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下)_第1页
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下)_第2页
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下)_第3页
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下)_第4页
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 下 61 瘦金书 亦称 瘦金体 楷书的一种 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 薛曜 薜稷而出以新意 运笔挺劲犀利 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 成一家法 自号 瘦金书 明代陶宗 仪 书史会要 称其 初为薛稷 变其法度 自号瘦金书 近人叶昌炽 语石 称其书 出于古铜甬书 而参以褚登善 薛少保 瘦硬通神 有如切玉 世称瘦金书也 存世作品 有 楷书千字文 神霄玉清宫碑 今之仿宋体 亦是从此中脱出 62 指书 亦称 染指书 用手指蘸墨作书 故称 北宋时已有 马永卿 懒真子 载 温 公 司马光 私第在县宇之西北 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 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 指 头微曲 染墨书之 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 63 院体 书法术语 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 一般含有贬意 北宋黄伯思题 集王书圣教序 称 书苑 云 唐文皇制圣教序 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 累年方就 逸少剧迹咸萃其中 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 纤微克肖 书苑 之说信然 然近世翰 林侍书辈多学此碑 学弗能至 了无高韵 因自曰其书为院体 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 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 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 碑中字未尝俗也 非深于此者 不足以语此 64 经生书 书法术语 唐代佛教盛行 信徒多以佛经敬奉 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 成 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 经生 其字则你为 经生书 这类手抄的经卷 在书法上亦有 较高的水准 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 但后人袭称之 经生书 则含有贬意 65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 板桥 法书的别称 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 又时以兰竹面笔 出之 自成面目 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 而隶多于楷 隶书又称 八分 因此送燮谑称自 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 六分半书 66 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 论书 晋 宋而下 分而南北 北方多朴 有隶体 无晋逸雅 至清代阮元著 南北书派论 则明确分正书 行草为南北两派 称 东晋 宋 齐 梁 陈为南派 赵 燕 魏 齐 周 隋为北派 南派由锺繇 卫瓘及王羲之 献之 僧虔等 以至智永 虞世南 北派由锺繇 卫瓘 索靖及崔悦 户谌 高遵 沈馥 姚元标 赵文 深 丁道护等 以至欧阳询 褚遂良 南派不显于隋 至贞观始大显 又称 南派乃江左 风流 疏放妍妙 长于启牍 北派则中原古法 拘谨拙陋 长于碑榜 并称 至唐初 太宗独善王羲之书 虞世南最为亲近 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然此时王派虽显 缣楮 无多 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赵宋 阁帖 盛行 不重中原碑版 于是北派愈微矣 阮元此 说 在晚清颇具影响 但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 虽体势多样 性情有别 然并不 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 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 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 帖学为 南派 66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 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 几点 如双苞 即 双钩 单苞 即 单钩 回腕 撮管 握管 搦管等 传自锺繇 王 羲之 虞世南 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 五字执笔法 即擫 压 钩 格 抵 经历代书法 家长期书写的实践 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67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 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 书苑菁华 引晚唐林韫 拨镫序 语 镫 马镫也 盖以笔管着中指 名指尖 令 圆活易转动 笔管直 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 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 浅 则易于拨动矣 推 拖 撚 拽 诀尽于此 二 桃源手听 引北宋钱若水语 古 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 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 擫 压 钩 格 抵 用笔双钩 则点画遒 劲而尽妙矣 谓之拨镫法 但 唐诗纪事 及 宣和书谱 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 拨 镫法 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 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68 双钩 书法术语 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 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 称 为 双钩 南宋姜夔 续书谱 称 双钩之法 须得墨晕不出字外 或廓填其内 或朱其 背 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 妙墨双钩帖 诗句 一种书写 空心字 的技法 据载 宋代 蒲元 尝以双钩字写 河上公注 道德经 笔墨精细 若游丝萦绕 孤烟袅风 连绵不断 或一笔而为数字 分布匀稳 风味有余 执笔法的指法名称 与 单钩 相对 北宋黄庭 坚论书 凡学字时 先当双钩 用两指相叠 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 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 中节之间相叠 钩住笔管 称为 双钩 69 单钩 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 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 余指皆垫于笔管 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 故称 单钩 与 双钩 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 若篆书 则可多 用单钩 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 学古编 亦称 写篆把笔 只须单钩 即伸中指在 下夹衬 方圆平直 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 书学捷要 称 单钩者食指 中指参差不齐 食指钩向大指 中指钩向名指 此是单钩 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 微偃其笔 70 枕腕 书法术语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 称为 枕腕 多用于书写小字 也有使用臂搁 多以竹 木制 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71 悬腕 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 肘部不靠桌面 腕 凭空悬起 称为 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 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 才得集注毫端 点画方能劲健 72 回腕法 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 手指相对胸前 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 即采用此法 执笔时腕肘高悬 能提能按 然不能左右起倒 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 故一 般多不采用 73 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 指实掌虚 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 掌 不但要虚 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 腕才能平 腕平 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 肘腕并起 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 之说 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 竖掌 作书 书壁则可 俯桌书写 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74 凤眼 书法术语 执笔法的指法名称 握管时 大拇指节骨挺直 里侧呈微凸伏 与内 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 因美其名为 凤眼 大指骨外凸 虎口空圆者称 龙眼 是 另一种执笔法 75 执使 书法术语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 唐代孙过庭 书谱 载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 执谓浅深长 短之类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 执谓执笔 使谓运用 参见 运笔 76 运笔 书法术语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 续书谱 称 大抵执之欲紧 运 上欲活 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 手不主运 运之在腕 腕不主执 77 提腕 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 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 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 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 不能尽全身之力 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 取 78 肘腕法 书法术语 书写时使用肘 腕的方法 北宋周越 古今法令苑 称 肘著案而虚 提腕者为提腕 悬在空中者为悬腕 元代陈绎曾称 枕腕以书小字 提腕以书中字 悬腕 以书大字 郑杓称 寸以内 法在掌指 寸以外 法兼肘腕 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 握笔的右腕 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 如清代姚配中称 用左手称翼如之势 翁方钢称 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 而不知右腕之力 须从左腕出 近人康有为认为 右腕挺开 则锋正对准 腕悬则肩背力出 左腕挺开贴案 则气停匀 右腕益虚活 79 按提 书法术语 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 按 是笔往下顿 提 是笔向上拎 行笔有 按提动作 就能保持笔锋居中 清代蒋和称 顿后必须提 蹲与驻后亦须提 提者将笔提 起 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 蒋衡谓 凡转肩钩勒 须提起顿下 然提顿二字相 连 捷于影响 少迟 则犯落肩脱节之病 刘熙载 艺概 书 概 称 凡书要笔笔按 笔 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 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 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 笔重处正须飞提 用笔轻处正须实按 始能免堕 飘二病 参见 行笔 80 运腕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由于毛笔性能柔软 因此书写汉字 除要有正确的 执笔法 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 北宋黄庭坚称谓 腕随己意左右 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 调正笔锋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写出的笔道 才坚劲圆浑 富有质感 81 啄 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 称短撇为 啄 啄笔的书写宜迅疾 唐太宗李世民 笔法诀 谓 啄须卧笔疾罨 元代陈绎曾 翰林要诀 载 啄 点首撇 尾左出微仰 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 啄 如鸟之啄物 锐而且速 亦言其画行以 渐 而削如鸟啄也 82 磔 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 称捺笔为 磔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 磔 捺法用磔 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 斜捺叫磔 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 笔法诀 称 磔须战笔外发 得意徐乃出之 贵三折而遗亳 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 着纸折锋翻笔 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 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83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 唐 太宗工隶 楷书 以 虞 世南为师 常患难于戈法 一日书 戬 字 乃空其落 虞 世南取笔填之 以示魏徵 徵称 仰观目 圣作 惟戬字戈法颇逼真 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画较长 写时如不从容行笔 必然头尾重 中间轻薄 汉隶戈法 落笔 顾右 楷从隶出 以免僵直 唐太宗李世民称 为戈必润 贵 迟疑而右顾 84 中锋 书法术语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 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 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 载 宋徐铉善小篆 映日观之 画之中心 有一缕浓墨 正当其中 至于屈折处 亦当其中 无有偏侧 乃笔锋直下不倒侧 故锋常 在画中 此用笔之法也 85 聚墨痕 书法术语 中锋运笔 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 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 凝聚成一道 浓重的墨线痕迹 故名 南宋除陈槱 负暄野录 称 常见 李阳冰 真迹 其字画起止 处 皆微露锋锷 映日观之 中心一缕之墨倍浓 盖其用笔有力 且直下不欹 故锋常在 画中 明代董其昌 画禅宝随笔 评苏轼 赤壁赋 墨迹称 坡公书多偃笔 亦是一病 此 赤壁赋 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 乃全用正锋 是坡公之兰亭也 每波画尽处 隐隐有 聚墨痕 如黍米珠 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86 侧锋 书法术语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 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 临池心解 称 正锋取劲 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 兰亭 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 来取势 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87 折锋 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 以别于转笔 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 由阳面翻向阴面 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姜夔 续书谱 称 下 笔之初有搭锋者 有折锋者 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 凡作字 第一字多是折锋 第二 三字承上笔势 多是搭锋 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 应其左故也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 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 刘文清四智颂 后 称其笔法 以搭锋养势 以折锋取姿 88 裹锋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 欲上先下 欲左先右 以后凡 是取圆势用笔 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 裹锋 如 曹全碑 石门铭 等多用之 89 逆锋 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为了藏锋铺亳 用逆入的方法 欲下先上 欲右先 左 以反方向行笔的称 逆锋 用逆锋作字 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 要笔锋无处不到 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 努则锋下管上 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 括如此 著相便非 90 蹲锋 书法术语 蹲 有停留的意思 与 蹲 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 蹲锋 蹲锋却为两 法 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 蹲锋则是欲趯先蹲 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 玉堂禁经 称 蹲锋 缓亳蹲节 轻重有准是也 蹲锋 驻笔下衄是也 夫有趯者 必先蹲之 91 金错刀 对书 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 载 南唐李后主 煜 善书 作 颤笔摎曲之伏 遒劲如寒松霜竹 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 谓 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 亦清爽不凡 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 晚年变而为画 故颤掣乃如书 法 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 法书要录 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 查 92 筋书 书法术语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 筋书 东晋卫夫人 笔阵图 称 善笔力者多 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力丰筋者圣 书法言筋 骨 均寓褒奖之 义 如历来称颜真卿 柳公权书为 颜筋柳骨 93 一笔书 书法术语 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 如一笔直下而成 故名 汉代 张芝首创 唐代张怀瓘 书断 称 伯英 张芝 章草 学崔 瑷 杜 度 之法 因 而变之以成今草 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断 及其连者 气 候通其隔行 北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称 王献之能为一笔书 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94 颤笔 亦称 战笔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科技法 因笔画呈颤动状 故名 谈荟 载 南唐李后主 煜 善书 作颤笔摎曲之状 遒劲如寒松霜竹 亦称 金错刀 宣和面谱 花鸟三 载 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 后画竹 乃如书法 有颤掣之状 95 悬针 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下端尖锐 如针之倒悬 故名 与垂露为两种形体 冯武 简缘 书法正传 称 将欲缩锋 引而伸之 须要首尾相等 但锋尖耳 不可如鼠尾 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 悬针始于 兰亭 年 字 后人遂以为法 96 垂露 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 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 垂而不落 故名 具有 藏锋的笔势 不同于 悬针 唐代孙过庭 书谱 称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 书法术 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 东汉蔡邕 九势 称 护尾 点 画势尽力收之 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 笔势逆入而反收 逆则强健得势 收则显示笔有 余力 北宋米芾 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 的论点 即从 护尾 扩展而来 97 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 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 逆入 指起笔时 笔锋要朝 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 随即转锋行笔 以达到 藏锋 于点画之中 均匀地万毫齐力 平 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 平出 指笔画至末不收 势尽出锋 回腕空收 98 疾涩 书法术语 用以对笔势的评述 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 力度强弱 笔锋顺逆诸 因素产生 疾笔求其劲挺流畅 涩笔求其凝注浑重 东汉蔡邕 九势 称 疾势 出于啄 磔之中 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涩势 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 东晋王羲之 记白云先生书诀 称 势疾则涩 清代刘熙载 艺概 书概 称 古人用笔 不外 疾 涩 二字 涩非迟也 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 而能疾涩者无之 99 方圆 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从用笔上讲究方圆之术的 如元代刘 有定 衍极 注 称 执笔贵圆 握管不可不直 直则方 字贵方 得势不可转 转则圆 篆圆也 圆其用而方其体 隶方也 外虽方而内实圆 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 如 南宋姜夔 续书谱 称 方圆者 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 草贵圆 方者参之以圆 圆者参 之以方 斯为妙矣 方中寓圆 圆中有方 既有矛盾 又能统一 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 果 若 舍方求圆 则骨气莫全 舍圆求方 则神气不润 方不变谓之斗 圆不变谓之环 此书之大病也 变通异诀 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100 燕尾 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 如神龙本 兰亭序 欣 字右下半的 人 其状似燕之尾 故名 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 参见 燕不双飞 101 柳穿鱼 书法术语 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 如形 影 彤 彬诸字 其右侧的竖三撇 须 有仰 平 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 似三条小鱼 用柳枝穿连起来 故名 102 激石波 书法术语 用笔时平捺称 波 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 过 这种捺笔称为 激石波 如 兰亭序 欣 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103 牵丝 亦称 游丝 引牵 引带 书法术语 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 之间的纤细笔道 纤细如发丝 挺健俐落 起有上呼下应 意气周流的作用 可以表现出 书家功力 104 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 用笔时平捺称 波 一波三折 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 经过三 折之后 笔画才波发矫健 明代丰坊 书诀 载 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即 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直过的毛病 经锺繇指导 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 北宋 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105 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 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 皆须三折笔锋 始得完成 其法 落笔藏 锋为第一折 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 回锋收笔为第三折 作书忌顺笔平拖 而点画 经过三折 始能圆满浑成 元代夏文彦 图绘宝鉴 载 宋代唐希雅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 刀书 有一笔三过之法 虽若甚瘦 而风神有余 106 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 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 过折 即指每画一波 常三过折笔的意思 收缩 即北宋米芾 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 说之略称 运笔切忌直来直去 缺乏内含 清代包世臣 艺舟双楫 曾举例 学书如学拳 学拳者 身法 步法 手法 扭筋对骨 出手起脚 必极筋所能至 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 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 不从事于支积节累 则 大谬矣 107 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 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 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 使笔毛一无 扭结地聚结运动 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 圆健得势 南朝梁王僧虔 笔意赞 剡 纸易墨 心圆管直 浆深色浓 万毫齐力 108 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 内擫 指意在收敛的笔势 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 近人沈尹默认 为 大凡笔致紧敛 是内擫所成 反是 必然是外拓 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 很有道理 说大王 羲之 是内擫 小王 献之 则是外拓 试观大王之书 刚健中正 流美而静 小王之书 刚用柔显 华而实增 并指出 内擫是骨 骨气 胜之书 外拓是 筋 筋力 胜之书 109 屋漏痕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 其形凝重自然 故名 唐代陆羽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载 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 怀素称 吾观夏云多奇峰 辄常效 之 其痛快处 如飞鸟出林 惊蛇入草 又如壁坼之路 一一自然 颜真卿谓 何如屋漏 痕 怀素起而握公手曰 得之矣 又 南宋姜夔 续书谱 称 屋漏痕者 欲其无起 止之迹 110 折钗股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 质坚而韧 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 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南宋姜虁 续书谱 称 折钗股者 欲其屈折 圆而有力 马宗霍 书林记事 载 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 邬兵曹 彤 或问曰 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 兵曹有之乎 怀素以 古钗脚 折钗股 为对 鲁公曰 何如屋漏痕 素起捉公手曰 老贼得之矣 111 锥画沙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以锥子划沙 起止无迹 具有 藏锋 的效果 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 痕迹中正 形似 中锋 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 唐代褚遂 良 论书 称 用笔当如锥画沙 宋代黄庭坚称 如锥画沙 盖言锋藏笔中 意在笔 前 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载 陆彦远 思而不悟 后于江岛 遇见沙平地静 令人意悦欲书 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 其劲险之状 明利媚好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 使其藏锋 画乃沉着 112 壁坼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 无做作习气 南宋姜虁 续书谱 称 用笔如折钗股 如屋漏痕 如锥画沙 如壁坼 壁坼者 欲其无布置之巧 113 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 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 外柔内刚 北宋苏轼自论 余书如绵裹铁 明代解缙称 东坡丰腴悦泽 绵里藏针 114 银钩虿尾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银钩指丁 亭 宁等字的趯笔 虿尾指乙 也 等字的趯笔 南朝梁庾肩吾 书品 或因挑而还置 是以鹰爪含利 出彼兔毫 龙 管润霜 游兹虿尾 挑而还置 是指遇到趯笔 必先驻锋蓄力而后趯出 获得笔短意长 凝注有力的效果 此语并非专指趯笔 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 名其笔势如 银钩 虿尾 115 衄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笔锋退而复进 清代蒋和称 笔既下行 又往上 也 与回锋不同 回锋用转 衄锋用逆 蒋骥称 衄者 即老芾 米芾 无垂不缩 无往 不收 意 116 搭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 顺势而 下 不用逆势的起笔称为 搭锋 南宋姜虁称 下笔之初 有搭锋者 有折锋者 其一字 之体 定于初下笔 凡作字 第一多是折锋 第二 三字承上笔势 多是搭锋 若一字之 间 右边多是折锋 应在其左故也 清代蒋和称 笔锋搭下也 上笔带起下笔 上字带起 下字 朱履贞称 书法有折锋 搭锋 乃起笔处也 用强笔者多折锋 用弱笔者多搭锋 117 抢 书法术语 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 抢 清代蒋和称其 意与折同 折之分数多 抢之分数少 折之分数实 抢之分数半虚半实 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 元代陈绎曾 称 圆蹲直抢 偏蹲侧抢 出锋空抢 笔燥则折 笔湿则抢 笔燥实抢 笔湿空抢 118 转 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区别于折锋 雪庵运笔八法 称之 为围 有圆转回旋之意 东汉蔡邕称 转笔宜左右回顾 无使节目孤露 一般真书多用折 锋 草书多用转笔 南宋姜夔称 转 折者 方圆之法 真多用折 草多用转 折欲少驻 驻则有力 转不欲滞 滞则不遒 然而 真以转而后遒 草以折而后劲 不可不知 但转 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 必须交替使用 才能丰富书法的艺 术性 119 驻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运笔若行若住 清代蒋和称 不可顿 不可蹲 而 行笔又疾不得 住不得 迟涩审顾则为驻 杜之堂称 走而稍停谓之 驻 驻非终止也 画之长短 至此适可 不再行走 稍停其笔而已 驻笔不同于顿笔 蒋骥称 手不运而以 笔按下为 顿 运笔时而意有所顾 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 驻 120 挫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顿后将笔提起 使锋转动离开原处 称为 挫 是 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 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 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 清代蒋骥称 顿挫与 提顿相连 欲挫仍须提 既挫又须顿 121 顿蹲 书法术语 停笔重按称 顿 轻按称 蹲 雪庵运笔八法 称其为 叠 清代蒋 和解释 笔重按下 为 顿 用笔如顿 特不重按 为 蹲 122 骨法 亦称 骨力 书法术语 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 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是 表现神情的依凭 清代刘熙载 艺概 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 骨也 唐太宗李世民尝谓 吾临古人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求其骨力 南朝齐谢赫 古画品录 中首先提出 画有六 法 其二为 骨法用笔 论者认为 骨法用笔 能把笔擒得定 纵得出 遒得紧 拓得开 提按起倒 挺拔矫健 浑身都是解数才行 乃从长期悬肘中锻炼得来 123 肉法 书法术语 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 肥瘦 粗细的一种技法 元代陈绎曾 翰林要 诀 肉法 一则中称 字之肉 笔毫是也 疏处捺满 密处提飞 捺满即肥 提飞即瘦 肥者毫端分数足也 瘦者 毫端分数省也 笔道由笔醮水墨写成 故在运用时 又称 初 学提活 蹲轻则肉圆 老成提紧 蹲重则肉 水太渍则肉散 太燥则肉枯 干研墨则湿 点笔 湿研墨则干点笔 墨太浓则肉滞 太淡则肉薄 粗则多累 积则不匀 124 背抛法 亦称 外略法 书法术语 指 乙 字趯笔书写的技法 写趯笔贵于宽圆 如背手抛物 故名 宋人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称 蹲锋紧掠徐掷之 速则失势 迟则缓怯 125 八病 书法术语 泛指书写点画经常出现的弊病 俗称败笔 八病都是以接近这类点画 的实物形态定目 如 牛头 鼠尾 蜂腰 鹤膝 竹节 稜角 折木 柴担等 126 布白 书法术语 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 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 字的点画与 空白均有繁简 短长 结体也有大小 疏密 欹正 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 灵活多变 布 白得当 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又 对整幅作品行与 行之间的安排也称 布白 127 燕不双飞 书法术语 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 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 二 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 字形拖沓 燕不双飞 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 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 锋形如折刀头 和雁尾之齐平相似 故亦称 雁不双飞 128 散水 俗称 三点水 书法术语 写法因字体与书体而各别 唐代张怀瓘 王堂禁经 散水异 法 称 氵 此名递相显异 意在或藏或露 状类不同 法以刚侧而中偃 下潜挫而趯锋 则右军 黄庭经 乐毅论 用此也 氵 此名潜相瞩视 外虽解摘 内则相附 此盖锺 繇 法 上 下以潜锋暗衄 下以迅趯而捷遣 右军遵用之 于真隶常为之 氵 此行书 法以微按而饷揭 意以轻利为美 锺 繇 张 芝 二王行书 并用此法 129 雁阵 书法术语 指字下四点排列之势 书法三昧 急雁阵 缓雁阵 燕 然 樵 三字外不可用 130 向相 书法术语 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 与 向背 相辅相成 详 向背 131 向背 书法术语 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 与 向相 相辅相成 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 平行和雷同 尽量做到违而不犯 和而不同 既多样 又统一 例 即向相 即 向背 132 展促 书法术语 指书法结体造型的一种技法 有从单字间笔画繁减悬殊上去理解的 如唐代颜真卿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称 大字促之令小 小字展之使大 兼令茂密 所 以为称 北宋米芾则不以为然 称 盖字自有大小相称 且如写 太一之殿 作四窠分 岂 可将 一 字肥满一窠 以对殿字乎 盖自有相称 大小不展促也 又称 篆籀各随字形大 小 故知百物之状 活动圆满 各各自足 隶兴乃始有展促之势 也有从一个字的偏旁结 构的处理上去理解的 如清代包世臣 艺舟双楫 称 少师 杨凝式 结字 善移部位 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 皆以展蹙 促 变之 故按其点画如真行 而相其气势则狂草 杨凝式书有 神仙起居法 133 俯仰 书法术语 指书法结构点画偏旁之间的联系 俯要下应 仰要上呼 使文字组合 的偏旁 或字与字之间 书写时有映带顾盼之姿 显得气贯意连 生动有致 清代包世臣 艺舟双楫 北碑画势甚长 虽短如黍米 细如纤毫 而出入收放 俯仰向背 避就朝 揖之法备具 134 墨猪 书法术语 比喻字体笔画丰肥 臃肿而乏筋骨 因字如墨团 故名 唐代张彦远 法书要录 引东晋卫夫人 笔阵图 称 多骨微肉者 谓之筋书 多肉微骨者 谓之墨 猪 书写粗笔道的字而不见筋骨 易犯此病 135 行气 书法术语 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 一般要求笔断意连 联缀成行 积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