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狩(shu)猎 荫(yn)蔽 险象迭(di)生 一抔(pu)黄土B . 倔(ju)强 脑髓(su) 锲(q)而不舍 张惶(hung)失措C . 砭(bin)骨 嬉(x)闹 鞠躬尽瘁(cu) 断壁残垣(yun)D . 篡(cun)夺 祈(q)祷 玲珑剔(t)透 引颈受戮(l)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你们篮球队的整体实力比我们强,但我们不会甘拜下风。B . 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真诚地帮助,不能讳疾忌医。C . 诗人匠心独运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D . 这贫瘠的土地生长着奇崛的梅树,仿佛他们本身就具有了意境。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B . 设立“中国旅游日”,旨在以强化旅游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为目的。C . 里海萎缩很大程度上是附近发展农业和工业,使得流入里海的河流进行了改道或者水量减少。D .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4. (2分)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这里,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 不顾一天的疲劳 马上扔下书包 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A . B . C . D . 5. (2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B . “五体投地”中“五体”指双手、双膝和头;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八两”中“八两”,即半斤;“点卯”一词因我国旧时政府机关在卯时查点到班人员而得来。C . 骆驼祥子红高粱威尼斯商人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分别是老舍、莫言、莎士比亚、莫泊桑。D .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陶渊明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聊斋志异因作者曹雪芹的书斋“聊斋”而得名。二、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35分)6. (20分)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对你微笑,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对它微笑。请同学们加入“微笑面对生活”的活动中来。(1)请写出一句关于“笑对生活”、“善待他人”、“善于合作”方面的俗语、名言或歌词。(2)简述一则名人微笑面对失败的故事。(3)针对下列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材料一: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饭,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材料二:天气渐冷;一位14岁的初一住宿生要晒被子,因自己个头力气不足干不了,于是打电话将10多公里外的家长叫来干,竟然不请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帮忙。(4)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手机短信,请加以赏析,尝试说一说它广为流传的原因。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灿烂的笑容。7. (15分)阅读赵畅的世间需要厚道人,完成各小题。厚道之人,就是待人诚恳、做事诚实、能宽容、不刻薄之人。要让世界成为充满爱心与和谐的世界,就少不了厚道人。刘翠霞是评剧“四大流派”之一的刘派创始人,上个世纪30年代名噪津门。一次,她在后台刚化好妆,正要去穿戏衣,被一位美工搬布景时不小心给撞倒。她二话没说,赶忙去补妆。散戏后,她到处找那个美工,有人告诉她那个美工吓跑了。她听了非常着急,立马吩咐人去找。找回后,她扶起跪在自己面前的美工,和颜悦色地说:“我找你回来,是向你道歉,是我未留心,碍了你搬景的道。”美工听了十分感动,当天刘翠霞还掏钱陪美工吃了一顿饭为他压惊。在世俗眼里,名角被普通的美工给撞倒了,这还了得?然而,刘翠霞宽容、不刻薄,她非但没出口伤人,反而诚恳地给人赔礼道歉。因为她的厚道,避免了尴尬场面的出现,避免了难以预料的后果发生。厚道,好似一帖润滑剂,让人与人之间平添一份可贵的温馨。厚道,也是打造理性社会、秩序社会、诚信社会的道德基础,有时更需要人们的奉献,甚至是必要的牺牲。厚道之人,往往是低调内敛之人。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如此低调厚道,绝对不会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厚道何以为人们称颂,何以成为人们存世立身的要义的答案。苏东坡赞美西湖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厚道的人也是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啊,厚道人,或许没有靠一点滑头、使用一些噱头得意于一时的幸运,但他们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一如山中的清泉,以其清纯的本色而为人称道。对于厚道人,鲁迅先生真切地愿“引以为朋友”。陶行之先生对老实人之“傻”堂堂正正地吟道:“唯有傻瓜,能救中国!”然而,曾几何时,厚道被一些人讥为过时,并与“无能”“傻”画上了等号。更有甚者,靠投机钻营,尔虞我诈取得利益。或许,刁钻之人、油滑之人,一时可以得计,但决不可能长久,这是历史的必然,自古其然。“处世无奇但率直,传家有道惟存真”。厚道不是软弱畏缩,而是一种默默的克制,一种无声的等待,一种严格的自律;厚道是向善的通道,它来源于人类理性和博爱的情感,来源于知识的充实和道德的修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改)(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段中的加下划线词可否换成“需要”?请简析(2)请指出第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并简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联系下面的材料,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节划线句子的理解,请分点回答。材料:经典著作周易中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中云“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红楼梦又云“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三、 名著导读 (共1题;共8分)8. (8分)名著阅读。(1)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我和伊凡的友谊不断地增长,外祖母从早到晚都在忙家务事。我几乎整天跟着“小茨冈”一打转儿。当外祖父打我的时候,他仍然是用自己的手档着鞭子。第二天,他把打肿的手伸给我看。埋怨说:“这一点儿用也没有!你并没有挨得轻一些。可是我呢,你瞧这打的!我再也不干了,不管你了! ”可是,下一次他又受了一次不必要的疼痛。“你不是不愿意了吗?”是不愿意来着,可是又伸了过去不知怎的,不自觉地就伸了过去”(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以上语段出自_,作者_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结合上述语段,说说。“小茨冈”是个怎样的人?_(2)北大教授林庚在的童话性一文中写到,儿童对同一人物的想象,可能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现象。这在西游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三藏一行来到火焰山,孙行者买了一块热糕,托在手中,好像拿着火盆中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烫得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此处孙行者如此怕烫,可是小说中也有多处孙行者不惧灼热的情节,请举一例。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9.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精骑集序 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 , 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 ,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注释】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惩艾:惩戒。曩:从前。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搴:读qin。勒:编。(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一见辄能诵 _故虽有勤劳之苦 _而常废于善忘 _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者 _(2)翻译下面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3)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0. (10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六、 默写 (共1题;共10分)11. (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_ , 悠然见南山。夕阳西下,_。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句子是:_ , _。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人们常用名句_ , _。来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横线上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_ , _。_ , _!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1分)12. (4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2)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4)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5)文章第段是如何说明木星的?(6)文章第段是如何说明木星的?(7)请分析第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8)请分析第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13. (11分)阅读理解(一)追寻深沉故都的秋赏析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故都的秋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诗如画的、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表达了对于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那是一种超常的深情。应当如何理解、把握作者的这种宗教般的情感和礼赞呢?我以为,要想读出故都的秋的深厚蕴藉,似乎应当同时关注作者其他的关于北京和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在将近两年之后的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写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后者几乎可以说是前者的“互文”与注释。就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比较了南方的秋天和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秋天,重申了他的“抑南扬北”的见解:“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小阳春引注)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也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近乎偏执地表达了对于北京的一往深情。作者说,在自己的“前半生住过”的、“不在少数”的“中国的大都会”中,虽然各有特点,然而,“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在作者的心底眼中,“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于是便有了作者笔下意味无穷的北平的四季。在写完了冬、春、夏三季的横生妙趣之后,作者表示,两年前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然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段落,并且为故都的秋留下了一条注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百读不厌的奇书”这或许可以看作作者对“故都的秋”神奇魅力的形象诠释。“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静、悲凉,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的浓郁的书卷气,美在随处可见的“深沉的地方”。当然,这是需要像作者那样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的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是与故都北京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也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所生发的“遥想” 相联系的。所以,作者“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经历了干百年岁月淘洗的名胜景观,似乎注定会引发作者的思古之幽情,遥想起与这些景观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悠远和深沉。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好像故都秋天的一草一木,全都植根于“典丽堂皇,幽闲清妙”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之中。如作者所说,即便不去寻访那些名胜古迹,“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似乎还保留着白居易长恨歌时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高远与幽渺的天色;当我们“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的时候,就不仅“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或许还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杜牧的诗意“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几乎是立刻就把我们带回了柳永的雨霖铃的境界,耳畔似乎还萦回着这位落拓的屯田员外郎由“寒蝉凄切”所引发的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深长幽怨;至于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的秋雨,以及老北京们用“平平仄仄”的“歧韵”念出来的“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慨,似乎也会令我们联想起在秋风秋雨中的古轩亭口被难的秋瑾烈士的绝命诗句,联想起这位刚烈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浩叹所以作者说,“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这“中国的秋的深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追寻深沉或许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命意。据郁达夫的日记记载,二千余字的故都的秋是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七日,在他到达北平第四天的一个上午一挥而就的。而此前在青岛避暑四十日,却没有写出一篇青岛的夏来:或者说经过青岛四十日的苦苦思索搜寻,在故都的秋色中豁然开朗,有如辛稼轩之人灵山的重峦叠嶂“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水调歌头灵山齐庵赋,时筑堰湖未成),郁达夫也是在故都的街头巷尾这些“深沉的地方”,发现了“雄深雅健”的大块文章,发现了季节化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这篇故都的秋实质上更像是一首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秋声赋,是对金色的、成熟的、蕴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礼赞和追寻。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一九三三年四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决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惟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这样一来,他便常常陷人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又不想写的创作苦闷之中。一九三三年八月,他在一首纪游诗的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做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浑浑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八月又转赴北平。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浑浑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深长感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我看来,作者的挚爱与追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彼时彼地,“故都的秋”已在异族侵略者的觊觎与威胁之中,作者希冀通过自己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描述,让维系着中国文化精神的 “故都的秋”长存人世间。作者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虽无保卫故都的勇武,却不乏与“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故都的秋”永世长存的气概。这篇散文没有一个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动,但联系彼时彼地的政局形势,联系郁达夫一贯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当我们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读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时候,仍然能够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追寻,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表现了作者独异的甚至是偏执的审美感受的文字中,读出深层的大义凛然的悲壮来。两年后,日寇策动“冀东事业”唆使汉奸“自治”,整个华北岌岌可危。而在此时作者所写的,前述北平的四季中,在那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的娓娓诉说中,依然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那一种凛然,那一种悲壮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呜”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这里的“南方”和“北平”原有的地域意义,似乎显得更加淡漠了。而对于“真正的秋”“得感至极而涕零”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与国难当头,侵略者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显然是不无联系的。同样,这里作者所追寻,所为之感激涕零的,仍然是北平的秋天中的“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仍然是故都的秋中“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孕育了这样深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秋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而拥有这样的秋天的国土和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解读故都的秋,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联想起诗人艾青在抗战爆发之初,同样是为悲哀的北国的风土物候而感激涕零所写下的,同样凛然悲壮的诗篇北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贫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又是北方。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伟岸的白杨林掩映的北方,还有郭沫若的屈原中与楚地隔水相望的,汉水之阳那广袤的北方在那样一个时代和那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情绪之中,“北方”似乎不仅是,或者说主要并不是一个目然地域,更是一个社会地域、心理地域,那进而似乎更多地萦系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们的心神。闻一多说过,“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理智的爱不一定时时处处激情溢于言表,但也许是更深沉,更持久,更刻骨铭心的爱。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正是郁达夫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心醉神迷的,纤细的审美感触所掩映的,对于故都秋声秋色中深沉的文化底蕴的追寻,对于“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的理智的、执著的追寻。这是诗人郁达夫忘情吟颂的,也是志士郁达夫舍生取义的根基之所在。故都的秋也因作者追寻深沉与深沉的追寻而永驻人间。(二)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苏金良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