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系统_第1页
基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系统_第2页
基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系统_第3页
基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系统_第4页
基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1 基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 面温度测量系统 1 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系统 要求 1 通过热电堆 TP337A 来探测人体表面的温度 2 由 LED 数码管显示测量的温度 要求显示温度精度能够达到 0 1 3 可以连续测量人体表面或环境温度 其整体方案如图 1 所示 图 1 系统硬件设计原理图 红外线测温模块 电压信号放大模块 A D 转换模块 单片机 ST89C52 模块 LED 数码管显示模块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2 2 设计方案及其比较 通过技术指标中的硬件设计的原理 及设计要求 提出了以下三种设计方案 2 1 方案一 采用 TPS333 热电堆设计电路 热反应堆和放大部分 如图 2 所示 由于热电堆直接 测量产生的电压范围只有几毫伏到几十毫伏 无法由 A D 转换芯片 PTCF8591 直接处理 需要经过放大处理 又因为需要将电压信号放大一千倍 如果采用一级放大会出现零点 漂移等一系列的问题 且放大信号有很强的干扰 所以选择了两级放大 2 2 方 案 二 在调试方案一时 电路仍然出现了不稳定的现象 零飘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 说明电 路仍然不稳定 为此在方案一的基础的上提出了方案二 如图 3 方案一与方案的二的区 别在于在两级放大电路的中间加了一个电容 其作用是消除零飘 滤波等一系列作用 图 3 方案三红外与放大模块的设计 图 2 方案一红外与放大模块的设计 图 3 方案二红外与放大模块的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3 2 3 方案三 为了更强劲的抑制零点漂移和抑噪声与干扰的能力 方案三在放大部分采用的是差 分放大电路 如图 4 所示 图 4 方案三放大电路模块 图 3 方案二红外与放大模块的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4 3 实现方案 3 1 电路原理 通过将三种方案进行对比 得出方案二电路的性能更加稳定 且电路简单 所以实 现方案采用方案二 实现的电路图如图 3 所示 对于热电堆部分 因为红外温度测量技 术的最大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 1 秒内就可测试完毕 由于它只接受人体对外发射的红外 辐射 没有任何其他物理和化学因数作用于人体 所以对人体无任何伤害 在方案中采 用的是 TPS333 热电堆 由于热电堆直接测量产生的电压范围只有几毫伏到几十毫伏 无 法由 A D 转换芯片 PTCF8591 直接处理 需要经过放大处理 又因为需要将电压信号放 大一千倍 如果采用一级放大会出现零点漂移等一系列的问题 且放大信号有很强的干 扰 所以选择了两级放大 在两级放大电路的中间加入一个电容为了的使电路更加稳定 起滤波的作用 其放大的倍数为 系统的硬件由单片机模块 TPS 333 温度传感器 5 4 6 7 模块 LM358 电压信号放大器模块 A D 转换模块 LED 数码管显示模块 硬件的设计 流程是 TPS 333 红外温度传感器将红外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由于输出的电压信号很微 弱 所以采用 LM358 组成的运算放大器进行前置放大 然后将放大的电压信号发送到由 PCF8591 组成的 A D 转换电路 再将转换后得到的数字信号送至单片机进行处理 最后 将处理后的结果送至 LCD 数码管显示屏进行实时温度的显示 3 2 电路元件的选择 表 1 实验所用器件 器件型号数量 电阻 7 热电堆TPS333 1 单片机STC89C52 1 A D 转换PTCF8591 1 LED 数码管 1 放大器LM3582 导线 若干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5 在实现方案中所用到的电路板如图 5 3 3 热电堆模块 热电堆红外探测器 TPS333 如图 6 所示 图 6 热电堆实物图 热电堆的背部视图及其引脚如图 7 图 5 电路板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6 图 7 热电堆的背部视图及其引脚图 其热电堆的电路图如图 8 所示 图 8 红外测温模块的电路图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7 3 4 电压信号放大模块 由于热电堆直接测量产生的电压范围只有几毫伏到几十毫伏 无法由 A D 转换芯片 PTCF8591 直接处理 需要经过放大处理 又因为需要将电压信号放大一千倍 如果采用 一级放大会出现零点漂移等一系列的问题 且放大信号有很强的干扰 所以选择了两级 放大 在两级放大电路的中间加入一个电容为了的使电路更加稳定 起滤波的作用 其电 路图如图 9 所示 3 5A D 转换模块 单片机 ST89C52 模块与 LED 数码管显示模块 设计中 采用的是开发板包含的 A D 转换模块 如果外接 A D 转换模块 由于干扰 的影响会得到信号的不稳定 LED 数码管采用的是共阴极的数码管 单片机 ST89C52 则 用于程序的载入 3 5 电路连线实物图 通过理论分析设计 最终得到了理想的电路图 其连线如图 10 所示 图 9 放大器模块电路图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8 图 10 电路实物图 4 调试过程及结论 当电路连接成功后 接下来便是调试 载入程序后 遇到了一下的几种问题 问题 1 在进行第一次程序载入的时候 电路没有反应 经过反复的检查 发现电阻连接错误 导致电路连接的不成功 问题 2 在载入程序后 数码管显示的数字乱码 经过检查发现 在单片机导出的线中 将段选的线接反了 问题 3 电路板成功运行后发现将手放上去 数码管显示的数据变化幅度不大 经检查发现 电路的放大倍数过小 改正了以上问题后 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如图 11 12 所示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9 图 11 室温下的布线图 图 12 人体温度测量的布线图 5 心得体会 热电堆的设计很接近生活 因为体温计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传统的一些体 温测量计测量时间长 读数不精确 且本身材料又不是很符合大众需要 如水银温度计 不仅易碎而且里面的水银有毒 而且每次使用都还必须仔细的消毒 而一些新型的温度 计 如一些电子温度计 但是也有测温时间长的弊端 而这次设计的基于热电堆红外探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10 测器的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正好可以弥补这些弊端 它的灵敏度高测量时间也短 很是符合大众的需求 本次光电实验充分的结合了本学期所学的光电技术的知识及单片 知识的运用 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了更完美的结合 让我们对光电技术这门课程 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掌握 在设计中运用到了数电的知识 也让我们对数电的知识也有 了一定的复习作用 在接电路图的时候 因为线路过多 也很考验我们个细心 也锻炼 我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本次课设全是我一人独立自主完成的 让我在独立设计方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 高 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 如线接反了 电阻接漏了 或者在计算放大倍数的 时候计算出错 导致最终的结果的放大倍数过小 LED 数码管显示不灵敏 但最终也都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这次实验中涉及到的单片机方面的程序还是不是很熟悉 基本上都是查阅书籍或者百度得来的 但是这也属于我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对这次实验 我感到很满意 让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美中不足的是觉得自己的基本功太差 还需呀 好好弥补 6 参考文献 1 杨应平 胡昌奎 胡靖华等 光电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2 郭天祥 新概念 51 单片机 C 语言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7 附录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PCF8591 0 x90 define N 11 void delayms uint bit write 0 sbit dula P1 0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11 sbit SCL P2 1 sbit SDA P2 0 uchar table1 0 xfc 0 x60 0 xda 0 xf2 0 x66 0 xb6 0 xbe 0 xe0 0 xfe 0 xf6 uchar table2 0 xfd 0 x61 0 xdb 0 xf3 0 x67 0 xb7 0 xbf 0 xe1 0 xff 0 xf7 uchar num ge shi bai void delay void start SDA 1 delay SCL 1 delay SDA 0 delay void stop SDA 0 delay SCL 1 delay SDA 1 delay void respons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12 uchar i SCL 1 delay while SDA 1 SCL 0 delay void init SDA 1 delay SCL 1 delay uchar read byte uchar i k SCL 0 delay SDA 1 delay for i 0 i 8 i SCL 1 delay k k 1 SDA SCL 0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13 delay return k void write byte uchar date uchar i temp temp date for i 0 i 8 i temp temp 0 i for j 110 j 0 j 武汉理工大学 光电技术 课程设计说明书 17 目录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