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隧道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方法概述 主要开挖方法 新奥法的概念 隧道岩土控制变形分析工法简介 隧道洞口施工 主要内容 1 第一节隧道施工方法概述 一 隧道施工的概念 隧道施工是指修建隧道及地下洞室的施工方法 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总称 2 隧道工程特点 隧道工程全部为隐蔽工程 工程地质和水文十分重要 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隧道施工工作面少 正常情况下只有进 出口两个工作面 工期较长 隧道施工环境差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工程施工不受季节变换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3 施工工地一般都位于偏远的深山狭谷之中 往往远离既有交通线 运输不便 供应困难 隧道埋设于地下 一旦建成就难以更改 所以 除了事先必须审慎规划和设计外 施工中还要做到不留后患 4 隧道施工方法可按以下方式分类 5 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并结合隧道断面尺寸 长度 衬砌类型 隧道的使用功能和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研究确定 所选择的施工方法也应体现出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及安全适用 施工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工程的重要性 地质和水文条件 施工技术条件和机械装备状况 6 施工中动力和原材料供应情况 隧道的横断面积 隧道的埋深 工期 工程投资与运营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施工安全状况 有关污染 地面沉降等环境方面的要求和限制 7 二 山岭隧道的常规施工方法 山岭隧道的常规施工方法又称为矿山法 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钢木构件支撑的施工方法称为 传统的矿山法 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锚喷支护的施工方法称之为 新奥法 8 第二节新奥法的概念 新奥法即奥地利隧道施工新方法 NATM 是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作为主要支护手段 通过监测控制围岩的变形 便于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的施工方法 核心内容 充分保护 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 施工要点 控制爆破 锚喷支护和施工监测 实施方法 设计 施工和监测三位一体的动态模式 9 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 少扰动 扰动次数 扰动强度 扰动范围和扰动持续时间 早支护 勤量测 紧封闭 一方面指及早封闭岩面 另一方面指要适时闭合支护 10 开挖方法分类 1全断面法 全断面法 导洞超前全断法 2台阶法 两台阶 三台阶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环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等 3中隔壁法 中隔壁法和交叉中隔壁法 4侧壁导坑法 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 5其他方法 中洞法和洞桩法等 第三节主要开挖方法 11 全断面开挖法就是按照设计轮廓一次爆破成形 然后修建衬砌的施工方法 一 全断面开挖法 12 适用条件 1 I IV级围岩 在用于 级围岩时 围岩应具备从全断面开挖到初期支护前这段时间内 保持其自身稳定的条件 2 有钻孔台车或自制作业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 3 隧道长度或施工区段长度不宜太短 根据经验一般不应小于lkm 否则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 其经济性较差 13 隧道机械化施工作业线 14 15 16 17 全断面法施工特点 1 开挖断面与作业空间大 干扰小 2 有条件充分使用机械 减少人力 3 工序少 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 改善劳动条件 4 开挖一次成形 对围岩扰动少 有利于围岩稳定 18 全采用全断面法应注意的问题 1 摸清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 随时准备好应急措施 包括改变施工方法等 以确保施工安全 2 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务求配套 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率 3 加强各项辅助作业 尤其加强施工通风 保证工作面有足够新鲜空气 为控制超欠挖 提高爆破效果 有条件时可采用导洞超前的方法进行全断面开挖 19 下导洞一般超前全断面5 10m 其循环进尺为2 3m 二 下导洞超前法 20 优点 下导洞能起到超前地质预报作用 便于采取应急措施 防患于未然 当地下水较丰富时 利用超前下导洞降低地下水位效果好 对于大断面隧道尤为适用 隧道下导洞进行作业 没有二次倒运 便于大型机械出碴 运料 扩挖时爆破临空面大 对围岩扰动也相对较小 各种消耗也较节省 21 适用条件 单线隧道 级围岩 双线隧道 级围岩 地下水状态 有渗水或股水 22 三 台阶法 台阶法可以按台阶长度 开挖分部分为多种形式 可根据地层条件 断面大小和机械配备情况选用 23 根据台阶长度不同 划分为长台阶法 短台阶法和微台阶法三种 施工中采用哪一种台阶法 要根据两个条件来决定 第一是对初期支护形成闭合断面的时间要求 围岩越差 要求闭合时间越短 第二是对上部断面施工所采用的开挖 支护 出渣等机械设备需要施工场地大小的要求 根据开挖分部 台阶法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台阶法 上中下三步台阶法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等 24 适用条件 两部台阶法可用于双线隧道III级以上围岩 也可用于单线隧道IV级以上围岩地段 三部台阶法可用于客运专线双线隧道III IV级围岩 单线隧道VI级围岩 25 1 长台阶法 长台阶法开挖断面小 有利于维持开挖面的稳定 适用范围较全断面法广 一般适用于 围岩 26 2 短台阶法 适用于地质条件差的 V级围岩 台阶长度定为10 15m 即1 2倍开挖宽度 主要是考虑拉开工作面 减少干扰 因此台阶长度不宜过短 27 优点 短台阶法可缩短支护闭合时间 改善初期支护的受力条件 有利于控制围岩变形 缺点 上部出渣对下部断面施工干扰较大 不能全部平行作业 28 采用短台阶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初期支护全断面闭合要在距开挖面30m以内 或距开挖上半断面开始的30天内完成 初期支护变形 下沉显著时 要提前闭合 要研究在保证施工机械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台阶的最小长度 29 3 微台阶法 适用于 级围岩 一般为3 5m的台阶长度 微台阶法上下断面相距较近 机械设备集中 作业时相互干扰大 生产效率低 施工速度慢 30 上台阶弧形导坑领先 下台阶两侧开挖 再开挖中部核心土 四 弧 环 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 31 32 适用条件 适用于具有一定自稳条件的单线隧道IV V级围岩地段 也可适用于具有一定自稳条件的双线隧道III IV级围岩地段 特点 开挖工作面稳定性好 施工干扰大 工效低 33 五 中隔壁法 CD 中隔壁法 CD法 是将隧道分为左右两部分进行开挖 先在隧道一侧采用二部或三部分层开挖 施作初期支护和中隔墙临时支护 再分台阶开挖隧道另一侧 并进行相应的初期支护的施工方法 34 35 适用条件 适用于IV V级围岩的隧道 也可用于浅埋地段隧道 施工要求 1 中隔壁法左右部的台阶高度应根据地质情况 隧道断面大小和施工设备确定 每侧按两部或三部分台阶开挖 开挖后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中隔壁 两侧先后距离宜保持10 20m 上下断面的距离宜保持3 5m 2 各部开挖时 相邻部位的喷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 以上 36 施工要求 3 先行侧的中隔壁应设置为向外鼓的弧形 4 中隔壁在浇筑仰拱前逐段拆除 中隔壁一次拆除长度不宜大于15m 临时支护拆除后应及时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 5 特殊情况下可将中隔壁浇筑在仰拱中 待铺设防水板时再割断 37 六 交叉中隔壁法 CRD 交叉中隔壁法 CRD 法是分部开挖 支护 分部闭合成小环 最后全断面闭合成大环 每开挖一部均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中隔壁及临时仰拱 38 39 40 适用条件 适用于V VI级围岩及围岩较差的浅埋地段隧道 施工要求 根据地质条件 隧道断面的分部 应以初期支护受力均匀 便于发挥人力 机械效率为原则 一般水平方向分两部 上下分二至三步开挖 先行施工部位的临时支撑 中隔壁 临时仰拱 均应有向外 下 鼓的弧度 各部开挖及支护应自下而上 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中隔壁 临时仰拱 步步成环 41 施工要求 同一层左右两部分开挖工作面相距不宜大于15m 上下层开挖工作面相距宜保持3 4m 且待喷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 后开挖相邻部位 宜缩短各部开挖工作面的间距 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根据监测结果 中隔壁及临时仰拱在仰拱浇筑前逐段拆除 每段拆除长度宜不大于15m 42 七 双侧壁导坑法 眼镜工法 双侧壁导坑法是先开挖隧道两侧导坑 及时施作导坑四周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 然后再根据地质条件 断面大小 对剩余部分采用二部或三部开挖的方法 43 44 45 适用条件 一般用于双线隧道V VI级围岩及浅埋地段 施工要求 侧壁导坑形状宜近于椭圆形断面 导坑断面宽度宜为整个断面的1 3 侧壁导坑 中槽部位宜采用短台阶开挖 各部距离应根据隧道埋深 断面大小 结构类型等选取 各部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 并尽早封闭成环 46 施工要求 两侧壁导坑超前中槽部位10 15m 可独立同步开挖和支护 中槽部位采用台阶法开挖 并保持平行作业 中槽开挖后 拱部钢架与两侧壁钢架的连接是难点 在两侧壁导坑施工中 钢架的位置应准确定位 确保各部架设钢架连接后在同一个垂直面内 避免钢架发生扭曲 根据量测信息 初期支护稳定后拆除临时支护 一次拆除长度不得大于15m 并加强监测 临时支护拆除完成后 应及时施作仰拱及二次衬砌 47 第四节隧道岩土控制变形分析工法简介 20世纪70年代中期 意大利的PietroLunardi教授开始对数百座隧道进行理论和现场试验研究 并逐步创立了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 ADECO RS法 该方法在国内又被称为 新意法 48 一 基本原理 隧道掘进时对隧道周边及前方一定范围的围岩产生扰动 改变了围岩原始应力状态 在开挖面周边区域内 围岩由三轴应力逐渐转变为平面应力状态 开挖面及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应力重分布 开挖后围岩变形也在扰动区域内提前发生 49 当开挖面前方围岩的应力状态处于弹性范围内时 在开挖轮廓线附近产生弹性变形 称为 拱部效应 这时开挖面处于稳定状态 50 如果开挖后围岩处于弹 塑性状况 开挖轮廓四周及开挖面将朝隧道内产生塑性变形 拱部效应 将从开挖轮廓周围往外移到地层中 但此 转移 只能通过足够的支护措施来实现和控制 51 如果开挖后围岩产生破坏 滑移的应力状态 围岩大变形随之产生 围岩极不稳定 拱部效应 难以形成 极易引起坍塌 这时必须采取人工支护措施协助围岩形成 拱部效应 52 因此 隧道 拱部效应 的形成及其位置取决于开挖后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小 53 基本术语1 超前核心土 是隧道掌子面前方一定体积的土体 呈圆柱形 圆柱体的高度和直径大致等于隧道直径 2 掌子面挤出变形 是开挖介质对隧道开挖产生的变形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 主要发生在超前核心土内 挤出变形的大小取决于超前核心土的强度 变形特征及其所处的原始应力场 挤出变形发生在掌子面表面 沿隧道水平轴线方向发展 其几何形状大概呈轴对称 掌子面鼓出 或在掌子面形成螺旋状突出 3 隧道预收敛 是隧道掌子面前方的理论轮廓线的收敛变形 完全取决于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与其原始应力状态间的关系 54 55 56 开挖介质变形反应1 开挖介质对隧道开挖作业的变形反应预示着是否能够形成成拱效应及成拱效应的位置 即预示着隧道所能达到的稳定等级 2 变形反应从掌子面前方的超前核心土开始 逐步沿隧道向后发展 变形反应不仅包括收敛变形 而是由挤出变形 预收敛变形和收敛变形组成 收敛变形只是错综复杂的应力 应变过程的最后阶段 3 掌子面 超前核心土体系的变形反应与隧道洞身变形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 从而强调对掌子面 超前核心土体系的变形反应进行监测的重要性 而不仅仅只对隧道洞身的变形进行监测 57 4 对超前核心土进行防护和加固 提高其刚度 可以控制超前核心土的变形 挤出变形及预收敛变形 从而可控制隧道洞身的收敛变形 研究绪论证实 可以把超前核心土视作一种新的隧道长期和短期稳定的工具 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是隧道变形的真正原因 可以通过对超前核心土进行防护和加固 提高其强度 以达到控制超前核心土变形 并最终控制隧道变形的目的 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对隧道的长期和短期稳定起决定作用 58 1 地层变形反应的分析方式不同新奥法对地层变形反应的分析仅限于掌子面的后方 仅对隧道收敛进行分析 新意法不仅对掌子面后方的地层变形反应 收敛 进行分析 而且更注重对掌子面及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形反应 掌子面挤出变形和预收敛 进行分析 三 与新奥法的比较 59 2 地层变形反应的控制方式不同由于对地层变形反应的分析方式不同 新奥法与新意法对地层变形反应的控制方式也不同 新奥法采用锚杆 喷射混凝土 钢拱架 施作仰拱等手段 仅对掌子面后方的隧道施加约束作用 新意法不仅要求隧道的支护措施 包括二次衬砌和仰拱 要与掌子面保持适当距离 不能落后掌子面太远 对隧道提供连续的约束作用 而且要求对超前核心土采取适当的防护和加固措施 提高其强度和变形特性 对隧道提供超前约束作用 三 与新奥法的比较 60 61 62 第五节隧道洞口施工 一 洞口地段的一般概念 隧道施工的洞口地段 是指隧道进口 或出口 附近对隧道施工有影响的地段 隧道洞口工程主要包括边 仰坡土石方 边 仰坡防护 端墙 翼墙等洞门圬工 洞口排水系统 洞口检查设备安装 洞口段洞身衬砌 63 一般情况下 将由于隧道开挖可能给上坡地表造成不良影响的洞口范围称为洞口加强段 64 洞口地段的特点为 洞口地段地层一般较破碎 多属堆积 坡积 严重风化或节理裂隙发育的松软岩层 稳定性较差 当岩层层面坡度与洞门主墙开挖坡度一致时 容易产生纵向推滑力 洞口附近山体覆盖层较薄 一旦塌方可能塌穿到地表面 若隧道处于沟谷一侧或傍山时 通常会产生侧向压力 65 二 洞口地段施工注意事项 洞口段施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l 在场地清理作施工准备时 应平整洞顶地表 排除积水 整理隧道周围流水沟渠 之后施做洞口边 仰坡顶处的天沟 2 洞口施工宜避开雨季和融雪期 在进行洞口土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舟山市人民医院图像判读技能考核
- 舟山市中医院儿科放疗技术考核
- 宿迁市中医院微针治疗技术规范化考核
- 赣州市中医院脑深部电极植入术专项技能考核
- 泉州市人民医院孕产妇急救转运考核
- 芜湖市人民医院并发症预防措施考核
- 湖州市人民医院甲状腺日间手术管理能力考核
- 漳州市人民医院信息项目管理专业认证模拟试题
- 丽水市人民医院肥胖患者超声考核
- 宁德市人民医院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分级考核
- 《艺术概论》课件-第六章 艺术类型
- 幼儿园餐前播报
- 市政围挡租赁合同
- 湖北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个人车位租赁合同电子版下载
- 铁道概论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方案
- 一般塑胶产品成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 中软国际劳动合同电子
- GB/T 18037-2008带电作业工具基本技术要求与设计导则
- GB/T 12967.6-2008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检测方法第6部分:目视观察法检验着色阳极氧化膜色差和外观质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