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工作经验介绍材料_第1页
双联工作经验介绍材料_第2页
双联工作经验介绍材料_第3页
双联工作经验介绍材料_第4页
双联工作经验介绍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双联工作经验介绍材料我们巴山村位于庆城县太白梁乡南部,是省定贫困村之一。去年,按照市委统一安排,市水务局在双联行动中帮联巴山村。一年多来,我们紧盯“一年定思路、三年强基础、五年上台阶、八年奔小康”的总体目标,坚持四个结合,双联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一年多来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今后双联工作顺利推进做了有益尝试。 一、双联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目标,找准思路是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前提。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顺利实现双联行动提出的工作目标,必须先制定科学可行的帮扶规划,找准工作思路。双联工作伊始,我们就指派专人,深入巴山村入户对接,了解巴山村村情及发展现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巴山村发展上的优劣势,结合水利行业特点,制定了八年发展规划、帮扶思路和措施。并在具体帮联过程中,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按照“地膜玉米+羊畜养殖+劳务输出”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地膜玉米种植,并通过种植地膜玉米提供饲料和秸秆,使家庭羊畜养殖规模化,以此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村地膜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小麦、地膜2 / 7玉米、饲草的种植比例由过去的 7:2:1 调整为现在的2:6:2,全村地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2400 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羊畜养殖日趋规范,为双联行动有序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倾力帮扶,改善民生是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 巴山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双联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改善巴山村面貌,增强群众致富能力的基本条件。一年多来,我们千方百计筹集 50 万元资金,先后为巴山村建起了人饮工程、村级敬老院,投放小尾寒羊 57 只、覆膜机 4 台、铡草机 2 台、化肥吨、地膜吨、课桌椅 56 套。46 名帮联干部共为联系户捐助资金 7000 多元,赠送科技类书籍 500 余本,婴儿营养包9 份,棉被 10 床。今年按照乡上支持一点、村上自筹一点、我们帮扶一点的思路,筹措近 50 万元,帮助巴山村新建村两委阵地 220,今后,我们还将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阶梯式帮助村上兴办些实事,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逐步使巴山村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问题得到解决。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是增强群众致富信心的保证。 我们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帮联工作中,科学制订农民技能培训3 / 7计划,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统筹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和阵地,针对巴山村确定的两项支柱产业,围绕群众在种养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先后多次聘请种养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现场为农户讲解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小尾寒羊养殖技术、氨化饲料贮存、户用沼气建设等实用技术,一年多来,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10 期,培训农民900 多人,通过培训,确保了巴山村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增长,麦秋草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玉米种植、羊畜养殖两项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移风易俗,倡树新风是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的要求。 XX 年 7 月,我们组织干部职工购买、捐赠各类书籍 500套、杂志 100 多本,添置会议桌 8 张、椅子 24 把、书柜 4个,为巴山村建起了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搭建了平台。农闲时间,积极聘请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为农民讲解党的十八大、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一会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三届四次、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宣讲各项惠农政策,提振基层干部群众的致富信心。XX 年年底,我们与巴山村组织开展了“帮扶致富先进个人”及“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经过广大村民推荐和个人自荐,仔细筛查、提出备选名单、村民代表大会投票三4 / 7个环节,确定 7 人为地膜玉米种植典型、羊畜养殖典型,6人为“好婆婆” 、 “好媳妇” ,为他们颁发奖状及慰问品,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宣传标语,为群众发放文明规范手册,广泛开展送文艺进村等活动,引导群众开展符合农村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和谐、向上、文明的村风、民风。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是树立群众发展意识的动力。 在双联行动中发现,造成巴山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立足实际,从切实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做文章。筛选确立了在种植、养殖、劳动输转方面发展较好的赵立业等 3 户群众为典型示范户,大力推广其致富经验,使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促使群众自发学技术、扩规模,增效益,不断壮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劳务输转人数,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群众走“地膜玉米+羊畜养殖+劳务输出”的模式,发展规模经济。XX 年,巴山村种植地膜玉米 2400 多亩,羊畜存栏达到 1500 多只,劳动输转 60 多人,为发展高效增收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制约巴山村脱贫致富的瓶颈。一年多的帮扶工作,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制约巴山村群众致富的瓶颈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5 / 7一是依赖政府思想严重,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基层组织和贫困群众观念守旧, “等、靠、要”思想严重,过分依赖上级扶持和政府保障性补助,自身致富的信心不足,发展意识不强。 二是无粮不稳的思想根深蒂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大部分群众秉持传统观念,认为“无粮不稳” ,较难接受种植结构调整的想法,宁愿大范围种植没有经济效益的小麦,也不愿种植经济效益明显的地膜玉米,致使麦秋草比例不合理,经济收入来源狭窄,产业结构难以优化。 三是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自觉性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巴山村大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富门路少,没有技术特长,年复一年地在小农经济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缺乏扩宽致富门路的意识和理念。四是专业合作社组建明显滞后,形不成规模经济。巴山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规模种植、养殖没有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管理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是无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乏力,道路、群众饮水、用电保障度不高。巴山村全村仅有一条铺油道路,通村道路多为土路,坑洼不平,一遇大雨天气,便造成交通中断,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自来水入户率仅为 20%左右,6 / 7春旱时,村民仅仅只能依靠集雨水窖解决饮水问题。 三、下一步双联工作的思考针对巴山村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推动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确保群众脱贫致富。 继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我们将继续以培育高效增收产业为平台,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聘请种养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典型引路等主法加强各类种、养、加高新技术培训,组织村内有种养积极性的农户赴外地“取经” ,学习各类先进技术,引领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致富奔小康提供技术保证。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物资、技术、信息扶持组织帮联干部为农户算增收帐,商讨年度发展计划,帮助群众树立产业致富意识,摆脱单一种植思路,拓宽增收渠道,加大地膜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培育地膜玉米种植和羊畜养殖两个高效增收产业,形成草、沼、畜互支互促,循环一体的发展模式。 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抓好养羊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确定人员,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选定社址,购置设备,完善制度,确保在 10 月初组建完成。全面扩大养殖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