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应急预案.doc_第1页
水灾应急预案.doc_第2页
水灾应急预案.doc_第3页
水灾应急预案.doc_第4页
水灾应急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ZHONG MEI XIN JI NENG YUAN GU FEN YOU XIAN GONG SI KOU ZI DONG KUANG111305工作面回采期间水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编 制:审 核:地 测 科 长: 地 测 副 总: 总 工 程 师: 口孜东矿地测科 2018年01月 目 录一、工作面概况1二、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一)地质条件1(二)水文地质条件3三、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4(一)工作面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4(二)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5(三)工作面开采涌水量预计6四、排水系统8(一)矿井排水系统8(二)工作面排水系统8五、水害应急预案9(一)工作面水害应急预案9(二)水害应急救援组织与职责9(三)水害应急救援预案要点14(四)水害应急救援基本原则15(五)水害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16(六)水害后恢复正常状态的原则和程序17六、水害现场处置方案17(一)紧急撤人17(二)事故报告18(三)事故响应、处置19(四)水害事故现场自救、急救21七、突水预兆及避水灾路线23(一)突水预兆23(二)避水灾路线23.111305工作面回采期间水灾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一、工作面概况111305工作面位于-967m水平中央采区,是中央采区的第五个工作面。该工作面南距111303工作面采空区平距约10m,北邻1313采区,东距2#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最近约106.2m,西靠111305工作面运煤联巷,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布置。机巷走向长1588.0m,可采走向长1317.7m,13-1煤开采底板标高-756.1-731.3m;风巷走向长1891.1m,可采走向长1339.7m,13-1煤开采底板标高-811.3-766.8m;切眼倾向宽249.6m;可采平面积331643.5m2。工作面距第四系松散层底界面150.8m243.8m,下部距11-2煤层65.5m68.5m,平均距离约为67.4m;工作面标高范围为-758.0m-807m。正常情况下,预计工作面回采期间正常涌水量15.9m3/h,最大涌水量43.6m3/h。工作面对应地表建筑主要为村庄,地表水系主要为济河以及灌溉水渠,其余为河塘及农田,地势呈北高南低,地面标高+24.54+26.65m。111305工作面于2017年10月围面完成,工作面外侧存在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根据地面及井下一系列物探、钻探探查成果资料表明,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在111305工作面回采影响范围内不含(导)水,不会对工作面回采造成水害威胁,但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及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特编制该预案和方案。二、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质条件1、地层产状111305工作面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工作面内地层总体走向165235,倾向75145,倾角516,平均倾角约10,在断层及构造影响区域煤层局部倾角变化较大。2、地质构造(1)断层根据工作面围面掘进期间实揭及物探资料分析,影响工作面回采的断层共计有5条;落差3m的断层2条,落差3m的断层有3条。影响工作面回采的断层情况详见表1:表1 111305工作面断层统计表序号断层编号揭露位置性质倾向()倾角()落差(m)对回采的影响程度1DF14风巷正96602贯穿工作面机巷110704高抽巷905562DF14-13风巷正110501.6贯穿工作面机巷966014DF14-4风巷正140402预计面内延伸长度28m5Kf111303-02风巷正286603预计面内延伸长度34m6Kf111303-10风巷正267600.6预计面内延伸长度172m高抽巷91753(2)物探构造区111305工作面围面结束后,由中煤新集技术服务公司物探队对工作面进行了全覆盖式物探,并出具了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111305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探测成果报告,本次物探在工作面共圈定了2个透视构造区,该构造区内可能存在隐伏断层、煤层变薄区。详见表2:表2 111305工作面透视构造区序号说明1#断层影响区,推断为DF14断层影响所致。2#断层影响区,推断为Kf111303-10断层影响所致。3、煤层特征面内13-1煤层以黑色为主,少量褐黑色,玻璃光泽,以粉末状、碎块状为主,性脆易碎,断口一般为参差状、平坦状。根据实测及邻近钻孔资料分析,面内13-1煤层全层厚度46.3m,平均厚度(含夹矸)5.13m;含一层夹矸,为炭质泥岩,厚度00.82m,平均厚度0.41m;纯煤厚度3.65.8m,平均厚度4.72m;煤层结构0.67(0.41)4.05m。4、煤层顶、底板特征直接顶:泥岩,灰色灰黑色,泥质结构为主,局部富含少量炭质,性脆,易碎,易垮落,厚度2.115.5m,平均厚度4.6m,普氏系数33.9。老顶:砂质泥岩,灰色,中厚层状,具滑动镜面,见少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厚度2.154.33m,平均厚度为3m, 普氏系数4.55.8。直接底:泥岩,灰黑色,泥质结构,炭质含量较高,夹薄层煤线,滑面不发育,厚度1.557.85m,平均厚度2.80m,普氏系数3.14.1。老底:细砂岩,灰色,浅灰色,细砂粒结构,磨圆度一般,分选性较好,裂隙发育,充填少量方解石,硅质胶结,贝壳状断口,致密,坚硬,厚度14.2m,平均厚度1.60m,普氏系数5.25.9。(二)水文地质条件1、新生界松散含水层111305工作面上覆新生界厚572.9610.7m,平均厚589.8m。主要由松散砂层组成,含潜水承压水,分为四个含水层四个隔水层。其中一含、二含在本区域厚度发育较小,砂层厚度一般小于20m,富水性弱中等;三含在本区域厚度发育稳定,厚度在277.4305.0m,平均291.0m,富水性中等。三隔的有效隔水厚度介于165.2179.8m,平均173.4m,分布相对较稳定,隔水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地阻止上覆地表水及一含、二含、三含水层水向下渗漏,是井田内重要的隔水层之一;四含厚度介于1.417.6m,平均9.55m,新生界松散层底部发育一层较为稳定的“红层”,为矿井四隔,该层厚度介于21.950.1m,平均34.8m,多由粘土夹砾石组成,据抽水成果,Q=0.017370.2355 L/s ,q=0.000190.00245 L/s.m,S=72.2496.19m。水质类型为CL-K+Na型,显示为富水性弱,其渗透性差,为区域性隔水层。详见表3。表3 111305工作面附近钻孔成果统计表孔号松散层厚度(m)煤系地层高度(m)“三隔”有效厚度(m)“四含”厚度(m)“红层”厚度(m)顶板砂岩厚度(m)17-9610.7171.3174.06.433.231.516-5599.1182.15165.21.450.115.75十五1584.0225.8174.412.834.117.2514-7572.9243.8179.817.621.913.7平均591.7205.8173.49.5534.819.62、基岩风氧化带111305工作面对应上部基岩风化带厚度为2025m,地质勘探钻孔钻进时泥浆消耗量为0-0.25m3/h,消耗量大的为0.53.20m3/h (15-6孔揭露砂岩时的消耗量)。矿井勘探时抽水试验钻孔20-2、20-6孔,水位标高15.0417.79m,q=0.0004660.00108L/sm,k=0.0013610.00849m/d,富水性弱。3、13-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工作面13-1煤层顶板岩性由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构成,工作面上覆导水裂隙带范围内顶板砂岩厚度介于13.731.5m,平均19.6m。13-1煤层顶板砂岩层多以裂隙水形式存在,以静储量为主。根据17-3孔抽水资料显示,13-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0.0014L/s.m,渗透系数k=0.0004788m/d,富水性弱。4、 断层111305工作面风、机巷道掘进期间将穿过5条断层,断层落差均小于10m。5、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111305工作面外侧存在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通过钻探探查证实,2#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距切眼最近约106.2m;东南侧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未发育至切眼东帮143.6m(平距),风巷南帮139.9m(平距);剖面上控制13-1煤底板向下85.9m(垂距)及13-1煤顶板向上104.8m(垂距)范围内。6、钻孔111305工作面回采影响范围内有14-7、十五1、17-9、14-8、16-6、17-4等地质钻孔,上述钻孔施工后已进行封闭,封闭质量均合格。7、采空区111305工作面风巷距南侧111303采空区最近距离10m。根据水文地质调查,111303采空区积水标高-823.8m,积水量约为48652.6m3。三、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一)工作面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1、经验公式法根据111305工作面附近钻孔资料:13-1煤顶板砂岩厚度占13-1煤顶板岩石总厚度的10%29%(统计到16-1煤底板),因此111305工作面覆岩类型为软弱中硬覆岩类型。采用公式为: 式中:M=5.1m n=1 H裂=76.9m2、类比法根据我矿111303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探测与研究项目,13-1煤层裂采比为13.7。111305工作面采高按4.99m计算得H裂为68.4m。3、最大裂高的采用111305工作面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76.9m。(二)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1、新生界松散含水层孔隙水工作面13-1煤层顶板至新生界松散层地面高度150.8243.8m,大于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修改初步设计说明书所要求的49.71m防砂煤柱高度。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水对工作面回采基本无水害威胁。2、13-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工作面上覆导水裂隙带范围内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总体富水性弱,以静储量为主,易疏干。但该含水层裂隙发育不均一,工作面回采前已对13-1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含水层开展了物探探查工作,探查结果表明工作面内无低阻异常区。但工作面回采期间在局部裂隙较发育地段仍可能会出现少量滴淋现象,但对工作面回采无水害威胁。3、断层水111305工作面回采过程预计将揭露5条断层,巷道掘进期间过断层期间均无现滴、淋水现象。同时断层落差较小主要切割岩层均处在煤系地层中,根据我矿抽水试验资料,煤系地层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从井田内断层区域岩性资料和简易水文观测,矿井所揭露断层期间均无滴、淋水现象。综合分析认为:煤系内断层带含水性弱,导水性差。正常情况下,工作面回采基本不受构造裂隙水害威胁。4、采空区水因111305工作面位于111303采空区上侧,故111305工作面掘进不受到111303采空区水威胁。5、钻孔水111305工作面回采影响范围内有14-7、十五1、17-9、14-8、16-6、17-4等地质钻孔,上述钻孔施工后已进行封闭,效果皆为合格。正常情况该钻孔不会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但工作面回采过该孔期间仍需加强水情观测、完善排水系统,确保回采安全。6、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111305工作面外侧存在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矿按照公司批复的口孜东矿111305工作面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探查方案开展探查验证工作:自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警戒线”起采用瞬变电磁、直流电法、MSP地震波三种物探方法开展超前物探循环工作,共完成物探超前探23次,物探成果资料均反映巷道前方无低阻和构造异常区,巷道掘进过程中无水和未揭露其他构造,巷道施工验证物探成果资料的准确性;自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探水线”起采用钻探方法开展了4轮验证探查工作,共施工钻孔22个,工程量4218.8m,钻探探查进一步验证了111305工作面回采影响范围内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不含(导)水;通过物探及其巷道施工验证对比资料并结合钻探成果综合分析:2#、9#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对工作面回采无水害威胁。但为保证工作面回采安全,仍需加强现场水情水害调查,完善排水系统。(三)工作面开采涌水量预计1、工作面砂岩水预计13-1煤顶板砂岩水是工作面回采期间主要的充水水源,该煤层顶板砂岩富水性不均一,局部赋水性较好。预计在111305工作面回采后,必定会形成以巷道系统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且在降落漏斗的相当范围内,顶板砂岩含水层的水位必定会降至煤层以下。因此,采用经验比拟、地下水动力学进行涌水量预计。由承压-无压公式:式中: Q:工作面正常涌水量(m3/h)K:渗透系数,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渗透系数取0.0034m/dH0:初始水位,地面标高为26.6m,计算标高采用111305切眼最低点标高-811.1m,取H0=837.7m hw:大井井壁水柱高,取最大降深则hw0M:含水层厚,取平均厚19.6mR0:引用影响半径813.4m。R0=R+rw,其中R为影响半径,可用西哈托经验公式计算,其中S为水位降深,取S=837.7m,R=488.5m;rw:大井半径324.9m(rw= F大井面积: 331643.5m2)。Q =15.9m3/h,取经验系数值2.3Q最大=36.6m3/h2、比拟法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Q=Q0式中:Q0、F0、S0分别是生产矿井的涌水量(m3/h)、开采面积(K m 2)、水位降深(m)。 Q、F、S分别是设计矿井的涌水量(m3/h)、开采面积(K m 2)、水位降深(m)。目前我矿13-1煤层工作面已回采完毕5个工作面,分别为111303、111304、111301、121301、121303工作面。计算结果见下表:比拟工作面相关参数取值表111303工作面S0(m)F0(Km2)Q0(m3/h)903.40.5715983510111305工作面S(m)F(Km2)Q(m3/h)837.70.33164353.77.4根据计算结果得:111305工作面回采期间涌水量介于3.77.4m3/h。3、涌水量取值根据地下水动力学计算得到111305工作面砂岩正常涌水量15.9m3/h,最大涌水量36.6m3/h,回采期间生产用水预计约为7m3/h,故111305工作面回采期间最大涌水量为43.6m3/h。111305工作面为我矿第七个综采工作面,根据已回采完毕的111303、111304、111301、121301、121303工作面及正在回采的121304工作面回采期间水文地质资料来看,上述工作面回采期间正常涌水量仅为510 m3/h,且水源多为生产用水及防灭火用水。但为保证工作顺利安全开采,同时根据安徽省煤矿防治水和水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规定,“采煤工作面有效排水能力不低于预计最大涌水量的1.5倍”,所以111305工作面仍然需要建立排水能力不低于65.4m3/h的排水系统。四、排水系统(一)矿井排水系统目前矿现存两套排水系统:永久排水系统及应急潜水电泵排水系统1、矿井永久排水系统情况井下各回采工作面、采区涌水集中通过管路排至-967m中央水仓,由-967m中央水泵房排至地面。在967m水平井底车场附近设置内外两个水仓,水仓容量5280m3。井下中央泵房内安装5台MDS420-9612多级离心泵(2240KW,扬程1079.7m,流量420m3/h),二用二备一检修,最大涌水时四台工作。四趟DN325排水管路经副井井筒敷设至地面矿井污水处理站,整套系统已经正常使用。最大排水能力1680m3/h。2、矿井应急潜水电泵排水系统情况矿井建立了应急潜水泵排水系统。井下潜水泵房有效容积2080 m3, 井下潜水泵房安装了4台BQ275-1070/28/W-S型卧式潜水泵(1400KW,扬程1070m,流量275m3/h)潜水电泵,通过副井内的两趟D377的管路将水排至地面。最大排水能力1088m3/h。(二)工作面排水系统111305工作面采用“二级”排水。在风、机巷里口及巷道中段低洼处分别挖设临时水仓。风巷里口、中部水泱分别设置一台BQS70-130-55KW型(排水量为70m3/h,扬程为130m,功率55KW)水泵,备用一台BQS100-70-37KW型(排水量为70m3/h,扬程为100m,功率37KW);机巷里口、中部水泱分别设置一台BQS100-70-37KW型(排水量为70m3/h,扬程为100m,功率37KW)水泵,备用一台BQS120-50-30KW型(排水量为120m3/h,扬程为50m,功率30KW)水泵。正常情况下,通过风、机巷内159mm排水管进行排水,异常出水可利用供风、水及供液管路进行排水。故工作面最大排水能力140m3/h,完全满足需求。五、水害应急预案(一)水害应急预案工作面回采期间出现异常情况时,严格执行制定的水害应急现场处置预案。1、工作面出现突水预兆、水量突增等异常情况时,现场立即停止施工,撤出出水点下行侧人员,并汇报矿集控中心、地测科及队值班,经相关部门现场鉴定、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措施;若经现场鉴定无水害威胁,并具备以下条件时方可恢复施工。(1)工作面排水系统正常。(2)工作面瓦斯、顶板稳定,支护良好。(3)排除隐伏构造导水、底板灰岩突水。2、当工作面顶板砂岩出水时,工作面停止施工,地测科加强现场水情观测与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后,且具备以下条件时,方可恢复施工。(1)工作面排水系统正常。(2)工作面瓦斯、顶板稳定,支护良好。(3)水量稳定,未出现增大趋势,无异常变化。3、工作面出水量达到工作面预计最大涌水量(43.6m3/h)时, 现场除安排专人观察水情变化情况和泵水外,其余人员撤离至安全地点;地面做好灰岩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的观测和分析。4、工作面出水量达到、超过工作面最大排水能力时,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二)水害应急救援组织与职责1、组织机构(1)指挥机构成立水害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负责协调事故应急救援期间各个部门的运作,统筹安排各个应急救援行动,为现场应急救援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快速准确地制定出救灾实施方案。总 指 挥: 矿长副总指挥: 党委书记、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安监处长、救护队长成 员: 党委副书记、其他副矿长、各专业副总,综合办、生产技术办(调度室)、地测科、安监科、通防区、机电办、运输区、支护区、物流队、固定队、供电队、管子队、经营办、救护大队、保健站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指挥部地点:矿集控中心指挥部电话:8662501、8662502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办,生产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电话8662170;工作面回采发生水害救灾期间,每日矿值班人员为当天救灾值班人员。表4 矿井水害救灾指挥部成员及通讯表单位姓名手机号码办公室矿 长汪向明186554928888662666党委书记陶华俊186554939998662688党委副书记童守军186554997788662162总工程师焦金宝186554957888662168生产副矿长马占光186554959888662085副矿长王克勇138554656668662186驻矿安监处处长高勤福186554907008662198经营副矿长杨 哲139554241958662219采煤副矿长赵吉诚186554985208662096机电副矿长陈敬涛186554955688662158安监主任工程师许 东186554922298662160机电副总苏正飞186554923338662196通风副总汪家华186554985318662169地测副总王和固138554270488662153设计副总王海涛138554208248662165采掘副总韩化启186554917168662152巷修副总朱德明186554976768662090矿长助理(生产准备)方红平186554929788662111矿长助理(机电)刘万财186554966988662568生产技术办单立路186554910658662170综合办张林139664599718662122驻矿安监处陈登林186554996598662369地测科王作路186554921088662361通防区马奎186554915858662268经营办张恒188554077778662107机电办陈多兵186554925298662399支护工区马同胜186554919098662402智能科技钱正139554208018662388运输区邱学军186554815538662715保卫科陈桂青138663421118662431救护队廖多辉186554965888662455保健站朱敬成138554907058662120物 业朱晓玲186554966098662440(2)成立救援工作组由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成立现场指挥组、技术及事故调查组、抢险救灾组、救灾综合组、善后处理组。1)现场指挥组为救灾指挥部的现场执行机构,负责认真执行救灾指挥部根据水害变化情况和威胁程度所制定的抢险决策和措施,并积极组织现场落实,向救灾指挥部及时提出救灾建议。组长:生产副矿长成员:当班井下带班矿领导、矿长助理、机电矿长、运输区区长、相关职能科室主管2)技术及事故调查组研究和制定抢险技术方案和措施,分析水情,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负责调查事故经过、原因和鉴定,追究事故责任,负责事故报告工作。组长:总工程师成员:驻矿安监处处长、各专业副总、安监科科长、相关职能科室副主管以上人员3)抢险救灾组负责侦察水情;负责对受水害威胁人员和遇险人员实施救援;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救治;演练前对救护设施性能进行测试。组长:救护队队长成员:救护队人员4)救灾综合组总体负责救灾期间后勤保障、保卫、医疗救护。具体负责救灾所需各类物资、器材的筹备,解决好救灾人员的食宿等问题;维护矿区的正常秩序,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严禁非救灾人员逗留、围观和入井,防止有人影响救援工作;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对矿井有关人员采取强制性措施;负责制定救护方案,抢救伤员和伤员的转运工作。组长:矿党委副书记成员:经营副矿长、综合办主任、经营办主任、保卫科科长、保健站负责人、纪委负责人、相关辅助单位主管等5)善后处理组负责做好遇险人员的善后处理、家属的安置及矿区维稳等工作。组长:党委副书记成员:工会主席、综合办、保卫科等相关人员2、水害救灾指挥部成员职责(1)矿长在矿总工程师、救护队长的协助下,制定水害救灾和营救遇险人员计划。负责水害救灾的全面组织、领导和指挥;组织指挥部成员、公司救护队负责人制定和实施水害救灾;负责人、财、物、设备的平衡和协调工作。(2)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负责水害救灾及善后的后勤保障和保卫工作。(3)总工程师负责协助矿长指挥水害救灾工作;在矿长领导下负责组织制定和决定水害救灾方案。(4)生产副矿长负责水害救灾方案的实施和队伍安排。(5)经营副矿长负责水害救灾方案中的物资、设备、资金安排与调拨;协助党委书记、副书记做好水害救灾及善后的生活后勤工作。(6)机电副矿长负责水害救灾方案中的设备和供电保障;-550m、-750m水平泵房运转、排水能力及变电所的监测工作;潜水电泵应急排水系统运行工作。(7)安监处长按照规程规定,负责对水害救灾方案、各项安全措施及实施中的安全进行监督;负责受水威胁地点人员甚至全矿井井下人员的安全撤离。(8)其他副矿长:根据总指挥命令积极投入事故抢险,及时协调、调拨救灾所必需的设备、材料和队伍。(9)地测副总、安全主任工程师、一通三防副总、机电副总、采煤副总负责协助总工程师进行水害救灾方案的制定工作。 (10)各专业副总工程师根据指挥部命令,协助总工程师和各分管副矿长进行事故抢险工作;负责本业务范围内现场踏勘、资料收集与分析、抢险处理方案建议、制定;负责水害救灾方案实施中的技术管理。(11)地测科长负责现场水文资料收集、分析,提供相关图纸、资料;负责水情监测和预报,及时汇报相关领导;协助地测副总制定水害救灾方案;负责实施中的技术管理。(12)机电办主任、生产准备三队队长、供电队队长、固定队队长根据指挥部命令,负责掌握矿井停、送电工作;监测-967m水平泵房的排水能力、变电所安全状况,出现危险信号时,要及时汇报,采取措施;加强-967m水平泵房的检修、维护;具体负责潜水电泵应急排水系统运行、维护工作。(13)生产技术办主任负责按照总指挥命令全面协调及传达指挥部的命令,调度井上、下抢险、处理、救援工作,及时掌握现场灾情和抢险进展情况并汇报有关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抢险、处理应急通讯保障;组织受水威胁人员的撤离;负责现场的勘察。(14)安全主任工程师、安监科科长负责协助安监处处长按照规程规定对水害救灾方案、各项安全措施及实施中的安全进行监督,受水威胁地点人员甚至全矿井井下人员的安全撤离。(15)生产技术办分管技术主任负责组织有关水害救灾方案各类措施的审批和工程质量的监督。(16)运输区长负责将实施抢险救援人员和物资及时运送到事故地点,满足救灾需要。(17)支护区长负责根据指挥部命令及时准备好必须的抢险物资,并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18)经营办主任负责遇险人员的妥善安置、救灾人员的生活后勤及其它事宜。(19)保健站负责组织对受伤人员的急救、治疗。(20)保卫科长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持矿区的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矿,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21)矿山救护队长根据指挥部的命令,指挥矿山救护队积极实施抢险救援工作。(22)通防区长按照指挥部命令,负责确保矿井、采区和各采掘面通风系统稳定,防止瓦斯超限和风量不足。(23)地勘公司口孜东项目部经理负责按照指挥部命令进行钻探施工工作。(24)智能科技驻口孜东项目部经理负责保障矿井井、上下通讯系统稳定、畅通,应急广播系统灵敏、可靠,并随时确定井下人数、动态,及时汇报矿指挥中心。(25)集控中心调度员负责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同时发出事故信号,并根据事故的性质,立即将事故情况汇报给矿长、总工程师、公司安监局、公司集控中心;通知其他水害救灾应急指挥部成员、矿山救护队、及其他有关单位相关人员到矿集控中心报到待命;及时传达指挥部总指挥命令,调度井上下抢险工作及进展情况。 (26)111305工作面当班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是现场施工中的突水预兆和水情监测、出现突水预兆及时撤出施工人员并汇报的第一责任人;严格贯彻执行作业规程和专项防治水措施;发生事故时,及时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现场事故状况和遇险人数等汇报矿调度室;按照指挥部命令,积极实施现场事故抢险自救或撤离。(27)其他受水害威胁的施工地点的单位现场负责人是落实本施工点人员避水灾路线、接到险情时及时汇报并撤出受水威胁人员的第一责任人。(三)水害应急救援预案要点1、集控中心在接到启动矿井水害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后,做好记录并立即按程序通知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到集控中心集合待命。并与现场水情监测人(跟班队长)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水情进展情况。2、有关矿领导接到集控中心通知后,会同相关职能科室和水害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勘察事故现场,收集分析水文资料后,与指挥部成员制定方案进行实施。3、在施工地点附近建立现场指挥站, 站长由生产矿长兼任,成员由救护队长、指挥部现场成员等,现场领导平衡。4、按程序通知各受到水害威胁地点施工人员按避水灾路线进行撤离。各施工地点跟班队长、班长和安监员要迅速撤出受水威胁人员,清点人数组织营救遇险人员,同时按预案程序要求,将事故具体情况迅速准确的报告集控中心和队值班。5、尽快接通通往地面救灾指挥部和各排水泵站和监测点的电话,在现场指挥站处备有救生器、担架、医药急救器材,并有急救医生值班,并备有其他救灾设备、工具、材料等。现场指挥站有急救医生值班。6、当发生遇险人员被困时,要及时通知矿山救护队,矿山救护队根据指挥部的命令,按照事故抢险、营救、处理方案,指挥矿山救护队积极实施抢险救援工作。7、相关单位按预案准备足够救灾材料,待命。8、启动应急预案至到结束,固定队、供电队要监测-967m水平中央泵房的排水能力和变电所安全状况。当中央泵房的排水能力和变电所出现危险信号时,要及时汇报,并随时准备从地面启动潜水电泵系统。9、事故处理结束后,恢复事故破坏的各个生产系统,使之正常运转,水害救灾指挥部工作方可结束。(四)水害应急救援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前提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统一指挥原则:发生水害事故,由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全权负责事故抢险救护工作的指挥和调度;预案中涉及的各相关单位、部门要在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协调工作;必要时可请求上级部门协助抢险救援。3、主动报告灾情原则: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矿内外、井上下和主要作业地点通讯必须畅通。一旦发生水灾事故时,受灾地点必须向调度所汇报,简要说明水灾的位置,发生事故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及现场人员等情况。4、快速反应原则:接到事故通知后,有关部门负责人要迅速赶赴应急救援指挥部。5、迅速抢险原则: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要根据现场事故情况,快速准确制定救灾方案,救护队等有关部门要争分夺秒的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拖延时间。6、突出重点原则:首先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同时,要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的扩大和再次发生。7、主动配合原则:各部门不仅要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而且要主动配合、密切合作,提高抢险救灾工作的整体效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要有全局观,局部必须服从整体。8、自救互救原则:事故发生初期,应按照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积极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遇险人员沿避灾路线撤离,防止事故扩大。9、安全抢救原则:在事故抢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救护人员的安全,严防事故再次发生。10、紧急救护原则:救护队应本着“先重后轻,先活后死”的原则抢救遇险人员。11、通讯畅通原则:设立抢险救灾专线指挥电话,并保持畅通。12、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都要绝对服从指挥部的命令,对执行命令不力的,指挥部有权作出处理。13、水泵房人员在接到突水事故报警后,要立即启动所有水泵,把突出的水尽快排出;没接到救灾领导人的撤退命令,绝对不可离开工作岗位。(五)水害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1、应急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应急抢险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动救护、医务、采掘等有关部门人员,保证预案的有效实施。通讯(信息)保障:预案中涉及到的单位、部门、人员应保证相互间通讯、信息的通畅,保证预案的及时启动。抢险救援物资的保障:物流队应储备有足够的水灾事故抢险物资,并保证矿井出现水灾事故时,在第一时间投入抗灾抢险工作,达到控制灾情的目的。储备物资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能够正常使用。没有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中心的命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资金保障:财务科承担应急救援费用,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提供应急救援所需的资金,保证抢险所需的资金。2、物资维护物流队、机电办要对水害应急日常所需物资、设备和配件进行维护,并能保证其有效使用;对于数量较大的抢险物资,物流队、机电办必须明确货源,做到用之即到。(六)水害后恢复正常状态的原则和程序1、恢复正常状态的原则保证安全原则。抢险救援结束后,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消除或控制可能造成再次事故或诱发其他事故隐患。实施监控原则。对事故现场进行连续监测监控,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各类隐患。2、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完成后,各救援工作小组负责人如实向应急抢险指挥部汇报情况,经指挥部认真核实达到恢复正常状态条件,批准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后,宣布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并向公司汇报。3、后期处置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参加救援的部门和单位要认真核对参加抢险救援人员,清点装备、器材;核算救援费用,整理抢险救援记录、图纸,并写出救援报告。安监处组织有关部门勘查事故现场,对水害事故进行初步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组织制定防范措施。应急救援过程应保存完整的应急救援记录、方案、文件、图纸等文字和音像资料。六、水害现场处置方案(一)紧急撤人111305工作面现场发生水害事故后,现场施工单位跟班队长、队长、技术员及现场安监员、职能科室人员、矿领导等应立即让现场停止作业,并按照工作面水害分级应急预案进行组织撤人,将现场所有人员撤至安全地点。(二)事故报告111305工作面现场发生水害事故后,在安全前提下,应按照程序进行汇报1、报警电话集控中心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应急救援接警工作,具体联络方式如下:集控中心行政电话:8662501或8662502集控中心调度电话:#2、报警井下发生水害事故后,在安全区域,施工单位跟班班队长、队长、技术员及现场安监员、职能科室人员、矿领导等应清点现场人数,利用电话或派出人员等方法,迅速向矿集控中心汇报,简要说明水灾的位置,发生事故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及现场人员等情况。同事施工单位应安排专职突水预兆监测人(跟班队长)密切监测水情变化情况,并与集控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井下其他区域的人员,在发现异常现象后,也应及时向集控中心汇报汇报。3、接警、记录集控中心接警人员在接到报警后,必须迅速、准确地向报警人员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并记录在案。记录表格见下表:事故汇报人姓名汇报时间事故性质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地点通风情况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是否伴生其它灾害事故区域有何异常现象备 注4、水害通知(1)集控中心及汇报人要根据水害的性质和蔓延趋势,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向可能受事故波及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2)集控中心接警人员在接到报警后,首先要迅速向当日值班领导、矿长、矿总工程师、地测副总等汇报;同时与施工单位当班专职突水预兆监测人(跟班队长)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水情变化情况。(3)立即通知地测科、安监科、生产办、总工办等组织相关人员赶到现场鉴定。5、水害事故上报水害事故发生后,矿集控中心应立即向公司集控中心汇报,公司集控中心立即向公司相关领导进行汇报,并视事故级别决定是否汇报省、市煤炭管理部门。(三)水害事故响应、处置由地测科、安监科、生产技术办等人员进行现场鉴定,并将结果向集控中心汇报复命,集控中心调度员将鉴定结果汇报相关领导;根据现场鉴定结果决定是否启动矿井应急预案,如需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由矿长宣布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成立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照水害应急预案开展水害应急救援工作。水害事故响应要点如下:.集控中心1、向矿长、总工程师汇报 2、向公司集控中心报告3、向公司救护大队报警 4、按“预案”通知有关人员矿 长总工程师查 询命 令决定判 断意 见1、抢险、排水和防治方案决策2、采取措施向遇险人员提供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3、采取措施,恢复通风,保持通风系统稳定1、出水位置、水源2、水量、出水特征3、-967m、泵房排水能力情况4、施工地点被水淹情况5、施工处通风情况有无被堵人员,被堵人员是否会发生窒息1、组织营救遇险人员2、恢复通风,保持通风系统稳定3、启动水灾抢险救灾指挥部,指令有关单位执行抢险任务根据水灾情况和总工程师意见做出决策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处理水灾事故通防区地测科事故单位运输区、智能科技准备三队、固定队救护队按“预案”规定和矿长命令积极投入救灾其它部门1、确定遇险人员所在的位置和人数2、根据矿长命令投入现场营救遇险人员出水点巷道和水泵房排水设备安装、维护,排水能力监测1、 积极组织抢运人员和救灾物资2、 确定井下人数及动态变化情况1、加强瓦斯和通风监测2恢复通风系统或建立临时通风系统1、水文资料收集分析,相关图纸资料提供2、方案的建议和实施设计1、排水能力监测;2、配合救护队积极投入现场营救遇险人员保健站分管矿领导根据预案,按矿长命令投入抢险救灾根据事故性质,有针对性的作好抢救伤员的准备工作.(四)水害事故现场自救、急救1、水害事故现场自救(1)发现预兆,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2)发现透水事故后,现场及附近人员应认真观察,判断灾情,迅速向矿调度所汇报,并利用可靠的联络方式,及时向下部水平和其他可能受到水威胁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他们及时撤离。(3)接到撤退通知后,所有受灾人员按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所规定的避水灾路线迅速撤出。(4)在水源情况不明、涌水凶猛、顶帮松散的情况下,决不可强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工作面大面积突水,造成人员伤亡,扩大灾情。(5)在撤退中,如出路已被水隔断,就要寻找井下位置最高、离井筒和大巷最近的地方暂时躲避;同时定时在轨道和水管上敲打发出呼救信号。(6)在突水凶猛的情况下,应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到硐室内、拐弯巷道或其他安全地点。如果情况紧急来不及转移躲避时,可抓牢棚梁、棚腿或其他固定物体,防止被水冲倒或冲走。(7)配用好隔离式压缩氧自救器。在未确定所在地点的空气成分能否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时,禁止任何人随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夹,以避免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8)撤离时的注意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撤往突水地点以上的水平,尽量避免进入突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行进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他牢固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的矸石和木料撞伤。如巷道中的照明和指路牌被破坏,迷失了行进的方向时,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前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引起救护人员的注意。撤退至竖井,人员需从梯子间上下时,应保持好秩序,不要慌乱和争抢。行动中,手要抓牢,脚要蹬稳,切实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唯一的出口堵塞无法撤退时,应有组织地、冷静地做好避灾工作,等待救援,严禁盲目潜水等冒险行为。人员撤到安全地后,应该立刻清点人数,向领导汇报。(9)被困时的避灾自救措施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选择合适地点快速建造临时避难硐室进行避灾。必要时,可设置挡墙或防护板,防止涌水、煤矸和有害气体的侵入。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设文字、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于救护人员及时发现,进行营救。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和氧气消耗。硐室内除留一盏矿灯外,其余矿灯应关闭备用。在硐室内,要有规律地、间断地敲击管路、轨道等金属物及顶帮岩石等, 发出求救信号,以引起救护人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