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训练(I)卷.doc_第1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训练(I)卷.doc_第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训练(I)卷.doc_第3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训练(I)卷.doc_第4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训练(I)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步训练(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 仙人掌的叶变为刺B . 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气湿度大C . 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D . 北极熊的体色是白色2. (2分)在一个夏日的夜晚,森林里要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昆虫”聚会,以研究怎样更适应现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大会组委会不应向下列的哪种动物发出邀请( )A . 蟋蟀B . 蜈蚣C . 蝴蝶D . 苍蝇3. (2分)“老鹰低叫大雨将到”“样子低飞要落雨”通过这些动物的行为变化,形象反应了大气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总结主要应用了( )A . 观察法B . 调查法C . 实验法D . 比较法4. (2分)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 .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5. (2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B . “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 . “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6. (2分)乌贼能喷出墨汁,逃避敌害,这属于( ) A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 . 生物改变环境7. (2分)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非洲有一种鸟,停息在树枝上,头酷似花蕊,翅像美丽的花瓣这都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体现了 ( )A . 适应环境B . 依赖环境C . 环境改变生物D . 生物改变环境8. (2分)以下自然现象不属于生物的适应性的是( ) A . 落叶阔叶树秋天落叶B . 青蛙在8以下进入冬眠状态C . 家养宠物改吃人工饲料D . 四季鲜花都能在温室内开放9. (2分)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 .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 .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 .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10. (2分)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 . 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B . 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C . 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D . 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11. (2分)下列能够适应水中生活环境的生物是( )A . 绿藻B . 月季C . 麻雀D . 蚂蚁12. (2分)螳螂的成虫将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可以诱使采食花粉的昆虫飞近,从而将这些昆虫捕食这种现象称为( ) A . 保护色B . 拟态C . 警戒色D . 其他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5分)13. (4分)“虎”,是2014年的年度字,下列是有关的两则资料,请回答相关的问题:(1)资料一:2014年,7月25日中午11点40分,桦南林业地区公安局接到群众报案称自家放养的黄牛被野生东北虎咬伤致死,黄牛的主人在黄牛尸体附近发现大量“梅花”状野兽足印因为现场前一天刚刚下过雨,地面比较松软,“梅花”状脚印清晰度很高经桦南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对足迹分析比对后判定,这是一只成年野生东北虎的足迹根据上述材料请写出一条食物链:_(2)资料二:东北虎,又名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与偷猎,至2014年初统计,世界上仅存真正野生东北虎仅400头左右东北虎体色随季节而变化,夏毛是棕黄色,冬毛是淡黄色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这个字,故有“森林之王”和“百兽之王”之美称东北虎的孕期为103天左右,每次产24只幼崽,两三年才进行一次繁殖,寿命1517年,最高为20年结合材料,列举东北虎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_东北虎额头上的“王”的性状特征是由_决定(3)东北虎的属于_动物(选填“爬行类”、“哺乳类”),该类动物的体温特征和生殖方式是_(4)东北虎已经是濒危动物,如何保护东北虎,你的建议是:_14. (3分)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_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结构和_方式。形态上适应有_、_,生物还会在_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_,以便_和躲避敌害。15. (3分)通过对裸地、草坪、灌木丛空气湿度的测量得知,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就_(选填“大”或“小”);植物少的地方,空气湿度就_(选填“大”或“小”)这个实验说明,生物能够_一定的环境(选填“适应”或“影响”) 16. (3分)动物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竹节虫体形似竹节,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与_、_、_。 17. (2分)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说明生物的生存_环境蚯蚓能够让土壤疏松肥沃这说明了生物的生存_环境 三、 解答题 (共2题;共25分)18. (5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影响,他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根据当地政府的生物多样性报告,研究了近二十年来当地稻田青蛙数量的变化。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做成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图线。(1)根据图线中青蛙数量变化规律,请预测该地区 2010 年每亩稻田中青蛙的数量为_。 (2)通过调查和走访,研究小组同学了解到当地存在以下情况:降雨量逐年减小;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小;工厂化水平大幅提高,兴建了许多造纸厂;农业生产上大量施用了化肥和农药。你认为_(填序号)有可能造成当地青蛙数量的变化。 (3)该兴趣小组还认为除草剂的使用有可能是造成青蛙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步骤如下:第 1 步,将常用的稻田除草剂“稻草隆”配制成浓度为 25 毫克/升的溶液。第 2 步,在溶液中投入 30 尾蝌蚪,观察蝌蚪的反应,每隔 24 小时记录一次。结果如下表所示:投放蝌蚪(尾)蝌蚪存活数量(尾)最后存活数(尾)存活率(%)24 时48 时72 时96 时120时144时3029272521171212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除草剂“稻草隆”影响了蝌蚪的生存。请计算一下,表格中“ ”处的数据是_。该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_。该实验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19. (20分)哺乳动物能生活在陆地表面、空中和水中,请你各举一例,简单说明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四、 综合题 (共3题;共21分)20. (8分)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既要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请你对以下实例作判断 生物适应环境_生物影响环境_.A.人类的国度放牧是植被退化 B.骆驼提问升高到46摄氏度才会出汗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松动21. (5分)生物与环境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因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请根据所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我区许多市民喜欢到峰林休憩,不仅仅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娱乐设施,更因为峰山被誉为我区的“天然氧吧”,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 (2)峰山的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这些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从而相互影响与依存如老鼠、蛇、鹰之间通过_和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 (3)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以不同的形态结构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如峰山的柳树在冬天来临时,通过_方式来适应寒冷的环境,莲具有_结构,从而使其能够生活在水中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反映出,_因素能够影响桃树开花的时间 22. (8分)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_。它分为_和_。(2)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_、_、_、_、_。(3)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是绿色植物,这是由于光合作用需要_。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1、2-1、3-1、4-1、5-1、6-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