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22 页 20092009 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 09 安徽卷 11 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 NO gCO g 22 1 2 NgCO g 1 4 373 molKJH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 反应达到平衡后 改变某一条件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 答案 C 解析 解析 该反应为气体计量数减小的放热反应 升高温度 平衡逆向移动 生成物浓度减小 反应 物浓度增大 平衡常数减小 A 选项错误 同理 升高温度 平衡逆向移动 CO 的转化率减小 B 选项错误 平衡常数只与热效应有关 与物质的量无关 C 选项正确 增加氮气的物质的量 平衡逆向移动 NO 的转化率减小 D 选项错误 2 09 全国卷 13 下图表示反应 在某温度时 X g4 Y gZ g 0H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X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第 6后 反应就终止了min B 的平衡转化率为 85 X C 若升高温度 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 85 X D 若降低温度 v正和 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少 答案 答案 B 解析 解析 第 2 页 共 22 页 A 项 6min 时反应达平衡 但未停止 故错 B 项 X 的变化量为 1 0 15 0 85mol 转化率为 0 85 1 85 正确 HV 逆 即逆反应减小的倍 数大 错误 3 09 天津卷5 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 Hb 易与 O2结合生成 HbO2 因此具有输氧能力 CO 吸入肺中发生反应 CO HbO2O2 HbCO 37 时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220 HbCO 的浓度达到 HbO2浓度的 0 02 倍 会使人智力受损 据此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CO 与 HbO2反应的平衡常数 K 2 2 O HbCO CO HbO cc cc B 人体吸入的 CO 越多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 O2越少 C 当吸入的 CO 与 O2浓度之比大于或等于 0 02 时 人的智力才会受损 D 把 CO 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解毒 其原理是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 答案 C 解析 解析 由反应方程式知 K 的表达式正确 A 对 CO 与 HbO2反应的平衡常数达 220 可见其正向 进行的程度很大 正确 K 由题意知 K 220 2 2 O HbCO CO HbO cc cc 时 人受损 则 C CO C O2 9 10 5 C 项错 D 项 当 O2浓度很大时 2 0 02 c HbCO c HbO 题中平衡将逆向移动 从而解救人 正确 4 09 江苏卷14 I2在 KI 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2 IaqIaq 3 Iaq 某 I2 KI 混合溶液中 的物质的量浓度 c 与温度 T 的关系如图所示 曲线上任何 3 I 3 I 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3 页 共 22 页 A 反应 的 H 0 2 IaqIaq 3 Iaq B 若温度为 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21 TT 2121 KKKK 则 C 若反应进行到状态 D 时 一定有 逆正 vv D 状态 A 与状态 B 相比 状态 A 的 c I2 大 答案 答案 BC 解析 解析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 的浓度逐渐的减小 说明反应向逆方向移动 也就意味着该反应 3 I 是放热反应 所以 所以 A 项错 0H 因为 所以当温度升高时 反应向逆方向移动 即 C 项 3 2 I K II 21 TT 12 KK 从图中可以看出 D 点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所以它要向 A 点移动 这时的浓度在增加 3 I 所以 C 项正确 v正 逆 v D 项 从状态 A 到状态 B 的浓度在减小 那么的浓度就在增加 3 I 2 I 5 09 广东理科基础29 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 2 2 NO gCO g 22 2 NgCO 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 反应达到平衡后 N0 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第 4 页 共 22 页 D 单位时间内消耗 CO 和 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 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 答案 A 解析 解析 升温 无论是正反应 还是逆反应 速率均加快 A 项错 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项正确 达平衡后 各组分的速率保持不变 C 项正确 由于 CO 和 CO2的计量系数相等 故当两者同时消耗的量相等时 反应即达平衡 D 项正确 6 09 福建卷10 在一定条件下 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O32 H2OHCO3 OH A 稀释溶液 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 通入 CO2 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升高温度 减小 3 2 3 c HCO c CO D 加入 NaOH 固体 溶液 PH 减小 答案 答案 B 解析 解析 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 故稀释时是不变的 A 项错 CO2通入水中 相当于生成 H2CO3 可以与 OH 反应 而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B 项正确 升温 促进水解 平衡正向移 动 故表达式的结果是增大的 C 项错 D 项 加入 NaOH 碱性肯定增强 pH 增大 故错 7 09 福建卷12 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 332 CH COCHBr HCl 32 CH COCH BrHBr 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反应速率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 2 v Br 来确定 在一定温度下 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增大增大 B 实验 和 的相等 332 c CH COCHv Br 2 v Br 第 5 页 共 22 页 C 增大增大 D 增大 增大 c HCl 2 v Br 2 c Br 2 v Br 答案 答案 D 解析 解析 从表中数据看 中 CH3COCH3 HCl 的浓度是相同的 而 中 Br2比 中的大 所 以结果 时间变长 即速率变慢了 D 项错 其他选项依次找出表中两组相同的数据 看 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即可 8 09 广东化学7 难挥发性二硫化钽 TaS2 可采用如下装置提纯 将不纯的 TaS2 粉末 装入石英管一端 抽真空后引入适量碘并封管 置于加热炉中 反应如下 TaS2 s 2I2 g TaI4 g S2 g 1123 1023 K K A A A AA A A A A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不同温度区域 TaI4 的量保持不变 B 在提纯过程中 I2 的量不断减少 C 在提纯过程中 I2 的作用是将 TaS2 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 D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 TaI4 和 S2 的浓度乘积成反比 答案 答案 C 解析 解析 根据反应条件可知当温度不同时反应进行的主要方向不同所以 A 错误 因为是在同一密闭系统中有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I2的量不可能不断减少 而是充当一个 搬运 工 的角色 将 TaS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 B 错误 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 K 与 Tal4 和 S2 的浓度乘积成正比 D 错误 9 09 广东化学15 取五等份 NO2 分别加入温度不同 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 发 生反应 2NO2 g N2O4 g H 0 反应相同时间后 分别测定体系中 NO2的百分量 NO2 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 T 变化的关系图 下列示意图中 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答案 答案 BD 解析 解析 第 6 页 共 22 页 在恒容状态下 在五个相同的容器中同时通入等量的 NO2 反应相同时间 那么则有两种 可能 一是已达到平衡状态 二是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仍然在向正反应移动 若 5 个容 器在反应相同时间下 均已达到平衡 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温度越高 平衡向逆反应 方向移动 NO2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所以 B 正确 若 5 个容器中有未达到平衡 状态的 那么温度越高 反应速率越大 会出现温度高的 NO2转化得快 导致 NO2的百分 含量少的情况 在 D 图中转折点为平衡状态 转折点左则为未平衡状态 右则为平衡状态 D 正确 10 09 北京卷 9 已知有相同容积的定容密封容器甲和 22 H g I g 2HI g H H 2 前 2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 N2 3 在该温度下 反应的平衡常数 K 4 假设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 NO 转化率的是 第 17 页 共 22 页 A 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 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 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 缩小容器的体积 5 研究表明 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 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为了分别验证温度 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某同学设计了 三组实验 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请在上表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 画出上表中的三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 NO 浓度随时间变 化的趋势曲线图 并标明各条曲线是实验编号 答案答案 1 2 1 88 10 4mol L s 3 5000 4 C D 5 II 280 1 20 10 3 5 80 10 3 1 2 10 3 5 80 10 3 第 18 页 共 22 页 解析解析 1 自发反应 通常为放热反应 即 H 小于 0 2 以 NO 计算 2s 内 NO 的浓度变化为 10 2 5 10 4mol L V NO 7 5 10 4 2 3 75 10 4mol L s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计量系数比可知 V N2 1 2 V NO 1 875 10 4mol L s 3 22 22 2 COcNOc NcCOc K 5000 2324 424 107 2 10 1075 3 105 7 4 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的移动 A 项错 该反应放热 故降温平衡正向移动 NO 转化率 增大 B 项错 C 项正确 缩小体积 即增大压强 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运动 即正向 移动 D 项正确 5 本题为实验探究题 目的是研究温度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速率的影响 研究时只能 是一个变量在起作用 所以 II 中数据与 I 比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了 故其他的数据应 与 I 完全相同 III 中数据与 II 比较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数据未变 但是温度升高 故其他 数据是不能改变的 实质 I II 研究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速率的影响 II III 研究是温度 对速率的影响 作图 可根据先拐先平的原则 即最里面的线先达平衡 速率快 应对应 于 III 因为其温度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三组中最高的 II 比 I 快 因为两组温度相同 但是 II 中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 22 10 分 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32 HCOOCHlH O l 3 HCOOH lCH OH l 0H 第 19 页 共 22 页 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该反应 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 如下表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 T1下随反应时间 t 的变化如下图 1 根据上述条件 计算不同时间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 结果见下表 请计算 15 20min 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 mol 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 速率 为 mol min 1 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 依据以上数据 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则该反应在温度 3 32 c HCOOHc CH OH K c HCOOCHc H O T1下的 K 值为 4 其他条件不变 仅改变温度为 T2 T2大于 T1 在答题卡框图中画出温度 T2下甲酸甲 酯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答案 答案 1 0 045 9 0 10 3 2 该反应中甲酸具有催化作用 反应初期 虽然甲酸甲酯的量较大 但甲酸量很小 催化效果不明显 反应速率较慢 第 20 页 共 22 页 反应中期 甲酸量逐渐增多 催化效果显著 反应速率明显增大 反应后期 甲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成主导因素 特别是逆 反应速率的增大 使总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直至为零 3 0 14 4 解析 解析 1 15min 时 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为 6 7 所以 15min 时 甲酸甲酯的物质的量为 1 1 00mol 6 7 0 933mol 20min 时 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为 11 2 所以 20min 时 甲酸甲 酯的物质的量为 1 1 00mol 11 2 0 888mol 所以 15 至 20min 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 0 933mol 0 888mol 0 045mol 则甲酸甲酯的平均速率 0 045mol 5min 0 009mol min 1 2 参考答案 3 由图象与表格可知 在 75min 时达到平衡 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为 24 所以甲酸甲 酯转化的物质的量为 1 00 24 0 24mol 结合方程式可计算得平衡时 甲酸甲酯物质的 量 0 76mol 水的物质的量 1 75mol 甲酸的物质的量 0 25mol 甲醇的物质的量 0 76mol 所以 K 0 76 0 25 1 75 0 76 1 7 4 因为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增大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减少 所以绘图时要注意 T2达到 平衡的时间要小于 T1 又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甲酸甲酯 的转化率减小 所以绘图时要注意 T2达到平衡时的平台要低于 T1 23 09 北京卷 28 15 分 以黄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第 21 页 共 22 页 1 将燃烧黄铁矿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4 11 2232 O 2Fe O 8SO高温 2 接触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依据工艺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发酵饲料技术升级与产业化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电力行业现场设备维护操作手册
- 2025-2030动力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进度与供应链安全评估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成熟度评估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黑粉湿法提纯效率比较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与循环经济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路线与经济可行性评估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商业模式与政策支持力度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生态构建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易运算训练卷
- 中式烹调师技能等级认定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 DB65-T 4784-2024 冰川范围调查技术规范
- 幼儿园礼仪小天使《借物品》教学课件
- 年产四万吨聚脂长丝工厂设计说明书
- 四年级教材《劳动》课件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 第1部分:非车载充电机》
- 2024年河南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产业园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BCG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
-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省赛一等奖
-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 LS保温复合板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