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简析_第1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简析_第2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简析_第3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简析_第4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简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简析纵观 94 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愈来愈倾向考查对普通群体都具备的永恒情志(如思乡念亲、惜别怀远等)的理解,着重检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感悟,强化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积淀和人文底蕴阐发的能力考查。现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对一些传统文化载体与情结媒介略作分析。04 年全国(海南、广西等地)高考第 16 题考查了对杜鹃形象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2 / 6有家难归的感慨。杜鹃在我国古典文化中有很深厚的文化情结。杜鹃的鸣叫声与“归去”两字字音相近,人们好像听它叫唤“归去” 、 “子规(归) ”或“不如归去” 。于是,离家外出的人听到它叫唤“归去”的声音,就愈加想念故乡;诗人们往往在表现怀乡念土之情的时候,喜欢利用杜鹃这一形象。因此崔涂春夕旅怀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有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表现了旅人在清冷的旅馆中听到了杜鹃的“归去” 、 “不如归去”的鸣叫声,好像劝自己归乡一样,更加深了怀乡之情。正因为听到它的叫声好似被劝回乡一般,辛弃疾在新荷叶一词中写道:“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如果不了解古人把杜鹃的鸣声当作“不如归去”的劝归声,就会对辛词的写法感到隔膜了。04 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了对梅的形象的理解。读苏轼的诗红梅 ,完成题。4 分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 6A、 “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 ,不肯随“春” ,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 ,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上面两个小题较简单。答案为 c:“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答案为 A:“尚余”句以拟人手法表达了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节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梅为题材者很多,或吟其形神4 / 6俱清,或咏其风韵独胜,或赞其标格清洁秀雅,或颂其节操坚贞凝重。陆凯、王冕、林逋、陈亮、宋匡业、杨维祯、刘克庄等都是咏梅高手。他们对梅花情有独钟,颇有情愫。梅不畏寒,独步早春的精神,历来比喻人的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常常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03 年北京春季高考题涉及到对大雁意象的考查。阅读诗句,回答问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这两首都是抒发_。(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_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答案为:5 / 6(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02 年全国高考第 17 题题考查了对“杨柳”意象的理解。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 分)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1 分)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 分)本诗中有许多美点,如题目中的“闻”字在全诗结构中的地位, “暗”字所包含的审美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艺术夸张等,然而,命题人只选取“折柳”这一点典故切入,其原因,一是它有极深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生命力,二是它确实是诗歌的“关键” 。以此命题既可考查学6 / 6生的文化知识,又可使命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考及对全诗感情脉络的审美理解。本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柳枝春风舞,行人相思浓。杨柳,成了情感的载体;柳色,成了心灵的寄托。所以,在唐代,折柳送别就成了广为流行的风尚。亲朋分手,故人远行,情人离别,都不约而同地折柳相赠,互道珍重。此时此际,杨柳已经不复是简单的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柳了。它是情感的慰藉,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