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利学复习_第1页
水文水利学复习_第2页
水文水利学复习_第3页
水文水利学复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2 5 推求设计洪峰和设计洪量 在所采用的洪峰 洪量频率曲线上 用设计频率就可查得相应的设计洪峰和设 计洪量 例 6 4 某水库坝址处具有 1968 1995 年共 28 年实测洪峰流量资料 通过历 史洪水调查得知 1925 年发生过一次大洪水 坝址洪峰流量 6100 m3 s 实测系列 中 1991 年为自 1925 年以来的第二大洪水 洪峰流量 4900 m3 s 试用三点法推求 坝址千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 1 按独立样本法计算经验频率 如表 6 2 2 历史调查洪水的重现期为 N 1995 1925 1 71 年 实测洪水样本容量 n 1995 1968 1 28 年 表 6 2 2 某水库坝址洪峰流量频率计算表 序 号 P 序 号 P Mm 洪峰 流量 m3 s PMPmMm 洪峰 流量 m3 s PMPm I 61001 4 15860 51 7 II 4900 2 8 16 670 55 2 2 3400 6 0 17 600 58 6 3 2880 10 3 18 553 62 1 4 2200 13 8 19 512 65 5 5 2100 17 2 20 500 69 0 6 1930 20 7 21 400 72 4 7 1840 24 1 22 380 75 9 8 1650 27 6 23 356 79 3 9 1560 31 0 24 322 82 8 10 1400 34 5 25 280 86 2 11 1230 37 9 26 255 89 7 12 1210 41 4 27 105 96 6 13 920 44 8 28 91 14 900 48 3 2 在经验频率曲线上依次读出 P 5 P 50 和 P 95 三点的纵标 计算 S 3900 100 2 850 3900 100 0 605 由 S 查 S f CS 关系表得 CS 2 15 由 CS 查离均系数 值表得 计算得 1312 m3 s 1275 m3 s CV 1 03 3 经多次配线 最后取 1275 m3 s CV 1 05 CS 2 5CV 配线结果较好 故采用之 4 计算千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 m3 s 1 在洪水峰 量频率计算中 洪峰流量选样的方法是 B A 最大值法 B 年最大值法 C 超定量法 D 超均值法 2 在洪水峰 量频率计算中 洪量选样的方法是 A A 固定时段最大值法 B 固定时段年最大值法 C 固定时段超定量法 D 固定时段超均值法 3 确定历史洪水重现期的方法是 D A 根据适线确定 B 按暴雨资料确定 C 按国家规范确定 D 由历史洪水调查考证确定 4 某一历史洪水从发生年份以来为最大 则该特大洪水的重现期为 C A N 设计年份 发生年份 B N 发生年份 设计年份 1 C N 设计年份 发生年份 1 D N 设计年份 发生年份 1 5 某河段已查明在 N 年中有 a 项特大洪水 其中 个发生在实测系列 n 年内 在 特大洪水处理时 对这种不连续系列的统计参数 和 的计算 我国广泛采用公式 6 2 5 和 6 2 6 该公式包括的假定是 A A B C D 6 对特大洪水进行处理的内容是 C A 插补展延洪水资料 B 代表性分析 C 经验频率和统计参数的计算 D 选择设计标准 7 资料系列的代表性是指 D A 是否有特大洪水 B 系列是否连续 C 能否反映流域特点 D 样本的频率分布是否接近总体的概率分布 8 三点法配线适用于 A A 连续系列和不连续系列 B 连续系列 C 不连续系列 D 视系列的长短而定 9 对设计站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对比分析的目的是 B A 检查洪水的一致性 B 检查洪水的可靠性 C 检查洪水的代表性 D 检查洪水的大小 10 对设计流域自然地理 水利化措施历年变化情况调查研究的目的是 A A 检查系列的一致性 B 检查系列的可靠性 C 检查系列的代表性 D 检查系列的长短 11 对设计流域历史特大洪水调查考证的目的是 C A 提高系列的一致性 B 提高系列的可靠性 C 提高系列的代表性 D 使洪水系列延长一年 12 对设计流域洪水资料长短系列的统计参数相互对比的目的是 A A 检查系列的一致性 B 检查系列的可靠性 C 检查系列的代表性 D 检查系列的长短 13 对设计站与上下游站平行观测的流量资料对比分析的目的是 B A 检查洪水的一致性 B 检查洪水的可靠性 C 检查洪水的代表性 D 检查洪水的大小 14 在同一气候区 河流从上游向下游 其洪峰流量的 CV 值一般是 A A B C D 15 在峰 量相关分析中 随洪量统计历时的加长 则 B A 相关程度愈高 B 相关程度愈低 C 相关程度不变 D 相关程度可能高也可能低 第二章 1 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气象要素 如大气的温度 气温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 气压 大气的压强 可由气压计测得 湿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多少的物理量 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 云 日照 其中前 4 项与水文现象关系密切 称为基本要素基本要素 将直 接影响大气降水和蒸发 2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球表面的广大水体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 大量的水分被蒸发上升至 空中 随气流运动向各地输送 水汽上升和输送过程中 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形式降 落到陆面或洋面上 降在陆面上的雨水形成地表 地下径流 通过江河汇入海洋 然后再 由海洋面上蒸发 水分这种往复不断的循环过程称为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有 蒸发 降水 下渗和径流 4 个主要环节 大循大循环 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文循环 是 形成陆降水 径流的主要形式 小循环小循环 仅仅发生在海洋或陆地上的水文循环 3 河流河流 自然界中脉络相通的排泄降水径流的天然输水通道 其中分为各级支流及干流 河 流分段 河源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口 河河流流基基本本特特征征 1 河长 L 自河源沿干流 到流域出口的流程长度 以 km 计 2 河流横断面 分单式断面和复式断面游 河口 3 河道坡度 河道纵比降 某一河段河底高程自上游向下游变化 4 流域流域 河流某一断面来水的集水区域 即该断面 称流域出口断面 以上地面 地下分 水线包围的区域 地面分水线包围区域为地面集水区 地下分水线包围区域为地下集水区 分水线分水线 地形向两侧倾斜 使雨水分别汇入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去 这一地形上的脊线起着 分水作用 称为分水线或者分水岭 分水线是相邻两流域的分界线 闭合流域闭合流域 在垂直方 向地面 地下分水线重合 地面集水区上降水形成的径流正好由流域出口断面流出 一般 的大中流域均属此类 非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 地面 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 如岩溶地区的河流 和一些很小的流域 流域的几何特征流域的几何特征 流域面积 流域长度和平均长度 流域形状系数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的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壤性质及地质构造 地形 植被 湖泊沼泽 5 描述降雨的时间变化的 2 种方法 降雨强度过程线 降雨累积过程线 流域平均雨量计 算 算术平均法 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