父母担心,让父母蒙羞,不但会伤父母的心,是为不孝,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做好为人子女的本分?如何行孝?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走进弟子规第四课,一起学习前人的教诲,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三)熟读成诵诵读成韵1、自由读通教文,找出不认识的字,看注音读;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2、师配乐范读,生感受读文节奏。3、多种形式读文(集体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男女生比读等)适时指导,相机激励。4、集体诵读,进一步强化学生读诵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讲的是何意。(四)释文结合情境插入 依理明义1、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释文: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不和父母商量,擅自做主。如果任性而为,就容易出错,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引申:出示情境片段一小朋友以作弄别人为乐,趁同学坐下不注意时将他的椅子拉开,害同学跌坐在地上,结果这位同学脊椎着地,伤的很严重,造成终身瘫痪。【说一说】同学们,看了这个片段,请用心想一想,这位小朋友的行为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a、他的行为符合弟子规中的要求吗?b、他能不能称的上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呢?c、今后在生活中将如何去做?师小结:一个小小的动作,造成别人这么大的痛苦,不只是受伤的小朋友要痛苦,还有比他更痛苦的还有他的父母。看到养了十多年的孩子居然变成了这个样子,每次看,相信都是一种煎熬,对其父母也是一生的伤害。在法律上,父母是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对子女负有重大的责任。如果子女任意妄为做错事,父母不但要承担责任,身心也会遭受痛苦,这对子女来说是不孝的行为,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所以请同学们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而再次强调“勿擅为乃孝行”并板书。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释文:不管是家里的公用物品,还是私人物品,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位己用。如果这样做了,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引申:出示情境片段一位小朋友在商店里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钱买又想占为己有,就用了偷窃的方法来取得,结果店家装有监视器,这样的行为最后被发现而受到处罚。【说一说】a、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小朋友的行为对吗?为什么?b、对照弟子规中的教言,他做到了吗?c、同学们觉得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吗?d、如果主人公是你,你将如何补救?师小结: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从小就私藏成习,长大了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也都可能会演化成更严重的恶习,那么缺点、过失也不可能再隐瞒。所以私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如同小偷,被别人知道,父母也会跟着蒙羞。自己有什么东西也要让父母知道,因为父母对我们子女付出的是全部的爱。如果我们对父母有所隐瞒和保留,他们知道了一定会伤心难过的。再次点明“勿私藏为孝行”并板书。3、联系生活,实践导行逢年过节,或者在你过生日的时候,你可能会收到一些礼物,这时的你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上台展示收受礼物并如何对待处理的过程,相机引导。(当亲戚朋友或是父母的同事送给你礼物的时候,一定要跟父母讲,千万不可以瞒着他们;不要以为那只是个小东西,告不告诉父母都不要紧,反正父母不会要的。要知道告知父母是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等到年纪稍长,你懂得自己管理自己财物的时候,父母自然会给你独立的空间。让我们谨记教导,不犯和上述小朋友相类似的错误,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我们再次集体朗读本文。)(五)放飞思想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你还能如何去表现你的孝行?教学反思: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以经典古籍为核心,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弟子规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读物。是我们做人依循的标尺,行为规范的准则。我们在今后不断的学习中,不仅要多读诵,更要在生活中去行持,依文观行,努力实践,做一个孝顺、有修养的好孩子。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2、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1看诗题明对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诗文解大意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5反复诵读入诗境。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