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2 级高二地理必备知识点级高二地理必备知识点 1 气候知识点 气候知识点 类型类型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主要成因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 区区 终年高温多雨 没有明显的季终年高温多雨 没有明显的季 节变化节变化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多对流雨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 的信风带内的信风带内 终年高温 有明显的干 湿季终年高温 有明显的干 湿季 降水在 降水在 1000 毫米左右 毫米左右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 带交替控制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 部和东南部部和东南部 终年高温 有明显的雨 旱季终年高温 有明显的雨 旱季 降水在 降水在 2000 毫米左右 毫米左右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 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 西岸及大陆内部西岸及大陆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 信风带控制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和 季风性湿润气季风性湿润气 候候 南北纬南北纬 30 40 大陆东大陆东 岸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南北纬 30 40 大陆西大陆西 岸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 风带交替控制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温带海洋性气 候候 南北纬南北纬 40 60 大陆西大陆西 岸岸 冬季温和 夏季凉爽 全年降冬季温和 夏季凉爽 全年降 水均匀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温带大陆性气 候候 温带大陆内部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 年较差大 降水稀冬冷夏热 年较差大 降水稀 少且集中于夏季少且集中于夏季 远离海洋 湿润气流远离海洋 湿润气流 难以到达难以到达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洲东北部亚洲东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南北两极地区南北两极地区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纬度高 接受太阳光纬度高 接受太阳光 热少热少 2 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典型分布区成因分析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典型分布区成因分析 A A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成因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常年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常年控制 北西南三面地势较高 东面地势较低 有利于信风携带北西南三面地势较高 东面地势较低 有利于信风携带 大量水汽进入内出 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量水汽进入内出 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沿岸有暖流流过 沿岸有暖流流过 B B 亚洲东部成为世界最典型季风区的成因 亚洲东部成为世界最典型季风区的成因 亚洲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洲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背靠世界最大大陆 亚欧大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显著 显著 C C 地形对北美大陆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北美大陆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地形南北纵列分布 中部为大平原 冬季寒潮可自由南下 夏季暖湿气流也可自由北上 地形南北纵列分布 中部为大平原 冬季寒潮可自由南下 夏季暖湿气流也可自由北上 大面积地区冬冷夏热 气温年较差大 大陆性气候显著 西部为高山区 东部为高原山地大面积地区冬冷夏热 气温年较差大 大陆性气候显著 西部为高山区 东部为高原山地 区 水汽主要不自大西洋 区 水汽主要不自大西洋 D D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大的成因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大的成因 常年受西风控制 常年受西风控制 海岸线曲折 地势低平 山脉分南北并呈东西走向 利于西海岸线曲折 地势低平 山脉分南北并呈东西走向 利于西 风把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水汽带入内陆 使之终年温和多雨 风把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水汽带入内陆 使之终年温和多雨 E E 撒哈拉沙漠形成世界最大的沙漠气候区的成因 撒哈拉沙漠形成世界最大的沙漠气候区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海岸线平直 地形单一 海岸线平直 地形单一 西部有寒流流过 西部有寒流流过 东部靠近干燥的阿拉伯半岛 东部靠近干燥的阿拉伯半岛 3 3 世界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 世界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 A A 热带雨林气候其它地区分布成因热带雨林气候其它地区分布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 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 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 大部分在热带 纬度低 大部分在热带 纬度低 气温 气温 高 高 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 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 岛屿东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形成地形雨 岛屿东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形成地形雨 东侧东侧 暖流 马达加斯加暖流 通过 增温增湿 暖流 马达加斯加暖流 通过 增温增湿 成因完全类似的地区还有 巴西东南沿海 澳大利亚东北部 中美地峡的热带成因完全类似的地区还有 巴西东南沿海 澳大利亚东北部 中美地峡的热带 雨林 雨林 B B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上是热带草原气候 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上是热带草原气候 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地形为高原 海拔高 气温下降 上升气流减弱 降水减少 为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为高原 海拔高 气温下降 上升气流减弱 降水减少 为热带草原气候 C C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受山脉阻挡 地形的影响 受山脉阻挡 地形的影响 受沿岸洋流的影响 受沿岸洋流的影响 D D 南半球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缺失的原因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相应纬度为海洋 南半球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缺失的原因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相应纬度为海洋 E E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 东面距海洋较近 并处于西风带内却形成温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 东面距海洋较近 并处于西风带内却形成温 带大陆性气候原因 带大陆性气候原因 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西风背风地带 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 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西风背风地带 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 该地为高原海拔该地为高原海拔 高气温低 温差大 因此形成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气温低 温差大 因此形成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F F 澳大利亚四面临海 但中西部沙漠广布澳大利亚四面临海 但中西部沙漠广布 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 终年副高控制 炎热少雨 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 终年副高控制 炎热少雨 由于东部山脉阻挡由于东部山脉阻挡 东南信风只能影响到大分水岭的东部 由于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 东南信风只能影响到大分水岭的东部 由于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 中西部降水较少 气候干燥 中西部降水较少 气候干燥 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 降温减湿 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 降温减湿 G G 英国伦敦位于英国伦敦位于 50 N50 N 以北以北 冬季海冬季海港不结港不结冰冰 而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而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 40 N40 N 以北以北 冬季海港却全冰封 冬季海港却全冰封 H H 英国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并且有大西洋暖流经过 所以海港基本上不会结冰 英国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并且有大西洋暖流经过 所以海港基本上不会结冰 而俄而俄 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位附近海域却有千岛寒流过 所以冬季结冰 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位附近海域却有千岛寒流过 所以冬季结冰 4 4 北半球气候理想分布图与自然带对应图北半球气候理想分布图与自然带对应图 5 荒漠化问题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我国典型的地区 1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沙质沉积物 大风大风日数日数多多而且而且集中集中 处内陆地区 气候处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干旱降水少 降水少 2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 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表现在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表现在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6 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常见答案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常见答案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 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 因地制宜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还牧 扩大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 因地制宜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还牧 扩大 林草地面积 林草地面积 植树种草 恢复植被 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植树种草 恢复植被 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利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利 用率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如滴灌 喷灌等 用率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如滴灌 喷灌等 避免盐碱化 培育 推广 避免盐碱化 培育 推广 耐旱耐碱农作物 节约用水 统一管理 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 合理开采地下水 耐旱耐碱农作物 节约用水 统一管理 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 合理开采地下水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加强草场的管理 科学放牧 如围栏放牧 划区轮牧等 规定加强草场的管理 科学放牧 如围栏放牧 划区轮牧等 规定 适宜的载畜量 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等 适宜的载畜量 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等 生物和工程措施 生物和工程措施 恢复天然植被 封沙育草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恢复天然植被 封沙育草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因地制宜设置多种防沙障工程 因地制宜设置多种防沙障工程 其他措施 其他措施 采取综合措施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采取综合措施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 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等利用风能 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进行生态移民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进行生态移民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 工矿交通建设注意环境保护 做好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工作工矿交通建设注意环境保护 做好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7 7 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 宁夏平原 河套平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 宁夏平原 河套平 原等原等 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 1 1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春季春季降水少降水少 气温回升快 气温回升快 蒸发旺蒸发旺盛 盛 地形低洼地形低洼 2 2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灌溉 不合理的水利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建设 治理措施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灌溉引淡淋盐灌溉 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 井排井灌井排井灌 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 营造防护林带 果与椿棉间作 培肥 改良品种营造防护林带 果与椿棉间作 培肥 改良品种 农田覆盖农田覆盖 用地膜 作物桔杆覆盖 抑制蒸发用地膜 作物桔杆覆盖 抑制蒸发 合理的灌溉 不能只灌不排 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合理的灌溉 不能只灌不排 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8 8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 1 1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 坡度较陡 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 坡度较陡 土质疏土质疏 松 松 夏季多暴雨 冲刷力强 夏季多暴雨 冲刷力强 植被稀疏 覆盖率低植被稀疏 覆盖率低 2 2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如轮荒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如轮荒 破坏植破坏植 被 被 露天开矿 露天开矿 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 1 工程措施 固沟 护坡 工程措施 固沟 护坡 2 2 农业技术措施 改变落后耕作制度 提高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措施 改变落后耕作制度 提高农业技术 3 3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9 9 南方丘陵山区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 红漠化 水土流失 红漠化 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流水的侵蚀 自然原因 流水的侵蚀 人为原因 乱砍乱伐 破坏植被 人为原因 乱砍乱伐 破坏植被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整治措施 发展发展立体农业立体农业 解决农民生活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用能问题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进行 进行炉灶炉灶的技术的技术革新革新 植树造林 建防护林 植树造林 建防护林 大办沼气和营造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速生薪炭林 10 10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调节全球气候 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调节全球气候 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调节全球碳氧平衡 稳定大气成分调节全球碳氧平衡 稳定大气成分 地球之肺地球之肺 促进全球水循环 调节全球水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 调节全球水平衡 蓄水海绵蓄水海绵 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11 11 热带雨林破坏对热带雨林破坏对全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三点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三点影响 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 导致气候异常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 导致气候异常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破坏大气中碳氧平衡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加剧全球变暖破坏大气中碳氧平衡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加剧全球变暖 生物多样性锐减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物种灭绝 减少减少 12 12 湿地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湿地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 蓄洪防旱 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在海滨地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 蓄洪防旱 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在海滨地 带 湿地能够防止海水的入侵和倒灌 防止土地盐碱化带 湿地能够防止海水的入侵和倒灌 防止土地盐碱化 湿地的保护 以洞庭湖为例湿地的保护 以洞庭湖为例 A A 存在问题 大规模围湖造田存在问题 大规模围湖造田 B B 洞庭湖缩小的危害 调蓄洪水 净化水质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下降洞庭湖缩小的危害 调蓄洪水 净化水质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下降 C C 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退田还湖 退田还湖 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农业结构 加强中心城镇基础建设 扩大城镇人口容量 加强中心城镇基础建设 扩大城镇人口容量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13 13 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1 1 月份月份 0 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800mm 800mm 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水田旱地 河流结冰非结冰的分界线水田旱地 河流结冰非结冰的分界线 14 14 古长城的地理意义古长城的地理意义 我国古代牧区文化与农耕文化分界线我国古代牧区文化与农耕文化分界线 古代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古代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 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分界线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分界线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 400mm400mm 线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 15 15 中国耕地减少原因分析思路中国耕地减少原因分析思路 工业化 城市化等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工业化 城市化等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 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又叫生态退耕 如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湖 退耕还湿地等工程 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又叫生态退耕 如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湖 退耕还湿地等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自然灾害 耕地退化 土壤污染等原因导致耕地减少 如 水土流失 沙漠化 石漠化自然灾害 耕地退化 土壤污染等原因导致耕地减少 如 水土流失 沙漠化 石漠化 等导致耕地退化 耕地减少 等导致耕地退化 耕地减少 15 15 日本多地震 日本人民如何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日本多地震 日本人民如何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1 1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 提高地震预报准确性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 提高地震预报准确性 2 2 日本住房 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 现代建筑增加抗震设施 日本住房 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 现代建筑增加抗震设施 3 3 加强全民抗震教育 增强人民求生能力 加强全民抗震教育 增强人民求生能力 16 16 日本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 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 高素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财务人员个人转正工作总结(6篇)
- 电脑耗材培训课件
- 电脑知识培训计划表课件
- 高考小说探究的种类课件
-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sem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网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电网业务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电线的种类教学课件
- 2025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流程图表
- 实习实践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 (高清版)TDT 1031.6-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6部分:建设项目
-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件
-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 《宠物解剖生理》课程标准
- 山西航空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融合系餐厅可行性分析方案
- 电子商务法律风险与合规管理
- 缆索起重机检查评分
- 妊娠期并发产前子痫的处理培训课件
- 中国民族史纲要罗佑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