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SM-5上的催化燃烧性能_第1页
HZSM-5上的催化燃烧性能_第2页
HZSM-5上的催化燃烧性能_第3页
HZSM-5上的催化燃烧性能_第4页
HZSM-5上的催化燃烧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1 6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0C H E MI C A L T E C HN 0L 0G Y 2 0 1 3 年第 4 2 卷第 2期 二氯甲烷在C e y V1 O f HZ S M 5 I 催化燃烧性能 刘吕花 刘绍英 王公应 姚 洁 1 中国科学院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 0 0 0 4 9 摘要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铈钒摩尔比 不同活化温度 t 和不同负载量 的一系y t w C V O H Z S M一 5 催化剂 研究了其对低浓度二氯甲烷的催化燃烧活性及稳定性 考察了 C e V 负载量 活化温度对催化剂性 能的影响 采用X R D B E T N H T P D X P S 等手段对使用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活化温度为4 0 0 的 1 5 C e V O fl H 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的活性最好 在反应温度3 0 0 时二氯甲烷的转化率达9 9 6 连续反应2 0 0 h 时二氯甲 烷转化率仍大于9 5 使用后的1 5 C e o V O fl H 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没有新的物相生成 具有较好稳定性 关键词 二氯甲烷 催化燃烧 H Z S M一 5 分子筛 铈钒复合氧化物 文章编号 1 0 0 0 8 1 4 4 2 0 1 3 0 2 0 2 1 6 0 6 中图分类号 x1 3 1 文献标志码 A Ce y Vl Ox HZS M 一 5 Ca t a l y s t s f o r Ca t a l y t i c Co mb u s t i o n o f Di c h l o r o me t h a n e Li uLi i h u a 一 Li uS h a o y i n g Wa n gGo n g y i n g Y a oJ e 1 C h e n g d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Or g a n i c C h e mi s t r y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4 1 Ch i n a 2 G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j in g1 0 0 0 4 9 Ch i n a l Ab s t r a c t j A s e r i e s o f w C e y Vv y O fl HZ S M一 5 f c a t a l y s t s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c e r i u m v a n a d i u m mo l a r r a t i o a n d l o a d i n g we r e p r e p a r e d b y a we t i mp r e g n a t i o n me t h o d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a c t i v i t y a n d s t a b i l i ty o f t h e c a t a l y s t s f o r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c o mb u s t i o n o f l O W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i c h l o r o me t h a n e DC M we r e s t u d i e d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c e r i u m v a n a d i u m mo l a r r a t i o l o a d i n g a n d a c t i v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c a t a l y s t p e r f o r ma n c e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h e f r e s h a n d u s e d c a t a l y s t s w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me a n s o f XRD BET NH 一 TP D a n d XPS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DCM c o n v e r s i o n c o u l d r e a c h 9 9 6 a t t h e r e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3 0 0 o n 1 5 Ce 0 7V0 2 lO f HZ S M一 5 4 0 0 c a t a l y s t wh i c h w a s a c t i v a t e d a t 4 0 0 a n d t h e DCM c o n v e r s i o n wa s ma i n t a i n e d a t mo r e t h a n 9 5 a ft e r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r e a c t i o n f o r 2 0 0 h No n e w s p e c i e s wa s f o u n d o n t h e u s e d c a t a l y s t Ke y wo r d s j d i c h l o r o me t h a n e c a t a l y t i c c o mb u s t i o n HZ S M一 5 mo l e c u l a r s i e v e c o mp o s i t e c e r i u m v a n a d i u m o x i d e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 C VOCs 具有溶解性好 挥发性强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医药 制革和电子 等方面 但此类物质不仅易降解为C O 和光气对大 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还对生物体具有致畸性和致 癌性 因此对C V O C s 的净化处理受到广泛关注 催化燃烧法能耗低 处理效率高 无二次污染 是 目前消除C V O C s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催化燃烧消除C V O C s 的关键是高活性 长寿 命和高选择性催化剂的研制 为此 国内外学者 做了大量工作 贵金属是最早用于催化燃烧的催 化剂 其活性较高 但价格昂贵 易氯中毒 高 温下易烧结u c e C r Mn V等非贵金属氧化 物价格低廉 其中C e 氧化物由于贮放氧能力好 对C V O C s 具有很好的催化燃烧活性 D a i 等 研究 了C e O 对三氯乙烯的催化燃烧性能 由于c l 物种 的强吸附作用 反应1 0 h 后三氯乙烯的转化率小于 9 5 Wa n g 等 研究表明 在氯苯的催化燃烧中 收稿日期 2 0 1 2 0 8 1 5 修改稿日期 2 0 1 2 1 2 1 1 作者简介 刘 吕花 1 9 8 5 一 女 四川省内江市人 硕士生 联系人 刘绍英 电话 0 2 8 8 5 2 2 9 4 6 2 电邮s y l i u c i o c a c c n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 8 6 3 计划 资助 项 目 2 0 0 8 AA0 6 2 6 0 1 第 2期 刘吕花等 二氯甲烷在C V Hz s M一 5 上的催化燃烧性能 C e Mn 复合可有效改善催化剂稳定性 3 5 0 下 连续反应1 0 0 h 氯苯的转化率仍大于9 5 主要 产物为C O 和C 1 G u t i 6 r r e z O r t i z 等 用H Z S M一 5 S i O A 1 O 3 种载体分别负载Mn O 考察其对二 氯 甲烷 和三氯 乙烯 的催化燃烧性能 研究结果表 明 Mn O 可很好地分散在H Z S M一 5 载体上 4 0 0 o C 下可使二氯甲烷转化率达9 5 C O 选择性为9 5 化合物中的氯主要转化为c l d e R iv a s 等 研究了 C e O H Z S M一 5 对二氯乙烷的催化燃烧性能 3 5 0 可使二氯乙烷转化率达9 9 对H C 1 的选择性达 9 5 C O 选择性为3 5 但 由于表 面积碳 导致催 化剂迅速失活 王丽等 研究了V 掺杂的c e z 卜 v 一 0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二氯甲烷催化燃烧的活 性 3 0 0 o C 连续反应2 0 0 h 二氯甲烷转化率大于 9 8 但对C O 和H C 1 的选择性没有报道 由于HZ S M一 5 分子筛具有较强酸性 C e 良好 的贮放氧性能 C e V复合可有效调变H Z S M一 5 分 子筛表面酸性从而提高催化剂对二氯甲烷的催化 活性 和对 C O 和HC 1 的选择 性 因此 开展C e V 复合催化剂的研究对催化燃烧C V O C s 具有积极的 意义 本工 作采用 等体积浸 渍法制 备 了一 系列 c e O J H Z S M一 5 催化剂 用B E T X R D X P S 等 手段对催化剂织构进行了表征 通过二氯甲烷催化 燃烧反应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 1 催化剂的制备 以颗径为0 1 8 0 3 8 r n m的HZ S M一 5 硅铝比为 2 5 分子筛为载体 C e NO 6 H O 和N H V O 3 为 前体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z C e 7 V 为 0 9 0 1 0 1 0 9 负载量 w 为1 0 2 0 活化温度 t 4 0 0 6 0 0 o C的一系y iJ w Ce V O H Z S M一 5 催化剂 1 2 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飞利浦公司X P e r t P r o MP D 型x 射线衍射 仪分析催化剂 的物相 辐射源C u Ks 2 0 1 5 4 0 5 6 n m 管 电压4 0 k V 管 电流4 0 mA 扫描 范 围 l 0 o 6 7 采用北京B u i d e r 电子技术有限公司S S A 一 4 2 0 0 型空隙比表面积分析仪测量催化剂的比表面 积和孔结构 用 自组装的氨程序升温脱附 N H 一 T P D 仪表征催化剂的酸性 采用分析Nic o l e t 公司 Ni c o l e t MX X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催化 剂的F T I R 谱图 采用K r a t o s 公司X S A M 8 0 0 型多功 能表面分析电子能谱仪分析催化剂表面元素组成 及价态 1 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催化剂活性评价在常压固定床石英管反应器 中进行 催化剂用量为4 0 g 原料气中二氯 甲烷含 量为0 1 O 为1 0 N 为平衡气 反应 前后二氯甲烷的含量和反应产物 C O 和C O 副产 物C H C I 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仪在线分析 H C 1 和 c l 的含量通过化学法定量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 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2 1 1 XR D 表征结果 w C e V1 v O H Z S M一 5 t 催化剂的X R D 谱图 见 图 l 由图 l I 可见 3 种不 同 Ce 7 V 的催化剂在2 0 2 3 处都存在H Z S M一 5 的特 征衍射峰 当 C e V 0 3 0 7 时 在 2 0 3 3 0 3 9 2 4 8 2 4 9 3 处的衍射峰归属于 C e V O 4 特征峰 J 2 0 2 7 3 1 处的衍射峰归属于 V O 的特征峰 说明同时存在C e V O 和V O 5 两 种物相 主要 以C e VO 为主 随 z C e n V 的 增大 C e V O 和V O 的特征峰逐渐变弱 2 0 2 8 6 3 3 3 4 7 5 5 6 5 j t b C e O 的特征衍射峰 逐渐增 强 当 Ce V 0 7 0 3 时 V2 O5 的衍射峰 完全消失 而C e O 和C e VO 的衍射峰明显 同时 存在C e O 和C e V O 两种物相 V 含量的增大促进了 V O C e VO 的生成u 图1 w C e y V y O J H Z S M一 5 t 催化剂的X R D 谱图 F i g 1 X RD s p e c t r a o f w C Vl y O J HZ S M一 5 0 c a t a l y s t s I 1 0 C e o 3 V o 7 O I Z S M一 5 5 5 0 I 1 0 Ce o 5 v0 5 O r l Z S M一 5 5 5 0 I U 1 0 C e 0 7 V 0 3 Of HZ S M一 5 5 5 0 1w 1 5 C e 0 7 Vo 3 O x HZ S M一 5 5 5 0 V 1 5 Ce o 7 V0 3 O J HZS M 5 5 0 0 W l 1 5 C e 0 7 V 0 3 oJ H ZS M一 5 4 0 0 V U Us e d 1 5 C e o 7 Vo 3 O Z S M一 5 4 0 0 w a n d t in w C e y V O l ZS M一 5 0 we r e l o a d i n g a n d c a l c i n a t i o n t e mpe r a t u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V II a ft e r r u n n i n g2 0 0h V2 O3 Ce O3 Ce VO4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0 C HE MI C AL T E C H N0 L o GY 2 0 1 3 年第4 2 卷 由 图 l 可 见 活 化 温 度 对 1 5 C e V O HZ S M一 5 t 催化剂的结构没有影 响 随活化温度的升高 C e O 和C e V O 的衍射峰越 尖锐 半峰宽越窄 说明活化温度越高 C e O 和 C e V O 晶粒越大 晶化度越高 使用后催化剂的晶 相衍射峰位置没有变化 且没有出现新的特征峰 只是特征峰略有变宽 说明催化剂在连续使用2 0 0 h 后 没有新物种生成 催化剂 的结构较稳定 2 1 2 B E T 表征结果 w Ce 0 7 Vo 3 O H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的 比表 面积 孔体积及孔径分布见表1 由表1 N见 随 负载量 的增大 催化剂 比表面积减小 孔径和孔 体积先增大后减小 这是由于金属氧化物的覆盖 堵塞和前体 硝酸盐 的扩 孔两种相互作用 的结果 1 5 C e V O J H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较 大 平均孔径和孔体积最大 并有2 7 的大孑 L 使 用后 1 5 C e V O J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的比表面 积 孔体积和平均孔径都降低 大孔基本消失 2 0 n m以下的孔径比例从5 7 0 降至5 3 3 2 0 4 0 n m 的孑 L 径 比例从2 9 1 增至3 6 8 表1 w C e V 3 O J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的物性参数 T a b l e 1 P h y s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o f s o me w C e 0 7 V0 3 O J H Z S M一 5 5 5 0 c a t a ly s t s 2 1 3 NH 一 T P D 表征结果 w Ce 0 7 V o 3 O H ZS M一 5 5 5 0 催化剂 的NH3 一 T P D谱 图见 图2 NH 一 T P D数据见表2 由图2 和 表2 可见 低于2 5 0 的NH 脱 附峰归属为弱酸 2 5 0 5 0 0 的NH 脱附峰归属为中强酸 高于 5 0 0 的峰归属于强酸 与HZ S M一 5 5 5 0 相 比 w C e 0 7 V O J H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出现新 的弱酸 中心和中强酸中心 强酸中心消失 随负载量的增 加 催化剂的弱酸量减少 中强酸脱附峰向高温区 移动 总酸量降低 1 5 C e o V 3 O J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使用前后均出现一个弱酸脱附峰 3 个中强 酸脱附峰 使用后的催化剂弱酸脱附峰向高温区移 动且弱酸量降低较多 中强酸脱附峰略向低温区移 动但中强酸量降低较少 弱酸量的大幅降低导致使 用后催化剂的总酸量降低较多 Te mpe r a t u r e C 图2 w C e V O j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的N H 3 一 T P D 谱图 F i g 2 NH3 一 T P D c u r v e s o f s o me w C e 0 7 V o 3 O J HZ S M一 5 5 5 0 c a t a ly s t s I HZ S M 5 5 5 o I I 1 0 Ce 7 Vo 3 O H ZS M一 5 5 5 0 1 1 I 1 5 C e 0 7 V0 3 O J HZ S M一 5 5 5 0 1 V 2 0 C e 0 7 Vo 3 OJ H Z S M一 5 5 5 0 V Us e d 1 5 C e o 7 V o 3 OJ HZ S M 5 5 5 0 表2 w C e o 7 V o O J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的N H 3 一 T P D 数据 T a b l e 2 NH 3 一 T P D d a t a o f s o me w C e o 7 V 0 3 OJ HZ S M一 5 5 5 o c a t a l y s t s t m p e a k t e mp e r a t u r e 第 2期 刘吕花等 二氯甲烷在C e O x H Z S M 5 A 2 I J 催化燃烧性能 2 1 4 X P S 表征结果 1 5 C e 0 I7 V 0 I3 O H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及 反应2 0 0 h 后的结合能见表3 元素分析结果见 表4 表3 1 5 C e V o 3 O 2 I I 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使用前后的结合能 T a b l e 3 Bi n d i n g E n e r g y o f 1 5 C e 0 7 Vo 3 Ox HZ S M一 5 4 0 0 c a t a l y s t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b e i n g u s e d Mo 1 e r a t i o 0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V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a ta ly s t V C O C e O V O C e 1 I I 一 d C e C e V V OL l a t t i c e o x y ge n O s a d s o r b e d o x y g e n 由表3 可见 使用前后1 5 C e 盯 V O J H 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的C e 3 d 的结合能由8 8 2 6 6 e V变为 8 8 2 6 9 e V V 2 p 的结合能由5 1 6 4 0 e V V 和 5 l 7 5 3 e V V 变为5 1 7 1 6 e V v 变化都很 小 O 1 的结合能也几乎没有变化 由表4 可见 使 用后的催化剂表面存在c l 元素 说明使用后部分c l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但没有发生强相互作用 使用 前的催化Nv 以V 和v 两种价态存在 使用2 0 0 h 后V 全部被氧化为V 使用前后的催化No 和 O 一 c e 的分布变化较大 说明氧主要发生在c e 的晶 格氧与吸附氧之间迁移 使用后的催化剂中铈钒 比降低 可能是C e 发生了流失 但没有新物种生 成 说明C 1 只在催化剂表面有少量的吸附 2 2 铈钒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1 0 C e V O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对二氯 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见图3 各产物选择性见 表5 由图3 及表5 可见 随 C e F v 的减小 二氯甲烷的转化率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 同时c l 的选择性降低 当 C e n V 0 7 0 3 时 在 3 2 5 下二氯甲烷几乎完全转化 c l 的选择性为 7 1 C H C 1 的选择性仅为1 6 其余c l 全部转 化为H C 1 这是因为 C e n V 从0 1 0 9 降至 0 7 0 3 时 催化剂中的v O 物相基本消失 主要 由Ce O 和Ce VO 两 种物相 组成 因此 适 宜 的 胛 C e n V 0 7 0 3 2 3 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w Ce o 7Vo 3O J H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对二氯甲 烷催化燃烧 生 能的影响见表6 Te mp e r a t u r e C 图3 1 0 C e y Vl y O fit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对二氯甲烷催化 燃烧性能的影响 F i g 3 E f f e c t o f l O C e y Vl Off I I Z S M一 5 5 5 0 c a t a l y s t s o n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c o mb u s t i o n o f d i c h l o r o me t h a n e D CM R e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o DC M 0 1 妒 0 2 1 0 b a l a n c e db y N2 GHS V 3 7 5 0 h 一 1 0 Ce o l Vo 9 O I Z S M一 5 5 5 0 1 0 Ce o 3 Vo 7 O J H ZS M一 5 5 5 0 1 0 Ce 0 5 V0 5 O j I I Z S M一 5 5 5 0 1 0 Ce 0 7 Vo 3 o 2 HZ S M一 5 5 5 0 1 0 C e 0 9 Vo l O 2 H ZS M 5 5 5 0 表5 1 0 C V y OJ HZ S M一 5 5 5 0 催化 I J Z CI 2 N I CH C l 的选择 性 Ta b l e 5 Se l e c t i v i t i e s t o CI 2 a n d CH3 CI o n 1 0 C e y VI O f dZ S M 5 5 5 0 c a t a l y s t s R e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fo DC M 0 1 O2 1 O b a l a n c e d b y N2 GHS V 3 7 5 0 h 3 2 5 s e l e c t i v i t y 石 油 化 工 P E T R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O L O GY 2 0 1 3 年第 4 2卷 表6 w C e V O J H ZS M一 5 5 5 0 催化剂对 二氯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 T a b l e 6 E ff e c t o f w C e 0 7 V 0 3 O I Z S M一 5 5 5 0 c a t a l y s t s o n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c o mb us t i o n o f DCM Re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p DCM 0 1 O 2 1 0 b a l a n c e d b y N2 GHS V 2 7 7 5 h 30 0 c o n v e r s i o n 由表6 可见 负载量对二氯甲烷转化率基本上 无影响 随负载量的增大 C l 和C H C 1 的选择性均 降低 当负载量为1 5 时 二氯甲烷的转化率最高 为9 8 5 C 12 的选择性为1 0 C H C 1 为1 6 其余 C l 全部转化为H CI 1 5 C e o 7 V0 I 3 O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剂和孔体积最大 孔径分布较合理 有利于氧 的迁移和扩散 1 5 C e o 7 V 0 3O J H Z S M一 5 5 5 0 催化 剂的酸量最大 中强酸中心最多 使用后的催化剂 虽然弱酸量和总酸量降低较多 但酸强度中心和中 强酸量几乎没有变化 说明中强酸的分布和数量是 决定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较佳的负 载量为1 5 w 2 4 活化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1 5 C e o V o O J H Z S M一 5 t 催化剂对二氯甲烷 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见图4 T e mpe r a t u r e C 图4 1 5 C e 0 3 O q Z S M一 5 f 催化剂对 二氯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 F i g 4 E ff e c t o f 1 5 Ce o 7 V0 3 O J H Z S M一 5 0 c a tal y s t s o n the c a tal yti c c o mb u s t i o n o fDCM Re a c t i o n c o n d Ri o n s r e f e r r e d t o T a b l e 5 DCM c o n v e r s i o n CH3 CI s e l e c t i v i t y C 1 2 s e l e c t i v i t y T HC 1 s e l e c t i v i ty 由图4 可见 1 5 C e 0 7 V 0 3 O J I I Z S M一 5 催化剂的 活化温度对二氯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不显著 4 0 0 o C 下活化的1 5 C e 们 V O J HZ S M一 5 催化剂具有 较好的性能 二氯甲烷的转化率达9 9 6 H C 1 选 择性为9 8 3 这是因为4 0 0 下活化的催化剂上 C e O 和C e V O 晶粒小且分散性较好 2 5 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 1 5 C e V O x H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 的稳定 性 实验结果见图5 由图5 可见 1 5 C e V O HZS M一 5 4 0 0 催化剂在3 0 0 o C 下连续反应2 0 0 h 后 二氯甲烷转化率仍可达 11 9 5 以上 反应2 0 0 h 后催化剂没有新的物相生成 孔结构没有变化 只是在孔径为2 0 4 0 a m的孔分布略有增加 催化 剂表面O 础的分布降低 O 一 C e 的分布增大 c l 从 无增加到1 1 催化剂的中强酸量减少 但酸 分布变化很小 表明催化剂的活性氧和晶格氧之间 很容易迁移 c l 与催化剂虽有吸附但没有强相互作 用 且较易脱附 因此1 5 C e 0 7 V o 3 O H Z S M一 5 催 化剂具有 良好的稳定性 图5 1 5 C e V O J Z S M 5 4 0 0 催化剂的稳定性 F i g 5 S t a b i l ity o f 1 5 C e 0 7 V 0 3 OJ H ZS M一 5 00 0 c a t a l y s t s Re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r e f e r r e d t o T h b l e 5 3 结论 1 铈钒 复合氧化物能有效调控H ZS M一 5 分子 筛的酸I生 提供新的酸中心 特别是中强酸中心 2 C e V O I Z S M一 5 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 为C e V O 4 和C e O 2 活化温度越高 C e O 2 和C e V O 4 晶 粒越大 晶化度越高 3 H Z S M一 5 分子筛负载铈钒复合氧化物后 孔体积和平均孔径均提高 有利于氧的迁移和扩 散 并促进氯的脱附 4 1 5 C e 0 V 0 O J H 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的催 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好 在3 0 0 下可使二氯甲烷的 转化率达9 9 6 连续反应2 0 0 h 二氯甲烷的转 化率可维持在9 5 以上 1 5 C e 0 7 V 0 3 O x H Z S M一 5 4 0 0 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第 2 期 刘 吕花等 二氯甲烷在c V O J H Z S M一 5 上的催化燃烧性能 2 2 1 参考文献 1 J L 6 p e z F o n s e c a R Gu t i e r r e z Or t i z J I Go n z a l e z V e l a s c o J R No b l e M e t a l Lo a d e d Ze o l i t e s f o r t h e Ca t a l y t i c Oxi d a t i o n o f C h l o r i n a t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J R e a c t K i n e t C a t a l s L e t t 2 0 0 5 8 6 1 1 2 7 1 3 3 1 2 J Go n z a l e z V e l a s c o J R Ar a n z a b a 1 A Gu t i e r r e z Or t i z J I e t a 1 Ac t i v i t y a nd Pr o d u c t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Al u mi n a S u p p o r t e d P l a t i nu m a n d Pa l l a d i u m Ca t a l y s t s i n t he Ga s P h a s e Oxi d a t i v e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C h l o r i n a t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J A p p l C a t a l B 1 9 9 8 1 9 3 4 1 8 9 1 9 7 3 D a i Q i g u a n g Wa n gXi n g y i L uGu a n z h o n g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Ca t a l y t i c Co mb us t i o n o f Tr i c hl o r o e t h y l e n e o v e r Ce r i um Oxi d e a n d C a t a l y s t De a c t i v a t i o n J A p p C a t a l B 2 0 0 8 8 1 3 4 1 9 2 2 0 2 4 j Wa n g Xi n g y i Ka n g Qi a n L i Da o C a t a l yti c Co mb u s t i o n o f C h l o r o b e n z e n e o v e r Mn O 一 C e O 2 Mi x e d O x i d e C a t a l y s t s J A p p l C a t a l B 2 0 0 9 8 6 3 4 1 6 6 1 7 5 1 5 j Gu t i 6 r r e z Or t i z J I L 6 p e z F o n s e c a R A u r r e k o e t x e a U e t a 1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De e p Oxida t i o n o f Di c h l o r o me t h a n e an d T r i c hl o r o e t h yl e ne b y H ZSM 5 S u p po rte d M a n g a n e s e Ox i d e 最新专利文摘 C a t a l y s t s J J C a t a l 2 0 0 3 2 1 8 1 1 4 8 1 5 4 1 6 J d e Ri v a s B S a mp e d r o C L 6 p e z F o n s e c a R e t a 1 L o w T e m pe r a t u r e Co mb u s t i o n of Ch l o r i n a t e d Hy d r o c a r bo n s o v e r Ce O2 H Z S M5 C a t a l y s t s l J J A p pl Ca t a l A 2 0 1 2 4 1 7 4 1 8 9 3 1 O1 7 王丽 刘绍英 胡静 等 c e z 卜V 一 0 复合氧化物对二氯甲 烷催化燃烧性能 J 工业催化 2 0 1 2 2 0 4 1 6 2 1 8 王康军 马晓然 吴静 C u Z n O A I 2 O 3 一 Z r O 2 H Z S M一 5 催化 剂上C O 加氢合成二甲醚 J 石油化工 2 0 1 2 4 1 5 5 8 8 5 91 9 王念 陈文 李力 等 C e V O 纳米棒的合成及其磁性能研 究 J 材料导报 2 0 0 9 2 3 5 2 3 2 6 1 0 黄妍 童志权 伍斌 等 V O 一 C e O T i O 2 化剂上低温氨 选择性催化还原NO 的性能 J 燃料化学学报 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