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四中期末模拟题--中国地理3_第1页
泸县四中期末模拟题--中国地理3_第2页
泸县四中期末模拟题--中国地理3_第3页
泸县四中期末模拟题--中国地理3_第4页
泸县四中期末模拟题--中国地理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9 页 泸县泸县四中中国地理模四中中国地理模拟题拟题 3 命命题题人 袁勇人 袁勇 审题审题人 李明人 李明 表 1 我国四省 区 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 2006 年 省 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 顷 水资源总量 亿 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34 3532 51865 815 8 53 51539 1727 915 0 51 9542 4404 40 4 31 1361 0184 62 0 1 表 1 中 所示省 区 的简称依次是 A 川 黑 苏 陇 B 苏 川 陇 黑 C 黑 川 陇 苏 D 陇 黑 川 苏 2 下列推理 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 耕地面积 比 小 因此 山区面积 比 大 B 水资源总量 比 多 因此 年降水量 比 大 C 木材总蓄积量 比 少 因此 森林覆盖率 比 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比 小 因此 乡村人口比重 比 大 3 有关四省 区 农业生产地叙述 正确的是 A 省 区 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 省 区 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 省 区 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 省 区 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 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 4 5 题 4 甲 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 季风气候 B 广泛分布红壤 C 河流结冰期长 D 耕地多为旱地 5 甲 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旱涝盐碱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 B 生态破坏严重 多旱涝灾害 C 多风沙危害 水资源短缺 D 水资源短缺 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图 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 回答 6 8 题 120 40 30 110 乙乙 甲甲 第 2 页 共 9 页 6 若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中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B 地利于发展蔬菜种植 C 地最适宜种植苹果树D 地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7 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平原地区夏季光热充足 利用棉花生长 B 洪涝 盐碱 伏旱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C 城镇适宜发展油菜加工工业 D 内河航运是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 8 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地以种植水稻为主B 两地发展城效农业条件优越 C 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D 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读某海岛示意图 回答 9 10 题 9 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 热量充足 农作物一年两熟 C 地处热带区域 不受寒潮影响 D 河流有明显汛期 10 关于该岛经济发展的优势 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可以发展电力 工业 B 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C 著名的莺歌海盐场位于该岛东海岸 D 主要工业区位于该岛的丘陵台地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 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 分析表中信息 回答 11 12 题 时间6 月 9 月9 月 次年 6 月6 月 9 月 农作物种植玉米小麦玉米 11 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 松嫩平原 B 黄淮海平原 C 鄱阳湖平原 D 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12 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 低温 冻害 B 地形 水源 C 旱涝 盐碱 D 光照 风沙 上海浦东新区 成渝实 第 3 页 共 9 页 验区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 读 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 图 2 1 完 成 13 15 题 13 规划建设 上海浦东新区 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城市规模 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 发展新的经济部门 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 寻求洁净优美环境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 分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市区带来的压力 14 制约 成渝实验区 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A 交通不便B 自然资源少C 耕地资源少D 人口众多 15 武汉是 武汉城市圈 的中心城市 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A 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 水资源丰富 B 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 交通便利 C 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工农业较发达 D 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有国家政策支持 兰渝铁路是国家 十一五 期间规划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干线 是继青藏铁路 后西部地区的又一条国土开发性主干线 读兰渝铁路示意图 回答 16 18 题 16 关于兰渝铁路沿线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跨越我国地势第一 二级阶梯 B 跨越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 C 年降水量小于 800mm 植被以森林为主 D 跨越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7 以下关于建设兰渝铁路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使铁路网的布局更加优化 B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C 缓解陇海 宝成等铁路线的运输压力 D 重庆将成为川黔 湘黔 兰渝等铁路线的交会点 18 关于宝鸡所在省区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该省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B 典型民居是四合院 C 境内由北向南依次为中温带 暖温带D 煤炭资源居全国首位 图 3 为我国两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图 据此回答 18 20 题 第 4 页 共 9 页 18 关于图 3 的正确叙述是 A 甲省区在国土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碱化 B 甲省区七月份等温线的分布主要受地形 地势的影响 C 乙省区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D 乙图中的株洲市系京九线修建后而兴起的铁路枢纽城市 19 下列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工程 经过甲省区的是 A 西电东送B 南水北调C 西气东输D 北煤南运 20 2008 年 1 月中下旬 甲乙两省区均遭受雪空 乙省区较甲省区损失更大 其主要原因 是 面积和资产密度更大 人口密度更大 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缺少对雪灾的应急预案 防御雪灾的工程性措施差 灾后恢复慢 A B C D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 于公元 627 年 8 月 从长安出发 长途跋涉 5 万余里 于 631 年 10 月到达摩揭陀国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学习 645 年 2 月 回到长安 图 3 为玄奘取经路线 图 回答 23 24 题 第 5 页 共 9 页 23 长安所在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A 断层 B 向斜成谷 C 冲积平原 D 缓斜平原 24 玄奘跋涉途中 A 从长安至碎叶途中 降水始终减少 B 从碎叶至曲女城途中 气温不断升高 C 到达那烂陀时 当地盛行东南风 D 返回长安时 当地河流水位处于全年较低值 右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 指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 25 26 题 25 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 则最有可能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6 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 天气分别可能是 A 沙尘暴 寒潮 B 暴雨 低温 C 于旱 台风 D 暴雨 高温 27 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 并回答问题 19 分 20 世纪 80 年代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简称珠三角 通过大量引进外资 外企 从一个工 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珠三角又一次抓住 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 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 成为我国重要 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 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 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2000 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 GDP 7361 亿元 2004 年为 13394 亿元 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 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 地区在资源 资金 技术 市场 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 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 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简称泛珠三角 新格局 第 6 页 共 9 页 1 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 珠三角的农 业属于 农业 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 但 程度高 单位面积 产量高 2 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 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 单项选 择 A 肥沃的土壤 B 低洼的地势 C 发达的科技 D 便捷的交通 3 20 世纪 80 年代 珠三角的工业为 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为 工业 4 20 世纪 80 年代 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多项选择 A 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 丰富的矿产资源 C 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 外来资金 设备与技术 5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 以 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 尤其以 业部门最为突出 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珠三角 GDP 迅速增长 2004 年 GDP 约是 2000 年的 倍 同时 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具体表现为 7 目前 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 些困难 具体表现有 多项选择 A 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 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 劳动力素质较低 D 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9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28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 第 7 页 共 9 页 1 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 2 弱水年总径流量为 43 亿立方米 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径 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3 弱水下游流人甲 乙两湖 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 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 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4 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28 1 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 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 中上游用水过度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 设置沙障等 4 有利条件 矿产 能源 资源丰富 草场广布 草质优良 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 气候干旱 水资源缺乏 生态环境脆弱 29 根据图 16 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5 分 描述甲图中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6 分 甲乙 图 16 第 8 页 共 9 页 说出甲图中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 指出乙图中太行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意义 4 分 说出甲图中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表现 指出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 并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 6 分 指出乙图中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 分 乙图所示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地区之一 城市中 人们为各种目的的出行活动十分频 繁 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较高 简述北京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并指出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根本措施 7 分 29 25 分 1 6 分 北部黄土高原 1 分 黄土地貌广布 1 分 中部渭河平原 谷地 1 分 呈东西向延伸 1 分 南部秦岭 1 分 呈东西走向 1 分 2 4 分 秦岭以北 温带 大陆性 季风气候 1 分 秦岭以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 1 分 太行山 地势第二及第三阶梯的分界 1 分 黄淮海平原 华北平原 与黄土 高原的分界 1 分 6 分 表现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 困难 2 分 形式 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1 分 危害 对本区 土地贫瘠 农业 低产 1 分 对下游 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 增加防洪难度 1 分 水库淤积 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1 分 2 分 水资源缺乏 1 分 能源供给不足 1 分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 产业 结构转换艰难 答出两项即可得 2 分 7 分 特点 交通运输点 线 面紧密结合 1 分 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 常变化 1 分 行人与车辆 车辆与车辆交叉 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1 分 城市道路 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 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 分 问题 交通线路拥堵 交通环境污染 2 分 根本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1 分 第 9 页 共 9 页 27 1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良好的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