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认知功能》PPT课件.ppt_第1页
《人格的认知功能》PPT课件.ppt_第2页
《人格的认知功能》PPT课件.ppt_第3页
《人格的认知功能》PPT课件.ppt_第4页
《人格的认知功能》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人格的认知功能 人格的认知功能指不同的人会从情境中获取不同的信息 并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 同时 获取信息和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进一步塑造着人格的过程 认知取向的人格研究是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但事实上 这种取向可以追溯到KurtLewin的场论那里 Lewin认为 人们在其 生活空间 中 每个人对重要的要素表象进行组织时 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在认知革命之前 较早从这一角度进行人格研究的人就有GorgeKelly JulianRotter等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在人格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投身于这一取向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 如WalterMischel AlbertBandura等 一 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范畴 一 强化理论的扩展与认知的重要性Bandura创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观点 包括交互作用理论 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和自我效能等 所有这些观点均基于对强化理论的扩展和对人类行为中认知因素的重视 虽然Bandura承认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但他不赞同使用强化理论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 因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就能得以学习 这种学习只有用强调认知的理论才能得到有效的解释 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又称三元交互决定论 Bandura认为 行为 内因和外因三者是动态的交互作用的关系 三者相互联结 相互决定 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在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 但具体的行为 外因和内因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同的 在某些条件下 外因可能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同样在某些条件下 内因也可能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互作用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分开来 指出了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此外 相互作用论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不再将人及其行为视为环境的消极产物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学习 Bandura承认 观察学习这一简单的概念要成为学习理论的基础还需进一步使其精细化 个人并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他人的动作 而是有选择地观察榜样的行为并加以总结并形成全新的行为模式的 个人首先在记忆中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 然后这些信息的混合体被整合成一种全新的 独一无二的风格 Bandura对观察学习过程的研究受到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他用信息加工的模式把观察学习分成了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 这个过程决定着学习者在榜样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要观察什么和学习什么 保持过程 这一过程使示范者将示范经验转化为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学习者的记忆中 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 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 动作复现过程 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的行为 动机过程 这一过程可使观察者将习得的示范行为表现出来 观察者习得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又由动机所决定 没有动机 注意 保持和动作复现过程都不会发生 观察学习就无从说起 二 认知 情感人格系统Mischel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出发 用人格的认知变量来解释个体差异以及人的信息加工过程 并由此提出了人格的认知 情感系统理论 Mischel主要强调三点 1 强调情境具体性 认为个体的行为具有可变性 情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强调人类认知机能的识别力 个体对其行为环境有一个了解和建构的过程 研究者应从认知层面去了解个体的行为并进而界定个体的人格 3 强调人格的自我调节机能 Mischel对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某一特定情境非常感兴趣 情境具体性Mischel等对野营男孩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人们随自己所知觉到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行为模式 也即 如果 就 这一 个人 情境 的关系模式 这一研究所强调的是行为在同一类型的情境中存在一致性 但在不同类型情境中存在区别性 这一研究是在一个专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举办的夏令营里进行的 研究者观察记录了夏令营里男童的行为 主要记录了以下五种行为 1 言语攻击 2 身体攻击 3 哭泣 4 顺从 5 亲社会交谈 同时记录下儿童的上述五种行为在下列五种情境中各自的反应情况 1 当同伴做出正向的接触时 2 当同伴嘲笑 威胁或挑衅时 3 当受到成人表扬时 4 当受到成人警告时 5 当受到成人惩罚时 研究结果表明 个人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中行为具有稳定性 而在不同的情境中行为则会不同 每类情境都与个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对应 他们还发现 个体在五类情境中有跨时间的稳定性的行为模式 也就是说稳定的人格还是存在的 Mischel认为 正是这种稳定的人格与认知到的具体情境间的交互作用 形成了个人独有的行为模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相当明显的一致性 但在研究中又发现这种跨情境性并不存在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假如我们认为某个人不友好 那么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他 她 对别人的敌意态度 而忽视他 她 对别人的友善言行 Mischel和Peake用 认知原型 来解释这一现象 我们通常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认识某个人的 并形成了对这个人的 认知原型 以为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境中都是这种情境下的样子 事实上 如果情境不发生改变 我们用认知原型来认识不同时间里的这个人 的确可以发现个体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但是这种一致性只是时间上的一致性 并非情境上的一致性 因为 认知原型是在我们对这个人在其他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一概不知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忽视了情境对这个人的行为的影响 如果所处的情境不再是我们认识这个人的那种情境时 我们就会发现个体的行为就没有一致性了 认知层面的人格变量 1 个人建构和编码策略 每个人对其所遇到的人际和物理方面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建构和分类编码等加工方式 2 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目标 人都有价值观念 而且能对所追求的价值 目标 进行心理表征 并据此做出目标导向的行为 Cantor Zirkel 1990 3 预期 个人对行为的可能后果存在特定的预期 要预测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我们必须考察其特定预期 情境相似 预期不同 行为就会不同 4 认知和行为能力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也就是说每个人加工信息的方式和具体的行为技巧不同 这种能力可能会在行为中有所表现 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 因此 Mischel提出 我们应该注重一个人能做什么 而不是他已经做了什么 自我调节机能个体的行为是由情境和人格认知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依赖于个体的认知 人格认知变量对行为的作用依赖于人们对具体情境的适应和调节 那么 人们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某个特定情境的呢 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呢 哲学心理学家们曾使用意志自由或意志活动等模糊的术语探讨过这些现象 Mischel也对这些现象非常感兴趣 不过他用的是自我调节机能 self regulatingfunction 这一概念 自我调节机能指的是个体形成和执行长期计划 确定目标并维持目标 抵制诱惑 在遇到挫折时仍坚持不懈的能力 人们在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后 便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选定计划 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 检测自己的行为 评价自己的成绩 有所进步时便奖励自己 并为本可避免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Pervin 1996 2001 pp 83 84 由此可见 在Mischel看来 人不只是反应性的而且是主动的 人能为自己设定目标 进行自我强化和自我调节 通过期望 设定目标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机制 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 abcdefghij 认知 情感系统 行为 WalterMischel 1974 关于延迟满足 delayedgratification 的研究是自我调节机能的一个具体证明 他让4岁大的孩子在立即给予的小奖励和延缓给予的大奖励中选择 Mischel在孩子们面前拿出一个小的棒棒糖并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能等到他取东西回来再吃 就会有一个更大的棒棒糖作为奖励 如果他们等不了 只能得到这个小的棒棒糖 但可以马上吃 于是这些孩子就被单独留下来 对着诱人的糖果呆上15分钟 结果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能克制自己 他们会往别的地方看 分散注意力 等待更大的奖励 另外三分之一的儿童却不能忍耐 很快地就咽了下去 最让人关注的是很多年后 当这些孩子成长为青少年时 那些在学前期能抵住诱惑的儿童 明显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更好 拥有与他人更密切的友谊 对消极的情绪也能很好地控制 综上所述 个体是在其认知 情感人格系统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 以某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进行反应的 三 预期 价值模型 1954年 和Kelly一起任职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JulianRotter 1916 出版了 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 一书 发表了他的人格社会学习理论 虽然其理论和Kelly的个体建构理论一样 都强调人格中的认知层面 但两者在许多方面又迥然不同 Rotter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人的行为都是在与人交往的经验基础上习得的 而那些用于解释低等动物行为的学习原理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他认为 人格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要预测某人的某一具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就必须同时考虑个体的认知 预期和价值观等变量 由此他提出了其理论中的四个主要概念 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behaviorpotential BP 预期 expectancy E 强化物的价值 reinforcementvalue RV 和心理情境 psychologicalsituation 二 信息加工的人格理论 一 信息加工的历程我们的感官总是不断地接收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 尽管这些刺激原本是一点 一点传到感官的 但是我们的大脑会将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 使自己感知到完整的信息 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 作为信息加工系统 人与计算机在功能结构和过程上 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 两者都有信息编码 储存和提取 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加工 信息加工理论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模型 企图对人的行为和计算机的行为做出某种统一的解释 发现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 王甦 1992 p 2 按照Newell和Simon 1972 的观点 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加工系统 由感受器 效应器 加工器和记忆组成的 对人这个信息加工系统而言 感受器主要包括视觉和听觉等感觉系统 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信息并进行初步的编码 加工器则包含三个因素 一是制作 储存或销毁符号等基本信息过程 是进一步的编码 二是工作记忆 对人注意中心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 三是将基本信息过程和工作记忆整合起来的解说器 这三个因素都可能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记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 对人而言 记忆主要是指长时记忆库 里面储存了大量来自加工器的信息 如图式 脚本 归因 信念等 同时 这些长时记忆的信息也会参与到编码和工作记忆过程中 影响人的信息加工过程 最后 效应器对外界做出反应 包括行动 语言和表情等 二 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有结构的认知 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 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 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 社会角色 自我 对特定客体的态度 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 schema 就是我们头脑中对世界的编码表征 包括所有储存在长时记忆库中的信息组织结构 它将存在于我们周围和头脑中的大量信息分门别类 帮助我们以相对经济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对图式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Kant Kant将图式看作是一种刺激物 并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征那些帮助我们知觉世界的先天结构 后来 Bartlett也曾使用过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受到期望的影响 而这些期望则是以图式的形式被心理表征的 皮亚杰虽然对图式概念进行了许多说明和解释 但却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纵观图式概念的历史 我们发现 由于图式概念具有模糊性和神秘性的特点 因而受到研究者的质疑 甚至遭到主流实验心理学家们的排斥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 对图式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萧条期 只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图式的含义及其用途 对图式理论的研究才能得以复苏 1975年 Minsky提出了框架的概念 1977年 Schank和Abelson对脚本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 指出脚本就是指那些包含行动序列的图式 可用来解释一些人们关于日常生活情景的知识 而Bobrow Abelson和Rumelhart则于1975提出了有关图式的外显观念 explicitnotion 尽管这些研究者所使用的概念不同 但其基本思想却是相同的 用Minsky的话说 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的大部分理论成分总体上来说太过详细 局部化和非结构化 而不能解释一般意义上的思维 commonsensethought 的效能 为了解释心理活动的外在动力和速度 推理 语言 记忆和 感知 的 块 应该更大 并且更加结构化 这些概念的事实成分和程序成分应更加密切联系 研究者之所以关注和研究有关图式的概念和理论 其原因正在于此 他们认为 某个更高水平的 超命题 结构或更加简单的概念结构需要表征的是内隐于我们的知识基础之中的复杂关系 换言之 图式就是用来表征存贮于记忆之中的类属概念的数据结构 图式就是基本客体 情境 事件 事件顺序 活动及活动顺序的一般化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图式类似于外部世界的模型 若利用图式来加工信息 则可以决定何种模型最佳匹配所输入的信息 最终 图式的相容结构 consistentconfiguration 为输入提供最佳解释 图式结构的总和构成了对输入的解释 三 抑郁图式 从认知的观点来探讨行为和人格的偏差 是颇受瞩目的一个问题 由于图式的功能之一 就是引导个体向某个方向做出决定 因此某些不适当的图式 就可能干扰其认知功能 使个体对事物 情境 他人和自我产生歪曲的观念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抑郁图式 depressiveschemas 就会让个体的心里充斥着导致抑郁的念头 研究者主要用自我图式研究技术来验证抑郁图式 例如 研究者请抑郁和非抑郁者回答一系列关于词语的问题 这些被试通过按键是或是来对一张写有形容词的纸片做出反应 以此证明这些词是不是对他自己的描述 其中一半的词与抑郁有关 例如不幸的 无助的 难过的 一半与抑郁无关 然后只给被试三分钟 让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出他所看到的词 该研究结果表明 抑郁的被试对与抑郁关联的词记得更好 而非抑郁的被试对其他词的回忆更好 Derry Kuiper 1981 抑郁者之所以能回忆起许多有关抑郁的词 是因为他们用抑郁图式来加工信息 抑郁图式使他们更多地注意这些词 将它们与自己联系起来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随时记起它们 AaronBeck 1967 1972 认为 抑郁和其他一些问题都是由认知扭曲导致的 抑郁患者常常会用错误的图式解释事件 用负面的观念看待事物 吸收与其观念一致的信息 忽视其他信息 在Beck的观点中 抑郁图式无需经过思考就可以马上对我们的行为起作用 由抑郁图式产生的想法 例如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团糟 影响着情感和行为 当它导致负面的情感后 又能引导个体使用更多的抑郁图式 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模式 实际上 许多研究都表明 期望抑郁更多地导致了抑郁 Kirsch 1990 抑郁患者常常过分依赖其储存的信息 而忽视目前环境中的真实信息 抑郁患者的问题是其自我图式也倾向于负面 Kuiper Derry 1981 当患者使用这些图式时 他们会自然地期望坏结果的出现 他们不能以一个开放的心态看待环境 只是针对环境中的负面信息进行编码 Beck认为 抑郁者通过抑郁认知三角 cognitivetriad 来进行信息加工 即自我是糟糕的 世界是糟糕的 未来也是糟糕的 例如 抑郁患者会将某个坏结果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e 至所有的事件 从而否定其自我价值 他们也会进行武断的推论 arbitraryinference 在没有任何表明糟糕的证据时得出负面的结论 抑郁患者还易于陷入灾难化 catastrophizing 的想法 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他们还会把坏结果解释为长久不变的 所有的这些结果都会降低患者的自我价值感 并让他们感觉到未来是无望的 三 有关的研究主题 一 场独立 场依赖HermanWitkin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研究了人们在知觉类型上的差异 他的第一本书名即为 透过知觉看人格 Witkinetal 1954 Witkin对人们在空间方位判断上所使用的线索非常感兴趣 如果你看见一物体是倾斜的 你如何判断倾斜的是物体 而不是你的身体 一些人依赖来自物体周围环境的线索 另一些人则更多地依赖身体线索 身体线索告诉这些人他们的身体是垂直的 因而倾斜的必定是物体 为检验这种个体差异 Witkin设计了棒框实验 rodandframetest RFT 让被试坐在一个黑屋子里 面对一个发光的倾斜的方框 方框内有一个倾斜的直棒 如图9 4A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操纵一个机关来调整直棒 直到直棒竖立 与地面垂直 结果发现 被试的反应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被试不受方框的影响 仅凭内在的身体信息调整直棒的倾斜度 直至其与地面垂直 如图9 4B 此类被试被称为场独立型 fieldindependentstyle 另一类被试则调整直棒使其适合倾斜的方框的方向 如图9 4C 显示他们的反应依赖于外在刺激的线索或视觉场 而不是独立的内在线索 此类被试被称为场依赖型 fielddependentstyle 棒框实验 Zimbardo 1988 A 实验情境 B 场独立型之反应 C 场依赖型之反应 用棒框实验测量场依赖与场独立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且耗时 因此Witkin试图寻求新方法去测量这种知觉差异 Witkin 1962 这种方法是让被试制作一张包含许多简单图形的复杂图形 就像儿童的益智玩具 一张较大的图 由一些较小的并嵌入其中的图形所构成 要求被试尽可能找出大图形中嵌入的小图形 这种测验称为镶嵌图形测验 theEmbeddedFiguresTest EFT 一些被试能很快发现许多嵌入图形 能独立于背景而看物体 这种人就属于场独立型 另一些被试则很难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嵌入其中的简单图形 就属于场依赖型 EFT分数与RFT分数相关很高 Witkin 1973 此外 被试在场独立 场依赖测验上的分数 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研究表明 场独立 场依赖与教育和人际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一项大型的研究 追踪调查了1548名大学生 从他们入学一直到毕业后若干年 结果发现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场独立 场依赖有关 场独立的学生偏爱自然科学 数学和工程学 而场依赖的学生偏爱社会科学和教育 场独立 场依赖与人际关系的特点也存在相关 场独立型的人 活动更加独立 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不感兴趣 并与他人保持距离 对非社会性情境表现出偏爱 场依赖型的人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