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情境体验法初探_第1页
小学古诗教学中情境体验法初探_第2页
小学古诗教学中情境体验法初探_第3页
小学古诗教学中情境体验法初探_第4页
小学古诗教学中情境体验法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古诗教学中情境体验法初探 摘要 摘要 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 浓缩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对学生而 言 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 体验和欣赏不仅能获得审美感受 还能增强民 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现今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相当数量 的古诗 把这些内容教好 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的兴趣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 情境体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情境体验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耀眼璀璨的明珠 有着悠久的历史 浓缩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它的语 言短小简练 意境深远含蓄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 不仅能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性情 对学生而言 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 体验和欣赏还能获得审美感受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现今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古诗 它们构成了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把这些内容教好 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 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的数量后 教师都比较重视古诗的积累和背诵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 如果只 单纯地采用翻译全诗 朗读背诵 抄写默写的方法必然会使古诗的美感变得索然无味 学生也会因此失去 了思维的灵性 在枯燥的背诵和抄写中逐渐对古诗失去兴趣 更别谈情感的体验了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 诗的兴趣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总结提炼出切实 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结合教学实际 我认为情境体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情境在古诗中的涵义和作用 情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而古诗 正如 诗经 中所云 诗以言志 它最初的功用主要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的 当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激愤之情以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 随着后世诗歌的不 断进化和演变 古诗的情感功用也逐渐向抒发作者思想感情靠拢 因此诗句所描绘场景的画面往往和作者 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形成艺术境界的美 就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由于古诗 本身受体制的限制 不可能长篇大论 诗人就会选取最富有代表特征的具体事物 或者最有代表意义的场 景来言志抒情 用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带领读者领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以此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在古诗中 通常用意象来表现最富有代表特征的具体事物和有代表意义的场景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 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 就是借物抒情 而且这种意象通常 是众所周知的 且具有普遍认同性 如 柳 它与 留 发音相近 因此常常被应用于送别诗当中 来 表达诗人留恋 依依不舍之情 如二年级下册选录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 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如四年级上册选录刘禹锡的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都是运用了 柳树 这一意象来表达依依不舍的送 别之情 又如另一个意象 月 则代表团圆 引申开来则是抒发作者盼望家人团圆 以及远离家乡时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类诗歌有很多 如五年级上册李峤 中秋月 和五年级下册 王昌龄的 送柴侍御 都是如此 在学习了一定的诗歌后 学生了解到意象与作者情感的密切关系 掌握 了意象的表达含义 会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引领学生实现情境体验 那么 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体验当中去 结合实际教学 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 方法 1 适当点拨 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 不管叙事诗还是写景诗 送别诗 最终目的都是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这种情感的表达通常会在诗 歌的最后两句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诗歌的感情基调不一样 或高昂 或低沉 或欢快 或悲凄 首先让学生整体读诗 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初步判断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情感基调 教师在教学 中要进行适当点拨 帮助学生体味字词 找出诗歌的具体意象 如五年级上册中的 乡村四月 绿遍山 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在讲授初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季节 颜 色和事物 从这些已知的条件中判断出诗歌的的情感基调 学生们可以从 四月 判断出是春季 一年之 计在于春 春天常常代表新的开始 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绿 白 都是比较清新的颜色 满 山遍野的绿色和大片耀眼的太阳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尽责的 子规 辛勤的 蚕 都映衬出乡村的忙碌和 闲人 的稀少 这一切都能让人感受到活跃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 由此判断 出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的 2 选择方式 引导进入诗歌的情境 情境教学的纽带是 情感 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古诗的基调 抒发的情感相吻合 协调 才能达到预期 的效果 因此在学生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后 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诗歌描绘 的情境当中 这些方式有很多 一 介绍作者及背景 通过介绍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 特定环境 把握作 者作诗时的特殊的心情 如二年级下册李白的 早发白帝城 在讲授背景时要简练明了 当时李白所处 的社会环境是唐朝皇帝的兄弟李璘要篡夺皇位 结果被镇压 李白正好在李璘手下做事 因此受到牵连被 流放 走到白帝城这个地方时传来了皇帝赦免的命令 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他非常兴奋 马上坐 船返回江陵 这首诗就是表达出诗人当时返回途中的愉悦心情 由于教师对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李白 为什么到白帝城 又为什么返回江陵 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喜悦之情 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联系现实生活 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 拉近距离 搭起入境的桥梁 如上面已提 过的四年级上册 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种看是不寻常的天气学生们有可能 经历过 结合双关语的运用 能够很好地拉近空间和时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古诗的遥远年代和现实经历有 似曾相识之感 三 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 不能对实地的景和实质的物进行观 赏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可以利用课文插图 再造情境 通常课文 中每首古诗旁都配有插图 这些精选的插图古韵悠长 图画内容和古诗内容丝丝入扣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中生悟 并且要指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内容对应起来 图文并茂 边看边读 启发想 象 再造情境 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五年级上册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 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其中绵绵不断的山峦 远处日落西沉 诗人目送一位背着斗笠的和尚都在旁边的插 图上有所表现 教师在让学生感悟这首诗歌安详宁静的同时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插图 体会意境 然后 再去朗读诗句 情感就能很快就融入古诗当中去 四 配乐朗读 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达到共鸣时 学生朗读欲望会更强 教师应当适时地选择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音乐 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时 学生的朗 读情绪会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加高涨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 游子吟 时 就可选择优美的钢琴曲 月光曲 进行朗读 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展开想象 引导进入诗中角色 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境中 可以利用想象来进入角色 让学生觉得亲切 学得灵活 如一年级下册中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震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首先可以让学生把教室想象成茂密的 森林 把凳子想象成黄牛 把直尺想象成短笛 让学生骑在凳子上 把自己想象成小牧童 手里拿着短笛 正在吹奏着悦耳的笛声时 忽然耳边传来一阵 知了 知了 的叫声 抬头望去 看见知了在高高的枝头 上唱歌 于是马上停止笛声 跳下 牛 背 蹑手蹑脚地地来到 大树 下 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 会 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 多面结合 创新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体验教学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作为引导为主的教师 我们应该发挥积极主动性 具备创新精神 多实践 创造出新的情境体验模式 比如可以从教学前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去思考 通常每单元会编选 两首古诗 这两首古诗为什么要编排在一起 是否能够进行比较教学 如五年级上册 乡村四月 和 四 时田园杂兴 就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让学生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 还有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 与 前后课文有无关联 还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甚至是现代诗歌让学生学习 如讲解 游子吟 后 安排汪 国真的诗 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