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A卷.doc_第1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A卷.doc_第2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A卷.doc_第3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A卷.doc_第4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A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关于骆驼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B . 本书主人公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C . 虎妞死后,祥子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好好生活的希望,走向堕落。D . 本书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2. (1分)根据上下文和拼音,在句内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1)大规模 cun gi(_)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2)这幅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 y dn(_)和压抑。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cu k l xi(_),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4)还没等观众从 yn hu lio lun(_)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 (10分)古今诗文名句默写。第三、四句任选一句完成 诗言志,在诗句中,我们常常会和诗人产生共鸣。吟咏“会当凌绝顶,_”,我们折服于杜甫勇攀顶峰的豪情;诵读“_,猛志固常在”,我们感慨于陶渊明刚毅的反抗精神;聆听“相信吧, _,我们叹服于普希金积极乐观的态度;吟诵“_,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们感悟弗罗斯特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吟咏“_,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们感叹于杨万里在顺境中保持的忧患意识;朗读陋室铭中的“_,_”,我们动容于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先贤的居所相类比,追求精神上的“馨香”;朗诵游山西村中的“_,_,我们感动于陆游在迷惘彷徨时的坚定信念。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4. (1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寡人谕矣_媵人持汤沃罐_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临表涕零_5. (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但当涉猎_卿今者才略_(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4)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6.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雪是古典诗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B . “鸟”是诗人常用的意象。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指的是杜鹃鸟。C .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最发达的主题,很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D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四月”正处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六、 名著阅读 (共2题;共6分)7. (1分)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中“他”是谁?“他”刚进城时是个怎样的人?请写一个经典情节来体现。8. (5分)名著导读。 (1)下面两幅图是同学们读完海底两万里后创作的手抄报。里面各涉及了小说中的一个故事,请任选一个,进行简要概述。 (2)据调查,海底两万里是在中学生书架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书目之一。中学生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多集中在以下三点。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点,结合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构思巧妙,悬念迭出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船长复杂而多面的性格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9. (13分)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如今,在人人都离不开网络的社会中,手机似乎成了人们的必需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习惯于抓住一切空当刷刷手机,以为这样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知晓天下事。可惜的是,由于手机上接收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很多人没有时间去仔细探究信息的内涵,甚至连辨别真假的功夫都没有,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渐渐地,有些人发觉自己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陷入了思维碎片化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或许,读书能够破解。读书使人专注。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沉醉其中,在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花轿快到家时,忽然发现新郎不见踪影,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早已忘却了今日是自己的大喜之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可见,读书能够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力。当你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你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眼下的文字在这安定思绪的作用下与记忆中的事物结合碰撞,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此时、此刻、此地,只有你与书。读书促人思考。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视觉性强的图片、有趣的视频来说,书籍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个故事脉络变得清晰,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读者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耐心的思索、独立的思考、清晰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是一种情怀,更是这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良药,尤其对于长期居于网络世界中的年轻人而言,十分需要读书这一份情怀,这一剂良药。(选自2018年9月4日人民日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两个分论点? 10.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等鱼断气胡展奋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肝病一向有“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说法,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如同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先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当时他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天已摸黑。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侬!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1)仔细阅读全文,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_父亲去黑市买鱼,初见效果母亲仍需鱼汤滋补_“我”替换父亲去黑市等鱼_(2)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从划线的词揣摩人物的心理)(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 (4)结合你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请你谈谈对结尾“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这句话的理解。 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南浦王安石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请从下面两道文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一)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我听见时间长廊另一端有个声音说:“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二)命题作文推开门,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但也可能遭受到沙尘的袭击;推开门,我们有了沟通的快乐,但也可能丢掉内心的宁静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去推开那扇门,了解一个新的世界。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材料作文请拟题后再作文,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得抄袭试题中出现的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