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2 1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ofLabour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1 含义 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作用1 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 竞争效应 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 2 二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 萌芽阶段 16 18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生产力水平低 商品生产不发达 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 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 地理大发现 和殖民地开拓 开拓了市场 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 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萌芽阶段表现为 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 亚洲 非洲等进行掠夺 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 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3 二 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使国际分工进入到形成的新阶段 此阶段国际分工的特点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出现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以英国为中心 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 是工业太阳 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 马克思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建立的国际分工体系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 一头是以英国为首的国家 一头是沦为世界农村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和殖民地 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垂直一体化国际分工体系 4 三 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战 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 促进了机械 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 石油 汽车 电力等工业的建立 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 特别是苏伊士运河 1869 和巴拿马运河 1913 的建成 海底电缆的出现 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 过去 亚 非 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 而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 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地 工业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5 特点 加强对国际分工的信赖性 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 它们之间也形成了互为市场的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 如 挪威生产铝 比利时生产铁和钢 芬兰生产木材和木材加工产品 丹麦生产农产品 主要是肉类和乳品 美国成为谷物的生产大国 6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战以后 特点 A 从分工的格局上看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二战前 经济结构不同 技术水平不同的工业国与农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战后形成了经济结构相似 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7 B 从工业部门分工上 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这种部门内部的分工形式 有以下三种 不同型号 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拖拉机美 大功率轮 履带式 英 中型轮式 德 小型轮式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波音747飞机10多个国家 1500个大企业 15000个中小企业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是指不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8 德国拜耳 Bayer 公司 德国拜耳公司是世界最为知名的世界500强 企业之一 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 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 拥有120 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 几乎遍布世界各国 高分子 医药保健 化工以及农业是公司的四大支柱产业 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10 000种 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 拜耳的发展史就是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公司于1863年在德国创建 1899年3月6日拜耳获得了阿司匹林的注册商标 该商标后来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 知名度最高的药品品牌 被人们称为 世纪之药 9 C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工业部门分工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 高新尖的复杂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动密集型零 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 10 D 分工类型上 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a 垂直型国际分工 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 初级产品与加工制成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分工 b 水平型国际分工 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往往是这种形式 它有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 一般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11 c 混合型国际分工 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包括一国 主要是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 12 E 从商品形式上 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 并出现了相互结合 相互渗透的趋势如 发达国家以高技术 资本密集型服务参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以建筑工程承包 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F 从国家的经济制度上看 不仅有资本主义国家 而且还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分工G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 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国际分工 13 三 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 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 二 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各产业 三 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垂直 水平 网状 四 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增多 货物 资本 服务 14 四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与生产规模资本国际化生产关系影响经济贸易政策五 国际分工的性质 两重性 一方面可节约社会劳动 另一方面又带来国际分工利益的不平等 15 南非世界杯让人最为深刻的肯定少不了那 嗡嗡嗡 的喇叭声 不少球星和球迷都对这个南非球迷独特的助威声相当厌烦 据调查原来制造这些 噪音 的 呜呜祖拉 竟然是由宁波小作坊主设计并制造的 统计数字显示 英国最大零售商塞恩斯伯里超市每两秒就能卖出一个 呜呜祖拉 售价 英镑 约合20元人民币 16 宁波宁海塑料制品作坊主邬奕君是呜呜祖拉的设计者和生产者 其灵感来自一幅外国漫画 2001年 他看到一张非洲土著舞蹈的漫画中 土著胸前横着一个长长的喇叭 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介绍 这是一种竹子做的大喇叭 是当地人用来驱赶狒狒的 也许它可以做成球迷喇叭 他随即用黑色塑料仿制出了几个 而且根据图片说明的内容 他还把这个牛角形状的喇叭做成了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样子 呜呜祖啦 一种新型体育助威喇叭就此诞生 17 他说 一只长度为60厘米的呜呜祖拉在中国的出厂价是0 3美元 人民币2块钱左右 售价高达60南非兰特 54元人民币 一个喇叭生产出来 工人赚一毛 我当老板的赚一毛 我们都是一毛钱利润 18 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如何呢 19 商机始于足下 中国制造 掘金世界杯 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未来仍是世界工厂 世界看中国 外媒热议中国 世界工厂 地位 20 贸易的好处 加纳和韩国 1970年 加纳与韩国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同 当年加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0美元 韩国为260美元 到了1992年 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790美元 而加纳仅为450美元 这反映出两国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率 1968 1988年间 加纳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 5 而1980到1992年间仅为0 1 相反 1968到1992年间韩国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9 21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但是两国对于国际贸易的态度可以部分地说明其中的原因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韩国政府特别支持贸易 而加纳政府却不鼓励本国的生产商参与国际贸易 加纳于1957年获得独立 他是英国在西非的殖民地中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家 该国的第一任总统克瓦米 恩克鲁玛的影响下 该国对很多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以促进本国在某些制成品方面的自给自足 并且采取阻止本国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政策 结果 加纳这一当年非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现在竟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22 加纳采取的是内向型贸易政策 这使该国的资源转向其没有优势的基本农作物种植和制造业领域 而不再种植可可这一该国在世界经济中享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 这种资源的低效使用损害了加纳的经济 也抑制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23 再来看看韩国政府所采取的贸易政策 世界银行把韩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归纳为 极为外向型 与加纳不同 韩国政府强调对制成品的进口设置低障碍 对农产品则不同 并采取刺激措施鼓励韩国公司进行出口 从50年代后期开始 韩国政府逐渐将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从进口产品价格的60 降低到80年代中期的20 以下 并将大多数非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0 此外 受配额限制的进口产品的数目也从50年代后期的90 以上减少到80年代初的0 同时 韩国政府给出口商的补贴也从50年代后期的占销售价格的80 逐渐下降到1965年的不到20 到1984年则不给补贴 除在农业部门 农业部门的游说集团强烈要求对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 以外 韩国的贸易政策逐渐向自由贸易发展 24 韩国的外向型贸易政策取得了成功 该国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最初 韩国的资源从农业方面转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特别是纺织 服装和制鞋业 韩国拥有充足 廉价的而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这使它能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里建立 比较优势 的基础 近来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韩国经济已开始向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发展 特别是汽车 航空 家用电器和先进材料等领域 这一切都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50年代后期 韩国77 的劳动力都就业于农业部门 今天 这个比例已降到20 以下 同时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不到10 增长到30 以上 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 25 2 2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 先行案例 贸易的好处 加纳与韩国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 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个国家专门制造和出口那些本国的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 而进口那些在别国生产效率绝对或相对较高的产品在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贸易模式 26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绝对利益说比较利益说相互需求理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 27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Mercantilism 28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ofobsoluteAdvantage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去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彼此进行交换 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29 1 主要观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经济学之父亚当 斯密 AdamSmith 1723 1790 是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主要奠基人之一 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1776年发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 国富论 TheWealthofNation 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利益或绝对优势理论 30 分工前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2 绝对利益论的进一步说明 31 2 绝对利益论的进一步说明 贸易利益1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提高了消费水平 3 节约了社会劳动 32 3 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缺陷 无法解释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不利的时候如何参与国际贸易 它只能解释一部分国际贸易现象 33 比较优势说 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 大卫 李嘉图 DavidRicardo 1772 1823年 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 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其代表作是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Principle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 1817年 书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利益或比较优势论 两利取其重 两害取其轻 34 只有两个国家 生产两种商品 自由贸易 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但在两国之间则完全缺乏流动性 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固定的 没有运输费用 不存在技术变化 劳动价值论 thelabortheoryofvalue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所有劳动同质的 每单位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 即商品的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1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假设前提 35 2 比较优势论的进一步说明 分工前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 36 分工前分工后交换后 37 3 比较利益论的例外情况 葡萄牙没有绝对利益更大的产品 英国也没有绝对不利较小的产品 因此无法按比较利益进行分工 由于例外存在的机率很小 所以对比较利益论的影响不大 38 假设世界上打字最快的打字员同时是一名脑外科医生 那么 他应该自己打字还是雇佣一名秘书 39 1 赫克歇尔 俄林 瑞典经济学家 创立的要素禀赋论 2 萨缪尔森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禀赋论 FactorendowmenttheoryorH Otheory 40 赫克歇尔 俄林 萨缪尔森 赫克歇尔 EliF Heckscher 1879 1952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俄林 BertilG Ohlin1899 1979 1933年出版了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他接受了其老师的观点 创立了要素禀赋论 并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 PaulA Samuelson1915 2009 实际工资和保护贸易 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观点 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 41 要素禀赋论 H O理论 的内容 要素禀赋论 又称要素比例说 factorproportionstheory 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应该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 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 即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相反 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42 要素供给比例不同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 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国际贸易 43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 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 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P Samuelson 1915 2009 在1948 1949 1953年先后在三篇论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 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 而且是一种必然 故这一理论合称为赫 俄 萨 H O S 原理 44 例 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表 国别单位价格 美元 单位成本 美元 土地劳动小麦纺织品美国1 002 007 0021 00英国4 001 0021 0014 00美国出口小麦 进口纺织品 使土地价格上涨 使劳动价格下跌 英国出口纺织品 进口小麦 使土地价格下跌 使劳动价格上涨 45 对赫克歇尔 俄林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 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 按照要素禀赋论 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为了检验H O理论 1953年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进行分析 把生产要素分成资本和劳动两种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揽子出口和进口替代品 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品和每百万美元的进口品所需要的国内资本和劳动量及其比例 见下表 46 每百万美元的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额 1947年 美国进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约高出30 因而得出与H O理论相反的结论 美国之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之上 换言之 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而不是相反 47 一 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1947年 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 二 其他的资本劳动比率 K L 研究 里昂惕夫之谜 仍然存在 48 里昂惕夫之谜 其他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格局的类似研究 例如对日本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 1 从整体贸易上看 日本是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但输出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输入的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支持了里昂惕夫反论 2 从双边贸易看 日本向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但日本出口到不发达国家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因为日本的资本劳动供给比例介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 支持了H O理论 许许多多的检验结果 既未肯定地证实也未否定H O理论 49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50 背景 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51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 而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WHY 52 技术差距理论 TheoryofTechnologicalGap 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 Posner 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 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53 几个概念 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 其他国家消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是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由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 反应滞后指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 54 5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它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利益 56 一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 Vernon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这是对技术差距理论的总结与扩展 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 将贸易国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 如美国等 它们是技术 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 第二类是一般发达国家 如西欧 日本 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 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 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57 主要观点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 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58 1 产品创新阶段技术特性 创新国企业垄断新技术 但技术尚需改进生产地特性 创新国产品要素特性 技术密集型成本特性 无竞争者 还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产品的价格特性 生产商数目少 没有相近的替代品 产品价格较高产品的进出口特性 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场 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品 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 59 2 产品成熟阶段技术特性 技术已定型 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 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生产地特性 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产品要素特性 资本密集型成本特性 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产品的价格特性 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 厂商只有降价才能扩大销路产品的进出口特性 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 但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 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 60 3 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特性 产品完全标准化生产地特性 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 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 范围在不断扩大产品要素特性 劳动密集型成本特性 成本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产品的价格特性 较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 其他国家产品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 并逐渐取代 创新国开始由出口转变为进口 61 二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62 第一阶段 新产品创新阶段 美国生产全部新产品 并向欧洲出口 第二阶段 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欧洲开始生产新产品 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 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 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 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63 第四阶段 新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 美国成为净进口国 欧洲国家成为新产品的供给者 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 第五阶段 产品完全标准化 欧洲竞争优势下降 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者 至此 制成品贸易完成了一个周期 事实上 在第二 三阶段时 美国又开始其他新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了 一个新的周期早已开始 64 65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 产量的增加 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 规模经济也称为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理论 66 外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而非企业的规模扩大 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 内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来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是行业的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67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能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 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优势 扩大出口 68 我们该向温州打火机学点什么 一只小小的打火机 因为遭遇欧盟气势汹汹的反倾销案 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 一年后 欧盟竞意外地撤回诉讼 事情如此迷离 不能令人称奇 温州人从1985年生产第一批打火机起 到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前后不到20年时间 最红火时 生产厂家有3000家 款式品种上万种 产品仅出口达6亿只 占世界市场80 其国际竞争力所向披靡 迫使日本 韩国等同行业纷纷关门大吉 惊恐之下 欧盟制造商们遂向欧委会起诉中国打火机 销价低于成本价 构成倾销案 要求进行反倾销调查云云 温州打火机何以如此威猛无比 天下无敌 69 温州打火机称雄世界 不仅那里人聪明能干 吃苦耐劳 也不仅那里劳务价格较低 而关键是那里特有的社会化大分工形成的规模生产格局 造就了极低的生产成本 一只小小地打火机 也就十几个零配件 这些零配件如若厂商都自己生产 成本高的惊人 比如一只电子打火机 10年前靠进口 一只要四五元 温州人攻关自制 每只只要一两元 后来形成分工协作和规模生产机制 每只只要0 2元 有如密封圈质量要求很高 过去进口0 2元一只 后来自制只有0 05元一只 分工后规模化了 只要0 005元一只 温州大虎打火机公司是个龙头企业 员工1000人 只管装配生产 而为其配套服务的零配件企业有15家 1 5万人 他们之间毫无资产联系 却构成紧密合作伙伴 保证了的成本和高质量 产品出口68个国家 10年无一退货 市场机制的魅力 在温州达到了极致 70 温州人善于经营 打火机是个有百年多历史的传统产品 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著名的世界品牌 20世纪50年代 欧洲盛产打火机 60年代末起逐渐被日本 韩国等以价格优势取而代之 90年代后中国温州又有同样的理由再次取而代之 71 温州打火机走出国门占领世界市场 还体现出其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不屈不饶地顽强精神 2002年5月 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消息传来 作为温州打火机龙头企业董事长兼行业协会会长地周大虎心有静气 沉着应战 他联合其他15家主要企业 决定出巨资聘请国内外著名律师应诉 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应诉国际反倾销先河 经过一年多中外专家明查暗访 终以铁地事实揭穿了所谓 销价低于成本价 地谎言 2003年9月 欧委会在比利时宣布中止反倾销调查 赢得了 入世 后中国对欧盟反倾销调查第一案 72 产业内贸易理论 73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 Intra industrytrade 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二是消费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