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_第1页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_第2页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_第3页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_第4页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1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C HI N E S E J O U R NA L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A C H I N E R Y V0 1 1 1 No 2 Ap r 2 0 1 3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 劳强度设计 廖 乐康 王蒂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武汉4 3 0 0 1 0 摘要 阐述了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结构的载荷及应力分布特点 应用国内和国际有关金属结 构疲劳强度的设计规范 对部分已建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结构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升船 机主提升机大型焊接卷筒结构的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关键词 升船机 焊接卷筒 疲劳强度 应力变化幅度 脉动循环 中图分类号 T G 1 5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5 5 8 1 2 0 1 3 o 2 0 1 4 6 0 6 De s i g n m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t o f a t i g u e s t r e n g t h f o r l ar ge s c al e we l d e d dr um of m a i n s hi pl i f t hoi s t e r L I AO Le k a n g WANG Di C h a n g i i a n g L imi t e d L ia b i l i t y C o mp a n y o f S u r v e y P la n n i n g D e s i g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Wu h a n 4 3 0 0 1 0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s t u d y t h e l o a d i n g a n d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e a t u r e s o f d r u m s t r u c t u r e a r e s p e c u l a t e d f o r ma i n h o i s t e r o f s t e e l r o p e wi n d i n g v e r t i c a l s h i p l i f t B y a p p l y i n g d o me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n me t a l s t r u c t u r a l f a t i g u e s t r e n g t h t h e d r u m s t r u c t u r e f a t i g u e p r o pe r t i e s a r e a n a l y z e d o n e x i s t i n g s h i p l i f t s B a s e d o n thi s n o t i o n a f a t i g u e s t r e n g t h c o mp u tat i o n a l me t h o d i s p o s t u l a t e d f o r l a r g e s c a l e we l d e d d r u m s t r u c t u r e s Ke y wo r d s s h i p l i f t we l d e d d r u m s t r u c t u r e f a t i g u e s t r e n g t h s t r e s s a mp l i t u d e p u l s a t i o n c i r c l e 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结构是钢丝绳卷扬式升 船机的关键设备之一 其安全可靠性对于保证钢丝 绳卷扬式升船机正常运行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 加工精度高 质量大 其生产成本非常高昂 一旦出 现疲劳失效 现场处理较为困难 造成枢纽断航 导 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鉴于此 为配合三峡钢丝绳卷 扬式升船机 的初步设 计 在 三峡升 船机 七 五 和 八五 科技攻关项 目中 长江勘测规划设 计研究 院分别与第二重型机器厂 洛阳矿 山机器 厂和大连 理工大学合作 对卷筒结构形式 强度 及稳定性等 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中包括对卷筒结构疲劳强度的 初步理论分析 提出了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结构厚 壁弱支和不设支环的建议 该建议为其后的钢丝绳 卷扬式升船机卷筒设计所采纳 在矿井提升机中 焊接卷筒 的失效形式之一是疲劳破坏 它通常发生 在筒体加劲环与简体的焊缝连接部位 开孔应力集 中部位及支轮孔角附近 文献 1 介绍了某矿井提 升卷筒失效的情 况 该卷筒 在经历约 7 X 1 0 次载 荷循环后筒体出现裂纹 尽管对筒体和加劲环进行 了处理 但裂纹却继续扩展 该事故是典 型的疲劳 破坏案例 该文献还提到了矿井提升机其他卷筒体 出现裂纹的情况 说明焊接卷筒结构疲劳破坏不是 偶然事故 文献 1 认为 卷筒结构是按静强度设计 的 而卷筒筒体 承受 的是交变的钢 丝绳箍紧力 这 是导致卷筒筒体失效的根本原 因 尽管存在卷筒结构的疲劳破坏现象 但 国内现 有起重机规 范和其他行业规 范对 于卷筒结 构的疲 劳强度并未作明确 的规定 2 I 3 国外起重机相关规 范也未对卷筒疲劳强度专门提出要求L 4 不仅如 此 有关卷筒结构疲劳强度的研究也很少见 文献 7 采用有限元法对疲劳强度进行了分析 该文给 出了由有限元计算出的静应力云图和疲劳应力云 图以及应力集中部位 但对于卷筒结构的疲劳载荷 循环特性则未作说明 也未涉及焊缝的疲劳特性 作者简介 廖乐康 1 9 6 2 一 男 高级工程师 E m a i l l i a o l e k a n g y a h o o c o m c 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2 期 廖乐康 等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 1 4 7 文献 8 对矿井提升机的卷筒失效形式进行 了分 析 指 出卷筒失效的主要原 因是载荷变化导致结构 疲劳破坏 但仅对卷筒的静态受力进行 了详细的解 析分析 对于卷筒的疲劳强度计算未作分析 总的 说来 大型焊接卷筒结构的疲劳强度研究还处于起 步阶段 本文根据升船机 的运行特点和 主提升机卷 筒结构的受力特点 对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结构的 疲劳强度进行 了初步探讨 供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 参考 主提升机卷筒结构及其特点 目前国内外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均采用整体 式钢丝绳缠绕焊接结构型式 与一般起 重机相 比 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组的特点是多个钢丝绳 包括 提升绳和转矩平衡绳 在卷筒上缠绕 载荷较大 图 1 为隔河岩第一级升船机开式主提升机卷筒组的照 片 显示出卷筒多绳缠绕提升的特点 图 1 隔河岩第一级升船机提升卷筒 F i g 1 Ho s t d r u m o ft h e Ge he y a n t h e fir s t s t e p s hi p l i f t 卷筒的疲劳强度计算按正常工况考虑 主要考 虑钢丝绳的拉力 升船机运行初始 船厢经 过初始 调平 基本满足设计水深下提升绳受力均衡 但是 由于船厢结构的超静定性质 船厢 的误载水深载荷 施加之后 并不能均匀分配至各提升绳 而要考虑 一 定的不均匀系数 正常运行工况下主提升机驱动 卷筒组单根提升绳的最大拉力为 T T0 1 3 F h 佗 1 式中 T为正常运行工况下主提升机驱动卷筒组单 根提升绳 的最大拉力 T 为不考虑提升力 时单根 提升绳的张力 Fn 为主提升机额定提升力 n为提 升绳数量 2 卷筒结构的应力计算 卷筒静应力的计算包括 自由筒壳区的应力 筒 壳与支轮连接部位的应力及支轮的应力计算 2 1 自由筒壳区应力计算 自由筒壳 区的应力为 丽 T 2 式中 为正常工况 自由筒壳区的应力 为卷筒 的最小厚度 t 为卷筒绳槽的节距 2 2 与支轮连接部位的筒壳应力计算 在计算与支轮连接部位的应力时 鉴于圆柱壳 体方程与弹性地基梁在变形控制形式上的一致 通 常将圆柱筒壳等效为基床刚度为 k 线载荷为 g的 单宽弹性地基梁 9 简体与支轮连接部位的应力为 轴向 O s o x 3 一 一 J 环周 向 O s 0 亟 4 百 一 4 式中 为支轮连接部位的轴向应力 O s 0 为支轮连 接 部 位 的 周 向 应 力 k 器 目 为 钢 材 弹 性 模 量 E 2 1 0 G P a R 为支轮半径 q 厩 T Q F R T o 为支轮轮毂半径 为支轮板 厂 一 i 2 L 1 一 1 一嵋 R 1 R 3 1 J 为钢材的泊松比 0 3 2 3 支轮与简体连接部位 支轮外缘 的强度 由轴对称载荷 q引起的与简体连结部位的支 轮的轴 向应力为 G w o 径向应力为 Y w o n d wo r1 Qo 6 01 式 中 Mo Q 丁2 q a Q r r 支轮不仅受到轴对称载荷 q引起的轴向应力 和径向应力 而且还受到竖直载荷引起的径向分布 力 由于一般起重机和矿井提升机单绳缠绕 的卷筒 组竖直力较小 因此由卷筒的竖直载荷引起卷筒支 轮的应力一般不予考虑 对于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 一 般缠绕多个提升绳和平衡绳 竖直向载荷相对较 大 本文在卷筒支轮应力计算时计入了竖直载荷的 影响 偏于安全考虑 对于图 2所示支轮设计 中开孔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第 1 1 卷 数量为 6 的卷筒 假设竖直载荷引起的支轮径向分 布力的分布 区间为夹角 7 c 3的闭 区间 一n 6 6 计算见图 2 假设卷筒竖直力 q在顶端 引起分 布线载荷为 P o 其按如下规律分布 图 2 由竖直力引起的支轮外缘载荷分布 Fi g 2 Lo a d d i s t r i b ut i o n i n e x c i r c l e o f h e a r i n g wh e e l s c a us e d b y v e r t i c a l f o r c e P 0 0 p 0 一c 0 s 2 0 一丁 c 6 0 7 c 6 7 式中 为支轮外缘分布线载荷最大值 0为支 轮外圆线载荷某作用体壳体法向与竖直向上方向 的夹角 由 I 一6 P 0 c o s O R d O l 6 P O rr C O S 3 0 c o s O R d O q 8 得 p 一 8 Q 9 式中 Q为正常工况下作用于单边支轮的竖向力 Q 0 6 E 2 Wt 1 3 F h ri d wt 为升船机 转矩平衡重的质量 a 为提升卷筒组数量 为 单个卷筒组的质量 O w o r 1 0 2 4 支轮中部的应力 支轮中部在开孔之间形成较小宽度为 b 的断 面 假定该段面承受竖直力 Q 则支轮中部的应力 O w m 为 O w m 1 1 2 5 支轮与轮毂连接部位 支轮 内缘 的应力 假设卷筒竖直力 q在支轮与轮毂连接部位引 起分布线载荷q 其按如下规律分布 p i p c o s 0 一7 c 2 0 u 2 1 2 式中 为卷筒轴对支轮轮 毂内孔的分布反力最 大值 由 r 晋 r 吾 j 晋 P i 0 c o s 0 Rd 0 p c o s 2 d q 1 3 得 p 衄 1 4 支轮内缘的最大应力 O w i 为 2 6 计算实例 根据部分升船机 主提升 机及 卷筒结 构参数 对部分升船 机相 关部 位 的各 应力 分量 进 行 了计 算 计算结果表明 升船机主提升机的卷筒总体应 力水平不高 卷筒筒体与支轮连接部位的弯曲应 力低于筒体的 自由筒壳区的应力 卷筒的最大应 力为 自由筒壳 区部位的应力 此外 在支轮 中部开 孔之 间距离最短 的横截面应 力也 比较高 这说 明 对 于升船机主提升 机 的卷筒 而言 竖直力 是不容 忽 视的载荷 武汉大学对隔河 岩第一级升船机主提升机 卷 筒进行了有 限元 理论分析 和现场实验测试 卷 筒简体环向应力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如图 3所 示 有限元计算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按设计公式 计算的应力值偏高 而实际应力水平较低 尤其卷 筒端部的应力值较小 与支轮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 不明显 这说明 目前 已建升船机 主提升机卷筒结构 设计在避免应力集 中 减少疲劳发生源方面是较为 合理的 3 卷筒结构的疲劳强度计算 3 1 卷筒的疲劳应力特性 卷筒筒体为大型焊接结构 用起重机机械零件 的疲劳计算方法不能考虑焊缝 的影响 因此在此按 焊接结构件的疲劳强度考虑 结构的疲劳应力 由载 荷的变化引起 卷筒结构的疲劳计算包括简体结构 疲劳计算和支轮结构疲劳计算 对于提升绳数目较 转矩平衡绳多一根的卷筒 由于靠近减速器一侧的 提升绳没有与转矩平衡绳共用绳槽 当船厢下降 提升绳从绳槽放 出时 空 出来 的绳槽 不受 载荷 在 接近支轮的绳槽部位应力接近于零 而在船厢位于 最高处时 该提升绳缠满绳槽 且靠近减速器一侧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2 期 廖乐康 等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 1 4 9 砖 皇 匠 凶 根 渲 忸 皿 蛙 握 卷筒筒体项部母线长度 I n i n 5 0 0 1 0 0 0 l 5 00 2 0 0 0 2 5 0 0 3 0 0 0 3 5 0 0 3 隔河岩第一级升船机卷筒顶部母线 环向应力沿轴向分布图 l 2 Fi g 3 Ci r c u mf e r e n t i a l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l o n g t h e t o p g e n e r a t i ng l i n e o fthe d r u ms i n th e Ge he y a n t h e fir s t s t e p s hi p l i f t 绳槽距离支轮较 近 因此船厢 上下升 降过程造 成 了卷筒靠近减速器一侧绳槽部位的脉动循环应 力 因此筒体的应力变幅即为静应力 对于上提升 绳 和平衡绳数 目相等 的卷筒 尽 管提 升绳和平 衡 绳共用工作圈绳槽 在卷筒缠绕的工作圈 载荷在 最小提升力和最 大提升力 之间变化 但 提升绳 出 绳处和转矩平衡绳出绳处相隔半圈 该部位的压 应力很小 因此自由筒壳区应力幅值即为静应力 筒体与支轮连接处的应力变幅为 2 倍的提升力引 起 的该部位应力 在 自由筒壳 区 主要考 虑与压应 力方 向垂直的卷筒 连接纵 向焊缝 的疲劳 强度 而 在筒体与支轮连接 处 则 考虑 由于结 构截面及 焊 缝引起的应力集中 自由筒壳区的载荷循环次数 根据卷筒结构的设计寿命 a 和升船机年运行次 数决定 国内钢 丝绳卷扬 式升船 机设计 寿命一 般 为 3 0 a 每年工作不少于 3 3 0 d 每天的工作次数 则根据升船机用户对其通 过能力 即年货运量 的 要求决定 升船 机一次 工作次数包 括提 升和下 降 运行 而对应于 自由筒壳 区的载荷 循 环次数则 是 2次 对于支轮结构 主要考虑 由竖直载荷 引起 的压 应力变化 卷筒是旋转零 件 当支轮结构 的某 一部 位旋转至支轮水平中心线以上时承受竖直力 并在 位于竖直中心线上时应力达到最大值 而该部位旋 转至横向中心线以下时除自身的重力外基本不受 载 因此支轮同样承受脉动循环应力 且应力循环 次数为卷筒提升一次所旋转的圈数乘以自由筒壳 区的载荷循环次数 表 1 为根据文献 2 对部分 已建升船机 主提升 机卷筒结构各相关部位及应力分量的疲劳特性 描述 表 1 部分已建和在建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正常工况应力值 lI Ia b 1 S t r e s s i n t h e d r u ms i n t h e n o r ma l c a s e f o r s o me s hi p l i f t s b u i l t o r u n d e r b ui l l d i n g MP a 位置 f 钟 9 o w o a w o r r w rn a w l 隔河岩第一级 7 8 2 4 1 3 1 5 8 1 2 4 7 0 5 1 5 2 2 5 隔河岩第二级 8 0 3 4 8 8 1 6 3 1 4 2 7 2 4 2 4 4 1 0 7 彭水 8 8 3 4 1 5 1 9 1 1 2 4 8 4 9 6 7 2 3 0 6 亭子 口 8 9 1 4 8 9 1 7 3 1 3 7 8 4 4 6 2 1 3 0 4 3 2 卷筒的疲劳强度校核 3 2 1 按 起重机设计规范 校核 从表中可以看出 就其应力发生部位和应力分 量来说 巧 f 和 w m 的应力变化幅度较大 现 以彭水升船机为例进行分析 按照文献I 2 1 的计算 方法 结构 的疲劳强度条件为 Aa f L 出 1 6 1 7 A a 鲥 1 8 L 一 J 1 9 式 1 6 1 7 1 8 和 1 9 中 如 一 和 盯 一 分别为自由筒壳区环向许用疲劳压 应力 简体与支轮连接部位许用疲劳拉应力和许用 疲劳压应力以及支轮中部 非焊接部位 的许用疲 劳压应力 卷筒结构正常工况静态许用应力一般根据文 献 1 1 取值 对于 Q 3 4 5 材料 将卷筒作为机械零件 并考虑其板厚 的影 响 一般取 为 l O 0 MP a 从 表 1 可以看 出 疲 劳强度条件 1 6 一 1 8 均满足 而且 表 1中的所有疲劳强度许 用应力均远大于正常工 况 的静态许用应力 造成这种情况 的一个可能原因 是 由于卷筒壁厚较大 且按照机械零件取静态许用 应力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疲劳的因素 因此静态 许用应力值较低 而疲劳强度许用应力值的确定未 考虑板厚的影响 另外一个可能原 因是卷筒属于机 械零件类 按文献 2 的结构件疲劳计算方法计算 机械零件 其校核条件可能偏于宽松 3 2 2 按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1 9 疲 劳 校核 为进一步研究卷筒的疲劳强度 本文根据国际 上较为通用的结构疲劳计算标准 对彭水升船机主 提升机卷筒的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疲劳强度的校核 条件为 Y F f A r E 2 1 0 2 0 D c Mf 式中 为等效常变幅正应力变化范围 A a 和剪 应力变化范 围 A r E的偏完全 系数 根据德 国标 准 0 m 加 加 图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第 1 1 卷 D I N 1 9 7 0 4 E 1 3 5 E 为实际最大循环次数 的等效常变 幅应力变化范 围 对应 于变化范 围为 的单纯压应力 的脉动循环 A a E 0 6 Aa 对 于 变化范围为 的单纯拉应力脉动循环 盯 E 为 2 X 1 0 次循环的等效常变幅应力变化范 m厂 一 围 A O E z A a E m为表 征材料疲劳 特性 的幂指数 在疲劳曲线上表征曲线的斜度 见图 4 当结构在设计寿命下应力变化总次数为 一 应力 循环次数小于 2 X 1 0 时 m 3 A a c为 2 X 1 0 次 循环的疲劳强度参考应力 在数值上即为结构细部 类别系数 对于卷筒 自由筒壳区 因卷筒筒体的纵 向焊缝与筒体环向应力垂直 切开有卷筒绳槽 结 构细部类别系数 K 7 1 的数值即类别系数 K 值 对于类别系数K 7 1 循环次数为 2 X 1 0 次的 疲劳强度 参 考应 力即为 A a 7 1 MP a 见 图 4 y M f 为疲劳强度 E Ar E的偏安全系数 对于重要 性构件 M f 1 3 5 皇 b 司 雾 l o o 7 l 趔 辎 埘 l 0 耐久性循环次数 次 图 4互 摄 l i T J 变 化 范 围阳 坡 雳 镭厦 固线 Fi g 4 S t r e n g t h c u r v e s f o r di r e c t s t r e s s r a n g e s 代入相关 的参数可 以进行卷筒 自由筒壳 区的 疲劳强度计算 A a E 5 0 6 8 8 3 MP a 七一 一 3 4 4 MP a F f AO E 2 0 8 8 1 07 1 c y M f a 1 3 5 一 对于筒体与支轮连接处 A a c 7 1 MP a A 3 5 4 1 5 M P a 2 7 0 a 7 F f A0 E 2 0 6 9 1 0 7 1 MP a 1 3 5 c y M f 一 可以看出 卷筒自由筒壳区及筒体与支轮连接 部位的疲劳强度均满足文献 1 1 的要求 3 2 3 关于升船机主提升机疲劳校核的探讨 文献 2 I 与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计算的结 果均说明按 目前的静态计算方法 至今 已见或在建 的升船机的主提升机卷筒疲劳强度均满足要求 但 计算结果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事实上 如果彭水升 船机主提升机卷筒 自由筒壳区的应力达到筒体的 静许用应力 则 自由筒壳区的安全系数刚好等于 1 刚好满足3 0 a M疲劳寿命要求 如按文献E 2 计算 则很有可能不能满足按文献 1 1 计算的疲劳强度 要求 考虑到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安全可靠性的重 要性 以及升船机主提升机大型焊接卷筒板厚和焊 缝的尺寸很大的特点 并考虑与国际通用 的疲 劳计 算方法接轨 建议在进行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疲劳 计算时 其疲劳许用应力应按 0 6的系数进行折 减 即 Aa 缸 0 6 出 A a 0 6 L j 0 6 一 按此方法计算 彭水升船机主提升机按3 0 a 寿 命的许用应力为 9 3 MP a 接近并略低于静态许用 应力 且与按文献 1 1 计算的结果接近 如果考虑 卷筒结构更换的难度 设计寿命 大于 3 0 a 或升船 机运转次数更加频繁 则卷筒结构的设计 由疲劳强 度确定 这是符合常理的 并可解释矿井提升机卷 筒结构的疲劳破坏现象 这也是本文的价值及出发 点所在 4 结论 1 本文 阐述 了升船 机主提升机卷筒结 构的 结构与受力特点 并根据 国内和 国际有关规范 对 部分 已建升船机主提升机卷筒结构的疲劳强度进 行了分析 2 本文的研究表明 目前 已建升船机 主提升 机卷筒结构设计上所采用的厚壁弱支 不设加劲环 的设计方法对于控制简体应力集中 提高疲劳强度 是非常必要的 3 对于升船机主提升机大型焊接卷筒 根据 文献 2 计算疲劳强度 疲劳许用应力应根据卷筒 结构安全可靠性要求高 板厚及焊缝尺寸大等特点 进行折减 参考文献 1 万 肖涛 J K A型矿井提升机卷筒筒壳失效分析 J 矿山机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2 期 廖乐康 等 升船机主提升机焊接卷筒疲劳强度设计 1 5 1 械 1 9 8 9 1 7 6 1 5 1 7 wA N X i a o t a o F a i l u r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d r u m s h e l l o f J I A t y p e m i n e h o i s t E J Min i n g P r o c e s s i n g E q u i p m e n t 1 9 8 9 1 7 6 1 5 1 7 2 万力 徐格宁 顾迪民 等 G B 3 8 1 1 2 0 0 8 起重机设计规范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 0 0 8 WAN Li XU Ge ning GU Di mi n e t a 1 GB3 8 l1 2 O O 8 D e s i g n r u l e s f o r c r a n e s S B e i j i ng C h i n a S t a n d a r d s Pr e s s 2 0 0 8 3 陈文洪 赵辅鑫 廖永平 等 s L 4 1 2 0 l 1 水利水电工程启 闭机设计规范 s 3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0 1 1 a皿 N We n h o n g A 0 F u x i n L I A 0 Y o n g p i ng e t a 1 S L 4 1 2 0 1 1 Hy dra u l i c a n d h y dro e l e c t r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p e c i f ic at i o n f o r d e s i g n o f g a t e h o is t S B e i j i ng C h i n a Wa t e r P o w e r Pr e s s 2 0 1 1 4 Deu t s c h e s I n s ti t u t fi i r N o r m u n g D I N 1 5 0 1 8 1 9 8 4 C r a n es E s B e r l i n Beu t h V e r l a g G m b H 1 9 8 4 5 Deu t s c h e s I n s t i t u t fi i r N o r m u ng D I N 1 5 0 2 0 1 9 7 4 P r i n c i p l es r e l a t in g t o r o p e dri v e s s Ber l i n B e u t h V e r la g G m b H 1 9 7 4 6 Deu t s c h e s I n s t i t u t f ii r N o r m u n g D I N 1 9 7 0 4 1 H y d r a u l i c s t eel s t r u c t u r e s p a r t S B e r l i n B e u t h V e r la g Gmb H 2 0 0 0 7 陈美丽 梅益 刘乔英 矿井提升机卷筒结构有限元静力及疲 劳强度分析研究 J 煤矿机械 2 0 1 2 3 3 4 9 5 9 7 l 一 0l 上接第 1 3 7页 C HE N Me i l i M匮I Y i L I U Q i a o y i n g S t u d y o n s t r u c t u r a l f i n i t e e l e me n t s tat i c a n d f a fi g u e s t r e ng t h a n a l y s i s o f mi n e h o i s t d r u m J C o a l Mi n e M a c h in e r y 2 0 1 2 3 3 4 9 5 9 7 8 晋民杰 矿井提升机的设计理论及 C A D系统研究 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 0 1 0 J I N Mi n j i e R e s e a r c h o n d e s i g n t h e o r y a n d C A D s y s t e m o f m i n e h o i s t D T a i y u a n I n s t i t u t e s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T a i y u a n 2 0 1 0 9 于忠升 提升机筒壳不同支承下的统一计算方法 J 矿山机 械 1 9 8 4 1 2 1 1 1 0 1 5 Y U Z ho n g s he n g Un i f i e d cal c u l a t i o n me t ho d o f h o i s t d r u m s h e l l w i t h d if f e r e n t b e a r i n g s J Mi n i n g P r oce ss i ng Eq u i p me nt 1 9 8 4 1 2 1 1 1 0 1 5 1 O 何文娟 宋一乐 易桂钧 等 清江隔河岩第一级垂直升船机 卷筒应力试验口 湖北水力发电 2 0 0 6 3 4 6 4 9 肛Wle n j nan S N G Y i l e Y I G u u n e t a 1 S tre s s t e s t o f d r u m o f t h e G e h e y a n f i r s t s t e p v e r t i cal s h i p l i f t J H u B e i Wa t e r P o we r 2 0 0 6 3 4 6 4 9 1 1 东北勘测设计院 s L 7 4 9 5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 范 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 9 9 5 No r the a s t Ch i n a S u r v e y a n d De s i g n I n s ti t u t e S L 7 4 95 Hy dra ul i c a n d h y dro e l e c t r i c e ng inee r i n g s p e c i f i cat i o n f o r d e s ig n o f s t e e l g a t e S B e i j in g C h i n a Wa te r P o w e r P r e ss 1 9 95 6 李晓英 于秀敏 李君 等 串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F J 吉林 大学学报 工学 版 2 0 0 5 3 1 2 2 1 2 6 L I Xia o y i ng Y U Xi u mi n L I J u n e t a 1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y f o r s e r i e s h y b r i d p o w e r v e h i c l e J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Eng ine e r i n g a n d Tech n o l o gy 2 0 0 5 3 1 2 2 1 2 6 7 P A S S I N 0KM Y I 瓜K 0 V I C H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