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及临床意义_第1页
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及临床意义_第2页
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及临床意义_第3页
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及临床意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 述Revie w 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胡海刚 综述 谭 伦 审校 四川省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 643000 关键词 脊柱 矢状曲度 测量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8478 2011 02 0116 04 DO I 10 3977 j issn 1005 8478 2011 02 08 基金项目 四川省卫生厅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 080424 作者简介 胡海刚 1984 男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 脊柱外科 电话电子信箱 ggyydbh 163 com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脊柱在矢状面呈一 S 形 上承头 颅 下连骨盆 有颈 胸 腰 骶 4个生理弯曲 不但扩大 了躯干重心基底的面积 而且加强了直立姿势的稳定性 具 有缓冲震荡和力学传导的作用 是维持脊柱平衡的重要因素 脊柱矢状位形态对维持正常脊柱的功能尤为关键 要评估脊 柱矢状位的形态 测量其矢状曲度则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关于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 但可行性和可靠性不一 在临床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联系 本 文就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和应用复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 关文献 现综述如下 1 颈椎矢状曲度的测量 1 1 测量方法 1 1 1 Cobb角测量法 在颈段 C1颈椎线为寰椎前结节中 心线和后弓最窄处中心线的连线 C2颈椎线为 C2椎体下缘的 延长线 C3 7颈椎线可为本椎体上下缘或共同构成终板的相 邻椎体的上下缘 1 2 不同椎体延长线相交或者垂线相交所 形成的夹角即为 Cobb角 即采用双线法 图 1 和四线法 图 2 进行测量 1 1 2 椎体后缘切线夹角法 Gore等 3 采用 Jackson生理性 应力线测量颈椎曲度 C2和 C7后缘上下角连线相交所成的锐 角称为颈椎角 cervical spine angle CSA 正常值是 21 3 分别作 C2 7椎体后缘的切线 相邻切线之间的夹角称为节段 颈椎曲度 Harrison等 1 称其为相对旋转角 relative rotation angle RRA RRA 之和即为绝对旋 转角 absolute rotation angle ARA 若下一椎体后缘切线位于上一后缘切线的腹 侧 角度记作正值 提示颈椎前凸 相反位于背侧则为负值 提示反张 其发现颈椎曲度范围是 16 5 66 从而得出平 均颈椎曲度 ARA 为 34 9 1 1 3 颈椎曲度椎体质心测量法 centroid measure ment of cervical lordosis CCL 属于改良的椎体质心法 是 Ohara 等 2 基于腰椎体质心法 centroid measure ment of lumbar lordo sis CLL 所提出的 即分别将 C3 C6和 C7椎体质心记作点 a b和 c 作 C2椎体下缘中点 A 连线 Aa与 bc相交构成的 锐角即为 CCL 角 图 3 此时获得的是全颈椎的角度 当 Aa线位于 bc线的背侧时 CCL角为负值 1 1 4 除以上 3种方法之外 Borden氏法和 Ishihara颈椎曲 度指数 4 作为线性距离测量指标在临床上也应用较广 Bor den氏测量法 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 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 线为 A 线 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连弧线为 B线 在 A B 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 C线 此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 度 又称为弧弦距 图 4 当 C为正值时称 前凸 为颈 椎正常生理弧度 C为零值时称 变直 即颈椎生理弧度变 直 C为负值时称 反弓 Ishihara颈椎曲度指数 index of cervical spinal curvature CCI 是基于 Borden 法而 产生的 图 5 即作 C2和 C7椎体后下缘连线为 A 线 C3 6各椎体 后下缘到 A 线的垂线分别为 a3 a4 a5 a6 CCI则是 a3 a6之和与 A 值的百分比 CCI 100 a3 a4 a5 a6 A 即颈椎曲率 正常值为 10 9 15 3 若 C3 6的后下缘位 于 A 线的背项侧 a值记作负值 1 2 方法比较 Cobb角测量法方便简单 可靠性高 四线法与双线法相 比 多划的两条垂线增加了人为误差因素 5 在测量节段颈 椎曲度时 由于颈椎间盘呈楔形 椎体下缘直线与椎体后缘 夹角通常 90 且各椎体间的角度均不一致 所以 Cobb法 测量节段颈椎曲度误差较大 6 椎体后缘切线夹角法为较好 的选择 因为后缘切线理论上更符合脊柱曲度的走行 两切 线相交的角度能更准确反应曲度大小 1 7 CCL同样也可以分 析相邻椎体曲度 但其作图测量步骤较复杂 实用性稍差 在测量全颈椎曲度时 Harrison等 1 认为 C 1 7Cobb角值比实 际曲度大 而 C2 7Cobb角又小于实际值 因此椎体后缘切线 法或 CCL测量更为准确 李军朋等 8 对 Borden法和 Cobb夹 角法作相关性分析 结论为 Borden法最可靠 但可能因 X线 投影条件或病人自身因素等影响其准确程度 CCI是唯一用 比值形式反映颈曲的方法 减少了其因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 但在曲度变直或呈 S 形时其变异指数与其他方法相比偏 高 可靠性降低 2 Borden氏 法和 Ishihara 颈椎曲 度指数 CCI 作为线性距离测量指标 只可大致判断颈曲是否正常 116 第 1 9卷 第 2期 2 0 1 1年 1 月 中国矫形 外科杂 志 O 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Vol 19 No 2 Jan 2011 在临床运用中多有模糊性 对节段性的病变反映不够灵活和 正确 使得在诊治中缺少指导意义 因而使其运用受限 2 胸腰椎矢状曲度的测量 2 1 测量参数与方法 2 1 1 胸后凸 thoracic kyphosis TK 和腰 前凸 lumbar lordosis LL 前者一般采用 T4到 T12作为上下基准 后者 则通常选择 L1上缘与 S1上缘 二者均可采用 Cobb角法 椎 体后切线夹角法 椎体质心法 改良型 进行测量 步骤与 颈曲大同小异 2 1 2 Chernukha等 9 提出侧位 X线片腰椎前凸切线评估法 tangential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lumbar lordosis TRALL 即在 L1后上缘与 S2后下缘之间作一连线 A B线间最宽处 的垂直横交线为 C线 与椎体的交点记为 D点 再分别作 AD BD连线 两线相交所得的夹角即为 TRALL 2 1 3 腰椎曲线指数 index of lumbar spinal curvature LCI 属于线性距离测量指标 即按照 Seze测量法 在侧位 X线 片上 自 T12椎体的后下缘 A 点 S1的后上缘 O 点作连线 沿各腰椎后缘作弧状线 二者形成弓形 由曲线顶点到 OA 的垂线距离即腰椎曲度 弓顶至上述连线的垂直距离 a1 a5 正常为 1 8 2 2 cm 10 11 T12椎体后下角向下引一重力 线 由 S1后上角至此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前突指数 正常范围 为 2 5 c m以内 2 1 4 腰骶角 lumbosacral angle LSA L5下终板与 S1上 终板的连线的夹角 即 W iltse测量法 2 1 5 骨盆矢状面形态的评估分为形态学与姿势性参数两方 面 前者主要是描述骨盆的解剖形态 具有个体独特性 且 不受个体姿势影响 目前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是骨盆入射角 pelvic incidence PI 即 S1上终板的垂线和 S1上终板的中 点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夹角 若双侧股骨头不重叠 则取两 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 后者主要评估骨盆的空间方位 受 个体姿势的影响 通常用骶骨倾斜角 sacral slope SS S1 上终板与水平线的夹角 骨盆倾斜角 pelvic tilt PT 重力 垂直线和 S1上终板的中点与股骨头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图 6 来量化 2 1 6 矢状垂直轴 sag ittal vertical axis SVA 同样也为一 重要的线性距离测量指标 12 指的是骶骨后上缘与 C 7铅垂 线 C7Plumb L ine C7PL 的距离 如果 C7PL在骶骨后上缘 的前方则将距离定义为正值 如果在骶骨后上缘的后方则定 义为负值 图 1 双线测量法 图 2 四线测量法 图 3 CCL 测量法 图 4 弧弦距测量法 图 5 CCI测量法 图 6 SS与 PT 测量法 2 2 方法比较 胸曲在胚胎时已经出现 出生后保持不变 为原发性曲 度 并且胸椎与胸廓牢固相连 较为稳定 使得胸曲不易发 生改变 回顾文献可发现以往对胸曲的测量研究甚少 在临床上 要准确评估胸腰椎的矢状曲度 就必须选择 恰当的摄片参数 一般应包括下位胸椎 全部腰椎以及骨盆 Cobb法在椎体终板的选择上还没有统一标准 不同研究者间 存在较大差异 吴超等 35 采用 T 11至 S1相邻椎体的上终板垂 线之夹角 Cobb角四线法 来测量相邻节段矢状曲度 并获 得了总体均数的 95 可信区间 Cobb法 后切线夹角法 椎 体质心法 TRALL法在同一测量者内和不同测量者间的重复 性均较高 证明有良好的可靠性 但具有不同的临床实用性 由于脊柱骨折后 骨折椎体上下终板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 坏 选取骨折椎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线和下位椎体的下终板 延线作为上下基准进行 Cobb法测量 在组间与组内都具有最 高的可靠性 23 另外 尽管 Cobb法和后切线夹角法都能分 析脊柱节段和整体曲度 但就其精确性来讲 后切线法则更 甚一筹 13 TRALL法 由于需要 S2的参与 在普通 X 线片 上难以准确定位 并且无法分析节段曲度 所以一般未予推 荐 LCI对于一些脊柱骨折或椎体滑脱使椎体后缘不成弧线的 病例测量较为困难 在评价脊柱矢状位整体形态方面 矢状 位垂直轴 SVA 应用最广泛且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14 3 矢状曲度的改变与脊柱疾病之间的关系 正常的脊柱矢状曲度可在消耗最小能量下保持身体的平 衡稳定 15 脊柱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疾病和损伤 如椎间盘退 变 脊柱骨折等 都可引起生理曲度的变化 由于需要维持 脊柱的稳定和平衡 会继发性改变相邻节段的矢状曲度 进 一步引起相邻椎病变 所以脊柱矢状曲度改变与脊柱疾病之 间互为因果 3 1 颈椎矢状序列的改变影响椎体的活动角度 使得整体运 动时节段椎体受到极大的负荷而发生加速的退化改变 而且 椎体生物力学的不平衡可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一步发 117 第 1 9卷 第 2期 2 0 1 1年 1 月 中国矫形 外科杂 志 O 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Vol 19 No 2 Jan 2011 展 16 17 王圣林等 18 发现寰椎关节不稳或前脱位时会导致 下颈椎出现代偿性过度前凸 即鹅颈畸形 而能加速下颈椎 的退变 刘美金等 19 发现 20 30岁人群颈椎曲度异常发生 率较高 并且青壮年生理曲度的变化与临床诊断颈椎病的符 合率较低 低龄颈椎病 15 19岁 主要是颈椎曲度值改 变 而与骨质增生关系很小 20 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 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 失调而造成 也可以是功能性改变 而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 要是颈肩部肌肉 筋膜 韧带 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 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如韧带的断裂 椎间盘脱 出 结核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 则属器 质性改变 3 2 异常的胸椎后凸曲度与临床症状和疾病息息相关 胸椎 后凸可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化 出现胸痛 肩关节与肺功能受 损 背侧的神经血管出口综合征等临床病症 范力军等 21 发 现胸椎后凸角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其主要因素为老年性 骨质疏松 年龄性磨损及椎间盘退变所致椎体变形 胸椎后 凸角大小的改变均可降低脊柱的弹性作用 影响脊柱的正常 支持功能 另外 Randall 22 通过对 34例青少年 Scheuer mann 病研究发现 胸腰段后凸的增加伴随颈椎前凸的增加以保持 矢状平衡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 有潜在的或者明显的脊柱不稳 并 且在矢状面上呈后凸畸形 这种畸形如得不到及时纠正 远 期将发生矢状面的平衡失偿 导致迟发性疼痛性后凸畸形 严重影响预后 如果相邻椎代偿性改变能维持矢状面上的平 衡 则相邻椎同时也承受了异常的应力 加速了邻椎病的发 生 所以准确的评估和纠正脊柱的异常曲度对胸腰椎骨折的 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腰椎矢状曲度的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直接相关性 正常人而言 直立位时脊柱载荷主要由椎间盘和椎体承担 而关节突关节不承受载荷或仅承受较少载荷 腰椎生理曲度 变小时 应力重新分布 椎体和椎间盘原有的力学结构失衡 椎间盘与后方小关节构成的三关节复合体更易发生异常位移 和应变 从而腰椎失稳 发生腰腿痛 20 韦以宗等 24 研究发 现腰椎曲度变化影响到颈椎曲度 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 腰 椎曲度改变是颈椎病 颈腰综合征的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侧位 X线片上可观察到腰椎曲度变直或 变小 并且腰椎生理曲度弓顶距离越小 腰椎间盘突出症复 发的可能性较大 距离越大 则复发的可能性较小 由此可 知 腰椎曲度的改变以某种形式介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产生 及发展 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内在因素和生物力学基础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也有重要意义 腰椎矢状曲度发生改变与腰椎滑脱也密切相关 而且能 较准确地反应腰椎滑脱病人腰椎整体功能的变化 腰椎曲度 变直及椎间隙高度变窄时腰椎关节突关节更偏向矢状位 其 限制腰椎过度活动的能力减弱 上位椎体为对抗向前的剪切 力而向前滑脱 引起腰椎滑脱的程度加重 Raphael等 25 研 究发现脊柱滑脱程度与腰椎前凸呈正相关性 并指出恢复矢 状曲度在脊柱滑脱手术中的重要性 Labelle等 26 通过研究骨 盆入射角认为它是腰椎滑脱病人矢状曲度评估的较好指标 认为脊柱通过腰椎矢状曲度适应骨盆的形态 综上可见在大 多数腰椎疾病中都有矢状曲度的改变 3 3 腰骶角 LSA 反应了腰 骶椎之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 下 LSA 为前凸 L5发生滑脱后 随着骨盆的旋转 LSA 前 凸逐渐减小 甚至变为后凸 而且滑脱程度越重 LSA 也越 大 27 Legaye等研究发现骨盆入射角 PI 是骨盆的基础解 剖参数 它决定了骨盆 骶骨与腰椎的关系 与腰椎前凸紧 密相关 骨盆入射角 PI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恒定的 并且等 于 PT SS的值 M ac Thiong等的大样本研究认为 PI值在儿 童期和青少年期有轻微的增长趋势 直至成年后达到稳定状 态 贾俊峰等 27 通过对 76例 L 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研究发 现 腰椎滑脱患者的 PI LL SS LSA 均较健康成人高 PI 与滑移度 SS LL及 LSA有显著相关性 LSA与滑移度 SS 与 LL有显著相关性 但 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 可以看出 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PI越大 发生 滑脱的风险越大 PI LSA 越大 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4 矢状曲度与手术治疗之间的关系 矢状曲度是临床上脊柱内固定手术所需要的重要参数 它在指导复位 甚至置钉与弯棒 和功能修复方面作用巨大 所以在手术过程中恢复及重建正常的矢状曲度则显得尤为关 键 在治疗脊柱疾病时 如脊椎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等 都需要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 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持脊柱的远 期稳定性及恢复其本身的生物力学环境 而且对防止邻近节 段乃至整个脊椎的进一步退行性变有积极作用 16 袁峰等研究发现颈椎序列主要是通过 C2 7角的变化而变 化 颈椎曲度异常时 C1 2与 C2 7角度呈负相关 在寰枢椎固 定融合手术时应注意寰枢椎角度的变化情况 桂斌捷等 28 对 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所有 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 板内固定 结果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颈椎后凸畸 形由手术前平均 15 6 矫正为手术后平均 6 4 矫正效果 明显 并且手术后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 丢失 顾晓民等 29 发现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能够重建颈椎 曲度 但对术前颈椎曲度明显变直的病例 改善的程度并不 显著 A llard等通过对 33例胸段 Scheuer mann病患者进行矫形 术和术后随访发现 为了避免术后胸椎矢状序列混乱 维持 矢状平衡 术中矫正到胸曲的正常范围 40 50 为最 佳 30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 脊柱存在潜在的或明显的不 稳 特别是爆裂性骨折 脊柱的前 中 后柱均严重的破坏 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以防止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 减少日后 出现脊髓损害的可能性 矢状面指数 即脊柱后凸角度 正 常生理弧度 真正反映了受伤节段的畸形 后凸 程度 这 正也是临床中需要矫正的角度 如按后凸 Cobb角进行矫形则 是不正确的 以往的研究较为注意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 而 对脊柱生理矢状曲度特别是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的研究不多 118 第 1 9卷 第 2期 2 0 1 1年 1 月 中国矫形 外科杂 志 O 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Vol 19 No 2 Jan 2011 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中相邻节段生理矢状曲度参考值更是缺 乏理论依据 很少报道应用正常相邻椎的矢状曲度来指导平 行于椎体终板的经椎弓根置钉和纠正矢状曲度的预弯棒 若 选择不适合的角度螺钉 或棒 并且将椎体融合于非生理状 况下的矢状曲度势必会影响术后功能 吴超等 31 通过测量 75 例正常成人脊柱侧立位 X 线片上相邻椎体上终板垂线之间相 交夹角确定其相邻节段矢状曲度 发现此矢状曲度与性别 年龄不相关 并且在临床手术时恢复相邻节段生理矢状曲度 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并使术后断钉及松动率明显降低 这是 相邻椎 Cobb角度的一个初步成功应用 5 结 论 矢状曲度对脊柱的稳定和平衡等功能有重要意义 矢状 曲度的改变与脊柱疾病的发生互为因果 目前其测量方法纷 繁复杂 在临床上 Cobb角测量法凭借其简单方便可靠的特 性 在胸腰段应用最为广泛 而在颈段 椎体后缘切线夹角 法测量则更为准确 脊柱外伤或疾病很大部份都呈单节段病 理改变的特点 使相邻椎矢状曲度测量的价值更大 避免了 病变椎的相邻节段代偿的影响 目前对相邻椎矢状曲度的测 量方面研究较少 缺乏大样本正常相邻椎矢状曲度的正常值 但这恰好是脊柱复位内固定融合手术所必需恢复的 可见 相邻椎矢状曲度在残疾的鉴定 对术中指导准确的置钉 复 位 弯棒以及术后资料随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 值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Harrison DE Harrison DD Cailliet R et al Cobb method orHarrison posterior tangentmethod J Spine 2000 16 2072 2078 2 Ohara A M iyamoto K Naganawa T et al Reliabilities of and correla tions among five standardmethodsof assessing the sag itta lalign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J Spine 2006 22 2585 2589 3 Gore DR SS GardnerGM Roentgenographic finding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a symptomatic people J Spine 1986 11 521 524 4 张靖慧 孙大炜 黄晓琳 颈椎曲度测量方法进展与及临床意义 J 中国康复 2009 24 5 5 Silber JS Lipetz JS Hayes VM et al M easurement variability in the assessment of sag ittal alignment of the cerv ical spine a comparison of the gore and Cobb methods J J Spina lD isord Tech 2004 4 301 305 6 刘 静 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颈椎病的早期 X线表现 J 中 国医药导报 2007 9 109 110 7 Harrison DE Harrison DD Cailliet R et al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lumbar lordosis centroid Cobb tra i l and Harrison posterior tangent methods J Spine 2001 11 235 242 8 李军朋 李义凯 王志宏 4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研究 J 颈腰痛杂志 2002 23 4 9 Chernukha KV Lumbar lordosis measurement a new method versus Cobb technique J Spine 1998 23 77 79 10 郭金明 刘冬娟 张国权 等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 对腰椎曲度的影响 J 解剖科学进展 2007 3 219 220 11 郑丰裕 慢性下腰痛患者立位 X 线侧位片测量及其相关分析 J 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7 12 殷 刚 邱 勇 不同上肢体位对正常人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 者站立位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J 中华骨科杂志 2008 28 9 13 Harrison DE H arrison DD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lumbar lordosis centroid Cobb TRALL and harrison posterior tangentmethods J Spine 2003 11 235 242 14 Rajnics P Po mero V Templier A et al Computer assisted assess ment of spinal sagittal plane radiographs J J Spinal Disord 2001 2 135 142 15 Beahonnaud E Labelle H Roussouly P et al A variability study of computerized sag ittal spinopelvie radiologic measurements of trunk ba lance J J Spinal D isord Tech 2005 1 66 71 16 M iyazakiM HymansonHJ M orshita Y et al K 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g ittal a lignment and disc degener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J Spine 2008 23 870 876 17 Zhou X Fang J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ervical vertebral flexion and extension spatial aligment changes J Spine 2008 34 21 26 18 王圣林 王 超 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曲度改变对下颈 椎的影响 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 7 19 刘美金 王玉柱 尹艳丹 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与诊断符合率的探 讨 J 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1 20 韦 坚 韦贵康 脊柱生理曲线变化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意义 J 广西中医药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