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法专题文官制度之反思 导论 一 文官制度的概念 文官制度是国家关于文职官员的考选 考察 奖惩 待遇 培训 流动 退休等方面的体制和规章制度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 英国1855年5月21日公布的 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民国时期引进中国今天也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所采用 二 现行文官制度之困境 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外 苏联解体古代 明帝国的瓦解戈迪亚斯之结民粹主义精英主义古代国外 纸牌屋 现状反思 围城效应 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黄仁宇的 大历史观 macro history 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专恃记忆 它本身也是对学者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养成 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思 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 即 把握 是宏观的 研究仍是微观的 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 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大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 勇敢和道德 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 着重东西的汇合 黄仁宇 古代文官制度 明代文官的运行朱元璋废除宰相正统与于谦正德与王阳明嘉靖与严嵩 大礼仪 左顺门事件杨慎万历与张居正海瑞崇祯与袁崇焕 思宗 隆庆 万历 泰昌 天启 穆宗 神宗 光宗 熹宗 世宗 武宗 孝宗 宪宗 嘉靖 正德 弘治 成化 崇祯 宣德 正统 景泰 天顺 宣宗 英宗 代宗 英宗 洪熙 永乐 建文 洪武 仁宗 成祖 惠帝 太祖 明朝帝系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成祖朱棣像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明宣宗朱瞻基像 明英宗朱祁镇像 明代宗朱祁钰像 明宪宗朱见深像 明孝宗朱祐樘像 明武宗朱厚照像 明世宗朱厚熜像 明穆宗朱载垕像 明神宗朱翊钧像 明光宗朱常洛像 明熹宗朱由校像 明思宗朱由检像 皇帝 五军都督府 六部 都察院 大理寺 锦衣卫 殿阁大学士 承宣布政使司 都指挥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通政使司 监察御史 府 县 卫 千户所 百户所 明朝主要统治机构布局简图 明代北京城内各部位置图 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 六部 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抗 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卷239 一 文官的构成与等级制度 文官制度是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中国传统行政制度高度发达的主要标志 几乎成为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象征 文官是一个庞杂的等级森严的队伍 在文官制度中具有实际意义的 是职事官 散官 勋官 加官及爵号 职事官 担任实际职务的文官 散官 有官品而无实际职务的官员 具有荣誉性 勋官 这是典型的荣誉称号 如三公 太师 太傅 太保 加官 即在原有的官职之外 加上其他官衔 以获得特殊的权力 独孤信 侧帽 26个官职 3个皇后的父亲 朱寿 封爵制度 按一定标准授给功臣以爵位 以示酬劳 五等 亲王 郡王 封建 七国之乱前后 明代以前必须之国 清朝只能在京城 唐代职事官管理体制 1 选拔 科举常举 每年一次由礼部组织 分明经 进士两科 后交吏部进一步考核 分为身 言 书 判四项 制举 皇帝不定期对有才能的人进行考核 目的是举非常之才 2 考核 一年一小考 四年一大考 程序 实质 庞大的官僚队伍是有等级的 九命制是先秦的制度 在诸侯 卿大夫中分九等 粟石品级制 用谷粟的容量单位 石 作为官品的名称 用石数多少决定官品的高低 这一官品制是从汉代开始的 品石混合制 从粟石品级制向九品制的过渡 九品制 传统文官制度中基本的官员制度 自一品至九品 共九等 与现行 公务员法 的职务级别的区别和联系 十级 传统文官制度中诸如职务 品级 官阶 勋号 加官 封爵 赏赐 差遣等 都是可以用于区分文官的等级的 所有职事官制度 散官制度 勋官制度 爵位制度等 既是人事行政的手段 又是一种激励机制 在便于管理的同时 给文官队伍以激励 以使之忠君 勤政 有序 并享受相应待遇和特权 二 文官选拔制度 中国传统政府在行政实践中 发明和创设了一系列的文官选拔制度 其主体制度先后有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作为补充 还有征辟制 恩荫制 赀纳制等 1 从世卿制到官僚制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出现以前 三代的官吏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分封基础上的世卿制 也就是说 自天子和诸侯以下各官都是世袭的 他们是依血缘关系被分封为官 卿 并世代享有卿的地位和特权 国王和诸侯也无权将他们免职 各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而各自为政并相互兼并 形成割据小国 处于贵族低层的士开始崛起 充当诸侯 大夫 卿的谋士和家臣 帮助他们管理政务 指挥战争 这些人地位和职务的升降 在于对其君主的贡献 并因贡献而得到俸禄 战国时期的变法则用彻底打破了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世卿制 由以世袭为原则的世卿制 到以贤能为原则的任命制 标志着官僚制的形成 而文武分职制度的实行 则使得文武成为公共行政的职业队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发达的文官制度 2 征举制 所谓征举 就是征招和保举 由君主或以其政策或实际行动 或以其文告 表达征用贤能之士的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 有军功者或知识分子 士 便争向投奔 经人推荐 保举 从而被任命为官 征举制最大的不足是缺乏标准 而且也没有明确责任 仅泛泛征求 贤士大夫 使人难有把握的尺度 没有明确这些 贤士大夫 由谁负责发现 评议 保举 就无法具体落实 李宗吾在 厚黑学 中说 求官六字真言 空 贡 冲 捧 恐 送 做官六字真言 空 恭 绷 凶 聋 弄 这正如吴思在 潜规则 中说说 凡游戏必有规则 但规则未必明说 明说的 又未必当真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3 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确立后形成的第一个较稳定的文官选拔制度 盛行于两汉 衰于魏 皇帝下诏令并列出举荐科目 官员按科目要求发现 考察人才并加以推荐 被推荐的可以是低级官吏 亦可以是平民百姓 一经荐举 即按要求送京师接受皇帝或受皇帝委托的丞相 御史 九卿的策试 根据策试成绩高下分别授官或提升 当察举而不察举以失职论 察举不当者连坐 岁举主要科目是孝廉和茂才 季才 科 特举是皇帝诏令时规定察举的名目 科目有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能言极谏 明经 明法 敦厚 尤异 阴阳等 察举制从制度上讲 是比较严慎的 不仅有科目 考察 评议 而且有考试 连坐制度 但主要缺陷是标准还比较笼统 考试也不够严密 给营私舞弊者以可乘之机 民间流传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策良将祛如鸡 4 九品中正制 基本内容是 由中央现任官员中 贤有识鉴 者 出任本籍州 郡的 中正 中正的职责是根据出身 才 德等标准 将辖区内的人才经过品评 分为九品 然后由小中正报大中正核实 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定 最后交尚书吏部选用 与察举制相比 九品中正制赋予中正官权力过大 中央政府甚至不对所举人进行考试 任用官员全凭中正的品评 5 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选拔文官的主要途径 是知识分子跻身官场的主要阶梯 自隋创立 唐代定制 经两宋加以完善 明清推向顶峰 相延达1300余年 科举制度就其实质言 是知识分子可以不经由荐举 自愿报名考试 经不同科目和不同级别的考试 由主管机构根据考试成绩 从中择优录取 并根据各级考试中的等差名次 授以不同层次的官职 其一 科举名目 即常科 制科 武举 其二 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核心是考试 考试内容不仅关系到行政官员的素质 也影响着国家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风尚 其三 考生来源与考试程序 其四 考试规则 包括对主考官的选用和监督 复试制度 糊名和誉录制度 考试纪律 复查试卷等等 其五 录取与授官 科举制度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以门第高低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 打破了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局面 为广大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进身的机会 并由此扩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 使之成为封建国家的政治基础 二 唐代科举 一 科目常科与制科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字明法明算1 秀才科 最为难考的科目方略策2 进士科时务策贴经天宝以后加试诗 赋 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3 明经科贴经口试大义时务策进士科重文章 明经科重记忆背诵能力 狄仁杰 录取难易悬殊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人重进士 仕途之正途 二 考生生徒乡贡生徒 在校学生国子监所辖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儒学学校书学律学算学 专门学校弘文馆 崇文馆 贵族学校生徒在校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可参加科举考试乡贡 地方考生 三 考试省试试于尚书省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考后由礼部侍郎主考 礼部试科举录取 登科 及第 登第 擢第进士录取 进士第 前进士科举及第不能直接得官 吏部试 唐代的公务员录取考试身 言 书 判进士及第后初仕多任县尉 校书郎制科 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及第立即授官唐代科举 不健全的考试制度唐代出仕不惟科举一途门荫 军功李德裕建议停止科举 三 宋代科举继承了唐代科举制度三项创新 一 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加强了皇帝对科举的控制 二 建立殿试制度皇帝主持并决定录取名次打破主考官与门生的特殊关系 所有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三级考试 解试 州 府试 礼部试 殿试 三等发榜 三甲 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北宋 榜首 第一名 榜眼 第二 三名 前三名都可以称状元南宋 状元榜眼探花状元的光荣 三 制度完备弥封与誊录 秦桧 四 明清科举特点 科举必由学校八股取士 一 学校1 中央学校 国子监监生 举监 贡生 纳贡 例监2 地方学校 县学 府学生员 诸生 秀才 博士弟子 廪生 增生 附生 地方学校入学考试 童试未入学者称童生七十老童生三级童试 县试 府试 道试 院试 学道童试合格 进学 中秀才 秀才权利 穿蓝衫免肉刑免服役 三 考试程序三级考试乡试秋闱贡院举人 孝廉 大挑会试春闱贡士殿试 廷试 进士三甲连中三元 四 及第之后第一甲入翰林院修撰 编修二 三甲参加朝考 优秀者为翰林院庶吉士余任六部主事 知县明清宰相一般翰林出身 举子看榜图 捷报 五 南北分卷制度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明仁宗后南北分卷南卷 55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广 广东 应天府 南直隶部分府州北卷 35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顺天府 北直隶大部分地区 辽东中卷 10 四川 广西 云南 贵州 南直隶部分府州南北分卷制度既体现了对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政策倾斜 也注意了对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政策保护 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 康熙五十一年按省分配名额 科举的废除光绪三十一年 1906年 诏废科举 六 科举之功过功 1 相对公平 公正2 有利于社会稳定3 提高了各级官吏的文化素质影响了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过 1 重文才轻干才2 导致官重民轻的社会观念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 阆中清代四川贡院号舍 科举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余年里 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官选拔制度的范畴 不仅对公共行政的制度建设 行政运作 而且对扩大政治基础 确保政治稳定 起到了特殊的 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科举制度走向严密的过程 也是它逐渐僵化和衰亡的过程 特别是八股取士 当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时 其回应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6 其他 征辟制度 皇帝和政府主要长官聘纳臣僚属员 保举制度 具有一定官位或资格的人向有用人权的机构或人员推荐人员任职 荫子制 一定品级和爵位的官员及官爵和功劳可以为其子孙补选官位的特权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官选拔制度 基本上可分为两种 一是荐举制 二是科举制 荐举制的实质是 朝中有人好做官 科举制的实质是公平竞争 择优录用 所以科举制与荐举制相比 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但科举制一旦被当权者作为维系专制统治的工具 就开始走向僵化 尤其是以八股取士 驱使士人埋头经书 钻研 无用之学 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 同时也要看到 从当权者的意愿来看 历朝历代都是强调要选贤任能 德才兼备 所以无论是荐举制还是科举制 都体现了传统社会 精英治国 的思想 文官队伍的组成 主体是社会精英分子 素质是比较高的 甚至一些功臣武将 虽战功赫赫 也不任用为行政官员 从这一点上说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官管理 是十分成功的 三 文官任用制度 1 任用方法 2 任用程序 3 任用限制 传统文官任用制度 是典型的品位制 这种品位制利于养成文官的名器意识和荣誉感 看重人的出身 如科举品位制重等级 位序 资历 有利于培养自尊心 可以较好地发挥以臂使指之效 但最大问题是文官一经任用 以后即可随为官年资而晋升 遂导致两种后果 一是未必具有其所晋升品位之才学 二是造成人浮于事 冗官成灭 古代文官回避制度 亲属回避同一政府机构内有上下隶属关系的亲属须回避 熙宁年间 宋神宗欲以吴充为参知政事 但因吴充与宰相王安石是亲戚 只得改派吴充为枢密副使 地域回避清代在外任职的地方官 不得在原籍 寄籍 长期居住地 邻省接壤五百里之内为官 职务回避当官员身份和特定的职务产生矛盾时 也需要回避 四 文官考核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以上计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 汉代文官考核制度已系统建立 真正建立完备的考核制度 是从唐代开始的 历代考核 以文官事务管理机关主管文官考核 考核有一定时限 考核对象是从宰相到佐吏 考核标准是德才两方面 但执行中注重年资 考核有一定的程序 由本人自我鉴定 部门长官写评语 上级长官复核 中央主管部门评定 考核评定等级 根据等级以定奖惩 奖一般是升迁 加俸 晋级 惩一般是罚俸 降级 降职 革职休致等 五 文官俸禄制度 传统社会官僚制的特点是官僚和国家 皇帝 之间 实质是雇佣关系 因此 官僚在其任职期间 国家要为其提供报酬 这就是俸禄 1 秦朝以前的 食邑制度 商鞅 2 以实物形式为主的官吏 俸禄 主要成分时期 战国至唐中期 3 以货币形式为主的官吏 俸禄 成分时期 唐中期至清朝 明代最低 海青天 宋代最高 包青天 清代 养廉银 雍正二年 1724 山西巡抚诺岷 布政使高成龄奏准将耗羡提解归公 清代文官补服与俸禄 一品仙鹤补 朝冠顶饰东珠一颗 上衔红宝石 吉服冠用珊瑚顶 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 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 上衔镂花珊瑚 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 朝冠顶饰小红宝石 上衔小蓝宝石 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 朝冠顶饰小蓝宝石 上衔青晶石 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 朝冠顶饰小蓝宝石 上衔水晶石 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 朝冠顶饰小蓝宝石 上顶砗磲 吉服冠用砗磲顶 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 朝冠顶饰小蓝宝石 上顶素金顶 吉服冠用素金顶 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 朝冠阴文镂花金 顶无饰 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 朝冠阳文镂金顶 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岁奉35两 御史大人 补服绣獬豸 音谢志xie z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