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2 / 30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 ,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3 / 30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4 / 3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5 / 30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二、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 (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6 / 30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这里“惑” 、 “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 、 “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 、 “于” , “见.于.。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 “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 ,“为.所.。 ”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7 / 30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 “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8 / 30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 (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9 / 30(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 (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10 / 30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 、 “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11 / 30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3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 、 “为” 、“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 )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 )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12 / 30四、倒装句(一)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 “未” 、 “毋” 、 “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 “之人” )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13 / 30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 、 “何” 、 “奚” 、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 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4 / 30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 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15 / 30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 、“未” “毋” 、 “无” 、 “莫”等否定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16 / 30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 )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 、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 、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列子2)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17 / 30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 ,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 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18 / 30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 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四) 、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 愚公移山 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19 / 30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20 / 30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21 / 30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休(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22 / 30(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五、疑问句文言篇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 、 “安” 、 “乌” 、 “为” 、 “哉” 、 “奚” 、“乎” 、 “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 (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 (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 (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 (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 (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固定句式文言篇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23 / 30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休(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 “月” ,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24 / 30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 ,就是吃肉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仇:报复25 / 30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日将暮,取儿稿葬暮:落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3.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 ,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4.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5.动词用作名词26 / 30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 “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 “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6.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 ,就是使活命的意思。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虽大风浪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