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伫立(zh) 抽搐(ch ) 锲而不舍(q)B . 玷污( zhn ) 惬意( qi ) 吹毛求疵( c )C . 荒谬( mi ) 蓦然( m ) 咬文嚼字( jio)D . 襁褓(qing) 粗犷(gung) 拐弯抹角( m )2. (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瞬息 亵玩 点缀 莫明其妙B . 涉猎 屏障 惶急 颠沛流离C . 商酌 荒僻 愧作 妇儒皆知D . 泛滥 闲瑕 狼藉 锋芒必露3.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以后,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B . 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C .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D . 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 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B . 没有谁不能不被最美老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动。C . 王爷爷的菜基本上全卖完了。D . 阅读名著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5. (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_;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_;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_。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A . 微风拂面,萤火流逝,屋檐滴水B . 萤火流逝,屋檐滴水,微风拂面C . 微风拂面,屋檐滴水,萤火流逝D . 萤火流逝,微风拂面,屋檐滴水二、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6. (2分)仿照下列句子再写出两句。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7. (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_。(温庭筠望江南)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只恐双溪舴艋舟,_。(李清照武陵春) (4)_,虫声新透绿窗纱。(刘芳平月夜) (5)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6)燕子来时新社,_。(晏殊破阵子) (7)酒困路长惟欲睡,_。(苏轼浣溪沙) (8)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9)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辛弃疾南乡子) (10)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_,_”一致。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8.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注】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前两句,“_”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了诗人_的心境。(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人生态度)?五、 课内阅读 (共1题;共9分)9. (9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 . 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B . 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 . 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 . 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 .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C .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D .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六、 课外阅读 (共1题;共8分)10. (8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五柳先生传)【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节选自郑板桥集)【注释】: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饮,喝;仄径:狭窄的小路;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亦不详其姓字 详_ 每有会意 会意_绝不知乐在何处 绝_ 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3)【甲】文中能概括介绍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话是:“_”;【乙】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4)【甲】文中的“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乙】文中的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七、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7分)11. (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如何记住乡愁燕海鸣时下,“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大规模推行城镇化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村肌理,如何传承民间的记忆,对于规划者和普通人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最近另一句流行语“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更可以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无论是“记得住乡愁”还是“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只不过,前者指向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指向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家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乡愁和怀旧诉说的是同一件事,在英文表达中可以明确体现出来。英文单词Nostalgia是乡愁、怀旧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构成,nostos对应“家乡”,而algia对应“怀念”。但希腊语的词根并不意味源自希腊。实际上,这个词是瑞士的医生侯佛(Hofer)在其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必须通过医学的方式进行治疗。这种认识并非毫无缘由,当时欧洲大陆大小战争很多,许多士兵由于思念家乡,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对抗敌人,大大影响战斗力。因此,这种乡愁病,成为医生们研究的对象。300多年过去,乡愁早已不是一种病,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也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更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上。撰写怀旧的未来一书的俄裔美籍学者博伊姆(Boym)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导致人们越发怀念过往的慢节奏生活,以及越发怀念并需要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变动和断裂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已经更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本源所在:乡愁、怀旧行为本身不是疾病,导致人们乡愁、怀旧的大环境,才是需要思索的对象。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太过描述都市水泥森林的繁华,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原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声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去哪儿了”能够迅速引发社会的共鸣。虽然这种乡愁、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对这种力量使用过度,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按照博伊姆的分类,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者认为旧的时代好于当下,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种类型的人走到极端,便是要对已经因种种原因废弃或消失的古迹进行复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以崇古为名大肆修建仿古建筑的例证,但是,“乡愁”不是这样记住的。反思型的怀旧听起来理性一些,这类人更强调对旧的“怀”,不追求回到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怀念过去的徘徊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型怀旧走到极致,便是对历史的滥用,使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失落和挫败感。这类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将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视为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索要的是将时间停止,将时间凝固。“记得住乡愁”,犹如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大潮中,未来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往,人们才会为乡所愁。从这个角度而言,“记得住乡愁”存在着语病。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我们要留住的不是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而是积极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美好。所谓“时间去哪儿了”更是如此,时间既无法回溯,也无法停驻。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但是,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种浪漫的忧伤便不再美丽。适应变化是人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就如博伊姆所说:“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与其说是对于进步缺乏适应,不如说是对于成年人生活的某种不适应。”(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4日)(1)作者认为该“如何记住乡愁”?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本文的题目是“如何记住乡愁”,为何多处提到“时间去哪儿了”?(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 说说你对“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这句话的理解。(4)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表述是( )A . 文章以时下流行语开头,把握住了热点话题,有利于加强读者的阅读兴趣。B . 作者对“乡愁”一词追根溯源,论述了乡愁和怀旧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乡愁不是一种 病。C . 作者认为,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无论是修复型还是反思型的怀旧,走到极致都不理性。D . 作者认为,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存在 于诗歌和哲学之中是一种美,但并不赞同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12.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1)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2)选文第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选文第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3. (12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中国,挺住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当坚强的母亲临死前给怀里的孩子留下“宝贝,记住我爱你”这样的短信,当英雄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死死挡住倒下的水泥板护佑身下的学生,当深埋废墟100时的幸存者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志愿者用一双双血淋淋的大手托起,当人民子弟兵冒着生死危险突进一座座孤城、筑起一条条生命道路我们眼前耸立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里,我们每天都被无数的画面感动着。透过这真实的一幕幕,我们的耳畔响起的是这样的声音孩子,别哭!母亲挺得住!汶川,别哭!中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地震无情人有情,党心紧系万民心。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从12午赶赴四川,温家宝总理一连5天奔波在灾区。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靠前指挥,一场抗击特大地震的攻坚战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展开。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的冲锋号。在10方公里的重灾区,奋不顾身的救援官兵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疾进,疾进!突破,突破!抢救,抢救正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让灾区的群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从98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那带着希望小学的学生冲出震中的教师,那救了别人的孩子却顾不上救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干粮留给邻居的工人,那互相搀扶逃出危险区的农民,以及全国各地数也数不清的志愿者、献血者、捐款捐物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过分关注过他们,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灾难,不可避免;灾难,让我们在悲痛中更加坚强。正如俄罗斯新闻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我们记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挺住!(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汶川大地震为什么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民?(分点作答)(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相关链接】材料一:北川县县长金大中,在这次地震灾难中,6个亲人,3个死亡,3个下落不明,他从废墟中爬起,顾不上悲伤,毅然走进了前线指挥中心,夜以继日地指挥着抗震救灾工作。摘自5月17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映秀镇11岁女孩康洁,地震时被压在倒塌的校舍下,几经艰辛爬出。当时她右脚骨折,并被瓦砾割开了8厘米的伤口,但她未流一滴眼泪。摘自中新网材料三:四川什邡的一个小女孩,从废墟中挖出来时双腿已被压断,双手也被砸伤。但她从被救出来到救助站一直都没哭,大家挪动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咬了咬嘴唇,甚至面对照顾她的志愿者露出了美丽的微笑。摘自5月17日工人日报八、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14. (15分)名著导读(1)“路见不平一声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