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_第1页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_第2页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_第3页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_第4页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 2011 06 20 12 15 31 李学勤 有关土地制度的西周金文为数不多 尤其是记述土地转让的更少 过去著 录的只有几件 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无从比较 在解释上难于定论 近年陆 续发现新的重要铭文 如一九六九年兰田滨湖镇出土的师永盂 一九七五年岐 山董家出土的裘卫器群 就在这方面提供了珍贵的例证 使我们对西周时期的 土地转让获有更深入的认识 土地转让的原因与法律程序 本文依据的金文 有下列七件 卫盉 五祀卫鼎 九年卫鼎 师永盂 大 簋 格伯簋和散氏盘 对照这些铭文 可以解决一些以往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 七件金文都记载了土地的转让 而转让的原因又有所不同 大体说来分三 种情形 第一种是赏赐 如师永盂载 益公传周王 我们认为是懿王 之命 以田 锡畀 师永 大簋载 周王命吴师召见大 把 K23B18 JPG 的里赐给他 这 两个例子 都周王以土地赏赐臣下 第二种是交易 卫盉的例子最典型 矩伯以田为代价 从职为司裘 管理 毛皮的官 的卫那里先后两次交换礼玉和皮币 交换以贝朋作为价值尺度 前 一次所取为觐璋 值八十朋 厥价其舍田十田 后一次所取为赤色虎皮两 张 牝鹿皮饰两件和有文饰的蔽膝一副 值二十朋 其舍田三田 九年卫鼎所记交易与此相似 矩伯从裘卫处取得一套车马用的皮革制品 代价是 乃舍裘为林孤里 伯格簋记格伯给倗生良马四匹 厥价川田 其为交易也是很明显的 五祀卫鼎所述则是土地的互换 裘卫用五田换取了邦君厉 疑即矩伯 的 四田 铭文里表示交换的动词是 贾 贾 字释读 参看李学勤 重新 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人文杂志 增刊 先秦史论文集 第三种情形是赔偿 散氏盘记载 由于 K23B19 JPG 王攻击了散 不得不 割让土地给散 作为赔偿 金文中的这一事迹 已经是大家熟悉的了 上述金文中转让的土地 有的称 田 有的称 里 田 是农田 其单位也称为 田 学者多认为即一夫百亩之田 里 是居邑 尔 雅 释言 和 诗 韩奕 传都说 里 邑也 古书常说 田里 即兼指 两者而言 里 为居邑 证明九年卫鼎的 林孤里 并不是里 从金文来看 土地的转让应经过一定有法律效力的程序 大簋及师永盂记录的转让事例 出于周王之命 自然有法津上的地位 在 大簋铭中 王派遣膳夫传命 在师永盂铭中 由益公出命 而同时参予其事 厥 K23B20 JPG 公出厥命 的还有井伯等五人 相当隆重 裘卫的两次 土地交易都向王朝禀告 在卫盉告于伯邑父等五人 在五祀卫鼎告于井伯等五 人 然后由五人给予命令 卫盉 五祀卫鼎和师永盂属于同一王世 分别为三年 五年 十二年其发 布命令的人是 三年 伯邑父 荣伯 定伯 K23B21 JPG 伯 单伯 五年 井伯 伯邑父 定伯 K23B21 JPG 伯 伯俗父 十二年 益公 井伯 荣伯 尹氏 师俗父 遣仲他们是王朝执政大臣 五祀卫鼎称之为 正 可能就是先后任职的六卿 以土地转让之事向他们报 告 显然是为了得到合法的允可 有的学者提出 上述程序的存在表明土地的所有权在王 这一点恐怕需要 更进一步论证 因为九年卫鼎 格伯簋 散氏盘三例并没有王朝的参予 在后 两个例子里 有 析 或 誓 格伯簋说 格伯以良马交换了倗生的三十田 则析 杨树达先生指出 析 意思是析券 书券契而中分之 两人各执 其一 故云析也 杨树达 积微居金文说 卷一 散氏盘则记载 K23B19 JPG 把土地让给散 由 K23B19 JPG 人有司武父等代表 K23B19 JPG 王立誓 五祀卫鼎也提到五位大臣命邦君厉立誓 析券和立誓 在当时都是具 有法律效力的 如果违反了 便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见于 周礼 等书的记载 在金文中 土地的转让从原主方面来说称为 付田 从新主方面来说称 为 受田 具体的交付手续 要有双方的人员到场 如散氏盘记 参加交付 土地的 K23B19 JPG 人有司有十五人 散有司有十人 散有司包括司徒 司马 司空和宰等官员 卫盉铭文说 伯邑父等五位大臣为矩伯向裘卫交付土地指定 了三有司 即司徒 司马 司空 他们的名字是 司徒微邑 司马单旗 司空 邑人服 五祀卫鼎也提到三有司 司徒名逋 司马名邦 司空名陶 由此可 见 土地的转让常须有三有司参加 我们知道 司徒管理土地户口 司马管理 军赋 司空管理土地度 K23B22 JPG 他们在土地转让中部有关涉 这里讲的 三有司 当然不是周王朝的大臣 而是当地的官吏 如散氏盘记的就是散邑的 三有司 五祀卫鼎云 井伯等命三有司和矩内史友寺刍 帅履裘卫历田四田 内 史友寺刍是短伯的内史的僚属 他之所以参加 是因为内史有掌管文书的职务 由这四个人 帅履 裘卫得自厉的四田 是交付土地的必要手续 我们引用的 七件金文 多数讲到 履 如师永盂云 公乃命奠司徒函父 周人司空 史 师氏邑人 K23B23 JPG 父 毕人师同付永厥田 厥率履厥疆宋句 也 是由司徒 司空 史等 率履 率履 和 帅履 显然是一样的 什么 是 履 呢 履 与 步 同义 是度量的意思 土地转让 必须实地度量 表识地界 这一工作称为 履 三有司等人 帅履 意即循行和度量土地 散氏盘详记 K23B19 JPG 人有司履田 凡十又五夫 正履 K23B19 JPG 舍散田 凡散有司十夫 正 就是正经界的正 所记都是参加确定地 界的人员 大簋和格伯簋的记载要简单些 大簋铭文说 周王所派遣的膳夫和原主睽 一起 履大锡里 即度量已经赐给大的居邑 格伯簋载 格伯与倗生析券后 格伯回去 与俊等二人 安及甸殷 安 就是按行 是亲自勘查的意思 这两个实例都没有细记参予人员 大概是因为有王使或新主直接度量的缘故 不过 转让要经过度量 在这两例中也是同样 土地转让的地界与契券 好几件金文都明记地界 例如五祀卫鼎有一段说 厥逆 朔 疆 K23B20 JPG 厉田 厥东疆 K23B20 JPG 散田 厥南疆 K23B20 JPG 散田 K23B20 JPG 政父田 厥西疆 K23B20 JPG 厉田 朔 是北方 K23B20 JPG 在古文字中用法和 及 相同 在此意思是至 所以这里讲 的是裘卫新得四田的四至 其体例和汉代地券有相似之处 如诸葛敬地券 田东比贺方 南比沈大义 西尽大道 北比郑江生 这和鼎铭的格式是一 脉相承的 关于土地疆界 最详细的记述莫过于散氏盘 盘铭叙述了勘定地界时经过 那些河流 湖泊 陵冈和城邑 以及如何封树的情形 封树是古代表识地界的 方法 见于 周礼 封人 凡封国 设其社稷之壝 封其四疆 造都邑之 封域者亦如之 孙贻让 周礼正义 解释说 封 起土界也 崔氏 古今 注 云 封疆画界者 封土为台 以表识疆境也 画界者 于二封之间又为壝 埒 以画分界域也 近年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的木牍秦国 为田律 规定 封高四尺 大称其高 埒高尺 下厚二尺 四川省博物馆 青川县文化 馆 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 文物 1982 年第 1 期 这种封是高秦 尺四尺 约合今九十二厘米 的土台 虽然是战国时的秦制 推测西周的封也 是类似的 散氏盘说的封 如 以南至于大沽 一封 以陟 二封 自桹 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 以东一封 还 以西一封 陟冈 三封 等等 都是修 造这种起表识作用的土台 树是另一种表识方式 即在地界上植树 作为封的辅助 散氏盘几处提到 树木名称 如 至于边 柳 以西封于播城 K23B24 JPG 木 封 K23B25 JPG 陵冈 K23B26 JPG 陟州冈 登 K23B26 JPG 降 棫 二封 等 有的以封同树木并称 有的专言树木 都是封树的实例 格伯簋也 讲到杜木 桑等树木 杨树达先生已经讨论过了 杨树达 积微居金文说 卷一 地界度景勘定以后 要记录下来 裘卫的几件器铭称之为 书其乡 向 即写下疆界的方向 在比较复杂的情况 如散氏盘 土地还有图 散氏就在 豆这个地方的新宫东廷由 K23B19 JPG 王那里收受了这种地图 土地转让的契券 双方分别执有 前面已说过格伯簋有析券的记事 散氏 盘末有一行 厥左执要 约 史正仲农 即由名仲农的史官保管契约的一 分 不仅如此 得到土地的一方还要把转让经过铸在青铜器上 如 周礼 司 约 所说 凡大约剂 书于宗彝 小约剂 书于丹图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 些件金文 事实上正是 书于宗舜 的约剂 古代人以这样的方法 企图把这 种契约保持到永远 仅从土地转让关系不能概括西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全貌 但这一类金文告诉 我们 西周的土地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发展的 农田仍以 田 为单位 应为 井田制的体现 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