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师版)_第1页
新文化运动(教师版)_第2页
新文化运动(教师版)_第3页
新文化运动(教师版)_第4页
新文化运动(教师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真二中致真二中 幸福人生幸福人生 第 1 页 共 5 页 永嘉二中课改领导小组 永嘉二中致真稿永嘉二中致真稿 致真历史致真历史 年级 组别 高一 审阅 备课组长 周珊珊 审阅 包科领导 金家照 主备人李恩封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 型新课 课标 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 习 目 标 学考目标 1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 2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选考目标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阅读部分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学习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学习 难点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后 作业 作业本 知识 网络 新文 化运 动 兴起 标志 前期 内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影响是一次深刻的 运动 后期 内容 宣传 致真二中致真二中 幸福人生幸福人生 第 2 页 共 5 页 永嘉二中课改领导小组 环节一 学 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标志 2 主要代表人物 3 指导思想 前期 后期 4 主要阵地 5 运动中心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提出的 的办学方 针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二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 提倡 反对 在 和 的旗帜下 新 文化运动对 和 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李大钊尖锐地指 出 批判 其实就是 陈独秀从 的 观点出发 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2 提倡 反对 以 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 德也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 的原则 与 也不相容 3 提倡 反对 1917 年 1 月 新青年 先后发表了胡适 的 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4 4 十月革命以后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传 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 进步性 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 运动 猛烈的抨击了 思想 传统 的权威被打倒 为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 砸中国传播 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 的觉醒 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物的关心 特别是青 年学生 和 的高涨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 运动 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 局限性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存在着 的倾向 产生了许多消极影 响 四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概况 四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概况 1 早期介绍马克思的代表人物及其宣传 梁启超 朱执信 无政府主义者 2 十月革命以后 特别是 以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入中国 代表人物 A 1918 年发表 和 在中国率先举 起 社会主义 大旗 B 1919 年发表 比较 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3 实践活动 1 1919 年 12 月成立 以失败告终 开始接受 谋 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 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致真二中致真二中 幸福人生幸福人生 第 3 页 共 5 页 永嘉二中课改领导小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 向 的过程 其代表代表分别是 环节二 思 1 材料一 儒者三纲之说 为一切道德 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 则民于君为附属品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 则子于父为附属品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 妻纲 则妻于夫为附属品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曰忠 曰孝 曰节 皆非推己 及人之主人道德 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青年杂志 第一卷第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 批判的重点对象 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 平等 独立的原则 都是 奴隶之道德 与时代不相 符 与民主共和不相容 2 依据以上材料分析 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有何影响 传统的权威被打倒 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材料一 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 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 抵制学校开设 的 烈女传 修身课 她们甚至还抗婚 逃婚 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 争取女 性婚姻自由 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 第 95 页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 绝对是两样 断断不可调 和牵就的 若是决计守旧 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 若是决计革新 一 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 好像水火冰炭 断然不能相 容 陈独秀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新青年 第五卷 第 1 号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P55 56 3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十月革命后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改 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厄性质 环节三 行 1 下列报刊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B ABCD 致真二中致真二中 幸福人生幸福人生 第 4 页 共 5 页 永嘉二中课改领导小组 2 陈独秀因为有人指责 新青年 而发表了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为 Democracy and Science 辩护 这里的 Democracy and Science 指 D A 科学与技术 B 民主与共和 C 自由与平等 D 民主与科学 3 最早在 新青年 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B A 鲁迅的 狂人日记 B 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 C 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D 李大钊的 庶民的胜利 4 右图所示的漫画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是 C A 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 B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C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D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6 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 复古也 共和也 帝制也 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 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 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 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C A 进行革命斗争 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 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 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 普及白话文章 7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 自由主义 唯物主义 实验主义 以及最新 的布尔什维克主义 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D A 戊戌变法时期B 清末新政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 8 诗人徐志摩 1896 1931 说 在 24 岁以前 我对于诗的兴味 远不如我对于相对 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B A 当时 文学革命 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9 1920 年 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 规定从当年秋季起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 使用文言 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 A 取得了重大突破 B 被全社会所认同 C 推动了政治改革 D 取得了彻底成功 10 1929 年 5 月 4 日 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 五四特刊 认为 五 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 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 的思想指的是 A A 马克思主义B 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D 民主和科学思想 11 迄今所知 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 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 1899 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 大同学 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 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B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