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2.研习二、三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1.学生分小组背诵,由另外小组订正。2.学生齐背第一段。3.学生听写疑难词语。二、学生自读、自译二、三自然段。1.听读。听录音带,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朗读过程中的断句以及语气。2.跟读。(要求:声音低点,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语气来。)3.默读。参照注解自译二、三自然段,有疑难之处,随时质疑,教师巡回指导。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小知不及大知朝菌蟪蛄穷发之北斥沮数数然泠然恶乎待哉(2)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小知不及大知:见识短浅的小智比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奚以知其然: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穷发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极荒远之地。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区别。而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非,非议。犹有未树也:树,名词用作动词,树立。旬有五日:“有”通“又”。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恶,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三、研习二、三自然段。(一)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思考:(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众人匹之 小知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小大之辩”(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质疑,也可予以反驳。教师点拨: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明确: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二)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解说: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复述范例: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3.问: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下: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四、探究式阅读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学生思考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可能有如下观点(示例):观点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无功,不追求功。无名,不追求名。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观点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观点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下注解是:“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无名”呢?它们算不算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观点之四: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之王国,即“逍遥游”。或曰,能够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