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doc_第1页
2012-2013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doc_第2页
2012-2013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doc_第3页
2012-2013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doc_第4页
2012-2013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语文 题号A 卷B 卷AB卷一 二三 总分四五六七总分得分友情提示: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把这封试卷比做一片蔚蓝的海,那么,现在我们启航,展示你智慧和自信心的双翼,乘风破浪,你定能收获无限风采。A卷(100分)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A、 寒噤(jn) 发窘(jing) 孜孜(z) 相形见绌(zhu)B、 滞碍(zh) 脊梁(j) 拮据(j) 锲而不舍(q)C、 汲取(j) 秕谷(b) 恣睢(su) 恪尽职守(g)D、 星宿(xi) 窥视(ku) 狡黠(xi) 味同嚼蜡(jio)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2分)A、 根深帝固 锲而不舍 袖手旁观 文采澡饰B、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此 全神贯注C、 孜孜不倦 狂妄自大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D、 豁然贯通 地大物搏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3、结合语境,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B、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白色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面。(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塑料及制品。)C、说的真痛快,动人心,壮鼔声,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莎士比亚、贝多芬、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4、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2分)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如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根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A、醇厚 幽香 清冽 B、清冽 醇厚 幽香C、醇厚 清冽 幽香 D、清冽 幽香 醇厚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如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种“文明”行为,实在让人无法接受。B、人总有一死,就看怎样去死?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人民利益而死?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没有交流,世界将没有爱和阳光。D、“哎呀,真是美极了!”他说:“我十二分的满意!”7、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 )(2分)A、老王猜测,眼前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B、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C、是否多阅读,也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D、中学生是培养健康情操的重要阶段。8、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 , 。所以,我要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 各种机遇从文明眼前滑过 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 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A、 B、 C、 D、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2分)A、香菱学诗曹雪芹清代B、望江南温庭筠宋代C、谈读书培根英国D、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10、名句积累展示:(12分)、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 _。、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写自已愁之深重的句子是:_,_。、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自强不息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会用“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激励自己。(用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名句填写)二、阅读理解(30分)(一)(14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11、对下列文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 B、迟疑:有一点点怀疑C、厚障壁:深深的隔阂 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12、文中“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 ,这里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13、“我”见到闰土有许多的话想说,但“吐不出口外去”,这是因为 (2分)14、闰土对“我”恭敬的态度和对“我”老爷的称呼,说明闰土 (2分)15、对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应如何理解?(3分)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16、选文最后一段划线部分应怎么理解?(2分) (二)(16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 发闾左適戍渔阳( ) (2) 楚人怜之( )(3) 度已失期( ) (4) 宜多应者( )18、下面加点字的意义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怅恨久之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楚人怜之19、下面各句中语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尝/与人/佣耕 B、佣者/笑而应曰 C、辍耕/之垄上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0、翻译下列句子(4分)(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21、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2分)22、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_ 三、写作(40分)23、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他不理解我。”你希望别人理解你么?那你就真诚地理解别人,你会意外地发现你得到的理解比过去多得多。生活中,当你抱怨别人不理解你时,先看看自己的状态如何。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流泪,就看不见灿烂的星光。”理解是一座桥梁,理解是填平沟壑的石土。理解是真诚的,理解是相互的。父母之间需要理解,师生之间需要理解,同学之间需要理解。要求:(1)请以“学会理解”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2)字数600字左右,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题 目 100 200 300400 500 600 B卷(50分)四、诗歌赏析(10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作者苏轼与 、 合称“三苏”。(2分)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出词人威风凛凛的气度。B、“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两句突出词人虽年已四十,却不乏少年的英气和霸气。C、“鬓微霜,又何妨”一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是对自己年已迈,志难酬的感慨。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所表达的词人的愿望与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一样,都是爱国者的报国情结。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4、词中运用冯唐的历史典故,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5、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一个朝代。外族的入侵,牵动了许多爱国之士的报国情怀,你能再写两句这一时期表达收复失地、保家卫国志愿的名家名句吗?(2分)_ 五、课外阅读与理解(16分)握住母亲的脚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才华横y 铭记 2、 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分)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C、第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4、 青年大学生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