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现状改善及设施布局设计_第1页
车间现状改善及设施布局设计_第2页
车间现状改善及设施布局设计_第3页
车间现状改善及设施布局设计_第4页
车间现状改善及设施布局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第四章 车间现状改善及设施布局设计 4 1 作业测定 针对第三章提出的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大多数工序没有标准的 适宜的作 业时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解决 这里对定子绕线组装配工艺过程进行秒表 时间研究 制定最适宜的作业时间 通过运用流程分析对涂装车间现有工艺流程的分析得知 根据车间生产现 场的实际情况 包括人 机 物等条件 在现有条件的情况下制定更为合理的 工作方法 以简化工艺流程 人员的移动 物料的搬运 提升生产效率 作业 测定是在经过改善后合理的生产流程上 运用作业测定技术 测定每个必要工 序的作业时间 并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出每道工序的标准时间 1 秒表时间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研究对象产品的生产实际情况 决定运用秒表时间研 究的方法对作业时间进行测定 秒表时间研究是作业测定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 法 它是在一段时间内运用秒表或电子计时器对操作者的作业执行情况进行直 接 连续的观测 把工作时间和有关工作的其他参数 以及与标准概念相比较 的对执行情况的估价等数据 一起记录下来 并结合组织所制定的宽放政策 来确定操作者完成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的方法 秒表时间研究是采用抽样技术进行研究 它是按随机的原则 抽选总体中 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以推断总体的有关数据的方法 秒表时间研究以生产过 程中的工序为研究对象 在一段时间内 按照预定的观测次数利用秒表连续不 断的观测操作者的作业 然后以此为依据计算该作业的标准时间 由于观测的 时间是限定的 而且是连续观测的 所以是密集性抽样 由于测定时间的选择完全是随机的 无论何主观意图的影响 因此观测结 果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另外 用秒表测时法进行观测的次数是根据科学的计 算确定的 是能保证规定精度要求的次数 观测结果的误差可在观测之前根据 抽样的次数和总体中各单位时间标志的差异程度 事先通过计算 将其控制在 一定范围之内 因此计算结果比较可靠 使用秒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时间研究时必须具有以下工具 1 秒表 2 记录板 3 时间研究表格 4 计算器 测量工具 摄影 录像设备或计时机等 近年来发展的各种数据收集站 将数据的采集 汇总与打印的功能结合在 一起 可自动安排采样过程 收集数据时只需按有关的键即可在屏幕上自动显 示 有编辑功能与统计汇总功能 并将数据传输到其他计算机上 这就大大提 高了时间研究的精度与效率 2 秒表时间研究的过程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1 确定观测次数 秒表时间研究是一个抽样观测的过程 为了得到科学的时间标准 需要有 足够的样本容量 样本愈大 得到的结果愈准确 但样本过大 时间和精力大 量耗费 也是不必要的 因此科学地确定观测次数 尤为重要 一般的说 作 业比较稳定 观测人员训练有素 经验丰富 被观测对象较多 则观测次数可 少些 否则观测次数就要多些 在选择观测次数时 精度与费用之间呈相反变 化趋势 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最优的决策 一般情况下 采用误差界限法确定观 测的次数 该法是基于假定所有观测时间值的变化均属于正常波动 实用上可视观测 值呈正态分布 在异常值已经剔除后 仍有相当的观测值样本数 设是样本数为 n 时样本均值的标准差 平均数的标准误 为总体标 准差 则 3 1 要计算平均数的标准误 需知道总体标准差 的值 实际工作中一般得 不到这个数值 因而必须对它进行估计 一般就以样木的标准差 S 代替总体 标准差 当样本足够大时 可用式 3 2 计算 3 2 当样本容量为 保证一定精度要求时应观测的次数 时 样本均值的标准 差为 3 3 此时 时间研究人员应决定置信水准 或可靠度 及精准度 误差界限 一般取可靠度为 95 精确度为 5 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之间的误差范围控 制在 5 以内 则 3 4 式中 0 05 为精确度 将式 3 3 代入式 3 4 式得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则 3 5 当样本数量较少时 可改用下式 3 6 同理根据不同情况的误差控制范围 都可运用上述式子计算出应观测的次 数 为了工作改善而进行时间研究 可根据作业周期确定观测次数 具体见表 4 4 所示 表 4 4 观测次数确定标准 作业周期 min 0 10 2 5 0 50 7 5 1 02 05 010 0 20 0 40 0 40 0 以上 观测次数 200100604030201510853 由上表和原始测时表可知 电机定子绕线组装配工艺的观测次数为 10 次 2 测时 在车间测得秒表时间研究作业 1 绕线 2 下线 3 成形并绝缘包扎4 嵌线 5 接线 6 去毛刺整形 7 定子圧形 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测时 次数 绕线下线成形并绝 缘包扎 嵌线接线去毛刺整 形 定子圧形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112 1512 1311 3144 315 512 515 0 212 1712 1711 5344 115 512 615 3 312 1412 1311 2244 215 412 415 3 412 1912 1211 4344 315 612 515 5 512 1012 1311 2344 115 312 615 4 612 2512 1211 3244 515 412 415 4 712 1612 1511 3744 2 15 512 515 5 812 1512 1411 3543 815 512 315 5 912 1412 1211 3144 315 512 515 3 1012 1612 1311 4144 215 312 415 7 121 61121 34113 48443154 5124 7153 9 12 1612 1311 3444 315 4512 4715 39 3 剔除异常值并计算各单元实际操作时间 剔除异常值 假设对某一操作单元观测 n 次所得时间为 则均值为 标准偏差为 正常值为之内的数值 超过者即为异常值 偏差上限为 偏差下限为 在上限与下限之间均视为正常值 凡不在这个区域内的数 值即为异常值 应予以剔除 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 在正常情况下 若计算同 一分布的抽样数值 其 99 7 的数据应在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偏差区域内 以绕线工序为例 共有十组数据 如表 4 5 所示 12 16 由可求得 0 04 偏差上限 UCL 12 28 偏差下限 LCL 12 04 十组数据全部 符合要求 同理可得 下线工序0 015 UCL 12 18 LCL 12 09 十组数据全部符合要求 成形并绝缘包扎工序0 09 UCL 11 64 LCL 11 06 十组数据全部符合要求 嵌线工序0 17 UCL 44 54 LCL 43 86 十组数据全部符合要求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 接线工序0 09 UCL 15 72 LCL 15 18 十组数据全部符合要求 去毛刺整形工序0 09 UCL 12 73 LCL 12 20 十组数据全部符合要求 定子圧形工序0 18 UCL 15 93 LCL 14 85 十组数据全部符合要求 计算各单位的实际操作时间 异常值提出后 运用剩余的合格数据分别求个单元观测时间的算数平均值 即为该单元的实际操作时间 由于各个工序所测得的时间都符合要求 故实际 操作时间如上表求得的算数平均值 4 计算正常时间 正常时间是指以正常速度完成一项作业或操作单元所需的时间 不能直接 将上述时间认为是操作者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 必须对操作者的作业进 行评定 并以此对观测时间进行修正 使操作所需的时间变为不快不慢的正常 时间 为了更好的进行作业评定 尽量减少研究人员的主观影响 通常采用评定 方法进行评定 平准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由罗莱 曼纳特和斯太基门德 等人在西屋法基础上进行改进 发展为平准化评定系统 此法将熟练 努力 工作环境 一致性四个因素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评定因素 每个因素又分为超 佳 优 良 平均 可 欠佳六个高低程度的等级 称为熟练系数 努力系数 工作环境系数 一致性系数 表 3 6 即为评定因素及等级 表 4 5 评定因素及等级 1 熟练系数2 努力系数 A1 0 15A1 0 13 超佳 A2 0 13 超佳 A2 0 12 B1 0 11B1 0 10 优 B2 0 08 优 B2 0 08 C1 0 06C1 0 05 良 C2 0 03 良 C2 0 02 平均 D0 00 平均 D0 00 E1 0 05E1 0 04 可 E2 0 10 可 E2 0 08 F1 0 16F1 0 12 欠佳 F2 0 22 欠佳 F2 0 17 3 工作环境系数4 一致性系数 理想 A 0 06 理想 A 0 04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 优 B 0 04 优 B 0 03 良 C 0 02 良 C 0 01 平均 D0 00 平均 D0 00 可 E 0 03 可 E 0 02 欠佳 F 0 07 欠佳 F 0 04 运用平准化法进行作业测定 其评定的系数的计算为 评定系数 1 熟练系数 努力系数 工作环境系数 一致性系数 每个工序的评定系数如下表所示 表 4 6 评定系数统计表 工序 号 工序名称熟悉系数努力系数工作环境系 数 一致性系数评定系数 1 绕线 0 080 030 020 011 14 2 下线 0 060 050 020 011 14 3 成形并绝缘包扎 0 060 050 020 011 14 4 嵌线 0 060 02 0 03 0 021 03 5 接线 0 050 050 020 031 10 6 去毛刺整形 0 030 0800 011 12 7 定子圧形 0 060 020 020 011 11 正常时间 观测时间 评定系数 表 4 7 工序正常时间 正常时 间 绕线下线成形并绝缘 包扎 嵌线接线去毛刺整 形 定子圧形 T min13 8613 8312 9445 5317 0013 9717 08 5 确定宽放时间及标准时间 正常时间并未考虑操作者个人需要和各种不可避免的延迟因素所耽误的时 间 根据前文分析以及现场调查得出 此处宽放率为 14 其中私事宽 5 疲劳宽放 4 延迟宽放 3 政策宽放 2 标准时间 正常时间 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 1 宽放率 过以上参数的计算 将标准时间录入表 4 7 中的工时统计表中 精品文档 7欢迎下载 表 4 8 工时统计表 工序 号 工序人力 人 产出单 位 台 测量工时 min 评比系 数 宽放率标准工时 min 1 绕线 2112 151 1415 15 94 2 下线 2112 121 1615 15 91 3 成形并绝缘包扎 1111 331 1415 14 87 4 嵌线 2144 071 0315 52 19 5 接线 2115 490 0215 19 54 6 去毛刺整形 1112 561 1215 16 06 7 定子圧形 1115 401 1115 19 65 4 2 生产线生产现状的改善 这里将对第三章提出的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不够完善的问题行一 下分析改进 1 根据找出最经济的移动方法和减少搬运次数的基本原则对转 子的焊接到精车的搬运过程进行改善 将精车区的位置与精磨区的位置交换 交换后 焊接区距机加 工区即精车工序的距离大大缩短 减少了搬运的距离 电机移动找 到了经济的方法 另外 由于搬运距离缩短 并且焊接的过程需要 等待 因此 搬运工作可取消专门的搬运工人 改由精车的工人来 完成 以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2 根据尽可能取消不必要的工序和安排最佳的顺序两项基本原 则对转子精车后的光滑度以及后续精磨和精铣工序的过程进行分析 改善 由于 95 的精车后的电机光滑度检验都不能一次性达到标准的 要求 需要运回机加工区再继续进行精磨和精铣的工序后再进行第 二次的光滑度检验 才能符合要求 因此 可将第一次的光滑度检 验工序取消 直接进行精磨和精铣的工序 然后再运到检验区进行 光滑度检验 这样不仅不会降低电机光滑度符合标准的合格率 同 时还可以减少 2 次不必要的搬运过程和一次重复性的检验过程 另 精品文档 8欢迎下载 外 由于减少了 2 次搬运 也会相应的减少搬运的员工人数和其他 员工的劳动负荷 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也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3 根据使各工序尽可能经济化的原则 对喷漆和上铭牌两道工 序进行必要的改善 由于等待一组喷漆电机干透后才能进行上铭牌的工序 并且 每组喷漆等待漆干的时间较长 大约需要 60 80 分钟时间 在这段 等待的期问 喷漆和上铭牌两组工人都将处于等待 除去喷漆和上 铭牌的工作时间外 单纯等待时间大约每组 30 分钟 造成了时间上 和人员上浪费 因此 将其中一组员工取消 只保留一组 在喷漆 后等待的时间里 就可以由这同一组员工完成下面的上铭牌的工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改进 减少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操作步 骤 节约了车间的空间 缩短了搬运距离 改进后的车间布局及搬 运路线图如图 4 1 所示 精品文档 9欢迎下载 图 4 1 改进后车间路线图 改进后的工艺流程是 拿起压装转子 至压装操作台 穿铜条 储存至十个 运至焊接区 焊接 等待 运至机加工区 精车 精铣 精磨 运至检验区 检验光滑度 运至储存区 储存 等待 运至装配区 装配 运至喷漆区 喷漆 上铭牌 改善后的工艺 程序图如下图 4 2 所示 精品文档 10欢迎下载 图 4 2 改善后转子工艺程序图 图4 3为改善前后转子装配工艺流程比较图 从中可以看出改善 效果的效果 1 改善后转子装配程序由原来的27个主要流程减少为改善后的 21个流程 2 改善后的转子装配过程中的搬运过程由改善前的 12 次搬运 减少为改善后的 7 次 总路线同时得到缩减 3 改善前的等待过程由原来的3次减少为改善后的2次 缩短 了单个产品的生产周期 通过以上的分析改进 转子的装配过程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装 配工序降低了 6 个工序 更明显的是 其搬运路线得到了很大的缩 减 使得在搬运过程中的时间减少 并且路线的减少使得整个车间 的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而使整个电机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 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 图 4 3 改善前后转子装配的工艺流程图 4 2 车间现存问题的改善 精品文档 12欢迎下载 4 2 1 精车转子工序的人 机作业分析 1 针对第三章提出的车间内人机作业普遍不合理的现象 这里利用人机作业的 方法对精车转子工序进行人员数及机器数的重新分配和改善 选定转子的精加工这一工序过程进行人机作业分析 该工序多为两人一机 三人一机的配置 这里以两人一机的情况进行分析改进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记 录 其作业时间如下表 4 1 所示 根据现有两人操作一台设备的作业方式 以人 机作业图来研究工作人员 及设备的利用率 从表 4 1 中可以看出 作业人员的利用率只有 28 54 而空 闲时间比率却达 71 46 显然作业人员的利用率很低 人员在作业过程中有过多 的等待时间 其人 机作业分析图如图 4 4 所示 4 4 精车转子现行人 机作业分析图 作业名称 精加工 机器名称 车床 操作者 研究者 方法 现行方法 机器号码 日期 人车床 4 1 人 机作业时间表 序号动作分解 测量时间 s 评比放宽率工时 s 人机 1 取未加工的转子 51 001 085 4 2 用夹具加好 121 001 0812 96 3 测量转子的尺寸 101 001 0810 8 4 精车转子 481 001 0851 84 5 再次测量转子的 尺寸 151 001 0816 2 6 取下转子 141 001 0815 12 7 摆放好卸下的转 子 81 001 088 64 总计 s 120 9669 1251 84 精品文档 13欢迎下载 操作时间操作时间 取未加工的转子 5 空闲 5 用夹具夹好 12 空闲 12 测量转子的尺寸 10 空闲 10 空闲 48 精车转子 48 再次测量转子的尺寸 15 空闲 15 取下轴 14 空闲 14 摆放好卸下的转子 8 空闲 8 代表空闲 代表工作 时间单位 秒 统计 工人机器 空闲时间 4874 工作时间 7448 周程 122122 利用率 30 32 69 68 2 精车转子的问题的分析 由图中可见 工作中车床 2 3 的时间没有工作 这是由于当工人操作时 机床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 机床工作时工人则无事可做 工人将工件夹紧在机 床台面上和加工后松开夹具 取下零件是必须在机床停止时才能进行的 但加 工前后的测量可以在机床工作过程中同时进行 因此要缩短工作周期 应尽量 利用机器工作的时间进行手工操作 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其空闲时间内可以再 操作一台车床 于是可以增加一台机床由一名工作人员操作 另一名工作人员 专门负责检查的工作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工作人员操作两台机器 改进后 精 车转子的人机作业分析图如下图 4 5 所示 4 5 精车转子改良后人 机作业分析图 作业名称 精加工 机器名称 车床 操作者 方法 现行方法 机器号码 精品文档 14欢迎下载 研究者 日期 工作人员车床 1车床 2 内容说明时间 s状态内容说明时间 s 状态内容说明时间 s 状态 取未加工 的转子 5 空闲 5 将转子装 到车床 1 12 开动车床 1 2 装未加工 的转子 14 精车转子 19 关闭车床 2 2 卸下加工 好的转子 14 卸下加工 好的转子 16 摆放好卸 下的转子 8 取未加工 的转子 5 空闲 13 将装转子 到车床 2 12 开动车床 2 2 装未加工 的转子 12 空闲 5 精车转子 48 关闭车床 1 2 卸下加工 好的转子 14 卸下加工 好的转子 16 精车转子 29 精品文档 15欢迎下载 3 对精车转子进行人机作业分析后的改进结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改进 见图 4 5 整个精车加工转子的周程时间由原来 的 122s 提高到了 91s 提高了 31s 使得整个生产周期有了很大的降低 虽然 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由原来的 74s 变为 86s 但其空闲时间却降低到了 5s 是原 来工作人员空闲时间的 9 倍 时间利用率由原来的 28 54 变为现在的为 94 51 时间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 车床 1 和车床 2 的工作时间都是 86s 空闲时间都是 5s 工作效率都是 94 51 工作人员的时间利用率提高了 近 3 倍 即在相同的时间内精车转子的数量是原来的 3 倍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 生产成本 提高了其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提高了将近 33 4 2 2 定子下线及接线工序的双手作业分析 针对第三章提出的作业人员的双手负荷不平衡的问题 这里通过方法研究 中的双手作业分析的方法 对定子下线及接线的工序进行分析与改善 使作业 人员的双手负荷趋于平衡 以减轻工作人员的疲劳状况和提高双手的作业效率 1 下线工序的双手作业分析 1 工序现状 记录现行方法下线的双手作业过程如图 4 6 所示 由图可知 双手负荷不 平衡 左手大部分时间处于空闲状态 右手的工作量明显大于左手 图 4 6 下线工序现行双手作业图 工作 下线 开始 双手空闲 结束 完成下线工作 左手操作右手操作 摆放好卸 下的转子 8 空闲 8 工作人 员 空闲时间 5s 操作时间 86s 周程时间 91 利用率 94 51 车床 1空闲时间 13s 操作时间 86s 周程时间 91 利用率 94 51 统计 车床 2空闲时间 13s 操作时间 86s 周程时间 91 利用率 94 51 精品文档 16欢迎下载 操作符号操作符号 内容描述 内容描述 等待 移至铜线 等待 拿起铜线 等待 移至工作台 等待 移至绝缘纸 等待 拿起绝缘纸 等待 移至工作台 持住 用绝缘纸将铜丝 包好 等待 至固定条 等待 拿起固定条 等待 至工作台 放入固定 条 持住 等待 至铁盒 等待 拿起铁盒 等待 至工作台 放入盒中 持住 等待 取出固定条 等待 调整位置 总计 2114782 2 双手作业的分析 通过对下线工序的进一步分析后 可以发现工作人员的双手操作比较随意 左手 80 的时间基本上处于空闲状态 而其右手却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通过分 析后可以发现 右手主要负责拿铜条 绝缘纸和固定条等至工作台和包装铜条 精品文档 17欢迎下载 取出固定条的工作 如果在右手拿取铜条的同时左手去拿绝缘纸 可以节省一 次拿取的过程的时间 左手主要负责将包好的铜条放入固定条和放入铁盒的工 作 其余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 可以配合右手同时进行工作 这样改进后的下 线工序的双手操作分析图如图 4 7 所示 图 4 7 改进后双手作业分析图 工作 下线 开始 双手空闲 结束 完成下线工作 左手操作右手操作 操作符号操作符号 内容描述 内容描述 移至绝缘纸 移至铜线 拿起绝缘纸 拿起铜线 移至工作台 移至工作台 持住 用绝缘纸将 铜丝包好 至铁盒 至固定条 拿起铁盒 拿起固定条 至工作台 至工作台 持住 将铜丝放入 固定条 等待 取出固定条 等待 调整位置 总计 242264 3 改进效果 由图 4 7 可以看出 通过左右手部分动作的合并 下线工序的操作步骤有 了明显的减少 由原来的 17 步下降到 10 步 左手的空闲时间有了明显的减少 由原来的 14 个步骤的时间降低到现在的 2 个步骤的时间 右手的握持的操作由 原来的 2 步降到 0 即右手改进后没有握持时间 具体的改进效果如表 4 2 所示 精品文档 18欢迎下载 表 4 2 现行方法与改善方法的比较 方法总 计 现行改善 左手右手左手右手 操作 2726 搬运 0844 等待 14020 握持 1220 共计 17171010 通过表 4 2 所示的操作的改进效果 左右手的操作由原来的 17 步降低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