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史 目录 绪论陶瓷工艺美术青铜器工艺美术玉器工艺美术家具工艺美术建筑工艺美术金银器工艺美术染织品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美术 第一章绪论 一 工艺美术的理解二 工艺美术的种类三 工艺美术形式的主义内容及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造型艺术之一 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 从材料上可分为陶瓷 玉石 金属 漆木 牙角 丝毛棉织物等 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 是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 通过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 工艺美术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广义的工艺美术 它作为实用艺术的同义词 既包括手工艺 又包括现代工业艺术设计 既能解释传统工艺现象 又能包容未来的工艺形态 狭义的工艺美术 主要指手工艺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艺术设计 一 工艺美术的理解 概述 生活日用品 如陶瓷 花布 家具 漆器等装饰欣赏品 牙雕 玉器 景泰蓝等 二 工艺美术的种类 三 中国工艺美术形式法则及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对称 均衡 对比 陶器 新石器 玉器反复间隔 双关立体设计 构图方式 单独 散点 适合 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1 主要内容 从装饰纹样看 商代的饕餮纹 周代的窃曲纹 战国的蟠螭纹 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 六朝的莲花 唐代的牡丹 元代的松竹梅 明代的串枝莲等 从艺术风格看 商代的威严庄重 周代的秩序 战国的清新 汉代的凝重 六朝的清瘦 唐代的丰满华丽 宋代的理性美 元代的粗壮豪放 明代的敦厚 清代的纤巧等 它形成和发展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 完整 浑厚 质朴 典雅 大方 明快 而又富有浓厚的装饰美 2 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四 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 官府制作工艺资财雄厚 原料优质 工匠高手 制作考究 为统治集团和国家政治服务 民间制作工艺资财较弱 原料略差 工匠一般 制作稍粗 投入市场或生产者自用 中国工艺美术的时代主流 官府由时代主导 材质 品种 图案 配色设计统一 风貌类同 民间仿效官府 艺术追求趋同 五 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风貌与文明价值 基本风貌文明价值 1 发明丝绸 瓷器 水平高跻世界鼎峰 2 丝绸 瓷器为古代异域认知中华文明的媒介 3 唯一有连续性传统的工艺美术 第二章陶瓷工艺美术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 一 石器时代1 旧石器时代时间 20000年以前石器加工方式 打制 尖状器 片状器 2 新石器时代时间 4000年 20000年石器加工方式 磨制 石镰 石刀 石斧 石锛 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旧石器时代石器 旧石器时代骨 贝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石器 二 原始工艺美术的形成形成过程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速度加快 标志原始人聪明才智的事物被创造了出来 有制作讲究的劳动工具如石镰 石刀 石斧 石锛 有精制的黑陶艺术及雕刻精细的玉石 牙骨工艺 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 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 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鸟鱼纹彩陶葫芦瓶仰韶文化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八九千年 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内涂泥或用粘土手捏成器皿 然后放在露天火堆上烧制 特点 类型简单 火候低 质量不高 颜色不纯 新石器时代陶器外表颜色 彩陶 红陶 灰陶 黑陶和白陶等 种类 后世的陶器和瓷器中的主要器形 在新石器时代大都能够找到其实物或类似样式的实物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 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 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 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发明了陶器 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但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 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原图 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复原图 1941年12月 5个 北京人 头盖骨 连同其他一些化石以及全部资料送往美国暂时保管 在转移到美国的途中神秘失踪 悬案由此发生 50多年过去了 北京人 一直杳无音讯 1 彩陶文化 三 陶器工艺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 红色的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1921年 瑞典学者安特森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 故这个时期的文化为仰韶文化 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红色和黑色纹样装饰来自于赤铁矿和锰化物颜料 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条盘出造型 用木片 卵石等工具将表面打磨光滑 再画上装饰图案 入窑烧成 彩陶工艺体现出先民的伟大创造力 原始社会的制陶技术是逐步发展的 经历了下列几种方法 盘筑法 较大的器物多胎壁较厚涅制法 小型器物造型不规整轮制法 选土 拌泥 发酵 塑形 装饰 晾干 焙烧 快轮 规整 胎体很薄 慢轮 1 仰韶文化半坡型 分布在渭河流域 陕西西安以东 到甘肃天水 平凉地区 卷唇圜底盆最典型 还有小口尖底瓶 船型壶等多种造型 装饰以宽带纹为主 还有折线纹 三角纹 斜线纹 菱形纹 瓣形纹等 鱼形纹 人面纹最具代表性 很少用曲线 2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 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壁体较少用白色陶衣 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绘 鸟纹应用更多 直线和曲线结合 纹饰黑白双关 2 彩陶分类 3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造型以小口的壶 罐居多 装饰内容丰富 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 曲线和直线结合 技法熟练 装饰丰满 流畅 内彩 点和螺旋纹大量运用 4 马家窑文化半山型 装饰有两种 a 用漩涡纹组成装饰b 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 使装饰面分数各单位 曲线为主 锯齿纹流行 彩绘黑红相间 节奏感强 一改以前黑色为主的局面 大量运用红色彩绘 风格富丽 精巧 5 马家窑文化马厂型 装饰有直线 折线纹 回纹 网纹 人形纹 或称蛙纹 最具特色 半坡型 几何纹彩陶盆 庙底沟型 彩陶钵 马家窑型 旋纹双耳彩瓶 半山型 菱形纹彩陶罐 马厂型 人形纹彩陶罐 人面鱼纹彩陶纹半坡型陕西西安出土高17厘米口径44 5厘米 鹳衔鱼纹彩陶缸庙底沟型河南临汝出土高47厘米 马家窑类型 高14厘米 口径28厘米 泥质橙黄陶 表面打磨光亮 敞口 鼓腹 腹下急收缩足 小平底 器物口沿内外壁均以黑彩涂饰 器外壁最圆鼓处绘有三圈线纹 古朴简洁 内壁饰以精采的5人一组携手舞蹈的纹饰 共有三组 舞者的头饰 尾饰均很清晰 形态别致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 A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 B 装饰图案的来源编制物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表号化自然物的抽象化C 彩陶图案的形式法则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多效装饰法 谷纹方格彩陶壶半山型 2 黑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黑陶文化 因为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 故称 龙山文化 黑陶采取轮制法 器型浑圆工整 厚薄均匀 封窑技术使窑温增强 提高了器物的硬度 并产生灰色和黑色陶器 A 产生原因陶胚成型技术的提高 捏制 盘筑 轮制 机制 封窑技术的提高B 艺术特点黑 乌黑的色彩薄 薄如蛋壳 最薄处不足1毫米 又称 蛋壳陶 光 器表光亮纽 具有器耳或者盖纽 细柄高足镂孔黑陶杯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高26 5厘米 陶鬹龙山文化山东临沂出土 3 几何印纹陶南方地区印纹软陶 火候较低 呈红褐色 灰白色或灰色印纹硬陶 火候较高 呈灰色4 启示实用与装饰的统一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形式感的应用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 几何纹白陶瓿 商 一 概述 夏代 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作原料 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商代早期 制陶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灰陶和白陶的技术较夏代有明显提高 商代中期 陶和瓷的分野已出现 烧制原始瓷器 建筑陶器开始烧制 西周 灰陶和白陶烧制向精细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原始瓷器烧制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二 陶瓷与其他工艺1 灰陶 白陶 釉陶2 陶与瓷的分流 印纹硬陶罐春秋江苏吴县出土 陶与瓷的区别 陶 瓷 灰陶尊 陶角 夏代 以折沿平底 三实足和圈足器为主 圜底器开始少量出现 常见陶器作炊器用的主要是鼎 罐 甑 三 夏商西周时期陶瓷工艺美术 商代 陶器造型早晚期在不断变化 大致来说 商代早期的陶器造型以圜底 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 中期陶器的造型变化主要表现在口部 折沿者基本不见 而多为卷沿 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 圈足器增多的同时 平底器减少 商代后期的陶器造型 除原有器物造型发生了变化以外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物 西周 陶器造型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变化 其特征基本上是袋状足 圈足和平底 春秋 陶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仍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主 兼有少量圈足器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 与西周相比 造型有所变化和新出现的器物有 鬲 尊 罐 豆和盂 彩陶双耳壶春秋 云纹兽首三足鼎春秋 夏代 陶器表面已出现回纹 叶脉纹 云雷纹 圆圈纹 花瓣纹等图案 商代 商代中期 陶器上常见的图案纹饰有饕餮纹 夔龙纹 方格纹 人字纹 花瓣纹 云雷纹 涡旋纹 曲折纹 连环纹 乳钉纹 圆圈纹和火焰纹等 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 商代后期 饕餮纹 云雷纹和方格纹渐不多见 除绳纹比较多地运用外 大量被用作装饰的是刻划纹 凹线纹 弦纹 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西周 陶瓷装饰图案主要是绳纹 划线纹 蓖纹 弦纹和刻划的三角纹 春秋 陶器表面的花纹装饰在西周的基础上更趋简化 器表主要是饰印粗绳纹和瓦弦纹 四 夏商周春秋时期艺术设计 白陶雷纹双耳壶商 灰陶绳纹鬲商 第三节战国 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黑桃壶战国 战国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 盛行灰陶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在其他各地 使用泥质灰陶为主 夹砂陶次之 由于分割割据 陶器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秦汉时期 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 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 官府控制的制陶作坊 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 西汉武帝至汉末 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 统一性初步确立 成功烧制出低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 东汉时期 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 浙江地区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 青釉瓷和黑釉瓷 二 陶瓷工艺 一 战国陶工艺1 灰陶 坚实耐用 烧成温度高 制作粗糙 以实用为主 不过多施加装饰 大部分在陶坯半干时印或划上网纹 绳纹等 也有堆塑小动物的 2 砑花黑陶 战国鹿纹瓦當高5 5厘米直径14厘米陕西省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泥质灰陶 圆形 周围有宽边带条 瓦當面上模印一只昂首翘尾作奔驰状的角鹿 鹿的形象逼真 姿态生动 表现出塑造艺术的较高水平 二 秦代的陶瓷工艺兵马俑陪葬坑 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兵马俑场面宏大 威风凛凛 队列整齐 展现了秦军的编制 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 秦兵马俑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将军俑 跪射俑 三 汉代的陶瓷工艺汉代陶俑 是以表现人与人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典写实艺术 这些陶塑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击鼓说唱陶俑东汉 灰陶说唱俑东汉 舞蹈陶俑东汉 陶女俑 高31厘米 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址 这位汉代妇女 身穿深衣 头上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农村妇女一样包着头巾 丰满的面部似带着微笑 清秀的眉目流露出含蓄的愉悦 她拱手而立 显得那么娴淑端庄 作者以简化繁 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 使对象亲切地站在观者面前 整体的轮廓线简洁而优美 形体对称的处理及富有条理性的衣纹 再加上细腰与宽大下摆所形成的强烈对比 构成了作品和谐统一的装饰趣味 于稳定之中又具有一种轻盈洒脱的视觉效果 如果除却衣装因素的话 她简直就是一个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人 拂袖舞女俑 拂袖舞女俑 高49厘米 身着长袖舞衣 上身略俯 腰肢微扭 舞步轻盈 双手一高一低 甩动长袖翩翩起舞 体态极为洒脱 其细部刻划和神态表现略嫌简略 但作者抓住大的动势 着重表现了舒缓优雅的舞姿 这种注意动势 注重意态的表现手法正是汉俑的特色之一 这是汉俑中极为精彩的佳作 名称 彩绘乐舞杂技俑制造年代 汉材料 陶规格 长67厘米 宽47 5厘米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作品 集舞蹈 音乐 杂技于一体 布局井然有序 气氛热烈欢快 人物生动传神 再现了当时风行的 百戏 演出时的热闹场面 陶鸭 陶鸡 一雄一雌 分高28厘米 18厘米 贵州交乐汉墓 高17cm 体长12cm 河南辉县出土 陶羊身体粗壮 肌肉感明显 下腹部有乳头垂吊 头略仰起向左侧扭转 两耳在头两侧平直地支起 口张开似在鸣叫 四肢前后分立作行走状 作品表现的似乎是一头正在寻找羔仔的母羊 心急切切 唤声阵阵 形象自然生动 泥质灰陶幼龄羊 东汉 高4 3cm 体长6 6cm 河南辉县出土小羊无角 颈略细 两耳在头两侧平直地支起 头向前伸探 口张开似鸣叫状 身体较单薄 无肌肉感 尾部短小微翘 四肢前后分立作行走状 这件作品所塑造的形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宛如一只误入歧途的小羊正在寻觅归途 且走且鸣 情景生动 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的不同 1 艺术概括性强 体量较小2 秦俑人物表情严肃 军事汉俑神情自然 生活3 汉俑造型简练 不求形似 但格外重视 神似 和动势 这也正是我国雕塑重神与西方雕塑重形的重要区别 四 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 并非专指 秦朝的砖汉代的瓦 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 将秦汉时期的砖瓦统称为 秦砖汉瓦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 素有 秦砖汉瓦 之称 砖 秦砖质地坚硬 有 铅砖 之称 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 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 米格纹 小方格纹 平行线纹等 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 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 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更为普遍 内容也愈加丰富 如阙门建筑 各种人物 车马 狩猎 乐舞 宴饮 杂技 驯兽 神话故事以及反映生产活动的画面 汉代画像砖有空心和实心砖两种 荆轲刺秦王 瓦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 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 再切割成两半 成为两个半圆形简瓦 如果切割成三等分 即成为板瓦 瓦坯制成后 在简瓦前端再按上园形或半圆形瓦当 瓦当即筒瓦之头 主要起保护屋檐 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 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 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兴盛于秦汉时期 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 由阴刻到浮雕 由素面到纹饰 由具象到抽象 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 瓦当 在战国时期 瓦当的形式是半圆形 到秦代 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 汉代的瓦当制作非常兴盛 著名的宫室建筑 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 从装饰形式看 汉代瓦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 卷云纹瓦当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 各饰一卷云纹 其变化比较多 或四面对称 中间以直线相隔 形成曲线与直线的对比 或作同向旋转 富有节奏感 二 动物纹瓦当这种瓦当主要饰有鹿纹 鱼纹 燕纹等 三 四神纹瓦当这类瓦当上饰有四神纹 即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汉代认为四神具有辟邪致富的精神功能 汉代四神瓦当 在圆形构图中表现几种动物形象 非常生动自然 刚健有力 是图案设计中的精品 四 文字类瓦当这类瓦当巧妙地用文字作为装饰 极具图案之美 文字也大多是一些吉祥语 千秋万岁 大吉富贵 等 这种用文字作为装饰内容的表现手法 集中地体现出汉代装饰的特色 云纹瓦当范 陕西咸阳出土 战国 泥质灰色 圆形 边轮较宽 中心饰漩涡纹 周有细波纹 四区分布流云 纹饰雕刻而成 其中云朵线条纤细 层次丰富 立体感强 为模制瓦当工具 瓦当战国 鹿纹瓦当秦 卷云纹瓦当汉 文字瓦当汉 万岁富贵 瓦当 万岁 瓦当 秦汉瓦当区别1 秦代带纹饰的圆形瓦当 中央无大圆柱 而汉代的则必有圆柱 2 秦瓦当边狭 用手捏成 宽窄不匀 汉瓦当的边轮整齐 3 秦瓦面积不大 汉瓦面积小者也较秦瓦略大 战国 陶器的造型艺术更加明显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 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的不同 使陶器造型多姿多貌 二 战国秦汉时期陶瓷工艺美术 秦汉 由于陶俑的大量烧制 陶器的造型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代 日用陶基本上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特征 而艺术陶基本上继承了秦代的制作传统 风格上讲究写实 设计上亦有组合俑像的实例 黑桃磨光压划纹鸟柱盆战国 灰陶鸟形器战国 鸟形陶豆战国 三 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战国 广泛使用磨光 暗花 硃绘和粉饰等多种装饰方法 常见的颜色有朱 黄 白或黑 白 朱等多种颜色的三彩色 二彩色 花纹有旋涡纹 三角纹 矩形纹 方连纹 S形纹 雷纹 云纹 柿蒂纹 龙凤纹和蟠夔纹等 西汉前期 简朴 一般器物上都只饰以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 未见得繁富的装饰纹样 西汉中期 繁富和多样化 所饰的刻划花纹 有水波 卷草 云气和人字纹等 东汉 原始瓷器仍带有明显的原始瓷和彩陶的装饰风格 装饰花纹基本上仍是弦纹 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 黑桃云雷纹提梁盉战国 青釉直纹双系罐战国 树纹瓦当战国 四 结语1 在思想意识领域 摆脱原始宗教的神秘境界 用理性主义来解释世界2 工艺美术思想 重视内容 追求形式 强调功能主义3 艺术风格突出动字 构图上突出满字 形象处理上突出变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 概况 三国 两晋 南北朝时期简称六朝 六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 各民族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 促进了手工技艺的发展 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 六朝时期 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 雕刻 金工 漆器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佛教的流行 扩大和促进了国外的交往给工艺文化带来新的成分 同时佛教造像兴起 陶瓷 我国的工艺美术 从六朝开始进入了瓷器时代 陶和瓷的区别 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1 原料不同 陶器用粘土 瓷器用瓷土 2 是烧窑的火候不同 陶器约800 瓷器约1200 3 是物理特性不同 陶器质地松脆 有微孔 瓷器质地致密 坚实 敲击有金属声 黑釉鸡首壶东晋 魏晋南北朝 瓷器继东汉烧造成功之后 南方青瓷广臻成熟 黑瓷也有进步 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 与此同时 釉下彩出现 二 陶瓷工艺1 瓷器青瓷 釉下彩绘 忍冬纹 黑瓷白瓷 铁含量低于1 瓷塑忍冬纹 类似忍冬花植物的花纹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 南北朝时期最流行 因为它越冬不死 所以大量用在佛教上 比作人的灵魂不灭 轮回永生 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2 陶器南方日用陶器 北方铅釉陶 白瓷 青瓷 黑瓷的对比 鸡首龙柄瓷壶北朝山西太原出土 青瓷双系鸡首壶晋高15 5厘米 人物纹瓷扁壶北朝河南安阳出土高19 5厘米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 陶器的烧制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状况 南方 陶器主要供日常生活和殉葬用的制品 其造型与汉代的朴实 精巧明快风格一致 北方 陶器造型新颖 如盘口壶 双耳缸 四系缸 果盒等出现 而且风格粗率朴实 青瓷仰覆莲瓣尊北朝河北景阳县出土 四 魏晋南北朝艺术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 装饰风格大致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纹饰十分简朴 常见的只有弦纹 水波纹 铺首和耳面印叶纹 斜方格纹等 这些纹饰是东汉以来的继续和完善 同时 陶瓷的装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北方地区 大部分素面为主 极少纹饰 最常见的是几条弦纹 青瓷罐南朝贵州平填出土高26厘米 青瓷薰晋江苏宜兴出土高19 2厘米 第五节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 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 南青北白 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 出现那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新形式和新手法 代表窑业 越窑 瓯窑 岳州窑 邢窑 定窑 巩县窑 长沙窑 又称铜官窑 等 陶器方面 其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集中体现在唐三彩上 五代时期 虽战乱不止 但瓷器的烧制较前代有显著进步 一 概述 隋唐五代是陶瓷大发展的时期 这首先表现在生产的繁盛 瓷窑在各地纷纷设立 而以河南和浙江最为密集 由于同行的优胜劣汰 逐渐涌现出越 邢 长沙等一批著名瓷窑 二 陶瓷 隋唐五代的陶瓷器型尽管纷繁 但演进的趋势仍可寻觅 大体上 在前期 厚重高大者居多 到后期 则日显轻薄灵巧 而唐代的陶瓷装饰由于其开放的思想影响 更是吸纳了许多国外风格样式使之焕发出华丽的时代气息 一 隋代的陶瓷 隋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 然而国家的统一和生产的上升 使得陶瓷工艺在六朝的基础之上 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隋代的陶瓷除了发展了传统的青瓷以外 白瓷也在期间烧制成功 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突出成就 隋代陶瓷的品种 较之六朝更为增多 它开始逐渐取代金属和漆器成为生活日用品 主要是容器 的主流 隋代陶瓷器型不仅在六朝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还发展出一些崭新的样式 如典型的龙柄双身壶 隋代白瓷龙柄双身壶 二 唐代的陶瓷 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陶录 称 陶至唐而盛 始有窑名 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 反映出烧瓷的兴盛和各地不同的艺术特色 就唐代制瓷的特点 可以分为青瓷 白瓷 花瓷和唐三彩几类 越窑 浙江东北部的绍兴宁波一带 是隋唐及至五代青瓷的重要的产地 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 越窑达到繁盛 越窑出产的青瓷种类颇多 几乎应有尽有 器物制作轻薄 多为素面 1 青瓷 在晚唐时期越窑还烧制了 秘色瓷 秘色瓷室晚唐至北宋中期越窑官监民烧的贡品 精致华美程度自然不必赘述 青瓷壶 秘色瓷盘 邢窑 在今河北的内丘 是唐代白瓷的重要产地 在制瓷行业中与越窑齐名 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北朝 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 同时也兼烧其他品种 邢瓷的优点是造型规整 器体莹薄 叩之有金石之声 2 白瓷 白瓷穿带瓶 长沙窑 今长沙市望城县一带 是彩绘瓷的代表 而且其是一座民间窑场 彩绘瓷以褐彩居多 也有绿彩 构图简洁 形象生动 器物的造型样式种类繁多 3 彩绘瓷 彩绘婴戏纹执壶 褐彩飞凤纹壶局部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的铅釉陶器 胎料多系白色粘土 它们采用二次烧成法 即先烧胎 温度在1150度左右 然后施釉再烧 温度约900度 唐三彩的主要特点是釉面的彩色斑斓 釉中的铁 铜 锰 钴等金属元素使得器表呈现出绿 黄 褐 赭 红 蓝 白等多种颜色 釉中的铅不仅增加了釉面的光亮 还对釉面起到保护作用 4 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地点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长安称西窑 洛阳称东窑 唐代的厚葬之风盛行 唐三彩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明器 唐三彩的制品可以分为器皿 人物和动物三类 三彩骆驼载乐俑 贴花三彩龙柄瓶 唐代陶瓷由于家具的使用 从早期的地面而被提升至桌面 摆放位置升高 陶瓷器皿多安放把手以便提携 而六朝时期为置于地面的器皿所设计的耳 用于穿绳 便逐步消失 唐代陶瓷的装饰 更加丰富多彩 种类有很多 印花 划花 洒花 堆贴 釉下彩 绞釉合绞胎 5 唐代陶瓷的造型与装饰 绞胎贴花香炉 三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 隋代 青瓷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而有所变化 创制了许多新的器形 唐代 瓷器造型总的倾向是浑圆饱满 不论是大件器物还是日常的小件器皿都不例外 在质量上要求更高 小中见大 精巧而有气魄 单纯而有变化 黄釉绞胎贴花香炉唐 黑釉兽耳水壶唐 酱釉双鱼瓷壶唐 青瓷龙柄四系环状壶隋 青瓷八棱长颈瓶唐 白瓷兽首水壶唐 四 隋唐五代时期艺术设计 隋唐五代 陶瓷装饰工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的印花手法 这时已趋完善 瓷器上用这种手法装饰的纹样有朵花纹 草叶纹 几何纹 莲瓣纹 卷叶纹 波浪纹 这些纹样均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白瓷贴花纹钵唐 黄釉褐绿彩双系罐唐 褐绿彩山峦纹瓷壶唐长沙窑具有西亚文化风格的纹饰 第六节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 制瓷技术无论质料 颜色 还是烧制和装饰工艺 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窑体系 官窑 定窑 哥窑 汝窑和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辽金 辽国的制瓷业烧制水平很高 由于技术受中原影响 所以其烧制工艺与中原北方各名窑大致相似 金国陶瓷产品大多数属日用粗瓷 金代前期的瓷器釉色单调 造型朴拙 缺少装饰 金国后期 陶瓷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金大定年间以后 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名窑 元 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 其中突出的是青花 釉里红的正式烧制成功 使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 概述 二 陶瓷 一 两宋 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制瓷技术极为精湛 有人将宋代称为 瓷的时代 宋代的瓷窑分布在全国各地 创造出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 期间釉色增多 除了传统的青瓷 白瓷和黑瓷 还创造了彩瓷 花釉瓷 装饰方法也是丰富多彩 有刻花 印花 堆贴 绘花等 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 几乎代替了金属和漆器等制品 通常人们把官窑 定 汝 官 哥 钧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 这是不确切的 宋窑中的官窑的确工艺精美 但民间的北方磁州窑 南方的吉州窑和江西景德镇瓷窑等都有着很高的烧瓷技术 并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就针对以上所提的几处名窑逐个讲评 1 定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其瓷史可以上溯到晚唐 曾受邢窑的影响 入北宋而臻于极盛 宋代定窑以生产乳白釉瓷著称 瓷窑以高超的制瓷工艺久负盛名 定窑刻花白瓷龙首净瓶 定窑印花博古图白瓷盘 2 汝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天河南省临汝 宝丰一带 汝窑盛产青瓷 釉色十分匀净 并常有细小开片 瓷釉上的裂纹 汝窑的精品是入贡的器物 汝窑青瓷碗 3 官窑 北宋的官窑窑址据记载是设在汴京 今开封 但具体窑址至今未发现 官窑也以出产高质的青瓷而出名 但质色较深 极为润泽 质感如玉 釉面普遍带有疏密不一的开片 官窑青瓷贯耳瓶 官窑青瓷琮式瓶 4 哥窑 哥窑在南方龙泉一带 与之并驾齐驱的还有附近的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也是釉面有开片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 哥窑开片盘 哥窑白瓷瓶 5 钧窑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 钧窑原属青瓷系统 它的釉色呈乳浊现象 有磷酸和还原铁结合的成分 由于原料中的铜元素 经还原焰烧制而呈现出绿或紫红色斑 这一变化被称为 窑变 打破了青釉的统一色调 形成妍丽的艺术风格 钧窑月白釉出戟 ji 尊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6 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一带 是典型的民间窑场 磁州窑产瓷以白瓷和黑瓷为主 也烧制三彩瓷器 磁州窑瓷器的瓷面装饰丰富多彩 其中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 所用图案往往是民间精彩的绘画资料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罐 磁州窑珍珠地花人物纹瓶 磁州窑 7 耀州窑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 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 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 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 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 史称 十里陶坊 20世纪70年代 耀州窑的传统技艺得到恢复 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 胎薄质坚 釉面光洁匀静 色泽青幽 呈半透明状 十分淡雅 装饰有刻花 印花 结构严谨丰满 线条自由流畅 纹饰多满布器内外 种类繁多 有牡丹 菊花 莲花 鱼 鸭 龙凤等 风格粗放健美 生动自然 8 吉州窑 吉州窑窑址在江西吉安的永和镇 因此也叫 永和窑 吉州窑不仅生产青瓷 白瓷 黑瓷等 还生产彩瓷和绿釉瓷 在瓷胎上常用树叶和剪纸张贴 然后施釉 经烧制得到花纹 这又是一种陶瓷装饰的独创 吉州窑剪纸贴花玳瑁盏 吉州窑树叶贴花黑釉盏 9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窑址在江西景德镇 地属饶州 故古人又称之为 饶州窑 宋代景德镇窑由于产瓷优良 官府已在此地设官专门监督其生产和销售 所以宋代的景德镇窑算是半官营半民间性质 景德镇窑所产瓷器中 最为著名的是青白瓷 所施釉色青中泛白 多年来被称为 隐青 影青 或 映青 青白瓷大约创制于北宋初年 到宋中期走入繁荣 景德镇青白瓷胎体洁白细腻而轻薄 釉面光润透明 造型轻盈秀丽 其中素面器物居多 装饰则主要是刻花 刻花青白瓷碗 青白瓷凤首流水注 总的来说 宋瓷具有以下特点 突破了唐朝 南青北白 的局面 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 品类繁多 器型多样 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 梅瓶 玉壶春 等 釉色优美 典雅含蓄 高贵朴实 有类玉的效果 以单色瓷为主流 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 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装饰方法有印花 画花 刻花 剔花 贴花 镂花等 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 造型 色彩 纹样追求完整 意境 气韵 二 元代瓷器 造型 形大 胎厚 体重 种类 主要有罐 瓶 执壶 盘 碗 匜和高足杯 另外还有元代新创的品种 如 四系小口扁壶 高足杯 僧帽壶 及 多穆壶 等 装饰方法 刻 印 贴 划 堆 镂 绘等多种印花 元代较盛行 特别在红釉 蓝釉器物上 纹样清晰 因红 蓝釉颜色厚薄不同的呈色效应而更富立体感 雕花 即镂花 在绘画同时 在开光内雕镂花朵 枝叶等 再填以釉色 具有浮雕的装饰效果 绘花 用着色剂在胎上画花纹 用笔作画 随心所欲 描绘的云龙 花卉生动活泼 从而使元瓷装饰风格发生变化 装饰纹样 松 竹 梅 牡丹 莲花 山茶等植物纹样 龙 凤 鹤 鹿等动物纹样 还有竹石 杂宝 十字等 另外 取材于历史故事内容的形象作装饰 如三顾茅庐 萧何月下追韩信等 松 竹 梅岁寒三友成为图必有意装饰的代表 元青花之谜 蓝色纹饰 元青花之谜 突然成熟 元青花之谜 题材众多 元青花之谜 造型硕大 高7 3cm 口径46 4cm 足径29 8cm 青花鸳鸯莲花纹盘 青花凤穿花执壶 高23 5cm 口径4 7cm 足径7 3cm 腹径13cm 青花麟凤纹盘 青花麟凤纹盘 高7 9cm 口径46 1cm 足径26 1cm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 一种以白色为地 蓝色为花 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进行绘制 另一种是青花为地 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 青花麟凤纹盘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 表现出与白地蓝花器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此类器之传世品极罕见 凤毛麟角 世之珍品 青花花卉八宝纹盘 高32 1厘米 口径8 4厘米 腹径20 1厘米 底径12 2厘米 釉里红缠枝菊玉壶春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10cm 口径20 6cm 足径9 1cm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此碗纹饰活泼明快 红色较艳 无论造型或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 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 通高41cm 口径15 5cm 足径18 5cm 罐直口 短颈 溜肩 鼓腹 圈足 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 呈色稳定 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 极易挥发 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 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 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 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蓝釉描金匜 该器仿青铜匜 造型秀美 蓝釉深沉厚润 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 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 光彩夺目 华美异常 这件蓝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窖藏 高4 3厘米 口径13 3厘米 足径4 5厘米 枢府窑瓷盘 枢府釉刻花云龙纹高足碗 四 辽夏金 辽地使用的陶瓷有两类 一类从北宋输入 另一类则是当地生产 白釉的风靡是辽瓷的一大特点 此外 便携器物的盛行以及用陶瓷模仿其它材质也是辽代陶瓷工艺的重要特点 1 辽 金扣白瓷花口盘 绿釉皮囊壶 西夏也拥有比较发达的陶瓷业 从各地出土的西夏瓷器来看 它们多粗朴豪放 白釉 黑釉是最常用釉色 刻花 剔花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同样 宜携带的器形也是西夏陶瓷的代表器形 2 西夏 剔花花卉纹扁壶 金朝的陶瓷生产起先主要依靠辽地的民间旧窑 产品质量不高 后金人海陵王定都燕京 利用北宋的北方诸窑为其生产瓷器 这使得金的陶瓷水平提升许多 3 金 红绿牡丹纹瓷碗 宋辽金元时期陶瓷工艺 宋代 总体来说 宋代陶瓷的造型简单 优美 这个时期 新出现的器物的造型也很丰富 比如瓷枕 辽国 陶瓷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 中原形式 实际上是唐宋以来 汉族地区所流行的造型样式 契丹形式 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 木制等容器而烧造的 元朝 瓷器造型既有继承 也有创新 从广为流行的梅瓶和玉壶春瓶造型来看 可知是宋代造型的继承 而作为日常生活用瓷中的罐 盘 碗其造型则有了新的变化 此外 像四系小口扁壶 高足杯 僧帽壶等 更是元代新出现的器形 白瓷铁斑皮囊壶辽 白地黑花虎枕金 白釉莲花托注壶辽 景德镇窑青白釉磨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龙纹高足碗元 宋辽金元时期艺术设计 宋代 装饰纹样日趋丰富多样 除了作为主要的装饰花卉之外 龙 风 鹤 麒麟 兔 游鱼 鸳鸯 鸭 花鸟 婴戏 山水纹也成为最常见的题材 而传统的回纹 卷枝 卷叶 曲带 云头 莲瓣 钱纹等则多用于器物的间饰和边饰 牡丹花纹 莲花纹 婴戏纹 龙纹 凤纹 花鸟纹 动物纹等纹样都是宋瓷装饰常用的纹样 辽国 瓷器装饰除了受中原的影响 还存在契丹民族的风格特征 装饰题材多用宋瓷中的牡丹 莲花 但也有宋瓷中稀见的白芍药 金国 装饰艺术总的趋向是日益简化 题材以多种折枝 缠枝花卉和萱草纹为主 其次有水波 鱼鸭 人物 婴戏莲等 在装饰技法上 有刻花 划花 印花 笔绘 塑贴 加彩和绞釉等 元代 最具艺术水平的是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装饰 主要盛行印花装饰 典型纹样有折枝牡丹 菊花 梅花 蕉叶 云头 云龙以及缀珠纹等 吉州窑卷云纹瓷瓶宋 定窑白瓷牡丹纹瓶宋 白地黑绘鱼纹钵金 白釉剔花牡丹罐辽 磁州窑白地黑花凤纹罐元 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匜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元 第七节明代时期 明代 制瓷业走出了元代的低谷 陶器制作方面 逐渐出现新的风格 琉璃和珐花制品的日渐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 瓷都 明代陶瓷生产分工细致 制作工艺高超 以吹釉代替蘸釉 以陶车旋坯代替竹刀旋坯 陶瓷品种繁多 大如龙缸 薄如卵幕 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 一 概述 二 陶瓷工艺 明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 称为 瓷都 景德镇瓷器按工艺分为一下四种 1釉下彩 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 青花 分早 中 晚三个阶段 早期以永乐 宣德为代表 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 晚期以嘉靖 万历为代表 2釉上彩 釉上单彩 红绿彩 釉上三彩和五彩 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 以黄 绿 紫三色彩釉为主 没有红色 呈色素雅 故称 素三彩 明代宣德时期是我国青花的黄金时代 素有 青花贵宣德 之说 宣德青花具有胎质细腻洁白 釉层晶莹肥厚 色泽浓艳的主要特征 其所用青料有三 一是采用进口的青料 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 苏泥勃青 其色浅者如天蓝 深者似靛蓝 鲜丽纯正 浓重处有铁锈似的黑斑 闪烁出金属般的光泽 层次丰富 产生深浅浓淡的自然美 大有写意水墨画的意趣 二是采用国产青料 其色泽淡雅 纹饰清晰 三是采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青料 所制青花色彩有浓淡阴阳之分 层次感强 装饰效果好 历代评瓷家对宣德青花予以高度评价 盛赞其 造料制样 画器题款 无一不精 堪称瓷 色 画三绝 宣德青花装饰花纹题材多样 有鸟兽 鱼虫 花卉 草本 云龙 海水 人物等 尤以海水云龙和缠枝牡丹为盛 花大叶小 往往先画细线再行渲染 器皿多大盘 有直沿 折沿等式样 如明代宣德青花海水双龙扁壶 以 苏泥勃青 为釉料 色泽深艳 腹部饰满海水龙纹 颈部饰卷草纹 缠枝莲纹各一道 龙腾水溅 画意豪放 笔触流畅 为明代青花中的代表作晶 传世的景德镇官窑宣德款青花瓷器还有 青花龙纹高足碗 青花是明代陶瓷装饰的主流 其艺术风格多姿多彩 宣德青花之浑厚 成化青花之清雅 嘉靖青花之逸趣 万历青花之秀美 可谓姹紫嫣红 风采各具 共同创遣了明代青花的辉煌 青花海水龙纹扁壶 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锦地蒜头口绶带扁壶 五彩 2 斗彩斗彩在成化时期烧制成功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斗彩又称为逗彩 即在胎上先用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 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 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 上下斗合 构成全体 故名 斗彩 成化斗彩烧制成功 一是因为它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釉上红 绿彩 开始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 且色彩丰富 协调融合 争奇斗艳 二是因为它改变了过去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单一独立的特点 而是釉上各种色彩按图秉填绘在釉下青花轮廓线的中间 如弛朵及叶子均有青花勾的边 而五彩则不然 花朵和叶子均无青花勾边 青花色泽单独存在于某一纹样上 斗彩有填彩 点彩 覆彩 染彩 加彩多种技法 填彩即先在胎上用 苏泥勃青 画出花纹轮廓 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 点彩即釉面仝部为青花 偶尔加几点彩色作为点缀 覆彩即将彩色覆盖在青花花草之上 染彩是指在青花花纹的边外 渲染浓淡深浅如晕状的色彩 加彩是在青花的某一部分增加一种彩色 与青花显出两种色调的对比 这些多样的施彩方法 是成化时期新创造的 成化斗彩造型上小巧 多小件作品 尤以酒杯著名 成化鸡纹酒杯 又称鸡缸杯 以子母鸡为题材 表现母鸡带小鸡觅食 玩耍的情景 颇具浓厚的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息 造型小巧玲珑 制作精致 为人珍爱 成化斗彩胎釉精细 呈乳白色 莹润似玉 色彩绚烂 色调鲜明而柔和 绘画线条精细流利 纹样设计精巧 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斗彩子母鸡纹缸形杯 成化斗彩是明代彩瓷发展的卓越标志之一 历来有 首成化 次宣德 次永乐 次嘉靖 之评 又有 彩瓷贵成化 之说 成化斗彩瓷器在当时便 价值连城 对成化斗彩酒杯 到万历刚期 已是 博银百金 了 其贵重可见一斑 3 五彩五彩指以红 绿 黄 褐 紫等釉上彩为主 或以釉下蓝色为主 交替错综 华美艳丽的一种彩绘瓷器 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万历五彩瓷器 主要是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 当时尚未出现釉上蓝彩 故以青花的蓝色作为画面的一种颜色 同釉上的红 绿 黄 紫 褐等构成丰富多样的色彩 万历五彩 花纹布满全器 以色彩饱和浓艳而著称 有纯朴豪放之感 五彩鱼藻纹罐 万历五彩瓷器造型除传统的盘 碗 洗外 还追求形制高大而新颖奇巧的罐 瓶 尊 提梁壶 鼎 笔船 印盒等造型 在装饰上多采用镂空和开光工艺 纹样主要有 龙风花鸟 婴戏 百鹿及具有道教 佛教思想意识的图案 色彩浓艳凝厚 青花不仅作局部的渲染 而且与红绿彩共同起主要色调的作用 有专家认为 传世万历青花五彩瓷器确实达到了玲珑华丽的境地 明万历青花五彩莲龙纹镂空盖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便是此时的一件代表作品 该瓶腹部镂雕九个形态各异的凤凰作主纹 辅以如意 蕉叶 折枝花鸟 锦地花卉等纹样 色彩华丽 装饰新奇 代表了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高超水平 4 单色釉明代的陶瓷艺人们在单色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成为明代瓷器中的一绝 大大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技法 突出的成就有 白釉 永乐年间的 甜白 最有特色 它呈色温涧 恬静洁白 有 白如凝脂 素犹积雪 之美誉 很适宜填绘五彩 成为彩瓷发展的先决条件 甜白釉爵 红釉 有永乐 鲜红 殷红灼烁 宝光耀目 如永乐红釉高足碗 印有云龙纹 釉色鲜艳 碗心篆刻 永乐年制 字样 有宣德的 霁红 其明如贵 其润如玉 其红如鸡血 又称为鸡红 积红 宝石红等 红釉僧帽壶 蓝釉 有永乐的 翠青 深蓝厚润 闪宝石光泽 纯静稳定 又称 霁青 有宣德的 霁蓝 和嘉靖的 霁蓝 前者釉色纯静明亮 深沉古朴 常于眙上划出阴纹 使釉内含有暗花 为蓝釉上品 后者色泽妖艳 是由崔国懋仿宣德的制品 蓝釉白花牡丹纹盘 黄釉 有弘治的 娇黄 色彩纯正 匀净莹润 以 浇釉法 施釉 又称 浇黄 有嘉靖的 深黄 呈色柔和文雅 万历年间流行 后又演变成 鱼子黄 鸡油黄 等色釉 黄色为宗庙祭器用色 嘉靖九年定名 方丘黄色 黄釉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 绿地金彩缠枝花纹碗 绿釉 有宣德的 绿釉 成化和正德的 孔雀绿 如上海博物馆藏有成化孔雀绿青花龟藻盘一件 呈色碧翠明丽而雅致 紫砂壶 江苏宜兴 饮茶之风 优点 泡茶不走味 盛暑不易馊 耐热性能好 可文火温茶 且多种多样造型 使人爱赏 著名紫砂工艺家 供春 时大彬等 明时期陶瓷工艺 明代 瓷器造型多样 风格突出 除前代的一些器形 如盘 碗 洗 三足炉 缸 罐 高足碗 盖碗 灯 渣斗 玉壶春瓶等较多地继承了前代的造型形式和风格以外 还出现了一批新的器形 像抱月瓶 长颈方口折壶 天球瓶 八角烛台 花浇 筒形花座等 青花龙涛纹双耳瓶明 青花龙纹天球瓶明 龙泉窑青釉孔雀牡丹纹绣墩明 明时期艺术设计 明代 彩绘是明代瓷器装饰最主要手法 明代瓷器彩绘以图案装饰为主 图案主要纹样大致有植物 动物 云纹 回纹 八宝 八卦 钱纹 璎珞 锦地 梵文和波斯文等 景泰蓝番莲纹僧帽壶明 青花人物楼阁图盖罐明弘治 明瓷发展1 进入以 彩瓷为主 的历史阶段 2 彩绘多以图案为主 富于装饰味 3 非完全的绘画式 更不是生硬的移植 高于清瓷 4 明以来 瓷器上流行用年号作为款式 时代特色的标志之一 第八节清代时期 清代的陶瓷产地虽然十分广泛 但和明代一样 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是瓷都景德镇 而景德镇由于在明末遭兵火被毁 其制瓷业的完全恢复晚至康熙时期 清代瓷器的生产 除景德镇外 几乎遍及全围各地 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种 陕西青花 博山黑釉 广州广彩等 清朝陶器的烧制 其生产状况和工艺水平主要集中反映在宜兴的紫砂器和广东的石湾窑所出产品上 一 概述 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 特别是早期的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无论质量 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 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 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 而清代的民窑器则最为丰富多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 斗彩 五彩 素三彩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 此外 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 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 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 康熙 雍正 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 宣德和成化三朝 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 层次分明 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 如水墨画一般 含蓄而生动 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 其胎骨轻薄 釉色洁白莹亮 画工细腻 色彩柔和 线条流畅 让人爱不释手 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 其色调温润 鲜艳而不妖冶 立体感强烈 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 这一时期仿宋代汝 官 哥 定 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 有的几可乱真 洒蓝 天蓝 祭蓝 冬青 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 雍 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 即有仿古又有创新 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 尊之类较元 明代大为增加 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 棒锤瓶 金钟杯 凤尾尊 马蹄尊等 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 四联瓶 灯笼瓶 如意耳尊 套杯桃洗 高足枇杷尊等 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 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 鸟食罐 仿象牙 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 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 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清代不同时期瓷器的特点 装饰艺术纹饰 内容 手法最为多样 且因各朝背景 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顺治时期 1644 1661 整体上看造型古朴 器物胎体厚重 胎质比明末坚硬细洁器足有平足 矮圈足 璧形足 双圈底等顺治五彩色彩为平涂 衣褶线条较粗 具有浓厚的明瓷气息顺治传世品中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 清 顺治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罐 清 顺治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罐 局部 顺治青花洞石瑞兽图直筒 清顺治青花牡丹狮纹将军罐 康熙 1662 1722 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 政权已趋稳定 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 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官窑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 臧窑 是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驻景德镇时烧造的各种单色釉品种 它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 郎窑 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 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所烧造的瓷器 如著名的 郎窑红 等 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 外销瓷有了新的发展 民窑质量明显提高 康熙十九年以后景德镇官窑的开始烧造 更加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 康熙时期瓷器的特点 1 整体上看 康熙瓷器造型古拙 凝重而质朴 早期胎体厚重 中晚期胎体逐渐变薄 造型 色彩皆有很多 很大的创新 瓶 罐少带耳 方肩时间较早 圆肩时间较晚 2 胎体由时代发展有厚变薄 胎质坚硬细蜜 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 如糯米般细白 大器胎体厚重 分段接烧修胎细致 接痕平滑规整 釉料配制纯净 釉面 胎体结合紧密 器口施含粉的白釉 给人以厚唇或出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水行业工作汇报
- 村村通道路汇报
- 科技文化节汇报
- 杂志广告计划书
- 公司级安全培训题库课件
- 公司级安全培训简答题课件
- 事故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油站班长年终总结
- 胆囊切除术术后护理措施
- 公司电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公路养护技术管理与实施细则
- 2023-2025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内能及内能和利用(有解析)
- GB/T 46023.2-2025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2部分:聚合物分散液晶调光玻璃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及教学计划
- 配阴婚协议书范本
- 仓库搬运工安全知识培训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铁路物流管理与实务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GB/T 45932-2025高压直流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 藏族舞基础知识课件下载
- 铁杵磨针小学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