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doc_第1页
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doc_第2页
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doc_第3页
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doc_第4页
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自然经济概况2.1.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居长江、淮河中下游,东邻江苏、浙江,南连江西,西接河南、湖北,北与山东搭界(图2-1-1),属近海内陆省份。全省东西宽约450km,南北长约570km,面积14.01104km2。我省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京沪、京九、陇海、符夹、青阜、阜淮、淮南、宁铜、皖赣、宣杭等铁路纵横交错,构成了本区内外交通的大动脉,蚌埠、阜阳、合肥、芜湖已分别成为京沪、京九、淮南、皖赣等线上重要的铁路枢纽。公路则以国道和省干公路为骨架,以市、县为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省内省外四通八达。水运则以长江、淮河为主线,溯源可至赣、湘、鄂、豫等地,顺流可直抵沪、鲁、苏等地,沿江、沿淮大部分市、县均有河港码头。航空运输则以合肥、黄山为中心与国内各大城市相通。2.1.2 社会经济状况我省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经过五十余年的国民经济建设,涌现处一批以煤炭、冶金、机电建材、食品、酿造、轻纺、化工等为支柱的特大型工业城市和以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配、商贸、汽车、造船、家用电器等为主的大型、特大型工业城市。奠定了我省作为华东乃至全国能源、冶金基地的基础性地位。农业是安徽的传统优势产业,粮、棉、油、麻、茶、烟草和水产品等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服务行业、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等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图2-1-1 安 徽 省 交 通 位 置 图截止2013年底,全省总人口已达6929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354.633.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2.1.3自然地理条件1、气象我省位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大体以淮河为界,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同时,由于受季风影响,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天气多变,常有旱、涝、雹、冻等自然灾害出现。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4-17,南高北低。气温年内变化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平均气温为-1-4.0,7月平均气温为27.5-28.4。全省极端最低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41.3。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3.6-2000mm,由北向南降水量渐增。淮河以北小于900mm,江淮之间900-1000mm,沿江地区1000-1500mm,皖南黄山与大别山腹地是我省两大降水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高达2254mm、1600mm。降水年内分布不均,5-9月为全省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降水年际变化周期一般6-8年,丰、枯水年降水量可相差4倍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00-2000mm,自北向南递减,淮河以北地区为1600-2000mm左右,淮河以南在1100-1800mm之间(图2-1-2)。图2-1-2 2013年安徽省降雨量等值线图2、水文我省地表水系发育,由北向南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沿江、沿淮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域辽阔,面积约为5800km2以上。长江源远流长。我省位于长江下游,干流过境长约401km,江面宽度一般2km左右,流域面积6.6104km2,多年平均流量29500m3/s(大通站),最小流量6300m3/s。两岸支流40余条,较大的有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皖河、滁河、裕溪河等。淮河发源于河南的桐柏山。我省位于淮河中游,干流过境长度432km,河面宽约0.5km,流域面积6.69104km2,多年平均流量852m3/s(吴家渡站),1978年以来曾数次断流。两岸支流约17条,北部支流多而长,南部支流少而短,形成不对称羽毛状水系,其中以颍河、涡河、史河、淠河、池河等流量较大,属长年性河流,其余诸河均为季节性河流。新安江源于皖南休宁县境内的怀玉山,境内干流长约240km,流域面积0.65104km2。多年平均流量93.3m3/s(屯溪站),最大流量199m3/s,最小流量48.9m3/s。主要支流有休宁河、丰乐河、率水、昌溪河等。全省大小湖泊约500余个,较集中地分布于沿江和沿淮一带,长江北岸多于南岸,淮河南岸多于北岸,总面积约5800km2。巢湖是省内最大的湖泊,面积约800km2。各河流水文特征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与降水的年内分配同步,自南向北汛期逐渐后延。南部诸河汛期一般在5-8月,洪峰多出现在6-7月份;北部诸河汛期多在每年的6-9月,洪峰集中出现在7-8月份。全省汛期河川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比值在淮河以北为70-80,淮河以南为60;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若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倍比表示,淮河以北最大可达25倍,淮河以南一般为3.1-7.2倍。3、地形地貌我省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缘、秦岭东延余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北部的交变地带,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总的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平原、丘陵、山地类型俱全(图2-1-3),其中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62。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全省可分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皖西山地、沿江丘陵平原、皖南山地等五个地貌单元。淮北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除东北部有海拔50-300m的剥蚀残山分布外,余为海拔20-40m的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岗丘园缓,波状起伏,剥蚀山丘零星分布,海拔一般50-200m。皖西山地:峰峦矗立,沟壑纵横,海拔一般在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