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重心在解决三农问题_第1页
新农村建设重心在解决三农问题_第2页
新农村建设重心在解决三农问题_第3页
新农村建设重心在解决三农问题_第4页
新农村建设重心在解决三农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新农村建设重心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国近 30 年的改革从农村发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城市改革打下了基础。然而,当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改革中心转向城市,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却缺乏整体的政策着力。观察者甚至认为,考虑到土地产权和地方治理结构方面,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未完成的工程” 。20 世纪结束之际,中国面临严重的乡村治理危机。 “大包干”对农业生产的推进力,到 1985 年左右已经释放完毕,从这年开始,农民增收趋缓。1988 年以后,农民负担增长超过收入增长。 “七五”期间,全国农民上交的村提留和乡统筹,年均增长%,增长速度比国家税金高%,比农民人均收入高%.然而,把农民负担问题完全归咎于乡镇政府并不合理,制度是最深刻的原因。XX 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20 世纪 90 年代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和“分税制”改革,导致了一个结果:在整个行政体系中,一方面,财权向上集中;另一方面,事权通过目标考核下压。在目标考核的压力和自利的本能中,乡镇一级政府机构和人员迅速扩张。仅湖北监利县一个乡镇财政所,人员就有 100 多人。 中国的乡村,何去何从? 2 / 5“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以免除农业税为开端,以国家财政对农村倾斜、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手段, “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正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逐步推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研究员,曾经在 XX 年 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 28 次集体学习中讲解“新农村建设” 。他留意到这一届政府对于发展模式的反思:“我们实现了每年 10%GDP 的增长,却没有实现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公平分配基础上的增长。如果不能纠正扭曲的分配格局、让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不能成功。 ” 张晓山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 “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则提出和谐社会,到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间的轨迹非常清晰。而 XX 年“增加农民收入” 、XX 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XX 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XX 年“发展现代农业” ,这四个中央 1 号文件之间的逻辑也相当明了。农民收入增长,3 / 5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有一个坚实的底蕴,这是治本;作为人口大国,要保证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建设、保护自身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涉及到基础设施、市场体制建设、技术支持的问题。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一个根本的大手笔,大的战略思考,是对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农村的战略选择的一个反思。 ” 然而,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要求的“新农村建设” ,在执行的过程中尽管亮点不少,却同时存在若干偏差,急功近利、运动式、官方一手包办、盲目模仿的做法,以及以村容为重点的“新楼建设”大量出现,很多地方以惯用的手法制造政绩,甚至造成新的农民负担。于是,XX 年,具有某种纠偏的意味,“1 号文件”重新回到现代农业的主题。 12 下一页张晓山指出,系列“1 号文件”都一再强调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难度,多次提到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而非用运动和短期行为解决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手段,必须和全面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目4 / 5标协调一致。中央一再强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地因地制宜、起点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不搞达标评比,也不设统一标准。甚至可以说,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对于地方已经习惯的以 GDP 为核心的标准,新农村建设含蓄地作出扬弃。 这个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有着更多开放性,容纳了体制创新的多种可能。 转折 “1 号文件”回归农业 XX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完善体系,其锋芒所指显然是城乡的“二元结构” ;会议提出了新要求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 月的“两会” ,温家宝总理向世界表5 / 5白“共产党人一定能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随即在全国范围推开。 更加意义深远的一个事件发生在年底:本应 XX 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意被提前到 XX 年岁末,使会议的文件顺理成章地排在 XX 年 1 号的位置。如此安排,正与 1982年到 1986 年中央五个关于农业的“1 号文件”遥相呼应当年的“1 号文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改革推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