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外来学生的德育的研究.doc_第1页
农村中学外来学生的德育的研究.doc_第2页
农村中学外来学生的德育的研究.doc_第3页
农村中学外来学生的德育的研究.doc_第4页
农村中学外来学生的德育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中学外来学生的德育的研究杭州市萧山党山中学邬昌玲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外来学生家庭、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所采取的一些策略。以理论加实例的方式浅谈了以下几种策略:用心沟通全面了解;帮助设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用心“浇灌”做好“心育”;营造“家”的温馨,克服“心理孤势”;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真情评价让“流动的花苗”更鲜艳。关键词:外来学生德育教育近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线:为了生活得更好,成千上万的打工族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之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他们背后的,是一群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稚弱的孩子。他们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使许多孩童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自卑、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发生了严重的缺陷和偏差,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被遗忘的一族”。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将成为班集体建设以及学校教育的“阻力军”。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外来民工子女的特点,更应该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措施,让这些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流动花朵”们快乐地成长。下面就结合外来民工子女特点浅谈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所采取的一些策略。一、用心沟通、倾听-全面了解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外来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最佳教育策略。从入学起,就该为新转入的外来学生专门制订了插班生的摸底培训制度,对于其中的特殊学生,建立了全程性的跟踪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纪录。时时关注外来学生的表现,“察其眼,观其色“,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沟通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学习,还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在学校行为、与同学相处的方式,以及以前的学校和老师等等。同时还听取其他同学的反映并与家长交流,全面细心地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制定相应的引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确保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这里健康成长。二、帮助设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由于多数外来学生的家长忙于打工赚钱,据调查了解,外来学生家与子女接触时间特别短,思想沟通次数少,学生的家庭教育基本空白;部分家长,因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子女而产生补偿心理,就“以钱代教”,无节制的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但物欲的满足,却使学生形成了思想上的“真空”;再加因学习的流动性而缺少恒定的思想教育,种种因素,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相对薄弱,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特点,要帮助外来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要特别做好外来学生的家校联系工作,多家访,指导家长的教育方法,矫正他们“以钱代教”、“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积极做好外来学生在校思想教育工作,尽量调用一切教育途径,特别是要勤写周记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多沟通,多鼓励,多用个别教育,教育他们重视精神、品德的锤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三、用心“浇灌”-做好“心育”“关爱”是浇灌学生心灵的甘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外来学生更是如此。外来学生的心理比较早熟和不稳定由于外来学生的流动性质,他们的自身经历相对丰富;由于家长的经营活动,对于社会他们也有较多的接触相对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在心理方面有了比一般同学更快的发展:有强烈的自尊心,观念的自主性和行为的独立性。但是易自以为是,少肯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行事盲目自信、好冲动,逆反心理强。地域文化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这些刚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加上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很少使用普通话,只能勉强和本地学生交流,使他们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外来学生通常比较敏感。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作为教师,点亮他们的心灯,开启他们的心扉,责无旁贷。要在生活上、精神上多关心他们,主动接近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感知他们的点滴成绩,以真挚的爱心去善待他们呢,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施展才华的舞台。例:来自河南的学生丹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她很少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在体育课上,老师经常有意地安排一些需要合作开展的活动,并让一些活泼外向、善于交流的同学和她配对;在课堂上,老师经常对她进行启发、提问,渐渐地,陶翠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了,胆子也大了许多。教师只有将爱的阳光毫无吝啬地洒向他们,才能让这些流动花苗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四、营造“家”的温馨,克服“心理孤势”。努力为“流动花苗”营造温馨的班集体,给学生以归属感,凝聚全班同学,以心换心,用爱温暖他们。由于父母经商,工作流动性较强,外来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动性:许多同学曾多次转学;即使在这一学校就读,但也不知道会持续多久。所以他们往往易产生对班集体冷漠的情绪,集体荣誉感不强。作为班主任要丰富集体活动,经常开展诸如“说说自己家乡”、“优点轰炸”、“格言激励”等活动,多方式、多途径,使整个集体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要充分利用外来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活动能力强,见多识广、不易怯场等优势,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并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且及时给与集体舆论的表扬与肯定,从而增强外来学生对集体的感情,养成较强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外来学生身处异地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使他与本地学生沟通时产生心理上的拘束;而外来学生人数在班级中只是占很小的比例,在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势”。为了扭转这种逆势心理,外来学生大多会主动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间有极强互动的团体,而且往往会对班集体形成一种排斥心理,且通常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所以,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孤势”,防止小团体的形成。首先要做好外来学生的分散,特别是在座位安排,尽可能让外来学生和本地学生同桌,并鼓励他们建立友谊,指导他们课余时间的共同活动,使外地学生尽快的融合到本地生中来。其次又要做好外地生仿效对象的“集中”,在外地生中要树立“龙头”,要尽可能的培养身边的一至两个外地学生成为班集体中的优秀分子,利用不自觉的小团体意识,使外来学生仿效学习,从而提高外来学生的群体素质。另外,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一视同仁,也有利于小团体意识的消亡。五、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的行为和倾向。一旦养成其力量顽强而巨大。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心发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外来学生由于家长素质比较低,学前教育基本空白,必然造成此类儿童行为习惯基础差。他们入学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蓬头垢面,气味难闻,无洗手洗头洗澡习惯,有了鼻涕就用手抹,往衣服上擦;上课静不下,坐不住,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放学回家由于无做作业的条件、环境、氛围,造成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等等不良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上的许多低起点给学校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针对外来学生的这些特点:1、要维护外来学生的自尊,增强克服不良行为的信心。有时他们为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会去说谎、作假、争吵、打架。在矫正其不良行为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自尊才会有自信,才会积极向上、勇于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2、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外来学生的“抵触”情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外来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老师和外来学生的关系是对立的,那么一切教育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外来学生的反抗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他若认为老师对他不好,他就会对你所说的一切都回答“不”。对待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外来学生,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让他认可你,才能接受你的教育。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指责他,对他态度冷漠,就不利于其不良行为的矫正。3、正确对待“反复”,坚持耐心疏导。外来学生的不良行为常常会反复出现,尤其对一个情绪不稳、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儿童来说更是常见的。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失去信心。要在外来学生每次的“反复”中发现点滴的进步,稍有一点进步就应给一份肯定,让外来学生多一份信心。六、“因才”评价-让“流动的花苗”更鲜艳为了充分调动外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因才”评价,就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比如: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每次考试的试卷分成、两套,卷的难度偏低于卷。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申请再考卷。将每次试卷分层,就是希望让平时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能考出高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做满足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这样的操作能更进一步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更好的调控下阶段的教学。多一份尊重,学生就会在评价中多找回一份自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点激励,学生就会多一股学习的动力!不同的评价方式,均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性原则。它让学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得到了前进的动力。来自贵州的简鹏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这次考试感觉真好,考卷上有许多亲切的提示,就像老师在身边鼓励我我平时还要多积累,多阅读。我想在这个暑假里一定要好好读几本书,提高语文成绩”我们必须认识到外来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由此产生的德育问题也有他的特殊性。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逃避,不能埋怨,更不能置之不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