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doc_第1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doc_第2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doc_第3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doc_第4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A . B . C . D .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2. (7分)根据课文默写。 (1)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荡胸生层云,_。 (杜甫望岳) (3)_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5)_,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6)唐代诗人李白曾在“疑是地上霜”的月色中遥思故乡亲人,而宋人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则用“_,_ ,_ 。”营造了相同的意境,抒发了一样的乡愁。 三、 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9分)3. (9分)阅读下面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黄蓉)于是冷笑道:“阁下可知孔门弟子,共有几人?”那书生(朱子柳)笑道:“这有何难?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黄蓉问道:“七十二人中有老有少,你可知其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那书生愕然道:“论语中未曾说起,经传中亦无记载。”黄蓉道:“我说你不明经书上的微言大义,难道说错了?刚才我明明听你读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得三十,成年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少年是四十二人。两者相加,不多不少是七十二人。题你这般学而不思,嘿,殆哉,殆哉!”那书生听她这般牵强附会的胡解经书(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门”指儒家学派,战国时期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B . “经书”即儒家经典书籍,以“四书”“五经”为代表。C .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和他的弟子。D . “学而不思殆哉,殆哉”,是化用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下列引号内的数字用法,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B .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C . “五十”而知天命。D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分)4. (1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惊慌地说:“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他把茶叶放到手学上,细细地数,说道:“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劳动了五十年之后,竟干出这等事!看着外祖父这些鬼把戏,我又好笑又厌悉,而外祖母只觉得可笑。“你算了吧!”她安慰我说,“怎么回事啊?老头儿越老,反倒越糊涂!他八十岁的人了,也同样倒退八十!让他糊涂去吧,看谁倒霉;我来挣咱们俩的面包,怕什么!”(1)选文出自名著童年,作者是_。 (2)阅读选段,简要概括文中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形象特点。 (3)请列举出这部小说中的另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并谈谈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5. (11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二十四节气”,八年级某班特举办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1)阅读上面的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必要举行这样的活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1分)6. (20分)阅读下面两篇小说窗,完成小题。 【甲】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一天下午,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_。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稍过了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者:澳大利亚泰格特,选自外国小说选刊)【乙】最先吸引她的就是这一排窗子。这一排窗子邀进来一大片令人感到奢侈的阳光,许是与对街建筑相隔着一段可观的距离,采光才这么好。伫立在这如此的天然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她当时就决定搬进来后要沿窗放上盆栽。后来她果真这样做了,盆栽长得很好,尤其是非洲兰,粉的、红的、蓝的和此行的花朵接力赛一般绽开着没完没了。这天,浏览着盆栽时她想,_。沉迷在这想的想法中,她挪移过来一把轻便的躺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躺在椅子中开始阅读。她有些后悔,取书时应该挑选一下。这本她手中的小说集子太枯燥了,她曾经翻阅过几次,总是难以终页。书里的巧思奇想的字句,充满张力的叙述吸引着她,连特地沏的一杯茶从武夷山带回来的“大红袍”也忘了喝。专心一意地读着读着,直到被电话铃声中断,她才愕然悟到:这书怎么发生了异变?她把书拿到离窗远的另一端的餐桌上,她一向读书报的地方,打开灯驱逐开白天里也一直悬罩着的昏暗,再读之同一本小说。眼睛接触到的仍然是以往那粗疏单调的字句。书还原成原本的无味。自此,她在临窗处安置了一张书桌,她总是坐在那里眷抄修改写就的诗稿。当有人问起她获得诗作奖的感想时,她笑着说:“都靠一排引进自然天光的窗。”听到的人都各自深沉地去琢磨那“窗”的象征意义。(作者:美王渝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1)联系上下文情节,给甲乙两文的空白处各补写一句心理活动。 (2)品读文中的划线语句,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简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伫立在如此的天然光色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品味句中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3)微型小说常有让读者“意外”的情节。请以甲文为例,说说你读到的“意外”。 (4)“窗”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读完两篇小说,你认为两文中“窗”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7. (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思而不行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谧“文”,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如今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句“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孔子反对的。季文子是一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猥琐;人一猥琐,便不足观。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对善恶美丑判断!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日:“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文/鲍鹅山,有改动)(1)下列关于本文中心论点的阐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做事不能太过谨慎。B . 考虑得太多,人便渐渐委琐。C . 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人。D . 做事贵于果断坚决,不要过多计较私利。(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段写很多人误解“三思而后行”,只为证明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B . 第段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其实是反对人过于精明世故,过于计较祸福利害。C . 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突出了“最初一念”的可贵。D . 第段结尾运用了设问,引人思考,指出“三思而后行”行的往往是私利。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8. (21分)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蚤:通“早”。昧爽:拂晓。直:通“值”,价值。(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b_,c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顾野有麦场_一狼洞其中_有屠人货肉归_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3)翻译下列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 八、 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过往让人难以忘怀,或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友谊,或是曾经逝去的蓝天,或是童年流过村前的潺潺小溪。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它们的曾经陪伴,我们才会感觉到成长的路上阳光多于阴雨,温暖多于寒冷。这些曾经的美好,我们怎能忘记?请以“怎能忘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请认真审题,力求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