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1页
鲁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2页
鲁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3页
鲁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4页
鲁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 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晕(yn) 黝(yu)黑 睥睨(p n) 锲(qi)而不舍B . 吝啬(ln s) 侏儒(r) 小觑(q) 诲(hi)人不倦C . 疮(chung)疤 惆怅(chng) 国殇(dng) 战战兢兢(jn)D . 龟(jn)裂 娉(png)婷 发髻(j) 强(qing)词夺理2.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鼎胜 窝囊 冤枉 达官显贵B . 喧哗 衣襟 伺候 商贾名流C . 标致 隶属 能耐 珠联壁合D . 规矩 憋闷 麻利 百年好和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B .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 , 而且一反既往了。C .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 积极进取。D .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4. (2分)(2015贵州安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B .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C .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D .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5.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今天为什么没上场?是临场胆怯,是身体不舒服?B . 鲁迅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作为我们的座右铭。C .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D . 原子弹由高浓度的裂变物质(主要是铀235或钚239)和复杂精密的引爆系统组成。6. (2分)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A . 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B . 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C . 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D . 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7. (2分)填入下面空白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谈到教育的方法,孔子注重启发,强调引发学生的创造力,他说_”由此可知,教育,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之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A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 (2分)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 .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英国作家、心理学家C . 诫子书诸葛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D . 狼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9. (9分)默写。行到水穷处,_。(王维终南别业)海内存知己,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策之不以其道,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鸢飞戾天者,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三、 中国名著 (共1题;共6分)10.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A“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B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_”。(1)语段A中的文字选自_。作者现身说法,教导文中的“你”做一个“_”的艺术家。 (2)语段B中昆虫记被誉为“_”。在这本书中,_在地下“潜伏”四年;_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阅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完成小题。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1)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2)谈谈你对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12. (1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科场二则(其一)江西周学士力堂,葵卯乡试,题是“学而优则仕”一节,文思幽奥,房考张某不能句读怒而批抹之置孙山外。晚间,各房考归寝,张忽呓语不止,自披其颊曰:“如此佳文,读而汝不知,尚忝然作房考乎!”自骂自击不止。家人以为中风,急请众房考来。检视之,得所抹周卷,读之,具不甚解,乃曰:“试荐之何如?”大主考为礼部侍郎任公兰枝,阅而惊曰:“此奇文,通场所无,可以冠多士也!”会副主考德公文倦,假寐几上,伺其醒,告之。德公问:“何字号?”曰:“男字第三号。”德曰:“不必阅文,竟定解元可也。”任问故,曰:“我寝方酣,忽见金见甲神向我贺曰:“汝第三儿子中解元矣。今得“男字三号之卷,岂非其验耶!”言毕阅文,亦大加叹赏,遂定此科第一。榜填后,众问张某梦中呓语之故,茫然不知。周后为福建巡抚,总督南河。(节选自清代袁枚新齐谐)【注】房考:亦称“房官”。明、清时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句读:j du,也称为句逗。俗称“断句”。忝(tin)然:不知羞愧。解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1)解释下列划线字 具不甚解_言毕阅文_梦中呓语之故_假寐几上_(2)下列成语中划线字与“可以冠多士也”里的“冠”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冠冕堂皇B . 勇冠三军C . 怒发冲冠D . 衣冠楚楚(3)用“/”给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房 考 张 某 不 能 句 读 怒 而 批 抹 之 置 孙 山 外(4)填空(用文中原句) 众房考对于周学士的文章“_”,所以向上推荐;大主考因为“_”认为周学士的文章可以“冠多士”:副主考则因为睡觉时梦到金甲神向我祝贺说“汝第三儿子中解元矣。”,就订了“男字三号”的周学士为“此科第一”。(5)此篇小说讽刺性极强,请你结合具体细节谈谈这篇小说的“讽刺性”。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13. (20分)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小题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的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14.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刘贤冰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1)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2)阅读段回答: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段写“想念一个人”?为什么在第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B . 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乡村人。C . “而此时,汽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