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与研究_第1页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与研究_第2页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与研究_第3页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与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Ma c h i n e r y De s i g n Ma n u f a c t u r e 第 1 0期 2 0 1 4年 1 0月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与研究 吉博文 景敏卿 刘恒 周国庆 1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7 1 0 0 4 9 2 6 8 3 0 6 部队 陕西 西安7 1 0 0 4 9 摘要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在汽车前轮轮毂等场合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然而其疲劳寿命的计算和影响因素分析却很少有 研究涉及 通过分析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寿命计算方法 采用R O MA X软件对 自 行设计加工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试验台 原型进行建模仿真 分析得出了模型中试验型号为S K F 3 2 1 6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预紧量 接触角 内外圈沟道系 数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大小 这不仅提供了一种快速估算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的方法 也为轴承结构优化和工 作条件改进以提高轴承工作寿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疲劳寿命 R OMA X 仿真计算 中图分类号 T H1 6 T H1 3 3 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3 9 9 7 2 0 1 4 1 0 0 0 2 6 0 3 F a t i g u e L i f e An a l y s i s a n d Re s e a r c h o n Do u b l e Ro w An g u l a r Co n t a c t Ba l l B e a r i n g J 1 B o we n J I NG Mi n q i n g L I U He n g Z HOU Gu o q i n g 2 1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a n x i a n 7 1 0 0 4 9 C h i n a 2 6 8 3 0 6 T r o o p s S h a a n x i X i a n 7 1 0 0 4 9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o u b l e r o w a n g u l a r c o n t a c t b a l l b e ari n g s h a v e a w i d e s p r e a d u s e t h e c arf r o n t w h e e l h u b s h o w e v e r f e w r e s e arc h i n v o l v e s t h e f a t i gue l if e c al c u l a t i o n o r t h e i n flu e n c e f act o r anal y s is T h r o u g h a n al y z i n g t h e f a t i g u e l if e c alc u l at i o n m e t h o d o f t h e d o u b l e r o wangul arc o n t uct b a l l b e ari n g a s e lf d e s i g n t e s t s t a n d m o d e l o f t h i s b e a r i n g i s b u i l t i n R O MA X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s u l t s w h i c h s h o w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p r e t e n t i o n c o n t act a n g l e a n d r adi u s o f c u r v a t u r e c o e f fic i e n t s o f i n n e r a n d o u t e r r i n g s o n b e ari n g f a t i g u e l if e a n dS K F 3 2 1 6 s u n c l e r s i mu l at i o n a n d c al c u l a t i o n a b e ari n g m o d e l a n d ana l y z e s t h e m a g n i t u d e o f t h e s e t h r e e f a c t o r s I t p r o v i d e s 咖 s w a yt o e s t i m ate t h e f atigue z o fd o u b l e r o wa n gul ar c o n t a c t b al l b e ari n gs Me anw h i l e i t o f f e r s v ali d r e f e r e n c e s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p t i m iz i n g and t h e w o r k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i m p r o v e m e n t t o e x t e n d i t s f a t i gue l if e Ke y W o r d s Do u b l e Ro w An g u l a r Co n t ac t Ba l l Be a r i n g Fa t i g u e Li f e ROMAX S i mu l a t i o n a n d Ca l c ula tio n 1引言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比单列角接触球轴承有更好的刚性 能 承受以较大径向载荷为主的径向 轴向载荷以及倾覆力矩载荷 广泛应用在汽车的前轮轮毂中 轴承疲劳寿命作为轴承质量的综 合反映指标 其计算和试验一直以来都是轴承技术领域的重要研 究方向之一 如何确定并提高轴承疲劳寿命 也一直为工程界所 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计算和试验有所 涉及 但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文献对每列承受完全相同载荷 的双列点接触轴承的疲劳寿命进行了简单的公式推导 文献较全 面考虑双列角接触球的变形因素和双列轴承间的变形协调条件 为轴承受力 变形和承载区域大小的计算提供了参考 文献采用 名义应力法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结合 n S o f t 软件的疲劳寿 命预测模块 F A T MA S 计算了轮毂轴承寿命 模型缺乏考虑游隙 材料变形 过盈配合应力影响 保持架影响等 文献采用 A N S Y S 疲劳分析模块 F a t i g u e 对单列角接触轴承进行接触疲劳仿真 模 型没有论及双列滚珠的情况 即使在应用最多的场合一汽车轮毂 上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选择仍然多用传统的经验方法 因此 有 必要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疲劳寿命估算进行研究 以课题使用的滚动轴承检测试验台中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为研究对象 采用 R O MA X软件陕速建模并仿真计算轴承疲劳寿 命 R O M A X软件提供了部分轴承厂商 如 S K F F A G N T N 的产 品数据 不仅可以直接选择需要的轴承 同时也可 自定义轴承 便 于修改轴承内部结构和工况环境 这对于研究轴承疲劳寿命的影 响因素及影响大小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 在完成寿命计算分析 和软件建模的基础上 通过调节轴承外圈预紧量 接触角大小和 内外圈沟道系数等 分别用两种疲劳寿命标准进行了分析对比 得出了各研究因素对轴承寿命的影响趋势和大小 2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寿命计算 G L u n d b e r g和 A P a l m g r e n于 1 9 4 7年提出滚动轴承额定 动 载荷和疲劳寿命理论 上世纪7 0年代形成了国际标准 该理论至 今仍被广泛使用 后来的研究学者和轴承公司多在此基础上进行 来稿 日期 2 0 1 4 0 4 1 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5 1 1 7 5 4 1 0 河南煤化基础重大科研项 目 2 0 1 1 L Y C 0 1 0 1 作者简介 吉博文 1 9 8 9 一 男 河南偃师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滚动轴承仿真和二次开发 景敏卿 1 9 5 6 一 男 陕西咸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 向 机械电子工程 第 1 O期 吉博文等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与研究 2 7 修正与补充 R O MA X软件在轴承疲劳寿命计算时 也是基于 L P 理论 应用了不同的标准 按照 R O MA X推荐 分析中分别选用 I S O 2 8 1 2 0 0 7 和 I S O T S 1 6 2 8 1 2 0 0 8 两种新标准来计算轴承寿 命 这两种新标准中按载荷 预紧 错位 高速效应 微观几何精 度 应力分布 油膜厚度 污染疲劳和载荷极限等诸因素 对轴承 寿命进行计算和修正 且 I S O T S 1 6 2 8 1 2 0 0 8 相 比 I S O 2 8 1 2 0 0 7 在计算轴承寿命时用滚动体载荷分布代替了轴承载荷 可以计算滚动体倾斜和工作间隙 考虑因素较为全面 计算结果 可信度较高 软件对于双列深沟球轴承整体疲劳寿命的计算 是建立在 计算每一列轴承寿命的基础上 根据概率乘积定律 由文献可以 进行基本推 导 对于单列点接触球轴承来说 寿命计算公式为 f 3 I 1 式中 卜 可靠度9 0 的基本额定寿命 单位 1 0 Q 一滚道的额 定动载荷 一与滚动体实际载荷分布有关的当量载荷 其 中额定动载荷为 Q c 9 8 1 荇 1 8 2 式中 双算符的上 下符号分别适用于内滚道和外滚道 产 一内或 外圈沟道曲率半径系数 y D w c o s o d d 旷 接触角 D z 滚动体直径和个数 对于相对于作用载荷旋转和静止的套圈 当量载荷 Q 和 Q 分别为 根据式 1 一 式 3 计算得到旋转套圈 内圈 和非旋转套圈 外圈 的疲劳寿命分别为 和 这样一列轴承的基本额定寿 命就可以表示为 L L 4 组合轴承的使用概率可表示为 ln ln 1 5 利用式 4 可以计算出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每一列轴承的寿 命 和 利用概率乘积定律 最终可得到轴承整体参考寿命计 算公式如下 9 1 13 1 0 1 0 L 2 6 为提高轴承的额定动载荷 引入 b 系数 角接触球轴承取 h a 1 3 修正后得到的轴承寿命为 L m b mL 2 1 9 7 L 7 3仿真分析模型建立 选取型号为 S K F 3 2 1 6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 在 R O MA X平台上按照试验台尺寸建立了一套轴承转子系统模型 如图 1 所示 左侧为支撑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B 7 2 1 5 一 E 一 2 R S D T P 4 S 中间为径向加载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B 7 0 1 7 一 E 一 2 R S D T P 4 S 右侧为试验轴承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S K F 3 2 1 6 仿真系统中采用 I S O V G 3 2汽轮机油润滑 运行温度为 7 0 电机为 3 7 k W 对加载轴承施加向上的径向力 2 0 k N 假设 径向力均匀作用在加载轴承外圈上 模型中使各轴承内圈固定 外圈分别给出初始轴向定位预紧量 支撑 加载轴承根据预紧方 向分别给出3 0 t x m 一 3 0 z m的预紧量 试验轴承预紧量根据具体 分析而定 同时指定各轴承工作轴向游隙值为0 1 z m a 平面结构 b 三维结构 图 1 R O M A X轴承转子系统仿真模型 Fi g 1 T h e ROMAX Mo d e l Be a r i n g Ro t o r S y s t e m 4仿真结果与分析 4 1预紧量和预紧方向的影响 已知研究表明 正确选择角接触球轴承的预紧量可以提高 支撑刚度和旋转精度 减少振动和噪声 在提高转速的情况下 为 提高轴承工作寿命 应选择较小的预紧力 但要防止轴承发生自旋 滑动 以免发热加剧影响工作寿命 由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背靠 背 的布置方式 可以承受双向轴向载荷 因此 这里预紧量的大小 和预紧方向的选择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应该同时予以考虑 由于径向 载荷加载在角接触球轴承上 因此会给轴同时带来径向力和轴向 力 并传递作用在两侧支撑轴承和试验轴承端 这使得整个轴系的 计算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将预紧方向与预紧量合并表示 预紧量为 负代表预紧方向为 Z 如图 1 a 中所示 转速设定为 3 0 0 0 r m i n 预 紧量加在试验轴承外圈上 疲劳寿命随预紧量的变化曲线 如图2 所示 可以看到 1 预紧量从 一 1 0 0 1 0 0 m变化过程中 当预紧 量绝对值较大时 轴承疲劳寿命非常短 约为几百小时 2 当预紧 量从 2 0 lx m开始减小到 0 变换预紧方向后再增大到 1 0 m 轴承 寿命显著提高 并在 1 0 1 z m附近达到峰值 继续增大预紧量到 4 0 x m的过程中 寿命值又迅速下降 3 通过对比两种寿命标准 可以看出按熙I S O T S 1 6 2 8 1 计算得到的寿命要小于按照 I S O 2 8 1 得到的寿命 而且在峰值附近差距接近2倍 通过对结果分析得 出初步结论 预紧量较小时轴承寿命较高 并且预紧量在 一 2 0 4 0 t x m之间的变化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非常明显 8 n 一 z 一 z 弋 2 8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No 1 0 0c t 2 01 4 1 2 0 1 一 8 0 6 0 4 0 2 0 0 2 0 4 0 6 0 8 0 l L l0 l 2 U 外圈定位预紧量 m 图2 疲劳焘 命随 预紧量的 变化曲 线 F i g 2 P r e t e n s i o n o n Be a r i n g F a t i g u e L i f e Cu r v e 4 2接触角大小的影响 文献提到随着内外圈沟间距之差的增大 接触角会增大 径 向游隙和轴向游隙会减小 这间接说明了游隙和接触角的关系 已知研究表明 合适的工作游隙有助于滚动轴承正常工作 游隙 过小 会使轴承内外套圈与滚动体之间接触应力变大 增加轴承 温升 以致无法正常工作 降低了轴承寿命 过大的游隙会引起较 大的设备振动和噪声 引起较大的径向圆跳动和轴向窜动 R O MA X中在自定义轴承结构时还可以修改接触角的大小 最大可设定为4 5 仿真中 保持轴承其他结构参数不变 只让接 触角在 1 0 4 5 之间变化 设定主轴转速为 3 0 0 0 r m i n 外圈定 位预紧量为 7 0 t x m 由图3可看出 1 两种标准下随着接触角的增大 轴承寿 命都出现降低 在 1 0 2 5 之间下降幅度较大 2 5 4 5 之间 变化趋于平缓 2 当接触角小于2 5 C 时 两种标准计算出的寿命 差别较大 最大相差 1 倍左右 当超过2 5 C 时 差别逐渐缩小且十 分接近 说明模型中采用较小的接触角可以 延长轴承使用寿命 因为接触角增大的同时会减小工作游隙 当游隙过小时就 会导致轴承寿命的下降 所以仿真模型中得到寿命随接触角增大 而减小的结论可以被接受 j 襄 群 6 0 o 0 3 O o 0 0 5 l 0 l 5 2 0 2 5 3 0 3 5 4 0 4 5 5 0 接触角 图 3疲劳寿命随接触角的变化曲线 F i g 3 Co n t a c t Ang l e o n Be a r i n g F a t i gu e L i f e C u r v e 4 3内外圈沟道半径系数的影响 选用合适的沟道半径系数是为了保证其良好的润滑条件和 接触状况 一般隋况下 设计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时厢 列均采用相 同尺寸规格的钢球 内 外圈沟道直径也采用相同尺寸 即内 外 圈滚道沟曲率半径系数S f o 相同 常用沟曲率半径系数 厂 来表示 沟曲率半径 r 的大小 即 D 其中 代表滚动体直径 在前面的各影响因素研究中 默认取 0 5 2 0 而 f 的大小 对轴承接触应力和变形有影响 决定了接触斑形状和轴承的承载 能力 进而会对轴承寿命造成影响 所以这里对不同沟曲率半径 系数组合下的轴承寿命进行了仿真研究 仿真中保持轴承其他结 构参数不变 设定主轴转速为 3 0 0 0 r mi n 外圈定位预紧量为 7 0 t m 由图4可以看出 1 按 I S 0 2 8 1 标准 随着 增大 和 组配 的 系数的变化对轴承寿命影响不大 但总体呈现两者差值越大 轴承寿命越低的趋势 2 按 I S O 1 S 1 6 2 8 1 标准 随着 的增大 轴 承寿命下降比较明显 尤其是在 较小 的情况下 如图中 0 5 1 0 当f o 0 5 1 0时 轴承寿命约为 7 0 0 0 h 而当 增大至 0 5 3 5 时 轴承寿命降低至不到 3 0 0 0 h 说明 当内外圈滚道沟曲率半径 系数都较小时可以获得更好的使用寿命 皇 船 懈 枨 瞄 暴 外 圈沟 曲率半径系数工 图4疲劳寿命随内外圈滚道沟曲率半径系数的变化曲线 F i g 4 Di f f e r e n t M a t c h e s o f Ra d i u s o f C urva t u r e Co e f f i c i e n t s o f I n n e r a n d Ou t e r Ri n g s o n Be a tin g F a t i gu e L i f e C u r v e 5结论 针对实际试验台中用到的S K F 3 2 1 6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利 用 R O MA X软件平台进行了建模仿真 并对于3种不同影响因素 下的轴承疲劳寿命进行了计算 快速且有效地获得了两种不同寿 命标准下的计算数据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预紧量较小时轴承寿 命较高 并且预紧量在 一 2 0 4 0 tx m之间的变化对轴承疲劳寿命 的影响非常明显 采用较小的接触角或使用较小的内外圈滚道沟 曲率半径系数配合 都会一定程度地提高模型中轴承的使用寿命 因此 利用 R O MA X软件进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分析 不 仅为疲劳寿命试验的工况选择提供了支持 同时也为其结构优化 提供了参考 可有效提高此类轴承在工作当中的疲劳寿命 参考文献 1 Ha r r i s TA K o t z ala s M N 滚动轴承分析 第 1卷轴承技术的基本概念 M E 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0 1 0 H a r r i s T A K o t z a l a s M N R o l l i n g B e a ti n g A n a l y s i s E s s e n t i a l C o n c e p t s o f B e a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M B e i j i n g C h i n a Ma c h i n e P r e s s 2 0 1 0 2 余挺 张雪萍 基于变形协调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受力计算 J 轴承 2 0 0 4 1 1 1 4 Y u T i n g Z h a n g X u e p i n g L o a d c a l c u l a t i o n f o r d o u b l e r o w a n g u l a r c o n t a c t b a l l b e a r i n g b a s e d o n d e f o r ma t i o n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J B e a r i n g 2 0 0 4 1 1 1 4 3 王露 轮毂轴承多工况疲劳寿命建模与数值仿真 D 杭州 浙江工业 大学 2 0 0 9 下转第3 1 页 自 0 7 4 l 8 5 2 9 6 3 一 纰 暴 咖 咖 咖 No 1 0 0 f 2 0 l 4 机 械 设 计 与制 造 3 l a 滑块应 力云罔 1 滑块应变云图 图 5滑块应 力应变分 图 F i g 5 S t r e s s a n d S t r a i n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l i d e Bl o t k 5滑块结构的改进 由滑块的行限元分析结果 丁 知 该结构的危险部位位于滑 块诘近杜 一侧的销孔边缘处 此 该侧的销孔外边缘处添加 厚度为 2 0 mm的肋板 以减少该部位的应力和应变值 改进后的 滑块儿何模型 如罔 6 所示 图 6改进 的滑块儿何模型 F i g 6 I mpr o v e t Ge o me t r y o f S l i d e Bh c k 将改进后的滑块的几何模型冉 欠导入到 A N S Y S WO E K B E N C H中进行强度分析 得到改进后 滑块 的应 力和应 变罔 女 l l 罔 7 所 J 有 皋 1 可 以 得 I 改 进 的滑 块 的 应 力和 变值 分 j l J 为 l 9 7 6 4 M P a和0 0 0 2 6 5 8 m m 比改进前降低很多 且远小于滑块材 料的屈服橄限和弹性变形 满足设汁 求 a 嫂进 滑块J 直力 l冬 l l 改进 滑块应变云网 7改进后滑块 应力应变分 F i g 7 S i t e s s a n d S I i a i n Di s t r i b u t i o n u f t h e hn p r o v e d Sl i d e Bl o k 6结论 以 B R K 5 0 0 3 7 5型高压乳化液泵滑块作为研究对象 对滑 块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汁 然 利H j A N S Y S WO R K B E N C H软件 对滑块进行 r 应力 砸变分析 得剑滑块往最大丁作瓜力下的应力 和应变值 分别为4 0 4 7 2 MP a和O O 1 7 2 9 4 r n m 为减小滑块 作时 的应 力和应变值 对滑块的结构进行 r j 挂一步改进 改进后滑块 所受应力和应变值分别为 1 9 7 6 4 MP a 和 0 0 0 2 6 5 8 m m 侄滑块材 料的允许范同内 满足没汁要求 并儿为滑块结构的优化设i 1 提 供 r 理论依据 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l 史春祥 冰 煤矿液烁 芰架J j 乳化液泵站 n 流体传动 j 控制 2 0 0 7 2 3 5 3 6 Sh i CI 1 t i n x i a n g Bi n g B i n g Emu l s i o n p u mp s t a l i n n o f c o a l mme h y l l r a u l i s u p p o r t J F l u i d P o w e l F r a n s mi s s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2 0 0 7 2 3 5 3 6 2 J 刘善林 胡鹏滑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及仿真实现L J 机械设 计与制造 2 0 0 8 5 7 9 8 0 L i u S h a n l i n Hu P e n g h a o A k i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l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t s l i d e r c r a n k m e c h a n i s m a n d s i mu l a t i o n r e a l i z a t i o n l J j Ma c h i n e r y D e s i g n Ma u u t h l t u r e 2 0 0 8 5 7 9 8 0 3 J 陈知泰 荩 于疲 劳强度 的柔性 曲柄滑块机构优化设计 J l机械 没汁 2 0 0 9 1 2 8 3 0 C h e n Z h i t a i I I t i mi z a t i o n d e s i g n n n t h e fl e x i b l e r a n k s l i d e r m e t h a n i s m b a s e d o n f a t i g u e s t r e n g t h J j J o u r n a l o f Ma c h i n e D e s i g n 2 0 0 9 1 2 8 3 0 4 畅雷亭 赵兴涛 杨师斌 矿用乳化液泵J f j 滑块的结构没i t J 煤矿机 械 2 0 0 9 1 1 l 3 9 一 l 4 1 Ya n gI e i t i n g Zb a oXmg t a o Ya n gSh i b i n De s i g n o fmi n i n g e mu l s i o n p u m p w i t h s l i d e b l u c k s t r u c l u r e J C o a l Mi n e Ma c h i n e r y 2 0 0 9 1 1 l 3 9 1 41 5 赵经义 王宏钰 结构有限元分析 M J 北柬 科学 版社 2 0 0 1 Z h a o J i n g w e n Wa n g H o n g y u S t r u c t u r a l F i n i t e E l e me n t A n a 1 s i s l M B e i j i n g S t i e n P P r e s s 2 0 0 1 6 丁毓峰 A N S YS I 2 0有限元分析完全 册 Mj E 京 电 产丁业 版礼 2 0l 1 1 i n g Y u f e n g AN S Y S I 2 0 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A n a b s i s C o m 1 l e t e l y M a n u a l l M B e ij i n g B e ij i n g E l e I r o n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2 0 1 1 7 J 平安 有限元刚格划分的基书原则 J 机械没汁与制造 2 0 0 0 1 3 4 3 6 D u P i n g a l1 r h e p r i n q p l e s o f t h e fi n i t e e l e m e n t m e s h l J j Ma h i u e r y D e s i g n Ma n u f a t u r e 2 0 0 0 1 3 4 3 6 8 J 曾春玲 李海宁 乳化液泵滑块的特点硬结构改进 n煤矿机械 2 0 0 6 2 3 2 2 3 2 3 Ca n Ch u n l i n g 1 i Ha l n i n g C I l a r a c t e r i s t k s a n t i s t r u c t u r e i mp 1 o v e n l e n t m a e mu l s i o n p u n l p ms s h e a l J C o a l Mi n e Ma c h i n e r y 2 0 0 6 2 3 2 2 3 2 3 州 州 m m 州川 州 上接 第 2 8页 Wa w g I u M t e l h g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f a t i g u e l i f e o f h u b b e a r i n g b a s e d 1 11 n mh i b e n c h l e s t l o a d D t t a n g z h o u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e hI II d o g y 2 0 0 9 4 J 陈玉莲 速 角接触球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