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先秦后近代前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七章先秦后近代前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七章先秦后近代前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七章先秦后近代前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七章先秦后近代前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先秦后 近代前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 颜德如教授 纲目 董仲舒 君主专制理论的系统化鲍敬言 无君论韩愈 尊君论黄宗羲 非君论龚自珍 救衰世 一 董仲舒 一 生平和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 生平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 广川人也 少治 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 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 广川隶属今天的河北省枣强县 董仲舒 生卒年约是前179 前104年 主要活动于景 武之世 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而仲舒以贤良对策 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事易王 易王 帝兄 素骄 好勇 仲舒以礼谊匡正 王敬重焉 提出如下主张 董仲舒 夫仁人者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的著述 皆明经术之意 及上疏条教 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 春秋 事得失 闻举 玉杯 蕃露 清明 竹林 之属 复数十篇 十余万言 皆传于后世 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董仲舒 代表作为 贤良对策 和 春秋繁露 前者建议武帝崇教化 抑豪门 选郡吏 主要的宗旨就是独尊儒术 以儒治代替秦的法治 后者在于总括出 春秋 的理论主旨 规定了学习和传解 春秋 的科条 如 六科 十指 三统 三正 等等 奠定后学者问津公羊学必须遵守的格式 董仲舒 为何董仲舒将其书取名为 春秋繁露 繁露 指冕旒上的悬玉 以 春秋 立论 贯通古今 如冕旒之连延下垂 故名 春秋繁露 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有王佐之材 虽伊 吕亡以加 管 晏之属 伯者之佐 殆不及也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 六经 离析 下帷发愤 潜心大业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 董仲舒 为群儒首 刘向 刘歆 班固 汉兴 承秦灭学之后 景 武之世 董仲舒治 公羊春秋 始推阴阳 为儒者宗 2 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林尹的分析至为精当 当秦政暴虐之余 人心思静 求所以自慰之道 因渐趋于道家清静无为之教 刑名之家 既自附其说 以施其政 方术之士 又 董仲舒 合阴阳之言 以神仙不死之术 为哗世取宠之方 道家者流 欣其附会 亦乐言之 而宏其业 故黄老之术 逐大盛于当时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 元帝纪 顾炎武 汉兴以来 承用秦法 以至今日者多矣 世之儒者 言及于秦 即以为亡国之法 亦未之深究乎 董仲舒 二 政治思想概要1 君主权力的合法性 天人相与之际 他从 春秋 得出基本原则 春秋 之道 奉天而法古 1 在观念上树立天的至上神地位 天者 百神之君也 王者之所最尊也 2 将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 董仲舒 之一 天有十端 天之数 天 地 阴 阳 木 火 土 金 水 九 与人而十者 天之数毕也 故数者至十而止 书者以十为终 皆取之此 天地之气 合而为一 分为阴阳 判为四时 列为五行 之二 人副天数 天地之符 阴阳之副 常设于身 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 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 董仲舒 岁之数 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 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 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瞑 副昼夜也 乍刚乍柔 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 副阴阳也 心有计虑 副度数也 行有伦理 副天地也 此皆暗肤着身 与人俱生 比而偶之弇合 于其可数也 副数 不可数者 副类 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董仲舒 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春 喜气也 故生 秋 怒气也 故杀 夏 乐气也 故养 冬 哀气也 故藏 四者 天人同有之 有其理而一用之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3 将天的权威与君主结为一体圣人沟通天与人 董仲舒 圣人何其贵者 起于天 至于人而毕 对于天而言 君主是芸芸众生的总代表 下至公侯伯子男 海内之心悬于天子 对于民而言 君主代表天宗旨人间社会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总而言之 君主是国家的主宰 君人者 国之本也 君主的权力由天授 春秋 之法 以人 董仲舒 随君 以君随天 唯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2 对君主权力的有限制约尽管 认为君主治理应法天而行 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 故以庆副暖而当春 以赏副暑而当夏 以罚副清而当秋 以刑副寒而当冬 一旦倒行逆施 有悖天道 天就会给予惩罚 这就是 天谴说 董仲舒 臣谨案 春秋 之中 视前世已行之事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 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习 则闻见博而知益明 强勉行道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 天地之物 有不常之变者 谓之异 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 而异乃随之 灾者 天之谴也 异者 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 诗云 畏天之威 殆此谓也 凡灾异之本 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 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 而不知变 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 尚不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 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 由上可知 灾 害 与 怪 异 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给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后者大概是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 疑问 灾异与国家之过失有关系吗 董仲舒认为 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 而从其所与同 故气同则会 声比则应 其验皦然也 试调琴瑟而错之 鼓其宫 则他宫应之 鼓其商 而他 董仲舒 商应之 五音比而自鸣 非有神 其数然也 美事召美类 恶事召恶类 类之相应而起也 如马鸣则马应之 牛鸣则牛应之 帝王之将兴也 其美祥亦先见 其将亡也 妖孽亦先见 物故以类相召也 天谴说 的目的在于正君 为人君者 正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万民 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 远近莫敢不壹于正 而亡有邪气奸其 董仲舒 间者 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 群生和而万民殖 五谷孰而草木茂 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 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 诸福之物 可致之祥 莫不毕至 而王道终矣 3 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1 大一统 的依据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 义 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 董仲舒为什么这样说 根据是 春秋公羊传 春秋 的第一条记载是 元年 春 王正月 公羊传 认为这条记载有 微言大义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 董仲舒 所谓 大一统 就是以一统为大 实质是以 一 为大 为尊 因此 董仲舒说 谓一元者 大始也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 元犹原也 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人惟有终始也 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 故元者 为万物之本 而人之元在焉 2 圣人 王 能实现 一 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 而系之元也 董仲舒 古之造文者 三画而连其中 谓之王 三画者 天地与人也 而连其中者 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 而参通之 非王者庸能当是 3 政治一统之一 正名以明义 治天下之端 在审辨大 辨大之端 在深察名号 名则圣人所发天意 不可不深观也 物莫不有凡号 号莫不有散名如 董仲舒 是 是故事各顺于名 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 之二 三纲五常 理论支撑 阴阳合分论 凡物必有合 合必有上 必有下 必有左 必有右 必有前 必有后 必有表 必有里 有美必有恶 有顺必有逆 有喜必有怒 有寒必有暑 有昼必有夜 此皆其合也 阴者 阳之合 妻者 夫之合 子者 父之 董仲舒 之合 臣者 君之合 物莫无合 而合各有阴阳 阳兼于阴 阴兼于阳 夫兼于妻 妻兼于夫 父兼于子 子兼于父 君兼于臣 臣兼于君 君臣 父子 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 臣为阴 父为阳 子为阴 夫为阳 妻为阴 阴阳无所独行 其始也不得专起 其终也不得分功 有所兼之义 是故臣兼功于君 子兼功于父 妻兼功于夫 阴兼功于阳 地兼功于天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 尽取之天 天为君而覆露之 董仲舒 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 秋为死而棺之 冬为痛而丧之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所谓 合 不是结合的意思 而是配合 所谓 兼于 是说彼此相联 有所兼 是说有所依从 兼功于 是说辅助 后来的 白虎通义 三纲六纪 明确写道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董仲舒 为了有效的维系三纲 董仲舒认为还应以 五常之道 来规范 夫仁 谊 义 礼 知 智 信五常之道 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 故受天之晁 而享鬼神之灵 德施于方外 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五常副五行 五方 它们的顺序是 仁 木 东方 智 火 南方 信 土 中央 义 金 西方 礼 水 北方 董仲舒 从维护政治秩序角度来看 五常中 礼 显得尤为重要 礼者 继天地 体阴阳 而慎主客 序尊卑 贵贱 大小之位 而差外内 远近 新故之级者也 致使 贵贱有等 衣服有制 朝廷有位 乡党有序 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 董仲舒 之三 强干弱枝 立义以明尊卑之分 强干弱枝 以明大小之职 别嫌疑之行 以明正世之义 强干弱枝 大本小末 则君臣之分明矣 4 思想 文化 一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董仲舒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窦太后去世后 汉武帝便开始推行董仲舒的建议 卓然罢黜百家 表章 六经 汉书 武帝纪 立 五经 博士 开弟子员 设科射策 劝以官禄 4 政策原则和政治举措 1 政策原则 德主刑辅 董仲舒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 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阴常居大冬 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 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为政而任刑 不顺于天 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 2 政治举措之一 教化 天令之谓命 命非圣人不行 质朴之谓性 性非教化不成 人欲之谓情 情非度制不节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 以顺命也 下务明教化民 以成性也 正法度之宜 别上下之序 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 而大本举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性待渐于教训 而后能为善 善 教训之所然也 非质朴之所能至也 故不谓性 董仲舒 性者 天质之朴也 善者 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 则王教不能化 无其王教 则质朴不能善 3 政治举措之二 安民之一 不与民争利 他说 天不重与 有角不得有上齿 故已有大者 不得有小者 天数也 夫已有大者 又兼小者 天不能足之 况人乎 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 使诸有大奉禄 亦皆不得兼 董仲舒 小利与民争利业 乃天理也 之二 调抑贫富 他说 大富则骄 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 骄则为暴 此众人之情也 圣者则于众人之情 见乱之所从生 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故易治也 董仲舒 之三 薄税敛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 其求易共 使民不过三日 其力易足 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 外足以事上共税 下足以蓄妻子极爱 故民说从上 汉书 食货志 之四 限民名田 限民名田 以澹不足 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 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然后可善治也 董仲舒 5 简评作为 儒者宗 的董仲舒 可谓前承孔 孟 后启朱 王 其思想及思维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节要而言有其三 政治思维的经学化 主要表现为 权威崇拜 思维公式化 通径致用 法古 繁琐的思想方法 注经 君主政治的神学化 西汉后期 逐渐向谶纬化发展 董仲舒 政治格局的大一统 由董仲舒着意阐发的 大一统 思想 成为后世历代王朝追求政治统一 民族统一 文化统一 领土统一的不竭思想源泉 程颐 董仲舒曰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此董子所以度越诸子 二程遗书 二 鲍敬言 一 生平及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 生平生活于两晋之际的乱世 鲍敬言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篇目都无可考 仅见于葛洪 抱朴子 的 诘鲍篇 内中称他 好老庄之书 治剧辩之言 由此篇 知其政治思想主张 以为古者无君 胜于今世 鲍敬言 2 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社会正如南北朝时期史学者沈约所说 晋自中兴以来 治纲大驰 权门并兼 强弱相凌 百姓流离 不得保其产业 宋书 武帝纪 无君论在此前已有流播 比如 阮籍在 大人先生传 说 昔者天地开辟 万物并生 大者恬其性 细者静其形 盖无君而庶物定 无臣而 鲍敬言 万事理 保身修性 不违其纪 惟兹若然 故能长久 今汝造音以乱声 作色以诡形 外易其貌 内隐其情 怀欲以求多 诈伪以要名 君立而虐兴 臣设而贼生 坐制礼法 束缚下民 欺愚诳拙 藏智自神 强者睽眠而凌暴 弱者憔悴而事人 假廉以成贪 内险而外仁 罪至不悔过 幸遇而自矜 驰此以奏除 故循滞而不振 全三国文 卷四六 鲍敬言 二 政治思想概要1 原初社会 无君无臣 曩古之世 无君无臣 穿井而饮 耕田而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2 君臣之道为何而起 夫强者凌弱 则弱者服之矣 智者诈愚 则愚者事之矣 服之 故君臣之道起焉 事之 故力寡之民制焉 鲍敬言 由此 反对 天生烝民而树之君 的观念 出现君臣之分 非人民之愿 剥桂刻漆 非木之愿 拔鹖裂翠 非鸟所欲 促辔衔镳 非马之性 荷辄运重 非牛之乐 3 君臣之分出现后产生的后果 夫役彼黎烝 养此在官 贵者禄厚 而民亦困矣 鲍敬言 君臣既立 而变化遂滋 夫獭多则鱼扰 鹰众则鸟乱 有司设则百姓困 奉上厚则下民贫 夫谷帛积 则民有饥寒之俭 百官备 则坐靡供奉之费 宿卫有徒食之众 百姓养游手之人 忠良见害于内 黎民暴骨于外 3 造成上述后果的原因 此皆有君之所致也 鲍敬言 无道之君 无世不有 肆其虐乱 天下无邦 4 因此 人们应过一种无君无臣的社会生活 身无在公之役 家无输调之费 安土乐业 顺天分地 内足衣食之用 外无势利之争 夫混茫以无名为贵 群生以得意为欢 三 韩愈 一 生平和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韩愈 768 824 字退之 邓州南阳 今河南邓县 人 自称昌黎 今辽宁义县 人 故世称 韩昌黎 因做过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 文 亦称韩文公 三岁而孤 家境寒苦 七岁读书 十三岁能文 二十五岁中进士 博学多识 性格骨鲠 善于议论为文 韩愈 传世文章多收入 韩昌黎文集 其中 原道 原性 原人 原毁 原鬼 为思想史上的名篇 2 社会背景 崇佛排佛之争唐初 佛道二教盛行 太宗比较尊崇道教 这与李唐皇室与老子同姓有关 高宗武后时 特别崇信佛教 其后经肃 代 德 顺诸帝 佛教愈来愈盛 韩愈 宪宗还劳民伤财 远迎佛骨于宫内供养 上有好之者 下必有甚焉 韩愈面临这种社会形势 上书极谏 请毁佛骨 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 汉明帝时 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 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 事佛渐谨 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 前后三度舍身施佛 宗庙之祭 不用牲牢 昼日一食 止于菜果 其后 韩愈 竟为侯景所逼 饿死台城 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 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 佛不足事 亦可知矣 论佛骨表 论佛骨表 上达后 宪宗大怒 愈言我奉佛太过 我犹为容之 至谓东汉奉佛之后 帝王咸至夭促 何言之乖刺也 愈为人臣 敢尔狂妄 固不可赦 旧唐书 韩愈传 韩愈 二 道统论和性三品说为了从理论上批驳佛教 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和性三品说 以同佛教的宗教法统和佛性说 相抗衡 1 道统论 道统 是指历代圣人传授和继承下来的思想体系和传统 这种相互传授和继承的关系 就是道统 韩愈 原道 斯吾所谓道也 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 武 周公 文 武 周公以是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 择焉而不精 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 上而为君 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 下而为臣 故其说长 韩愈本人以道统的传承者自居 致力于重建 韩愈 儒家道论 并把一切与孔孟之道相违背的学说统统归入异端 这表明 儒家开始自觉地以 道 来概括 统辖自己的学说体系 并以自家之 道 道统 来对抗异端之 道 道统 该 道统 体现为四大观念 仁 义 道 德 韩愈分别为它们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韩愈 仁 就是博爱大众 义 就是适当的行为 道 就是通向仁义的道路 德 就是笃行仁义时 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所表现的满足状态 以上观念具有普遍适用性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 合仁与义言之也 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 去仁与义言之也 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 它们的关系是 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道统 不是抽象的 具体体现为 其文 诗 书 易 春秋 其法 礼 乐 刑 政 其民 士 农 工 贾 其位 君臣 父子 师友 宾主 昆弟 夫妇 其服 麻 丝 其居 宫室 其食 粟 米 果 蔬 鱼 肉 其为道易明 而其为教易行也 韩愈 因此 天下人应该身体力行 是故以之为己 则顺而祥 以之为人 则爱而公 以之为心 则和而平 以之为天下国家 则无所处而不当 无父无君 的佛老之道自然应彻底禁绝 2 性三品说韩愈认为 佛道两家的人性论不以仁义言性 属于异端学说 而孟子的性善论 荀子的性恶论和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各有偏颇 韩愈 他继承孔子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以及汉代思想家如董仲舒的性品说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 性也者 与生俱生也 情也者 接于物而生也 性是先天之性 决定着后天之情 后天之情也是先天之性的表现 又说 韩愈 性之品有三 而其所以为性者五 情之品有三 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所以为性者五 仁 义 礼 智 信 所以为情者七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何谓 品 其品则孔子谓 不移 也 性之品有三 上品之性 全是善 对于五德能主于一 仁 韩愈 而行于四 义礼智信 具备这种性的人 就学而易明 中品之性的人善恶混 一德有偏 其余四德杂而不纯 具备这种性的人 可导而上下 下品之性的人全是恶 反于一 仁 而悖于四 具备这种性的人 畏刑而寡罪 性之品级制约着情之品级 上品之情 对于七种情绪把握得恰当好处 韩愈 中品之情 对于那些情绪有过与不及 还可以求得其中 下品之情 纵情肆意 不能节制 由是得出 是故上者可教 而下者可制也 也就是说 上品自然向善 中品需要教化 下品惟可刑治 以何为教 以何为制 韩愈 道莫大乎仁义 教莫正乎礼乐刑政 三 政治思想主要内容1 圣人政治 1 帝 王与圣相通 帝之与王 其号名殊 其所以为圣一也 2 圣人之功 创制立法 拯救人类 民之初生 固若夷狄禽兽然 圣人者立 然后知宫居而粒食 亲亲而尊尊 生者养而 韩愈 死者藏 又说 古之时 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 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为之君 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 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 土处而病也 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 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 为之葬埋以长 韩愈 其恩爱 为之礼以次其先后 为之乐以宣其抑郁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 为之符玺 斗斛 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 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 患生而为之防 总之 如古之无圣人 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 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 无爪牙以争食也 韩愈 圣人还创立了具有严格等级政治制度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丝 作器皿 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2 人才观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 韩愈 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 对于人才掌握三点 发掘人才 培养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 3 重视舆论我思古人 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 人未安其教 游于乡之校 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 毁乡校则止 曰 何患焉 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 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 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 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 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 邦其倾矣 韩愈 维是子产 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 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 相天下君 交畅旁达 施及无垠 於呼 四海所以不理 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 我思古人 4 简评欧阳修 天下学者 亦渐趋于古 而韩文遂行于世 至于今 盖三十余年矣 学者非韩不学也 可谓盛矣 记旧本韩文后 韩愈 苏轼 韩文公起布衣 谈笑而麾之 天下靡然从公 复归于正 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 关盛衰 浩然而独存者乎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 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 关盛衰之运 四 黄宗羲 一 生平及其思想发生的社会背景黄宗羲 1610 1695 字太冲 号南雷 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东林遗孤领袖 复社名士 师事理学大师刘宗周 在学术上以 濂洛之统 综合诸家 晚年拒绝清廷征召 潜心著述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是具有创造性的学术史鸿篇巨制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不朽的篇章 明末清初 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国破家亡的政治大变局 促动一大批士人反思明代弊政 反省宋明理学 对传统政治思维和政治体制进行再认识 在批判和反省的基础上 相继主张明道救世 崇实致用 调整君权 改革体制 形成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潮 黄宗羲是其 黄宗羲 先锋战士 二 天下为主 君为客 说1 以有无君主 划分人类历史为三 1 无君之乱世 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2 有君之大公无私时代当此之时 天下为主 君为客 君王公而 黄宗羲 忘私 他们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 凡君所毕世经营者 为天下也 3 君主视天下为一姓的家业当此之时 君主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 不敢自利 有君比无君世道更坏 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 如今 君主为 天 黄宗羲 下至大害 2 君主为何是天下之大害 总的来说 当今君主成为天下的大害 是由于他们追求霸道的结果 关于王霸之分 王霸之分 不在事功而在心术 但是 自战国以来 人主之所讲求 策士之所揣摩 只在 利害 黄宗羲 二字 帝王皆无 王者之心 而行 霸者之事 从而导致 举世尽在利欲胶漆之中 帝王们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其结果是 今也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 为君也 黄宗羲 3 君主为天下大害的表现之一 帝王为了 一姓之产业 彼此互相征伐 以致于逐鹿中原 天下生灵涂炭 之二 由于君主追求霸道 横征暴敛 致使君民关系恶化 这就是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视之如寇仇 名之为独夫 固其所也 之三 君臣形成主奴关系 黄宗羲 在黄宗羲看来 原夫作君之意 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 分身之君也 君臣皆为天下而设 非独至于天子遂截然无等级也 他们为了治理天下 是一种合作分工关系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 前者唱邪 后者唱许 君与臣 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 因此 君臣之名 从天下而有之者 臣之与君 名异而实同 臣 以天下为事 则君之师友 但是 自战国秦汉以来 天子而豢畜其臣下 人臣而自治以佣隶 其所行者皆宦官宫妾之事 君臣之礼 几于绝矣 也就是成为主奴关系 为此主张恢复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的君臣关系模式 黄宗羲 之四 君王行 非法之法 导致天下大乱 在黄宗羲看来 古代圣王立法为天下而后世君王立法为一家 所以说 三代以上有法 三代一下无法 秦汉以来的制度是 一家之法 而非天下之法 君王为了维护一姓之产业 所以 法不得不密 结果是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黄宗羲 这种 法 就是 非法之法 黄宗羲为何如此重视 治法 他认为 法为要 人次之 认为 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 为此 必须以三代之 天下之法 取代秦汉以来的 一家之法 三 复三代之治的举措黄宗羲的理想政治模式 黄宗羲 不以三代之治为治者 皆苟焉而已 1 恢复宰相就明代而言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宰相可以补救君权 天子传子 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 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 天子之子一不贤 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 因此 应恢复宰相制度 凡章奏进呈 六科给事中主之 给事中以白宰相 宰相以白天子 同议可否 天子批红 天子不能尽 则宰相批之 下六部施行 2 设方镇主要是针对 废封建 在他看来 边患不断乃至入主中原 则是废封建之罪也 但是 今封建之事远矣 因时乘势 则方镇 黄宗羲 可复也 从唐代的盛衰来看 唐之所以亡 由方镇之弱 非由方镇之强也 再就 封建 与 郡县 来看 封建之弊 强弱吞并 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 郡县之弊 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基于此 欲去两者之弊 使其并行不悖 则在沿边设立方镇最为可取 具体做法 黄宗羲 田赋商税 听其征收 以充战守之用 一切政教张弛 不从中制 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 然后名闻 凡按时朝贡 治理有方者 许以嗣世 3 公其是非于学校 1 设立学校之意 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 其意不仅此也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 之一 养成宽厚大度之风气 使朝廷之下 闾阎之细 渐摩濡染 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之二 判断是非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 而公是非于学校 2 具体做法之一 建立东汉式的太学 黄宗羲 东汉太学生三万人 危言深论 不隐豪强 公卿避其贬议 使当日之在朝廷者 以其所非是谓非是 将见盗贼奸邪摄心于正气霜雪之下 君安而国可保也 之二 推举大儒和名儒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学官就中央来说 太学祭酒 推择当世大儒 其重与宰相等 或宰相退处为之 每朔日 天子临幸太 黄宗羲 学 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 祭酒南面讲学 天子亦就弟子之列 政有缺失 祭酒直言无讳 就地方来说 郡县朔望大会 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 郡县官就弟子列 北面再拜 郡县官政事缺失 小则纠绳 大则伐鼓号于众 4 重定天下之赋 与重视工商 黄宗羲 1 民生困苦 即使三十税一 古者井田养民 其田皆上之田也 自秦而后 民所自有之田也 上既不能养民 使民自养 又从而赋之 虽三十而税一 教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为此 主张推行屯田 重定天下之赋 2 如何 重定天下之赋 之一 履亩而田 黄宗羲 将土地编号 设立号长 按号而为催科 改变按户征税的现行办法 如此使 胥吏无从上下 之二 任田不任用 改变秦汉以来根据国家和君主的需要确定赋役数量的做法 而是根据土地数量重新确定赋役数量 授田于民 以什一为则 未授之田 以二十一为则 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 黄宗羲 之三 任土作贡 废除专以钱和银为赋 困瘁民生的税法之四 解决税额不齐的问题具体做法 土地分为五等 分别定为一亩二百四十步 三百六十步 四百八十步 六百步 七百二十步 使田图之等第 不在税额之重轻而在丈量之广狭 则不齐者从而齐矣 黄宗羲 3 工商皆本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这是不对的 他明确指出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5 简评顾炎武认为 如果按照黄宗羲的主张去实行 则 黄宗羲 百王之敝可以复起 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 梁启超 我们当学生时代 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 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此书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 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五 龚自珍 一 生平及社会背景龚自珍 1792 1841 号定庵 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 生于 累代世官 簪缨文史 之家 曾师事当时著名的公羊学家刘逢禄 中进士后 长期担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之类的小官 郁郁不得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